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你认为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_唐朝_吐蕃_突厥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琢 唐朝 吐蕃 突厥

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 你认为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
  • 中国古代人为什么大多数都非常崇尚“打虎英雄”
  • 煤都大同是如何成为旅游胜地的
  • 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 李广射虎,武松打虎,古人是如何治理虎患的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沙陀人见着中原汉人,会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喊一声:老乡!自己人!

这就是为啥沙陀人入主中原以后,大家不仅不反抗,反而觉得顺理成章的原因。

自己人嘛!干嘛要反抗人家呢?这就是沙陀人比较聪明的地方。

沙陀集团的人说汉语,穿汉服,留着汉人的发型,走在大街上,你永远都不可能分得清,哪个是汉人,哪个是沙陀人,也只有他们自己搞得明白而已。

这就是沙陀人的厉害之处,从异域他乡远道而来,结果却很好地融入到了汉人的生活中去。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生存能力吧!

一、沙陀族从哪儿来?又去哪儿了?

在唐朝以前,似乎大家没有听说过沙陀族这个民族。的确如此,沙陀族的祖先,其实就是突厥人,来自于西突厥处月部。

早年他们生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一带,这地方有一大片沙漠,称之为沙陀。所以他们最早被中原人称之为沙陀突厥。

可是我们都知道,突厥人在唐朝小日子很不好过,他们有建制的国家组织,都被唐太宗、唐高宗给消灭干净了。沙陀突厥那是距离偏远,所以躲过一劫,也无法称之为一个国家,最多就是个部落。

唐高宗年间,唐朝大军讨伐西突厥的时候,沙陀突厥二话不说就举手投降了,而且还成了带路党,带着唐军揍了西突厥一顿。因此沙陀突厥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被唐朝给收编了!他们的酋长沙陀金山也就这么成了唐朝的金满州都督。

按道理沙陀是不是就成了唐朝境内的一个民族了?可惜当时唐朝旁边还有一个很牛掰的吐蕃。这个吐蕃阴得很啊,只要看到一丢丢缺口,就要来挖唐朝的墙脚。

吐蕃看沙陀突厥距离唐朝比较远,就打算吞了他们,结果逼着他们迁徙到了北庭。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把西域的兵马都调回去平叛了,这个时候吐蕃这家伙把河西走廊一堵,沙陀突厥彻底跟唐朝断了联系。

自此沙陀突厥分成了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归顺了吐蕃。还有一部分不断迁徙,一直到了甘肃张掖。我们所熟知的沙陀族,其实就是迁徙到甘肃张掖的这部分沙陀人。

这部分沙陀人打算投奔唐朝,结果相继被吐蕃、回纥、吐谷浑等部所袭击,日子别提多苦了,甚至连他们的领袖都被吐蕃人所杀。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沙陀人终于再次回到了唐朝的怀抱之中。

可那时候的唐朝我们都知道,自身难保啊!所以说沙陀人到了唐朝以后,继续帮着唐朝镇守边疆,还组建了一支强悍的沙陀军团,负责对付吐蕃、党项、回纥。等于说沙陀人,已经成了唐朝的雇佣军。

二、李克用反反复复,只为了沙陀族的生存。

李国昌是沙陀族第一个拥有汉名的领袖,他的儿子李克用,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对父子手握兵权,发现唐朝虚弱,所以打算拥兵自立。

结果他们俩被唐朝胖揍了一顿,逃到了鞑靼境内。可惜此时的唐朝又遭到了致命一击,黄巢起义爆发了!

黄巢起义算是解决了李国昌父子的麻烦,毕竟这个时候黄巢才是最大的敌人,所以唐朝召集天下军队勤王的时候,李克用还厚着脸皮带着沙陀军和鞑靼军前来。结果还真的立下了大功,这下好了,土匪成了正规军,李克用一眨眼就从反贼被洗白成了唐朝的大英雄。

李克用因为这次立功,所以被封为河东节度使,负责镇守太原。此后李克用又拽起来了,长期不把唐朝皇帝放在眼里。

比如说朱温总是跟李克用过不去,所以李克用8次上书要讨伐朱温,可惜唐僖宗又不傻,自然是拒绝的。为此李克用开始仇视唐廷。

等到平王重荣不服唐僖宗管教时,李克用也要添油加醋,带着大军公然击败了唐僖宗的人马,带着沙陀军到长安烧杀抢掠,甚至把唐僖宗赶跑了。

唐昭宗上台以后,打算利用朱温收拾一下李克用,结果李克用就更加疯狂了,带着沙陀军团到处横冲直撞,看到城镇就烧杀抢掠,显然是要造反了。

而且李克用搞完这一切以后,还特地把实况转播,以奏折的形式发给唐昭宗看。吓得唐昭宗无奈,只好低头向李克用认错。

好在唐朝还有更龌龊的将领朱温,朱温直接废了唐昭宗,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梁朝。这下子好了,李克用“精忠报国”的机会来了,他打起了恢复唐朝的旗号,果断和朱温厮杀了起来。

这就是李克用的聪明之处,虽说李克用没多久就去世了,可是他儿子李存勖上台后,严格按照李克用的部署,以唐朝为正朔,灭亡朱温的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也就是延续了唐朝的江山。

三、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是延续了唐朝的生命。

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其实跟唐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可汉人就是买账,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要打着唐朝的旗号,又自称是老乡,那中原人普遍都愿意接受。

不接受又能咋地?人家好言好语跟你说,你要是不买账的话,难道要等人家翻脸不成?所以说中原人只好选择接受了沙陀族建立的后唐政权。

再说了,朱温是汉人,难道你愿意支持朱温吗?李存勖的人马连朱温的后梁都给灭了,谁还能在中原地区成为他的对手呢?

而且,人家沙陀人此时此刻,已经和中原汉人没有任何区别的,文化、生活、习俗等等,都跟汉人一模一样,既然如此,又何必排斥他们呢?

总结:沙陀人在五代十国,那是相当牛掰的。

五代十国里,最牛的肯定是五代了。毕竟他们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盘,是正儿八经的实力派,其他十国都只是小马仔而已,割据一方,成不了气候。

这五代当中,其实建立后唐的李存勖、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建立后汉的刘知远全都是沙陀人,包括后来的北汉开国者刘崇也是沙陀人。

现在你知道沙陀人在五代有多强了吧?其实他们在不断向唐朝靠拢的过程中,已经被严重汉化了。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旧唐书》

你认为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

中国古代第一名应是孙膑。

毛泽东主席从中点过,毛主席对《孙子兵法》爱不释手。

中国古代人为什么大多数都非常崇尚“打虎英雄”

说古代人喜欢的人崇拜的人其实都还是挺多的,有的觉得文人是值得崇拜和敬仰的,有的人觉得武艺高强的人也是值得赞赏的,但是还有一种人,那就是什么民间英雄了,也非常的值得大家去探讨的一个话题了,其实在中国的古代有非常多的打虎英雄,比如武松系列的,还有典韦系列的,但是其实也有其他一些奇人异事了,那么为什么总感觉古代人非常的喜欢打虎英雄这样的呢?下面我们就跟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来看看吧!

《礼记·檀弓下》中有一则数千年来一直被历代文人念之不绝的故事。这则故事的原文如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疑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于识之,苛政猛于虎。”

这是一则专门讲苛政比老虎可怕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历史最早明确记载虎的文字。孔子一直倡导的“仁政”,那么“苛政”自然与“仁政”相对立,孔子用这个事例来教育那些治国者,要懂得悯恤人民,才会让政权能够稳定与长久。抛开政治上的含义,“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认为最无情冷酷的野兽,莫过于老虎,既然老虎为害一方,所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致力根除虎患的事迹不胜枚举。当然,相对于民间对虎的敬畏恐惧,上流社会则对虎充满了兴趣。

秦朝时,朝廷专门修了“上林苑”饲养各种野生动物,到了汉代,其中还专门设置了“虎圈”。《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里记载,汉文帝时,谒者仆射张释之,一日随文帝至虎圈,“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这里说的“虎圈”其实就是今天我们经常逛的动物园,只不过,这种动物园都是宫廷里贵族才能观赏。既然是动物园,禽兽比较多,但是单单以虎为名,说明虎在当时不仅数量较多,其地位也较其他猛兽更高。“啬夫”几句话让汉文帝颇高兴,他严厉斥责“上林尉”,要免掉这个不称职的吏,拔擢“啬夫”,后来张释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劝文帝谨慎,汉文帝听完张释之的谏言,感觉有道理,便曰终止了拔擢“啬夫”的想法。

汉武帝时,有名的“飞将军”李广在家赋闲的时候,曾在蓝田的南山,也就是现在的终南山“射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当然李广“射猎”的虎绝不是后来“正龙拍虎”中的虎,那时,终南山确实有货真价实的老虎。李广后来迁居到右北平,也就是今天河北省北部承德、赤峰一带,也常常射猎,“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可见当时的虎的分布颇广,陕西、河北、山东都有出没。不仅北方,南方的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及浙江,都有虎的踪迹。南北朝时,萧泰镇守襄阳,当时的老虎到处吃人,村民都要在村口设置门栏。

唐朝建立后,中原地区经过大规模的战乱,虎的数量开始有所减少,“安史之乱”之后,除了陕西境内的南部山区还有数量不少的虎,河南中部地区的虎已经很少见到,而河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的虎也开始向渤海湾一带转移迁徙了。

除了战争的影响,人口的增长,还有便是政府官吏的捕杀以及鼓励民众参与捕杀虎,也是虎减少的重要原因。唐朝天宝年间,河南的缑氏县东“太子陵”有虎,县令张竭忠“大猎于太子陵东石穴中,格杀数虎”。唐朝咸通年间,许昌的西部几十公里处有虎出没,驻守此地的“忠武军”,统军李琢认为这是祸害,一直想办法除去。一个军卒听说后,找到虎穴,因母虎出门觅食,独留三只幼崽,他便抱出三只幼崽,交给统军李琢,李琢大喜,“给捐帛、加军职”,并且夸奖他:“尝闻‘不探虎穴,焉得虎子’,此夫是也!”从此,这里“不复有虎暴”。

从汉代开始,国家出台的法律中就有对捕杀猛兽的奖励条款,而虎是猛兽中最具代表性的捕杀对象。“汉律”有“捕虎一,够钱三千。捕豺一,够钱百”的规定。晋朝时,法律规定,捕成年虎,政府奖励三匹绢,幼虎一匹绢。当时的一匹绢应该有一千钱到一千四百钱左右,当然,绢也有等级,政府的奖励,应该不会是质量上乘的绢,当时普通绢,即使如此,也与汉代的捕虎赏格相若。唐朝时,捕杀虎等猛兽,奖励似乎比汉晋要多,例如宋朝人钱易在《南部新书》中写道唐朝时捕虎赏格,有:“诸有猛兽之处,听作栏宑、射窝等。得即送官,每一头赏绢四匹,捕杀豹及狼,每一头赏绢一匹,若在监牧内获者,各加一匹。其牧监内获豹,亦每一头赏得绢一匹。子各半之。”《唐六典》里也有记载:“诸有猛兽处,听作栏宑、射窠等。得即于官,每一赏绢四匹。杀豹及狼,每一赏绢一匹。若在牧监内获豺,亦每一赏绢一匹,子各半匹。”

以上文中的“猛兽”特指虎,之所以在唐代的奖励里不写明“虎”字,主要原因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名“虎”,所以,“虎”字在唐代要避讳。晋朝捕获一头虎的赏绢为三匹绢,到了唐代,变成四匹,看起来应该是有所增加,可是如果我们看了唐代的绢价,就发现实际上并不如此。唐代时,以天宝年间的标准来看,当时的绢价一匹是三百到七百钱左右,因此,虽然赏格为四匹,但是比汉晋还是要低。

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分工更加深化,职业的“虎匠”出现,他们专门从事捕虎的活动,所以,对“虎匠”的报酬中多了一项赏钱,这也反应出专司此业者对于猛兽的消灭所作的贡献比一般人要大的这样一种状况。宋代的捕虎赏格比起唐代来更高,唐朝时,捕虎为绢四匹,到了宋代,增涨到绢五匹,如果是“虎匠”捕杀的虎,额外还要给赏钱五贯。赏格的增涨说明,宋代的虎患与汉魏南北朝时期频繁的虎患相比,已经大幅减少,猛兽祸害百姓的事例,除了宋初时,还可以见到,到了宋代中后期,则越来越少。因此,捕获猛兽的报酬自然比前代定的高。与虎相比,豹、狼的报酬提高得更多,这恐怕因为改用了坑宑、机具等一类与捕虎相同的设备,不再像从前那样易于捕获了。

明清时,捕获野兽的设备更加发达,而虎等野兽也越来越少。在唐律中明确规定,设置捕虎机具的场所,一般分为乡村田野与深山老林两类,到明朝,法律规定,捕猎的场所只能在深山旷野猛兽出没之处,并且还附加条件,如果不立望竿,悬挂标识,则要科以笞四十的处罚。这一重大变化,说明,在非深山旷野的乡村田野,猛兽出没已经极少看到了。唐朝时,因为陷阱、机具有误伤死人的案件,一般处罚都是以斗杀伤、斗殴伤减等处罚,到了明清时,如果致人死亡的,要受杖一百,徒三年、埋葬银十两的处罚,“清律”中还特别规定,“非深山旷野,致杀伤人者从杀伤论”,比唐律规定要重,这更加表明,人群的活动范围与唐代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煤都大同是如何成为旅游胜地的

我已经去过3次了,一次和一次不一样,不得不说大同的发展太快了。大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大同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名胜古 迹。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300处,比如驰名中外的云冈石 窟、北岳恒山、悬空寺、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以及周围的佛 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等风景名胜。

大同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 资源,经多年开发和建设,已形成了以文物古迹、自然资源、现 代人文、民俗风情和特种旅游项目相结合的13大景区,51处景 点。大同的自然生态资源也很丰富,森林、山川、湖泊、溶洞、 石林、火山、温泉、寒泉、草甸等都具有黄土高原的独特风光。所以说大同从煤炭转型文化旅游是非常成功的……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大同必将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加油大同~

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马镫的出现。

马镫大概是南北朝时候出现,到隋唐时代已经很普遍。

马镫的出现,对于少数民族是极为重要的,改变了一切。

在没有马镫的时代,少数民族骑兵不能进行马上格斗,因为会失去平衡导致坠马。

这些骑兵常用的就是骑射,也就是骑马射箭。

但骑射对于汉族步兵并没有优势,相反还需要多年练习以及射击精度较差。

当年李陵率领5000大汉精兵被8万匈奴骑兵包围,他们射杀了上万人以后才全军覆没。

这是为啥?

双方对着射箭,匈奴人根本占不到上风。

但马镫出现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骑兵从此可以开始可怕的近距离肉搏,尤其是高速冲锋。

大家都知道,马匹奔跑速度是很快的。如果被高度奔跑的马匹撞着,步兵也会受重伤,甚至不要骑兵用武器攻击。

而骑兵有了马镫以后,使用武器在马匹冲击时搏斗,力量远远超过步兵,后者根本招架不了。

从此,骑兵可以近战、可以远战,可以冲锋、可以徘徊,战术丰富太多。

以往步兵可以用弓箭射击遏制骑兵,骑兵因为无法近距离肉搏和冲锋,并不占上风。

但有了马镫以后,骑兵只要选择步兵弓箭手的薄弱一面,直接冲锋近距离肉搏,步兵就完了。

第二,少数民族逐步趋向统一。

大漠少数民族第一次有最高领袖,还是汉代的冒顿单于。

随后直到汉朝灭亡,北方少数民族并没有出现唯一的领袖,只是出现很多强大部落,比如鲜卑。

到了隋唐时代,北方少数民族逐步趋向统一,出现了诸如突厥、契丹、蒙古等强悍的民族,大体都曾经统一北方。

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北方游牧民族也从最初原始混沌状态,开始大量同南方汉人进行各种贸易和往来。

在逐步了解南方农耕文明的繁华以后,游牧民族存在团结起来一起抢掠的野心。

而在隋唐之前,少数民族除了南下归附汉人的一批人以后,草原上的人对南方不了解,甚至颇为畏惧,觉得那里是炎热且瘴气很多的地方,他们去了会死。

就各部落形态来说,早期那种只有一二百人甚至几十人的小部落,已经逐步减少了。

他们开始有了民族、部族的概念,若干小部落联合成大部落,大部落联合成部族。平时大家一起游牧,一旦需要作战就会联合起来对外。

很多人认为成吉思汗很了不起,短时间内就统一了蒙古。

其实,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蒙古就出现了几大部族,具备了短时间内统一的条件。

如果还是汉代少数民族一样分为数千股,成吉思汗也不可能短时间统一起来。

第三,科技进步带来的武器进步不明显。

汉人的步兵武器,从汉代到宋代,这么漫长的时期,其实没有大的变化,还是刀枪剑戟、弓弩而已。

而草原上的骑兵,用的也是这些武器,顶多质量稍差,却没有大的差距,更没有代差。

直到明代,明军虽使用了大量火器,比如火铳、火绳枪、火炮之类,也只是在防御中有一些威力。

而且客观来说,火铳和火绳枪并不强于骑兵的弓箭,只有火炮才是真正强于骑兵的强大武器。

然而明代的火炮基本都是实心炮弹,射程多只有几百米而已,非常笨重,并不适合对付骑兵。

但是,在燧发枪尤其是击发枪,已经可以发射榴弹的后装炮诞生以后,就完全不同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以轻微伤亡击溃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

到了清末入侵西藏的作战中,英军依靠区区几挺重机枪,就可以横扫上千藏族骑兵,自己毫发无伤,这才是科技的力量。

李广射虎,武松打虎,古人是如何治理虎患的

李广射虎是记载于司马迁史记里面的故事,原文是: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 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镞已入石。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当时李广也不自信,又 回到原处上马重射,比前更加用力,可是连射数箭,都没入石。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弓箭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他可以称为是人类最伟大的武器了,他和火使人类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可以有效对付大型猛兽,原始人就是靠着弓箭征服世界的,而且原始人的对手更强大。在古代社会,人类如果想捕杀虎的话,靠弓箭和陷阱,并不是特别难的,毕竟人才是食物链的顶端,比老虎还要高。

武松打虎,是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的故事,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但考虑《水浒传》毕竟只是一部文学作品,难免会虚构一些事情,来突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老虎重达好几百公斤,力量是普通成年人的几十倍,靠双手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肯定是不现实,除非万不得已的情况,大家
千万不要采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