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在位时发生泾原兵变给当时的唐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说说看_长安_唐朝_藩镇

本文目录

  • 唐德宗在位时发生泾原兵变给当时的唐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说说看
  • 为什么只要一有动乱,唐朝的皇帝就往四川跑,而不是其他地方
  • 唐朝的覆灭是藩镇造成的吗

唐德宗在位时发生泾原兵变给当时的唐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所谓泾原兵变是指唐德宗时期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士卒因待遇不公发生兵变,继而攻陷长安,唐德宗被迫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一月多,史称“奉天之难”。

这次兵变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面临威胁最大的一次兵变,差点导致唐王朝提前150年灭亡。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分析一下这次兵变的过程以及影响。

一、泾原兵变的历史背景

唐德宗李适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重孙,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时年二十岁的李适临危受命,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讨伐叛军。“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适于779年即皇帝位,史称唐德宗。

李适上位之初,大胆提拔任用了一批文武官员,打压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安史之乱”后,黄河下游各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并且不经过中央任命,就擅自世袭相传,根本不把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即位后第三年,李适便大刀阔斧开始削藩,结果操之过急,引发了山东各地节度使的反叛。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德宗任他为新任成德节度使,但被德宗拒绝。李惟岳于是联同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三镇节度使一起举兵谋反。

782年秋,唐德宗任命李希烈为检校司空,兼淄青节度使,让他讨伐叛军。没想到李希烈此时已经暗中与叛军私通,别说去平叛,不久后也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黄河下游的于是藩镇叛乱越演越烈。

公元783年,唐德宗命令李勉、哥舒曜前去镇压李希烈。没想到李希烈在军事上很有两下子,几仗下来,唐军损兵折将,差点被李希烈打了个全军覆灭。

无奈之下,唐德宗又重新调整了带兵将帅,并命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5000士兵经长安转道去援救被李希烈叛军围困的襄城。

二、泾原兵变的起因及过程

问题就出在了这节骨眼上。当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后,唐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翃前往犒赏,王翃一个文官,对危难时刻劳军这件事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招待工作

漫不经心。王翔到军营后只赏赐了粗茶淡饭,结果引发了士兵们的愤怒。

泾原士卒们冒雨而来,大多携带子弟,希望得到优厚赏赐养家,但朝廷一文赏钱没有,连一顿饱饭也没吃上,随之军心大乱,喧躁着要占据京城长安。

士兵们纷纷扬言大骂:“我们离开家中老小,要去与叛军死战,但是却吃不饱,怎么能以草命对抗白刃呢!国家的琼林、大盈两座仓库,宝货堆积无数,不取此以自活,又去哪呢!”

节度使姚令言劝阻道:“到了东都洛阳就会有厚赏,你们不要鲁莽行事,这不是一条活路”。结果士卒不听,反而用长戈把姚令言架出军营。

情急之下,姚令言派人火速报告了唐德宗。唐德宗闻讯大惊,立刻命令赏赐布帛二十车,再次前往安抚。没想到士卒们看到布帛,更加是义愤填膺,立马用乱箭射杀了使者,随之全军哗变,攻入长安。

唐德宗在泾原兵破城之际,带着皇妃、太子、诸王及宦官等仓皇出逃,前往长安不远的奉天(今陕西乾县)躲避兵灾。

泾原兵涌入长安后,打开皇宫府库,抢运金帛,并将因其弟朱滔叛唐而被免去卢龙节度使的前太尉朱泚请出,奉为首领。朱泚进入宣政殿自立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继而亲率大军进攻奉天。

随后唐德宗在奉天下诏征发附近诸道出兵勤王,诸路援军很快陆续聚集长安附近,前来救驾勤王。与其同时唐德宗以封官加爵的承诺,招募城内敢死勇士御敌。朱泚率叛军围攻奉天一月有余,几番鏖战,损失了数千人,眼见前来勤王的唐军越来越多,无奈之下只好退回长安固守。

不久,唐德宗以李晟为岯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与屯奉天的朔方、振武、永平、奉天行营副元帅浑瑊东西相应,进逼长安。在唐军的强大攻势下,朱泚和姚令言弃城向西奔逃,抵达彭原的西城屯(今甘肃省镇原县东),两人在途中被部下梁庭芬、韩旻等杀死,其余党源休、李子平奔凤翔,被李楚琳斩杀。不久唐德宗返回长安。

至此,泾原兵变以失败告终,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又得以苟延残喘了150年,直至灭亡。

三、泾原兵变对唐王朝的重要影响

泾原兵变后,大唐帝国的威严几乎完全扫地,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应对地方藩镇割据更显得无力从心。但是唐德宗以及此后唐朝各代帝王们不思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反而一直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绥靖的政策,导致晚唐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同时,逃难的经历及地方军将势力的日益壮大也影响到德宗对武将的信任。面对皇权受到的冲击,唐德宗转而亲信宦官,使得宦官势力再次登上唐王朝的政治舞台。返京后,唐德宗深感拥有一支由自己掌控的禁军的重要性,遂不断扩大神策军,并于贞元十二年设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将禁军统帅权交给了宦官,遂使得唐代藩镇割据之祸与宦官专权之害并存,最终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说说看

介绍几位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走出的名人,他们是:

△王正伟,回族,宁夏同心人,历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马思忠,回族,1931年2月生于宁夏西吉县沙沟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宁夏固原地委副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政协主席。

△马启智,回族,宁夏泾源人,历任宁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政府代主席、政府主席等职务,曾任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岩峻,宁夏盐池人,1961年11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南省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海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杨桓,宁夏银川贺兰县人,解放军中将。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参军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二炮兵技术装备部部长、副司令员等职。 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为什么只要一有动乱,唐朝的皇帝就往四川跑,而不是其他地方

盛唐有一个不太光彩的记录,就是历朝历代中皇帝被迫逃离京师的次数最多。网络上不少“唐朝黑”们喜欢提的一点就是“国都六陷、天子九迁”,但是因为统计标准各有不同,个人更赞成七次逃离京师的说法。在这七次逃离中只有两次是往四川逃跑,所以并不能说唐朝皇帝总往四川跑,只能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往四川跑。

唐朝皇帝的七次逃离京师

  • 第一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安史之乱爆发后,公元756年,唐玄宗得知潼关被安史叛军攻破,仓皇逃离长安,一路跑到四川。
  • 第二次是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时期。虽然唐代宗结束了安史之乱,但是在他统治时期却被吐蕃王朝偷袭攻破长安。公元763年,唐代宗在得知吐蕃兵临城下之际,仓皇逃到陕州(现河南三门峡)。
  • 第三次是唐代宗的儿子唐德宗时期。他在位时期爆发了“泾原兵变”,公元783年,唐德宗逃到奉天(现陕西乾县)。
  • 第四次也是比较著名的一次。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逼近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四川。
  • 第五次还是唐僖宗,刚刚收复长安不久,唐僖宗又因为宦官与藩镇的争斗,惹怒了强大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迫与宦官一起逃往凤翔(现陕西宝鸡)。
  • 第六次是唐僖宗的弟弟唐昭宗,他在公元895年惹怒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在李茂贞的进攻下被迫逃往河东,但是中途被藩镇扣押在华州(现陕西华县)两年。
  • 第七次还是唐昭宗,已经任人摆布的他在公元901年,因为朱温的进攻,他被宦官强逼逃往凤翔。此后更是被朱温彻底控制,并被带往洛阳。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皇帝的七次逃离京师都是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其中逃往四川的只有两次,其余几次都在陕西境内,而且逃往四川的往往时间较长。除了黄巢起义和吐蕃偷袭之外,其余五次都有藩镇的影子,甚至可以说七次都有藩镇的因素。因此我们分析唐朝皇帝逃亡的选择就必须综合考量这些因素。

玄宗幸蜀图

为什么四川成为唐朝皇帝逃往的首选

刚才我们提到虽然唐朝皇帝的七次逃离京师,只有两次真的逃到了四川,而其余几次都没有,但是四川的确是唐朝皇帝逃亡的首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治格局导致四川成为了唐王朝的大后方。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其实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逃亡地点,毕竟当时潼关已破,潼关以东除了长江以南基本是安史叛军控制的地盘,所以唐玄宗只能选择往西逃,毕竟往江南去道路难走,且极易被安史叛军中途截击,因此往西是最安全的选择,而往西最好的地方就是四川。此后尽管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河北的藩镇基本类似半独立王国,唐王朝能够有效控制的地盘几乎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情况,所以当唐王朝的京师保留在长安的话,四川就是唐朝政府最安全的后方。

  • 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他成为唐朝皇帝逃跑的首选。四川是个盆地,四周的高山环绕成都平原,因此四川几乎是中国最适合割据自守的地方。中国历史上但凡大内乱时期,四川几乎都有地方性割据政权就是明证。也正因此,唐朝皇帝逃亡时只要条件允许当然会将四川作为首选。

以上就是四川成为唐朝皇帝逃亡首选的普遍性原因,当然具体到每一次就会有具体的原因,同时唐朝历史上的几个重要转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泾原兵变

唐朝皇帝逃亡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应该包含唐玄宗安史之乱到唐德宗“泾原兵变”导致的逃亡,即第一次到第三次。这一阶段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此时唐王朝能够有效控制的区域主要包括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江南地区和四川地区。

  • 第一次的唐玄宗逃亡,刚才已经提过,往东是安史叛军的追兵,去江南怕被安史叛军截击,往西北是苦寒之地且有吐蕃和回纥的威胁存在,因此玄宗选择逃往四川。但是入蜀的缺点是极易被叛军封锁,最终失去收复京师的希望,最终成为困守四川的割据政权,于是肃宗选择往西北逃以保留对安史叛军的威胁是正确的。

  • 第二次的逃往实质上是一个带有偶然性的偷袭,吐蕃从西而来,猝不及防的唐代宗根本没有多少反应的时间,慌乱中选择往相反的东边逃也是可以理解,好在吐蕃只占领长安十五天后就退出长安,逃到河南三门峡的唐代宗返回长安。

  • 第三次就更加偶然,一支奉命从西往东路过长安去镇压淮西藩镇反叛军队,因为对朝廷的慰问封赏不满,直接向长安发动进攻。措手不及的唐德宗仓皇向西逃,结果被包围在奉天(现陕西乾县)。后来解围后,唐德宗继续向西逃到汉中,实际上也有在形势如果继续恶化就往四川逃的打算,幸好后来局势稳定下来,兵变平定后唐德宗返回长安。

综上,第一次和第三次叛军从东而来,因此唐朝皇帝向西逃跑,第二次是吐蕃从西而来,因此唐代宗就向东逃,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事发突然,因此唐朝皇帝逃跑并没有过多的谋划,只是临时应变反应为主。

黄巢起义时唐僖宗逃亡入蜀

唐朝皇帝逃亡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实质上只有第四次唐僖宗因为黄巢起义逃亡四川。这一次和唐玄宗的逃往非常类似,起义军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后来北渡长江之后开始一路向西,势如破竹,对局势已经有所预料的唐僖宗开始着手安排逃亡四川的准备。后来也按照自己的逃跑计划逃到了四川,但是正如肃宗往西北保留的收复京师的希望一样,唐僖宗逃亡入蜀的时候,朝廷中诸如郑畋的大臣不仅极力挽留唐僖宗留在陕西领导反攻长安,甚至在唐僖宗不顾劝阻执意入蜀时也争取到了全权留在陕西组织反攻的权力。

唐末藩镇割据图

唐朝皇帝逃亡的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最后三次的唐朝皇帝逃亡,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唐朝皇帝开始丧失最后的权力和威信。藩镇(尤其是关中地区的藩镇)开始直接威胁皇帝的安全,同时朝廷中央的宦官集团和地方藩镇的矛盾纠葛在一起。

  • 第五次就是发生在唐僖宗从四川回到京师长安不久,宦官田令孜与藩镇发生利益冲突,最终实力强大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加入,宦官势力抵挡不住,带着皇帝只得往西逃。

  • 第六次和第七次时期就更加明显了,宦官势力、皇帝、关中的藩镇矛盾重重,关东势力强大的李克用和朱温等强藩又经常西入关中干预。唐昭宗已经成为傀儡,往哪逃几乎都由不得他了。

而且这一时期还发生了唐昭宗派出王建等人去四川平定叛乱,结果王建控制了四川,实质上开始向四川独立王国发展,而这个王建就是后来五代十国中前蜀政权的建立者,由此可见实质上这时期唐朝皇帝已经不可能往四川逃了。

唐朝的覆灭是藩镇造成的吗

唐朝后期外有藩镇内有宦官,可谓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覆灭也就是必然的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