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富是最傻的,最该向名门望族学什么?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否是积极的_名门望族_唐朝_士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望族 名门望族 唐朝 士族

本文目录

  • 仇富是最傻的,最该向名门望族学什么
  • 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否是积极的
  • 名门望族是怎样练成的
  • 在历史长河中,田姓能算名门望族吗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名门望族

仇富是最傻的,最该向名门望族学什么

谁不想富,谁在仇富?解放前,共产党、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广大劳动人民最仇富,他们是最傻的?他们向名门望族学习,打倒了其他名门望族,自己又学习做名门望族?这岂不没有什么叫革命,只是森林中的弱肉强食?仇富是柳传志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诬蔑,广大劳动人民难道有不想富的人,扶贫让他们富起来了,他们也仇恨自己?人民仇的是侵吞国有(全民的)资产据为己有、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投机倒把以次充好以劣冒优赚昧心钱、贩毒、抢劫、诈骗、拐卖妇女儿童、贪污受贿、高利盘剥、欺行霸市、结伙为帮强行收保护费、盘剥劳动者的大量剩余价等等黑社会性质的手段、方式发横财的缺乏良心道德的人。像大庆人、大寨人、现在还存在的集体富裕群体,是学习的榜样,人们曾争相学习,劳动人民谁恨过?

这类是非不分、立场不辨、脱离国家社会性质的问题,只起着搅乱社会意识,挑起群体矛盾的作用,有害无益。既为黑心致富的人脱不了罪,也麻痹不了广大人民!

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否是积极的

名门望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门阀士族,是因为王朝的选官制度而造成的怪胎。东汉时期国家选拔人才主要通过察举和征辟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这些被举荐人成为官吏后,成为那些有权推荐人的门生、故吏,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个官僚集团,家族累世公卿,譬如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这就造成一种很坏的现象,社会被人为的分割为做官的层次,平民(包括平民地主阶层)基本上没有做高官的机会。东晋初期,琅琊王氏拥立司马睿为帝,当时有人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士族的权利和皇帝是平行的,甚至能废立皇帝,东晋时期很多皇帝都是由门阀士族拥护才能做得稳当。

门阀士族垄断朝政,垄断选官,财富的累积自然不在话下,权利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威胁皇权,同时也阻碍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到隋唐时期,皇帝们已经着手废除门阀士族的特权。(李世民剧照,好多高官不愿意娶他的女儿,而愿意娶世家大族的女儿为妻)

隋唐时期有哪些名门望族?

在隋朝和唐朝初期名门望族还是有一定的特权的,在当时社会上享有非常高的声望和地位。主要的名门望族被称作“五姓七望”,如下:

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

唐高祖李渊就是陇西李氏中的一支,建立了唐朝,除此之外陇西李氏(非皇族)在唐朝还出现了10位宰相。李渊家族也是因为世代为公卿,最后积累才有了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皇帝们自然知道原因,肯定不希望名门望族再次取代唐朝。地理位置在陇山以西、渭水流域的古代陇郡。(陇西李氏祠堂)

赵郡是现在的邢台隆尧县,北齐时更名为赵郡。这是李姓的第二大分支,祖先是战国时期李牧的后代。这支李姓和陇西李姓有共同的祖先。

二、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

这两个崔氏的祖先是一个,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壮大,累世公卿。博陵崔氏在唐朝时期出现了15位宰相,清河崔氏在唐朝出现了14位宰相,共计29位宰相。

博陵崔氏聚集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北定州、深州市、饶阳、安国;清河崔氏聚集地点河北清河县周边。

三、范阳卢氏

范阳(河北保定以北,北京一带)卢氏的鼻祖是东汉末年的卢植,他的学生有刘备、公孙瓒。唐朝中期后,范阳卢氏有八位官至宰相。

四、太原王氏

太原是王姓的发源地,名人辈出,譬如王之涣、王勃、王维、王昌龄等著名诗人都是出自于太原王氏。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王皇后也是出自太原王氏。

五、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的鼻祖是先汉时期(汉景帝)的大司农郑当时,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累世公卿。在唐朝时期郑氏有十一位宰相。

这五个姓氏在唐朝时期都非常厉害,不过已经是落日余晖而已,唐朝已经从根本上上削除了世家大族成长的根基。

隋唐如何消除名门望族的威胁?

名门望族之所以成为名门望族得益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他们手中有特权,日积月累形成门生故吏满天下,垄断了官位,官位上不是这个士族就是那个士族,平民(包含平民和平民地主)基本没有机会。

李世民时期的大臣程咬金,妻子死后,他续娶了清河崔氏的一个寡妇为正妻,按照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娶很多的高官家的小萝莉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是名门望族的名望和地位,使得程咬金不得不低下头来求崔氏的女儿嫁给他,而且还是一个寡妇。(程咬金不是莽夫,聪明着呐。剧照)

一、隋文帝时期已经开始消除门阀士族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他率先推行科举考试制度,从根本上上杜绝门阀士族选官,真正发扬光大科举考试制度是唐太宗时期了,在此之后的唐高宗、武则天等更是推行科举考试,大批的寒族人士进入朝堂,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平衡。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彻底断绝了名门望族通过推荐官员形成望族的可能,根源上断绝特权阶层的形成。

二、唐太宗时期,国家修编《氏族志》,当时的修编人员居然没有把李世民的陇西李氏排在第一位,而是把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一位,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名门望族居然不皇帝还厉害,修编《氏族志》的官员不得不修改,陇西李氏排在了第一位。通过这么一折腾,名门望族肯定要让位于皇帝的姓氏了,打压了名门望族一把。

三、659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共收集了245个姓氏,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录在内,很多科举人员和士兵升级为五品官员的也都在列,而没有官职的名门望族根本不在行列。这是因为武则天家族没有列为《氏族志》中的一员而做的,其实武则天借此打压唐朝的门阀士族,不久后因为唐朝的名门望族反应太大而收回了《姓氏录》。武则天掌权时期重新修编《姓氏录》,继续打压名门望族,彻底断了名门望族的希望,宋朝时期就有了《百家姓》。(武则天剧照,她给了名门望族致命一击)

四、唐高宗时期,对名门望族,尤其是五姓七望家族的婚姻生活也进行干预,名门望族之间不得随意婚配,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或者备案。但是也挡不住名门望族之间的相互联姻,不过联姻的影响也逐渐降低了。

为何唐朝名门望族还有那么多高官?

通过以上名门望族在唐朝做宰相的统计数据可以知道,唐朝时期的五姓七望有最少有58位宰相,其他官位的人员更是不计其数。

这里面有一个官僚体系的惯性问题,既然唐朝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消除名门望族的影响,但是他们在各级官僚体制中仍有很多官员,自然成为宰相以及高官的可能性非常高。

另一方面,既然唐朝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选官制度,采取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有很多名门家族随之改变,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他们相比于普通人员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财富和学习的环境都优越普通人家,自然考中的几率大,进入官僚系统后,多得本家族成员的提携,登上高位的几率也非常大。

荥阳郑氏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案例,这一名门望族在唐朝时期很快没落下去(虽然出了11位宰相),他们没有适应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家族做官没有连续性,自然家族也昌盛不起来了。

五姓七望应该是门阀士族的绝唱,唐朝以后,名门望族左右朝政的机遇根本不可能存在了,源头断绝是最根本的原因。

名门望族是怎样练成的

何谓名门望族。有名望的,高贵的,受人尊崇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称为名门望族。

名门望族,并非简单的一两代人的奋斗能达到,并非指某个姓氏人多势众,并非某个有钱有势的地方豪强,也并非家族里出了几个高官显宦。

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名门望族是中古时期的五姓七望,即:崔、卢、郑、王、李,其次是:韦、裴、柳、薛、杨、杜。

名门望族的形成原因分析:

其一,严格意义上的名门望族,是政治的产物,是与中国士族政治互为依托的世家。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从这个角度说,名门望族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依仗和保障。与社会政治相辅相存。

略举一例: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可见,当时的名门望族甚至直接干扰了皇权!

其二,名门望族的形成,是长期文化底蕴的积淀。以五姓七望中崔姓为例。崔姓来历渊源极长,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崔姓得姓以后,季子八世孙崔杼是虽齐国权臣,但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繁衍至入汉以后,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才有了后来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文化积淀的时间极其漫长,并非一蹴而就。

其三,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关经济基础对名门望族形成的作用,我觉得不用多说,因为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常识。

结论:从对古代五姓七望形成原因的大致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成为名门望族,必须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奋斗和努力。

在历史长河中,田姓能算名门望族吗

田姓是不是名门望族,咱不敢妄加评论,但田姓也出了不少解放军将军,今天就介绍几位,与友友们分享,欢迎阅读加关注。他们是:

△田书根:河北深州人,解放军中将。1940年2月生,1959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陆军第65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第65集团军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田震环,河南遂平人,海军中将。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海军基地司令员、基地科技委员会主任,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海上护航编队指挥部副指挥,海军学院院长,海军指挥学院院长。1988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田中,河北黄骅人,海军中将。1956年12月出生,1976年12月入党,197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海军旅顺保障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2009年晋升海军中将军衔。

还有田姓的将军吗?欢迎友友们补充介绍。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名门望族

提及名门望族,让我比较回味的是西汉霍氏一族,霍氏在西汉掌权摄政,权倾朝野,别的豪门贵族上朝都是临大节,霍氏到好,让家奴代为朝请,甚至在朝请之时私自出宫打猎,惹得整个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霍氏家族的起始

霍氏能在历史知名,以及在西汉权倾朝野源于霍氏出了两大名人,一为霍去病、二为霍光。

霍去病是霍仲孺与平阳侯府中的侍女卫少儿私通所生,但霍去病这一生却异于常人,在元狩二年,这位早已懂事的少年已经拜骠骑将军一职,于这,他才十九岁而已。

按中国历史的传统,多数正房才是正主,偏房或私通下来的子嗣一般都过得不好,想要过得好,还要仰仗正房,而到霍去病这,却逆袭倒转了。

任职骠骑大将军后的霍去病在长安之际,还将异母弟弟霍光一起带至长安照顾,在霍去病的帮助下,这位年仅十多岁的弟弟先任朗官,在升迁各曹官、侍中等系列。

这一系列的照顾,为霍光这一生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也是霍氏后来权倾朝野的所在,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霍光作为霍去病提拔起来的霍氏族人,深受倚重,在随后荣任车都尉、光禄大夫等重要职位,不仅侍奉汉武帝身侧二十多年未曾犯错一次,被汉武帝视为心腹,还被武帝托孤。

西汉宠族-霍氏家族

征和二年,汉武帝决定立刘弗陵为储君,着令霍光辅佐,临终之际,汉武帝更是为了让托孤更顺,还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连下三道诏书让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助年幼新帝。

自此,霍氏迎来历史转折点,在同为辅臣的情况下,霍光独具慧眼先后与金日磾和上官家族联姻,这几次联姻让霍氏家族在朝纲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哪怕霍光死后,余威都尚在。

而且作为辅臣,这位霍光从汉武帝辗转汉昭帝,再到汉宣帝,历经三朝,但奈何最终的结果是“功高震主”,虽说是三朝元老,但到汉宣帝这个时期,汉宣帝其实已经很忌讳霍氏家族,哪怕霍光临终前表示归政于帝都无济于事。

名门望族霍灭

地节二年,霍光病逝,死后汉宣帝与上官太后同场治丧,更是以皇帝级别葬于茂陵,谥号“宣成”,由于霍氏家族势力在当时错综复杂,霍氏遗孀甚觉此次安葬还不够气派,随还将霍光坟墓规格扩大,这次扩大,也为后续族灭增添了一道罪责。

霍光死后,他的儿子霍禹及其兄之孙霍山继续被宣帝委任辅政,然而这两人均是公子哥,属于酒囊饭袋之辈,最擅长的就是吃喝玩乐、斗鸡走狗,在维护政治手腕这块可说是平庸之极。

霍氏在失去最大靠山霍光之后,非但没有忧虑,反而因没有霍光的约束更加放纵,什么朝请之时私自出宫打猎、什么家奴代为朝请,屡屡犯讳而不自知,最终为霍氏族灭酿下祸根。

霍光没死之前,压得朝野势力郁郁不得志,死后,这些势力开始相继蠢蠢欲动,各种告发霍家不法之事接踵而来,最严重的当属霍族毒杀宣帝皇后许平君的事情。

这事被宣帝经耳后,久久无法平息,结合霍氏这两年的犯讳,汉宣帝终于手刃铡刀,在霍氏谋反之前,相继诶个诛杀。

此次诛杀,霍氏最惨的当属无视朝请的霍显、霍禹、霍山等人,于地节四年被捕后,在长安市中被腰斩,自此霍家族灭,而霍家族灭离霍光死才仅过3年。

文/探索历史奇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