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的望是什么意思(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否是积极的)_名门望族_唐朝_士族

本文目录

  • 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否是积极的
  • 名门望族是怎样练成的

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否是积极的

名门望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门阀士族,是因为王朝的选官制度而造成的怪胎。东汉时期国家选拔人才主要通过察举和征辟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这些被举荐人成为官吏后,成为那些有权推荐人的门生、故吏,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个官僚集团,家族累世公卿,譬如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这就造成一种很坏的现象,社会被人为的分割为做官的层次,平民(包括平民地主阶层)基本上没有做高官的机会。东晋初期,琅琊王氏拥立司马睿为帝,当时有人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士族的权利和皇帝是平行的,甚至能废立皇帝,东晋时期很多皇帝都是由门阀士族拥护才能做得稳当。

门阀士族垄断朝政,垄断选官,财富的累积自然不在话下,权利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威胁皇权,同时也阻碍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到隋唐时期,皇帝们已经着手废除门阀士族的特权。(李世民剧照,好多高官不愿意娶他的女儿,而愿意娶世家大族的女儿为妻)

隋唐时期有哪些名门望族?

在隋朝和唐朝初期名门望族还是有一定的特权的,在当时社会上享有非常高的声望和地位。主要的名门望族被称作“五姓七望”,如下:

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

唐高祖李渊就是陇西李氏中的一支,建立了唐朝,除此之外陇西李氏(非皇族)在唐朝还出现了10位宰相。李渊家族也是因为世代为公卿,最后积累才有了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皇帝们自然知道原因,肯定不希望名门望族再次取代唐朝。地理位置在陇山以西、渭水流域的古代陇郡。(陇西李氏祠堂)

赵郡是现在的邢台隆尧县,北齐时更名为赵郡。这是李姓的第二大分支,祖先是战国时期李牧的后代。这支李姓和陇西李姓有共同的祖先。

二、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

这两个崔氏的祖先是一个,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壮大,累世公卿。博陵崔氏在唐朝时期出现了15位宰相,清河崔氏在唐朝出现了14位宰相,共计29位宰相。

博陵崔氏聚集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北定州、深州市、饶阳、安国;清河崔氏聚集地点河北清河县周边。

三、范阳卢氏

范阳(河北保定以北,北京一带)卢氏的鼻祖是东汉末年的卢植,他的学生有刘备、公孙瓒。唐朝中期后,范阳卢氏有八位官至宰相。

四、太原王氏

太原是王姓的发源地,名人辈出,譬如王之涣、王勃、王维、王昌龄等著名诗人都是出自于太原王氏。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王皇后也是出自太原王氏。

五、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的鼻祖是先汉时期(汉景帝)的大司农郑当时,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累世公卿。在唐朝时期郑氏有十一位宰相。

这五个姓氏在唐朝时期都非常厉害,不过已经是落日余晖而已,唐朝已经从根本上上削除了世家大族成长的根基。

隋唐如何消除名门望族的威胁?

名门望族之所以成为名门望族得益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他们手中有特权,日积月累形成门生故吏满天下,垄断了官位,官位上不是这个士族就是那个士族,平民(包含平民和平民地主)基本没有机会。

李世民时期的大臣程咬金,妻子死后,他续娶了清河崔氏的一个寡妇为正妻,按照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娶很多的高官家的小萝莉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是名门望族的名望和地位,使得程咬金不得不低下头来求崔氏的女儿嫁给他,而且还是一个寡妇。(程咬金不是莽夫,聪明着呐。剧照)

一、隋文帝时期已经开始消除门阀士族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他率先推行科举考试制度,从根本上上杜绝门阀士族选官,真正发扬光大科举考试制度是唐太宗时期了,在此之后的唐高宗、武则天等更是推行科举考试,大批的寒族人士进入朝堂,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平衡。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彻底断绝了名门望族通过推荐官员形成望族的可能,根源上断绝特权阶层的形成。

二、唐太宗时期,国家修编《氏族志》,当时的修编人员居然没有把李世民的陇西李氏排在第一位,而是把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一位,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名门望族居然不皇帝还厉害,修编《氏族志》的官员不得不修改,陇西李氏排在了第一位。通过这么一折腾,名门望族肯定要让位于皇帝的姓氏了,打压了名门望族一把。

三、659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共收集了245个姓氏,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录在内,很多科举人员和士兵升级为五品官员的也都在列,而没有官职的名门望族根本不在行列。这是因为武则天家族没有列为《氏族志》中的一员而做的,其实武则天借此打压唐朝的门阀士族,不久后因为唐朝的名门望族反应太大而收回了《姓氏录》。武则天掌权时期重新修编《姓氏录》,继续打压名门望族,彻底断了名门望族的希望,宋朝时期就有了《百家姓》。(武则天剧照,她给了名门望族致命一击)

四、唐高宗时期,对名门望族,尤其是五姓七望家族的婚姻生活也进行干预,名门望族之间不得随意婚配,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或者备案。但是也挡不住名门望族之间的相互联姻,不过联姻的影响也逐渐降低了。

为何唐朝名门望族还有那么多高官?

通过以上名门望族在唐朝做宰相的统计数据可以知道,唐朝时期的五姓七望有最少有58位宰相,其他官位的人员更是不计其数。

这里面有一个官僚体系的惯性问题,既然唐朝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消除名门望族的影响,但是他们在各级官僚体制中仍有很多官员,自然成为宰相以及高官的可能性非常高。

另一方面,既然唐朝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选官制度,采取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有很多名门家族随之改变,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他们相比于普通人员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财富和学习的环境都优越普通人家,自然考中的几率大,进入官僚系统后,多得本家族成员的提携,登上高位的几率也非常大。

荥阳郑氏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案例,这一名门望族在唐朝时期很快没落下去(虽然出了11位宰相),他们没有适应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家族做官没有连续性,自然家族也昌盛不起来了。

五姓七望应该是门阀士族的绝唱,唐朝以后,名门望族左右朝政的机遇根本不可能存在了,源头断绝是最根本的原因。

名门望族是怎样练成的

何谓名门望族。有名望的,高贵的,受人尊崇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称为名门望族。

名门望族,并非简单的一两代人的奋斗能达到,并非指某个姓氏人多势众,并非某个有钱有势的地方豪强,也并非家族里出了几个高官显宦。

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名门望族是中古时期的五姓七望,即:崔、卢、郑、王、李,其次是:韦、裴、柳、薛、杨、杜。

名门望族的形成原因分析:

其一,严格意义上的名门望族,是政治的产物,是与中国士族政治互为依托的世家。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从这个角度说,名门望族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依仗和保障。与社会政治相辅相存。

略举一例: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可见,当时的名门望族甚至直接干扰了皇权!

其二,名门望族的形成,是长期文化底蕴的积淀。以五姓七望中崔姓为例。崔姓来历渊源极长,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崔姓得姓以后,季子八世孙崔杼是虽齐国权臣,但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繁衍至入汉以后,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才有了后来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文化积淀的时间极其漫长,并非一蹴而就。

其三,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关经济基础对名门望族形成的作用,我觉得不用多说,因为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常识。

结论:从对古代五姓七望形成原因的大致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成为名门望族,必须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奋斗和努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