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34岁英年早逝,文成公主一人在西藏生活,过的怎么样?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情况如何_吐蕃_松赞干布_公主

本文目录

  • 松赞干布34岁英年早逝,文成公主一人在西藏生活,过的怎么样
  •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情况如何
  • 文成公主为什么不生孩子
  • 松赞干布有哪些功绩

松赞干布34岁英年早逝,文成公主一人在西藏生活,过的怎么样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唐朝是个妥妥的红妆时代,既有太穆皇后和长孙皇后这样的贤后,也有武则天和韦皇后这样的政治强人,既有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这样的野心家,也有平阳公主和文成公主这样对大唐功莫大焉的女子。

(娘子关)

顺道说说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李渊之女,李世民的姐妹。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平阳公主在长安聚兵 7 万,与李世民等共克长安拿下关中。后又率军驻扎山西,此关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娘子关,死后以军礼归葬,这也是千年来唯一以军礼归葬的女子。

如果说平阳公主代表的是铁血大唐,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那文成公主就是大唐的另一面,对外和亲的怀柔和包容。事实上,文成公主和王昭君一样并非真正的公主,只不过王昭君宫女出身,而文成公主出自大唐宗室。据推测,文成公主应为李渊之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算是李世民的侄女,郡主出身,因和亲加封文成公主。

(红楼 探春)

公元 641 年, 16 岁的文成公主离开故土,远赴吐蕃,嫁与 24 岁的松赞干布。每念及此,便想起《红楼梦》中远嫁的探春及哀婉的红楼梦曲《分骨肉》,这或许也是文成公主当时的心境。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文成公主入藏)

从 641 年文成公主入藏至 650 年 33 岁的松赞干布英年早逝,虽短短 9 年,但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十分敬爱,为其筑城建寺修宫殿,穿华服,读诗书,可谓是琴瑟和弦。

从 650 年松赞干布去世至 680 年 55 岁的文成公主去世,文成公主一人在西藏生活了 30 年。在这 30 年间,文成公主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我们从文成公主死后所享受的陵墓规制和祭祀标准可知,在这 30 年间文成公主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受到保障的,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背景和原因来佐证这种观点。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一是松赞干部的地位和影响力。松赞干布基本完成了西藏的统一,建立吐蕃王朝,颁布法律,创建文字,在当时乃至后世,松赞干布都是西藏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物。生前对文成公主尊崇有加,即便死后,松赞干布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也依然维护着文成公主。

二是文成公主的身份和价值。文成公主虽非真正的公主,但出自李唐皇室,身份同样尊贵,这与出身平民的王昭君截然不同,也决定了二人在丈夫离世后不同的生存状态。

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入藏之时,带去了大唐诸多的书籍佛经,工艺品,各种物资及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极大的改善了吐蕃当地的生存状态,这也使得文成公主在吐蕃上层社会及百姓中拥有独特价值和崇高声望,有价值的人自然不会被社会忽视。

三是文成公主和亲的背景。松赞干布刚刚崛起时便提出和亲,被唐太宗拒绝,松赞干布于是率军出击兵临唐境,最终被唐军击败。

松赞干布调整心态,派和亲使团赶赴长安,带着黄金五千斤和无数珍宝做聘礼,唐太宗这才答应。

(唐太宗李世民)

可以说,王昭君和亲匈奴是用女人换和平,但文成公主入藏吐蕃却是打下了和平再和亲,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即便松赞干布死后,随着吐蕃实力的提升,开始与大唐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多有战端,但整体而言,大唐实力仍在吐蕃之上。加之吐蕃内部权力交接冲突,更让吐蕃对大唐捉襟见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生活状态和政治待遇。

文成公主是汉藏民族交流的使者和先行者,是藏民心中的“甲木萨”和“绿度母”。俗话说,靠天靠地靠自己,大唐是天,松赞干布是地,自身又拥有完美声望和独特价值,这种女子在哪里都会生活的很好。

唯一遗憾的是,身为松赞干布的吐蕃王后,文成公主没有后代。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情况如何

文成公主入藏这件事,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民族团结的典范。

但在近几年,网络上流传着很多不一样的言论,包括松赞干布是到唐朝抢亲的,文成公主只是松赞干布的妾室、文成公主地位低下等等言论。

这些言论,不知道从何而来,但流传的有声有色,甚至开始标榜真实的历史。那么,从史料上记载看,文成公主到底地位如何呢?

漫长而坎坷的提亲之路

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之后,开始迫切的想要发展,他从尼泊尔引进了文字,创造了藏文,同时,又渴望和大唐联姻,因为他发现,连小国吐谷浑也娶了大唐的公主,何况自己这个大国呢。

于是,吐蕃在贞观十二年的时候,就尝试求亲,但被唐朝拒绝。并不是因为李世民眼高于顶,而是,他并不知道吐蕃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求亲失败的使者,为了避免责罚,故意说是吐谷浑从中作梗。年轻气盛的松赞干布,一怒之下,大破吐谷浑,这场胜利让松赞干布自信心爆棚,于是,统兵二十万侵占唐国边境的数个羁糜州,并且将战火燃烧到了松州。

唐王朝震怒,派侯君集带领五万精锐驰援松州,一举击败吐蕃军队。

这场败仗,让吐蕃君臣震惊不止,内部开始极力反对松赞干布和唐军开战。甚至,八个元老采用自杀的方式来进行进谏。

松赞干布冷静下来,立刻退出所占据的羁糜州,将大军退回吐蕃。然后安排手下最有智谋的禄东赞出使唐朝,而且,带来的彩礼也很丰厚,包括黄金五千两,各种奇珍异宝数千件,还包括一尊极为珍贵的佛像。

对于刚刚统一的吐蕃而言,这已经是相当厚重的礼物了。

李世民经过慎重考虑,并且考验了大使,尼泊尔的求亲队伍,终于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于是,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

可见,这次和亲,吐蕃下了很大的本钱,甚至还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宫殿。当然,大唐的文化、制度、先进的技术、大量的经文也传到了吐蕃。松赞干布就是凭借这些嫁妆,完成了吐蕃改革,以及吐蕃封建化的进程。

松赞干布废了如此大的力气,才娶了文成公主。可见,没有抢亲一说。

炮制出来的尺尊公主

那么,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如何呢?历史上,松赞干布的确有好几个老婆,但地位最为崇高的还是文成公主。

在很多网络文章中,松赞干布的诸多妃子中,有一个叫尺尊公主的人物,说是松赞干布的正室。

但我查过很多资料,这个尺尊公主,是个很奇怪的人,没有生卒年月,没有子孙后裔,松赞干布的儿子也没有资料显示就是尺尊公主生的。

更主要的是,这个公主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源于藏族传说,这些传说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元朝招降吐蕃之后才神奇的出现。

另外,在敦煌发掘的吐蕃文书中,松赞干布的记年中,多次提到了文成公主,却只字未提尺尊公主,而这些出土文书,是吐蕃方面的文书。

可见,当时吐蕃,并没有一个叫尺尊公主的人物,不然,如果她真的是正室,为什么吐蕃内部的历史记录只字未提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宗教的对抗和冲突,更简单讲是中土佛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冲突。在藏族人民心中,文成公主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但她代表的却是中原佛教文化,而不是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地位,不得不炮制出来一个尼泊尔公主来为自己的理念站台,而在元朝藏传佛教大盛,喇嘛的地位很高,因此,这种宣传被有意识的扩大,才形成了一个虚构的人物出现。

而现在的大小昭寺和布达拉宫,在吐蕃灭亡后破损严重,直到元朝,藏传佛教大盛,元朝庭才开始重新修缮。所以,有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也就很正常了。

事实上,松赞干布的确有妃子,但地位完全比不上文成公主,也无法享受文成公主的权力。但松赞干布只活了三十三岁就死了。

那么,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死后的地位,又如何呢?

有地位无实权的文成公主及吐蕃赞普

在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的地位没有任何变化,却也没有掌握实权。因为,在松赞干布死后,吐蕃的局势,出现巨大变革,别说是文成公主,就连吐蕃的赞普,都没有了实权。

而吐蕃的权力,落在了噶尔家族的手中,这个家族的代表,就是禄东赞。

禄东赞对唐朝依然是十分友好,但并不因为和唐朝的友好就放弃了吐蕃的扩张。吐蕃开始向北扩张,而这时候的唐朝,也开始向西扩张。于是,吐蕃和唐朝,终于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开始在西域碰撞起来。

这时候的吐蕃,虽然和西突厥联手,却也远不是唐朝的对手,吐蕃和西突厥的建军屡战屡败。最终,西域被唐朝完全控制。

这时候,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非常富有争议的战役,被称为乌海战役。这场战役,苏定方以一千精兵,大破吐蕃八万大军,杀死吐蕃主帅,禄东赞受伤。

乌海之战奇怪之处在于,吐蕃的资料上记载了,唐朝的史书却没有记载。而在后来,大非川之战胜利后,主帅论欽陵也忆苦思甜,提到了乌海之耻。可见,这场战役真实存在,但却没有被唐朝历史记录。

这场战役后,禄东赞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论欽陵继续掌握吐蕃朝局。并且开始和唐朝长时间缠斗。

有人因此,认为,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死后,地位很低。其实不然,文成公主有很高地位,但没有实权,而吐蕃这个烂摊子,已经不是文成公主及赞普所能左右的。

文成公主五十五岁的时候死于拉萨,吐蕃国以最高礼节为文成公主送葬,并且在文成公主死后,多次祭祀。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待遇依然非常好,毕竟像李治、李世民活的岁数也不过五十多岁,如果她的地位低下,恐怕在异国他乡活不到这样的岁数。

文成公主为什么不生孩子

文成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最具影响的一次和亲,所以文成公主也成了今天西藏一个文化符号,文成公主除了带去了很多的能工巧匠,发展农业,开化民智,还带去了佛教。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藏传佛教是直接从尼泊尔传过来的,西藏的佛教是文成公主带过去的,经文,经书,僧人都是文成公主的陪嫁。不过尼泊尔的公主也带过去一些关于佛教的东西,佛像,经文什么的,不过论文化影响还是文成公主影响更大。现在在布达拉宫应该还保存有一些当年的经书经文,那也是国宝级的文物。

回到问题本身,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确实没有生过孩子,松赞干布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共日共赞继位后不久去世,松赞干布复位。另一个吐蕃妃子为其生了一个孩子,夭折了。

松赞干布死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位置就传给死了爹的孙子,芒松芒赞。按照吐蕃的规矩,继位的,不仅继承王权,还得继承妃子,所以文成公主就成了芒松芒赞的后宫一员。

芒松芒赞是幼年继位,所以实际掌权的就是大相禄东赞,有野史记载,文成公主与禄东赞有关系,而且为其生有一儿一女,不过这些由于没有确切的记载现在也无法考证。

不过如果以当时的情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禄东家族实际上掌握的吐蕃的政权,芒松芒赞,还是一个孩子,文成公主与禄东结合,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所以我个人认为文成公主与禄东赞的事情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至于生没生孩子不敢确定,但是他们直接有关系这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最后说一下,在文成公主死后18年,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出生了,嫁给了赤德祖赞,巩固了文成公主了汉藏交流成果。

文成公主是汉藏交流标志性人物,在西藏人心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在藏地被称为甲木萨,意思就是汉族神仙女。时至今日在西藏自然有文成公主的庙。

松赞干布有哪些功绩

松赞干布有哪些功绩?

如果给松赞干布做一个标签化的定位,那他可以简单的看做是成吉思汗和秦始皇的混合体。

从对外扩张版图的角度上讲,松赞干布更像成吉思汗。

铁木真登上历史舞台时,父亲被毒死,部众被夺去,起于微末的铁木真辛苦经营,不断壮大势力,终于一统蒙古草原。

当他被公推为成吉思汗后,给蒙古帝国制定了向西征伐的大战略,并亲自统帅了第一次西征,之后的拔都西征(长子西征)、 旭烈兀西征,不过是后世子孙在沿袭他的大战略。

松赞干布13岁时,父亲也被旧臣毒死,国内叛乱烽烟四起。少年建柞的松赞干布,内安大臣,外平诸叛,将吐蕃从四分五裂的悬崖边拉了回来。

当松赞干布稳定了朝政后,他为吐蕃王朝制定了向北拓展的方略,并以先取吐谷浑,稳固青海为后勤基地,截断河西走廊,进而争霸拢右和西域,为战略步骤。

这一战略制定后,直到吐蕃王朝灭亡,一直都被忠实执行着。成功的将吐蕃打造成东挡大唐、西拒大食,鼎足而立的大帝国。

与成吉思汗沿袭蒙古族裂土分封旧制不同,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又和秦始皇一样,为吐蕃帝国制定了一整套,适应全新局面的政策。

每当我们提及秦始皇的政绩时,都会说到“废分封、立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与此类似,松赞干布也为吐蕃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国家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

他在吐蕃朝中设立“三论九大臣”的官僚体系,并将各级官吏以“告身”的形式划分了等级,史称“告身制”。

藏文史料《弟吴佛教源流》记载:“告身分为六大告身和六小告身。玉、金、颇罗弥三种六级为六大告身。银、黄铜、青铜、红铜、铁、木六种六级为六小告身。”类似记载《新唐书·吐蕃传》也有:“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下,缀臂前以辨贵贱”。《敦煌吐蕃历史文献》则记载了,各级告身赔偿的命价,玉告身的命价六千两,金告身的命价五千两,颇罗弥告身四千两,银告身三千两,黄铜告身二千两,红铜告身一千两。

这足以看出,告身制区分官吏的官品等级,及官员和平民的区别,并实际上规定了,社会各阶层享受的待遇和法律权限。

除了以“告身制”区分官吏的尊卑等级,松赞干布还将国家领土划分为四个“茹”(象雄地区单立一“茹”)。

每个茹设立了相应的“茹本”,茹下面设置“东岱”(千户),由千户长管理。茹本、千户长既是军官,又是地方行政官员,总管地方军政事务。

按地域划分的“茹”,保证了千户内部的兵士大都是同一部落的人员组成。相互之间能够团结,互相照应,并为自己部落的声誉不惜牺牲,有利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据《五部遗教·大臣遗教》、《贤者喜宴》记载,每个“茹”的军马由同一种颜色的马匹组成,旗帜亦各有区别,只要一看到马匹和旗帜,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如”的军队,十分有利于行军作战和调遣指挥。

吐蕃“千户制”和“告身制”的推行,成功肢解了部落贵族的权势,让他们统统纳入了国家的官吏体系,这也意味着吐蕃赞普的王权从部落盟主制,转向了王权集中制。

拜松赞干布时期,藏文成熟所赐(这也算是松赞干布的功绩),法律条文也被制定了出来。

目前关于吐蕃法律最明显的年代记载,来源于《敦煌吐蕃文献——大事记年》,“公元655年,(松赞干布去世后五年)大相东赞(就是禄东赞,去长安求亲的就是他)于“高尔地”写定了法律条文。”

但从松赞干布生前,便已将吐蕃打造成为一个帝国的事实来看,不可能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因为,告身制度是需要配合法律条文施行的,或者说告身制命价赔偿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法律。

除此之外,藏文史料记载松赞干布还制定了《纯正世俗十六条法》和《十善法》,虽然史料记载多有不同,但松赞时期吐蕃对国家法律重新进行了梳理是大家公认的。

那为什么重塑官吏体系、领土行政划分、制定法律,以及创立藏文、设立定期盟誓大会、引入佛教信仰等重要事件,都会在松赞干布时期发生呢?

这是因为,松赞所处的时代,恰好是吐蕃的转型期。这是一个吐蕃从王国走向王朝的时期、是一个从农耕走向农牧结合的时期、是一个从封闭内敛走向开放包容的时期,正是整个国家形态的变化促成了,松赞干布的伟大。

松赞之前的历代吐蕃赞普,都在山南的河谷地带辛苦经营,吐蕃也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王国。自从松赞干布牢牢控制了藏北地区后,吐蕃第一次拥有了辽阔的牧场、广袤的盐田,这让吐蕃国家的经济、军事势力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但之前农耕时期缓慢的国家政体,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松赞干布才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这一点上说,他和秦始皇的功绩是一样的,他们都一举奠定了之后国家的运行轨迹。

至于被各种藏史大力宣扬的迎娶两位公主,供奉释尊等身像、修建大小昭寺等等,不过都是松赞干布执政之中顺势而为的决策。

因为,从吐蕃的国家态势来说,虽然和大唐存在争霸关系,但能够获取农耕、水利、医疗、天文历算等先进科技的途径只有大唐。

从阿里出土的汉代织锦和茶叶残块可以看出,早在松赞干布之前,勾连汉藏的茶马古道便已存在。汉藏两地的交流古已有之,既不是由松赞干布开启的,也不会因松赞而绝。

所以,即便松赞、文成不联姻,其他赞普也会和大唐联姻,这是历史的必然。即便这次联姻,确实大大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融和,也让松赞、文成两位成了汉藏人民心中的神祗。

松赞干布最重要的功绩是吐蕃王朝指明了方向,说真的,振兴王朝的政策其实就那么几条,但在最合适的时候打出最合适的牌,是区别政治家英明还是愚蠢的重要标志。

比起那些一手好牌打的稀碎的君主来说,松赞干布把每张牌都打的恰如其分,这才是他能够成为吐蕃,乃至西藏历史上,最伟大君主的原因。

文中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