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非遗】被北宋大书法家米芾青眼有加,徽县栗亭砚靠什么?_砚石_徽县_米芾

【奔流文化·非遗】被北宋大书法家米芾青眼有加,徽县栗亭砚靠什么?

寻找甘肃非遗文化之制作技艺⑤

砚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文房必备书写器物之一,一方砚台,往往承载着人一生的书写故事。

文房四宝中,最耐久的莫过于砚。一方好砚既有助于涵养神思,更得以品藻风骨,古往今来,文人骚客莫不顾而乐之,宝而藏之。

甘肃,除闻名天下、名列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之外,近年来,出自陇南市的栗亭砚,已逐渐步出深闺,为人们所赏爱。栗亭砚制作技艺最早始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2017年,它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在陇南市徽县栗川镇,去寻找一方砚石,“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时光的韵味。”

栗川镇,地处徽成盆地,东邻银杏乡和水阳乡,西与成县红川镇毗邻,南接大河乡,北接伏家镇,气候宜人,土沃田肥。境内洛河由西入境,与纵贯全乡的伏镇河交汇于双河口。伏镇河两岸地势平阔,海拔近千米。

栗川镇古称栗亭,浸润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它是诗圣杜甫在陇右最后的流寓地,也是著名的栗亭砚出产地。

展开全文

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记载了十九种砚石,栗亭砚石名列其中:“栗亭石色青、有铜点,大如指、发墨不乏,亦有瓦砾之象”“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此外,清代马丕绪《砚林脞录》的中亦有栗亭砚、栗玉砚的记载。

这些砚著中的“栗亭石”,主要有灰、栗二色,以栗黄、灰青居多,均为制砚之佳料。栗亭石,因灰、栗色质之异,所成砚品分称为栗亭砚、栗玉砚。

徽县文化馆曾对栗亭石、栗玉砚石料资源进行了普查,在栗川镇栗亭村双河口处找到了栗亭石产地,在伏家镇郭庄村更有可喜之发现——那里有古人采集栗玉砚石料的场地及遗址。

2】

栗亭砚石材出自山中。

绛红、碧绿、橙黄、淡青……色彩那是相当丰富。

“红若端砚,绿似洮砚,灰近歙砚,黄如澄泥砚”……钟情栗亭石的人赞美,四大名砚的范儿在它身上都有了。

有时在一块砚石上你可以看到,色调变化有如水墨晕染,丝滑自然,还有的生成石纹水涡,回旋有致,纹理分明,更有金丝银线纵横如织,遍布其中,呵气如雾,幻化如云,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从传承人那里了解到,栗亭砚制作工艺可简单分为五个步骤:

一是选材,从采集到的栗玉石中选择适合制作的毛坯石。

二是设计,就石材的花纹走向进行设计、绘图。

三是下料,按绘制好的图形进行雕刻,在雕刻过程中根据石料质地决定所选用的雕刻手法,主要有圆雕、高浮雕、低浮雕(也叫浅浮雕)这三种。

四是用刀,用刀时要根据设计好的图案选择所需用的刀具。用刀的手法主要有点、线、面、刮、铲、凿、切等等。

五是打磨,打磨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处理掉刀痕等,使砚台呈现出石材自然的光洁度。

栗亭石制成砚台后,其色呈青色,且有如铜色之点,大者有指尖那么大。石质温润、纹理隐约其中,生光发艳,墨如油泛,不滞不结,常如新成。

栗亭砚还有瓦碎的特殊视觉效果,石纹清晰可辨,奇幻美妙,石色变化较大。

3】

一方好的栗亭砚,它的材质之美、造型之美、纹饰之美,皆值细品。

触手阴凉滑润,发墨细腻,呵气成雾……

——据说这都和砚雕匠一锤一刀的琢磨有关。一块石头,从挖掘原石出来、清洗到晾干,然后量体裁衣,一点点打磨让石头光滑,一点点雕琢让它成形,最后就是一遍遍考究的细琢和一层层的细磨。

一件好的栗亭砚作品讲求“随石赋形,随形赋砚”。

人与石的心灵期许在方寸砚间诗意邂逅,一把刻刀在匠者的巧妙构思中自如游走,宛如石上芭蕾。伴随着朵朵飞溅的石花和铿锵悦耳的金石音,山水、人物、楼阁、花鸟、鱼虫、果蔬等一幅幅生动图画呈现在观者面前,皆趣妙天成,不拘一格。

就栗亭砚的形制而言,除上述随形砚之外,也有传统之抄手砚,瓦当砚,方圆砚,书卷砚等不一而足,大者可盈案,小者摩掌中,诗书画印巧妙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砚品中得到极佳的展示。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图丨徽县县委宣传部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