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四十八年,号称一代“中兴”之主汉宣帝的长子刘奭,承继了汉室大统。
刘奭早年为太子时,眼见父皇袭用法家之术,对朝臣用刑太过,深感不安。于是,就趁着陪父皇用餐之际,劝谏汉宣帝施政多重用儒生。
汉宣帝听后严厉地说道:“我大汉立国,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何以要单纯任用德教,况且儒生迂腐,不达时变,喜欢是古非今,使人眩乱于名实,不知何去何从,岂足委任!”
汉宣帝刘询(剧照)
事后,汉宣帝刘询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因此,他曾萌生改立太子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与许皇后的患难真情,只得作罢,就成全了刘奭。
由此可见,刘奭是一个信奉儒学,重用儒士之君。
班固在《汉书·元帝纪》中也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班固(像)
首先,说说刘奭的“柔” 刘奭的老师萧望之,因担心朝廷会出现外戚放纵难管、宦官擅权专政的局面,就向刘奭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
萧望之(剧照)
汉元帝刘询听了老师的建议后,自己左思右想了许久,又与相关人员讨论了很久,最终也没敢调整“中书”系统的人事结构。
由此可见,刘奭的性格确实“柔”,但也只能是寡断、懦弱的“柔”。
《汉书·元帝纪》记载,刘奭曾在诏书中说“惧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由”、“朕战栗恐惧,不烛变异”、 “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等等。
汉元帝刘奭(剧照) 这些词句昭示出,刘奭不仅缺乏决断能力,而且对自己的统治忧虑重重,没有自信心,也缺乏安全感。这,也是他“柔”的体现。
其次,聊聊刘奭的“仁” 刘奭的“仁”得看对谁而言。对佞臣、宦官石显之流,刘奭确实是“仁”至义尽。但是,对自己的老师萧望之,就谈不上什么“仁”了。
萧望之针对“外戚放纵难管、宦官擅权专政”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后,导致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阉宦与外戚联手,将他逼得饮鸩自尽。
刘奭得知后,既感到震惊,也难过得流眼泪。但事后,他并没有怎么追究,也没有惩治凶手,只是嘴上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
一条人命,而且是自己恩师的命,就这样一“谢”了之了!那么,刘奭的“仁义”、“仁爱”从何谈起?
最后,谈谈刘奭的“好儒” 萧望之被害之后,刘奭的另一位恩师周堪被重用为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也被任用为光禄大夫、给事中。
石显(剧照)
但是不久,由于弘恭、石显等阉宦地诋毁、污蔑,刘奭就把周堪贬为魏郡太守,把张猛降为槐里县令。
后来,周堪因不能忍受把控了中枢大权的石显的侮辱,忧愤而逝。周堪去世后,张猛人单势孤,也在石显的迫害下自我了断了。
如果,刘奭真念及恩师的情分,真念及周堪、张猛师徒对大汉王朝的辛劳,他们怎么会如此离世?
一点认识 综上所述可知,萧望之、周堪、张猛等人,都是被刘奭放纵宦官迫害的,都是被刘奭间接杀害的。如此的“徒儿”、“君主”哪有“仁义”可言?有的只是虚情假意、装傻充愣!
应该说,石显等人如此迫害贤臣,都是在刘奭的支持下,或者说默许下进行的,这又怎能说刘奭“好儒”?
说白了,刘奭虽然任用了很多儒臣,诏书中也经常引用儒家经典,也不时采取些振兴和发展儒学的措施。但是,刘奭并不能真正信用这些贤良的儒士、能臣。否则,他怎能听任阉宦们肆意迫害他们呢?
萧望之、周堪均为一代帝师,当世名儒。张猛也是一贤臣能吏,曾出使匈奴,为大汉王朝改善了与汉匈的关系,功在社稷。
西汉与匈奴友好相处(场景)
可是,这些朝廷的柱石,都这样一一悲惨地离去。这样一来,大汉王朝的政权又怎能行稳致远?为此,西汉王朝的谢幕之门开启了……
刘奭虽不能真正识人用人,但据《汉书·元帝纪赞》说,他不仅能吹拉弹唱,而且对拍节的掌握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因此,西汉著名的经学家薛广德说刘奭“日撞亡秦之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