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民族?鲜卑族有文字吗_鲜卑_北魏_汉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鲜卑语 鲜卑 北魏 汉族

本文目录

  • 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民族
  • 鲜卑族有文字吗
  • 北魏是由鲜卑人建立的,今鲜卑族何在

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民族

谢谢邀请。鲜卑现在明确留下的一支是锡伯族,其余各部早已融入汉族或者成为了其他民族的一部分。鲜卑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具体有太多历史大V阐述,就不班门弄斧了,只说一些可能不太普及的通俗知识,其中有些是我和一位中国作协蒙古史、历史散文大咖多年交往学得和自己在博物馆等地验证过的。

一、鲜卑最早是起于大兴安岭嘎仙洞,被匈奴打败后被逼着到处乱跑的一个部族,其来源尚无明确定论。

二、鲜卑的先祖从苦寒的嘎仙洞出发开始南迁之路,直到在气候相对宜人、水草丰美可以发展农业的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盛乐区)建立北魏。期间征战杀伐合纵连横大起大落,最终统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黄河流域大片土地,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大融合,并为后来的隋唐盛世的疆土、国力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鲜卑北魏是大唐盛世的来源。

三、李世民的祖上李重耳是北魏重臣,母亲是鲜卑贵族。至今在盛乐博物馆仍有重耳剑和李氏谱系图。隋唐很多皇族是鲜卑血统。

四、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并下令部族全部学习汉文化,着汉服行汉礼,自此,鲜卑主体逐渐融入汉族。

五、北魏建立后,崇尚佛教,开创了特有的中国本土化佛教文化。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皆是北魏时期佛教文化产物也是后世隋唐美术、工艺、歌舞等文化的重要起源。

六、鲜卑与蒙兀室韦同宗同源,同语系,后来室韦发展为蒙古族时,主体相当大比例是鲜卑血统。

七、鲜卑姓氏多为复姓,为后世的琼聊、文青、武侠、修仙小说提供了大量其实早已接近消失的姓:尉迟、慕容、独孤、宇文、东方…这些姓早已汉化为刘、周、贺、陆等姓氏了。

最后说一句,中华文化虽然以汉为主体,但是北方少数民族贡献巨大,其中鲜卑更是促进民族融合开创隋唐盛世的功臣。同时鲜卑汉化,两者后来已经不能区分了。所以回顾历史不能狭隘,不能带着古代憎恨外族的戾气去偷换概念。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团结才是今天唯一的主题。

鲜卑族有文字吗

鲜卑文字迄今没有考古发现,鲜卑族一度辉煌的几个分支——包括逐鹿中原的慕容氏、拓跋氏和宇文氏,以及偏霸一方的乞伏氏、秃发氏和吐谷浑,也都没有使用鲜卑文字的记载。

接触中原文明之前,鲜卑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刻木纪契”。木头上的记号究竟何种模样而今也不可考,如果一个符号表示一件事,类似现在的交通标识,则不能称之为文字;如果每个符号都有固定意义,一件事要用多个符号表达,则未尝不可算做文字雏形。

接触中原文明后鲜卑开始用汉字,再造字也就没必要了——就连时髦的鲜卑语也用汉字书写,类似音译的天竺国佛经,北魏的译令史就是干这个的。唯一可以附会的,是《魏书》中记载的太武帝拓跋焘于始光二年(425 年)“初造新字千余”。这1000多个字其实是修正的汉字,因为汉字书写的多样和流传的谬误导致有些字辨识度低,所以做个统一。修正过程中也不排除看哪个字不顺眼而重新敲定一种新写法的可能,但这也算不得鲜卑字。

北魏是由鲜卑人建立的,今鲜卑族何在

根据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分子人类学显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鲜卑族,进入中原的,后代早已悄悄融入了汉族,留在塞北的,则融入了蒙古、哈萨克、达斡尔、锡伯族、满族等。

一、考古发现的北魏皇族墓地

鲜卑人和他们所建立的北魏距离今天已经1600多年,早在隋唐之后,曾经的鲜卑人已经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真正的鲜卑人来自哪里,他们变成了今天的哪个族群,要想知道确切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坐上时光飞船回到过去吗?

不用!

2010年的一次考古发现,给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一个北魏墓葬进行了保护性挖掘。

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盗扰,但墓主夫妇的尸骨依旧保存完好,“骨架位于棺内,皆为仰身直肢,头南足北”。

根据墓志,我们知道,墓主人名叫元威,卒于公元591年,即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七日。

在这篇《大隋使持节仪同三司潞县公元使君之墓志》中,不仅记述了元威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创立鲜卑代国的拓跋什翼健后裔。

还详细记录了他的三代祖先:“曾祖突六拔,羽真、殿中尚书、散骑常侍、临胪公,谥曰恭王。祖安周,平北将军、上洛太守、京兆尹。考普贤,镇西大将军、恒州刺史。

SO,只要检测元威的遗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知道北魏皇族的染色体类型。

元威遗骨的检测结果,显示为C3b1a1a1-F1756。

二、考古发现的其他鲜卑墓地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列举出三个分属不同时期的东胡——鲜卑——室韦(蒙古)墓葬考古发现。

1、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双井店乡敖包吐村井沟子自然村北约 400m 处的东胡墓葬,时间大约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2、乌兰察布盟化德县东部的陈武沟鲜卑墓葬,时间大约为东汉。

3、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的岗嘎室韦墓地,时间大约为唐五代时期。

根据样本检测结果显示,以上三处遗骨均属于C3b-F1756这个类型。

此外,根据蒙古国发现的柔然贵族墓地,在遗骨样本中,同样检测出了C3b1a1b1-F1756父系类型。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有把握的说,历史上所记载的东胡——鲜卑——室韦——蒙古相当准确。

而且在史书中,记载柔然为“东胡之苗裔”,以及柔然首领自称“先世源由,出于大魏”,也都非常准确。

三、钥匙——人类遗传学的变与不变

现在我们都知道Y染色体严格遵循“父子相传”的规律,不过在以前,都是以比较容易检测的母系相传线粒体DNA为依据。

至于依靠历史文献进行所谓的考据,或者依靠颅骨形状判断种族来源都非常不严谨。

近些年来,分子人类学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使得人类学家可以从古代遗骨中提取DNA分析Y染色体,而这正是我们打开族群变迁的一把金钥匙。

前面提到,元威遗骨的检测结果,显示为C3b1a1a1-F1756。

同时,根据现代人类遗传学的抽样检测显示,C3b1a1a1-F1756目前高频出现于中亚、及北方的一些民族当中。

如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中占11.11%,在俄罗斯联邦中的阿尔泰共和国中阿勒泰人中占12.5%,在海拉尔蒙古人中占9.26%,在喀尔喀蒙古人中有5%,在铁列乌特人中占9.09%。

在国内,C3b1a1b1-F1756主要分布在蒙古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满族等人群中,

在汉族当中不仅有大约千分之六的人属于这个类型,而且明显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即北方人当中多,南方人中少的特点。

千分之六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大约为400万汉族男性。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现在可以知道,进入中原的鲜卑人并没有灭绝,而是悄悄地融入了汉族内部。

所以,今天,大约400万汉族男性的祖先正是历史上的鲜卑人。

谢谢阅读,欢迎点赞,并分享您的观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