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满族人是金代女真人的后裔吗?历史上的乌兹别克人是什么人的后代_女真_鲜卑_匈奴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后裔 女真 鲜卑 匈奴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满族人是金代女真人的后裔吗
  • 历史上的乌兹别克人是什么人的后代
  • 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是否为鲜卑族后裔
  • 现在还有匈奴后裔吗
  • 宋朝李刚的后裔是谁
  •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 阿富汗两大白人族群,传说分属犹太和阿拉伯后裔,事实究竟怎样
  • 洛阳人到底是不是鲜卑族胡人后裔
  • 党项人的后裔是什麽民族

历史上满族人是金代女真人的后裔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女真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能和满族划等号。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有兴趣就听我慢慢说。

金国女真的先祖就是黑水靺鞨。

一般认为黑水靺鞨属于通古斯人,远祖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随后族群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缓慢迁移,一部也到了中国的东北。

黑水靺鞨才是长期居住在东北的少数民族,最迟唐代同中原有联系。

五代时期,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代替了靺鞨。

金国灭亡之时,关内的女真人不是被屠杀,就是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迅速汉化,变成了汉人。

可以说,关内的女真人基本消亡了。

金国灭亡的时候,仍然有一批金国女真人留在东北,经过战乱后人口损失大半。

剩下的金国女真主要生活在松花江两岸,元代蒙古人认为他们才是女真,是金国的直接后裔。

然而,当时东北除了金国女真以外,还有很多通古斯血统的部落,比如胡里改人。

胡里改(是生活在胡里改江附近的通古斯部落,也就是今天的牡丹江)人是明代建州和后来满族的祖先,和金国女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金国女真和胡里改人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区域过,在元代前基本没有什么接触,根本不相干。

有历史记载的胡里改人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外东北库页岛一带。

随着金国女真人入关,东北出现真空,胡里改人才逐步进入了牡丹江流域。

而辽代对于女真人的定义,最远只是黑龙江流域,不包括外东北。

换句话说,辽代金代,胡里改人根本不被当做女真人,最多是通古斯人而已。

而通古斯人是个大概念,很多民族都属于通古斯人。

其实,金国女真人和胡里改人,就习俗、服饰、宗教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说的话也不一样。

连金代的胡里改领袖乌春自己都说“狗和猪的后代在一起,怎么能生育呢?胡里改和女真怎么能说是亲戚呢?”

金国女真在元代逐步融入海西女真,但同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没有关系。

建州女真人说的叫做胡里改语,同金国女真语是一个语族,有很多相通之处,但绝不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文化和民族的载体,最可以说明民族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满族是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以后,又吃掉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建立了满族。

而金国女真融入了海西女真,海西女真又是满族的一部分,结论是金国女真可以看做是满族的一份子,很小的一份子而已。

但满族不能看做是金国女真的后裔,没有这种说法,绝大部分满族人和金国女真没有什么关联。

如果不是有部分金国女真融入海西女真,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金国女真和满族并没有实际上的关联,只是有些共同的血统而已。

再说通俗一点,当年努尔哈赤和后人自称后金,属于乱认祖宗。金国女真根本不是建州女真的祖先。

硬要拉上关系,就只能将女真的定义无限放大,甚至等同于通古斯人。

而国际公认的通古斯人定义,应该是:中国的满族、锡伯族、赫哲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乌德盖人、乌尔奇人、鄂罗克人、涅吉达尔人(鄂温克别支)、埃文人。

不过,努尔哈赤显然是把通古斯人就当做女真的,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其实这方面的内容,我国权威学者孙进己教授,在著作中写的很直白了。

今天除了萨胖以外,还有几个人回去看枯燥的民族方面的论文,我看得都想吐血。

历史上的乌兹别克人是什么人的后代

从蒙古史及金帐汗国史相关记载,乌兹别克人确实是以昔班汗为公认的先祖。昔班与拔都、斡耳达、别儿哥等一样,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儿子,因为在随同拔都西征的过程中,昔班曾屡立战功,故而在拔都回军罗斯、建立金帐汗国后,特地册封了哥哥斡耳达为白帐汗、弟弟昔班为蓝帐汗。昔班的蓝帐汗国的主要封地在乌拉尔山脉东南、伊列克河、萨雷河和伊尔吉兹河之间。与金帐汗国类似,蓝帐汗国内真正的蒙古族人并不多,其国中诸部中绝大多数都是突厥人,但是汗国统治者则都是出自昔班的后裔。

到了十四世纪中期,蓝帐汗国内效忠于昔班后裔诸汗的众多部落,已经开始以乌兹别克人(Uzbek)的称呼行于世间,这个名称的具体起源,由于史料中没有说法,学界至今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是,这些部落倾慕当时强大的金帐汗月即别汗,故而以他的名号来称呼自己群落,(月即别汗也可称为乌兹别克汗),但毕竟缺乏证据,仅可作为一种假说。

1428年在南西伯利亚的图拉河畔被拥立为首领的阿布海尔汗,是乌兹别克人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他凭借着强悍的个人能力,将当时已近乎分裂、瓦解的蓝帐诸部组合成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夺取了从西起里海东岸、东到阿尔泰山的大片领土,虽然在其晚年遭遇到了惨败于卫拉特、部众叛离等失败,这种“启发”式的悲剧英雄,鼓舞着乌兹别克人建立自己民族政权的雄心。

穆罕默德 昔班尼汗正是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枭雄,他虽然贵为阿布海尔汗的孙子,但其幼年却历经劫难,颠沛流离于中亚各个政治首领之间,逐渐收拢、聚集起了其祖父时代的各部落势力。当帖木儿的各个子孙自相残杀、大为削弱,而蒙兀儿可汗们也昏庸贪暴地相互敌对时,昔班尼汗打出了复兴乌兹别克汗国的旗号,连续的军事出击、连续的胜利凯旋,富庶的河中地区几乎全部落入昔班尼汗的手中,在帖木儿帝国的废墟上,乌兹别克汗国应运而生,尽管昔班尼汗在此后与同样正崛起于波斯的伊斯玛仪沙赫的决战中惨遭失败、身亡,连头骨都被残酷的对手作为饮器。但乌兹别克汗国最终击退了萨法维波斯和帖木儿后裔巴布尔的联合进攻,在速云赤汗、奥贝杜拉汗等后继统治者的努力下,乌兹别克人的政权成为了河中地区长期的统治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是否为鲜卑族后裔

所谓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后裔的说法的源头,是基本源自史学大师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的一段话:“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然而那些仅凭这一段话就说“陈寅恪先生考证出李世民是鲜卑后裔”的人,其实压根就没看陈寅恪先生的整体文章。

因为那篇文章,陈先生认为李唐宗室其家很可能是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今河北隆尧西南尧山镇)的“破落户”之后裔。赵郡李氏源于赵国名将李牧,赵郡在今天的河北,河北过去被称为燕赵之地还有一项证据似乎也可以证明陈老先生的推断。(来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老可没说唐朝是鲜卑!

拿陈老给李唐鲜卑说扯虎皮当大旗的主,不是连文言文都看不懂的人云亦云的主,就是别有用心。

仅从史料的角度上说,根据《唐会要》记载:献祖宣皇帝讳熙葬建初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五月一日追封为建昌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建初陵。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宣皇帝长子)庙号懿祖,葬启运陵(在赵州昭庆县界)。唐朝皇帝可考的祖陵在河北一带,这距离鲜卑远着呢。

不过既然提到了鲜卑,那就还得说一下鲜卑是啥概念。《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可见,鲜卑既有东胡人,也有北匈奴的余部,即更多是一个部落联盟概念。这类部落联盟其实还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自认为鲜卑人的可能是东胡人、匈奴人甚至是汉人。比如北齐高家。

说到文化认同,李家可坚决不认是鲜卑后代。按李渊自己的说法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而李暠自称是汉将军李广的后代。你说李家是自认汉人还是鲜卑人?

最后,说一下当年受制于落后的考古技术和薄弱的科学基础。历史研究靠的还是翻故纸堆。而现在随着考古、人类学与DNA技术的发展。血脉和族源这事就简单明了多了。

根据复旦大学的检测,确定拓跋鲜卑贵族元威遗骨的YSNP遗传类型为C2北支。这与之前吉大测试出的鲜卑遗址古DNA数据吻合。基于当代人的遗传调查显示,这个类型主要分布于北方草原地区,如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占11.11%,内蒙古海拉尔的蒙古人中占9.26%,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的阿勒泰人中占12.50%,铁列乌特人中占9.09%,而在汉族人中分布较少。在目前的李姓样本中,C2北支的类型也不多。考虑到李唐皇室作为统治中国将近300年的皇族,而且李家从西魏时代就是大族,那么在现在李姓人群中必然有相当大比重是李唐皇室后裔。

所以,没有直接的DNA证据说李唐是鲜卑后裔。另外说一下,Y染色体是男性遗传的……

总之,史料和史学大家不认为李唐是鲜卑后裔;李家自己也不认;DNA也没直接证据说李唐是鲜卑后裔,而且从概率学上说,李唐不是鲜卑人的可能性更大。

然后能无视以上证据,高喊李唐是鲜卑之后的那些人的脸在哪?搞不清楚分子人类学可以,看不懂史学大家的文章也可以,但连李家自己都不认的事情,还硬要狡辩,这得多不要脸啊……

现在还有匈奴后裔吗

匈奴人很好分辨,只要不上司马迁的当就能分辨。

匈奴一词是战国人骂西部同族的,匈奴并不自称匈奴。匈奴与熊有关,其本身就出自古楚,属于与黄帝有关的有熊氏。湖南叫熊湘,楚国姓熊,西藏象雄文化就是熊湘一词。因为羌系是北三苗。

匈奴在西域、西方叫浑和鸿尼,就是帝鸿氏混沌。北三苗被发配到西部牧羊,地点就是敦煌,敦煌反念就是混沌。日本很有意思,他们把秦称作哈达,自称却是尼鸿,就是鸿尼匈奴的反念。因为构成日本很重要的民系是秦人汉族。日本的腾田、腾原、本田这些名字都与羌系秦人有关。

秦灭亡匈奴迅速统一,奇怪吧。其实是因为匈奴分了羌系北三苗、老大支系乌拉尔N系以及白匈奴以扫族和印第安民系。秦人主政时匈奴无法统一,因为最重要的羌系与秦联系紧密。到了楚人主政,于是游牧民系统一了,这就造成双方对峙后大打出手,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

春秋开始,秦国崛起过程是伴随着匈奴系建立古罗马,白匈奴入侵印度和波斯。秦与古罗马和波斯有关,那是因为属于一个体系,都是帝尧帝喾体系,属于闪米特。闪米特是三的谐音,老三苗蛮古楚是核心基础。正如撒旦是羊形象,指羌系牧羊,撒旦有闪电、五羊和666。撒旦就是羌系沙朗一词。(撒旦是后来被犹太教污蔑的)

为何印度教文化与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有类似,就是因为印度恒河文明是白匈奴,是斯拉夫基因,以扫族。正是姜子牙老婆扫帚星,是第二个嫁给苗蛮的白种娥皇白素贞。印度教符号三叉戟加横鼓就是甲骨文牛字,苗族有一模一样的,汉族打腰鼓也是,而且腰鼓就是诠释熊腰,帝尧。印度教另外一个符号是乃口两字,正是三口,谢谢的意思。全世界多数语言里谢谢一词都是指我们,三口是谢谢,谢谢源自蝎子,早期黄帝,法语谢谢是摩西,摩西就是牧羊的北三苗,就是妹喜。

考古发现西戎文化与斯基泰文化几乎一样,这就说明问题了。就像羌系里彝族保留古拉、尼古拉一词,蒙古族则是与俄国列宁格勒一样的锡林郭勒的郭勒。斯拉夫和犹太里都有尼古拉一词,实际上尼古拉、古拉、格勒、郭勒就是拉鼓一词的反念,正是轩辕拉鼓,苗族与13有关的拉鼓节,汉族的拉鼓文化。车拉军鼓就是轩辕拉鼓,同时拉鼓也是蝎子的意思。正是反应了黄帝用一只脚的夔牛皮做军鼓。帝尧时代也设置了冤鼓,帝舜改为诽谤木华表,汉族又使用冤鼓是继承自己民系文化。印度的阿八拉鼓就是轩辕拉鼓,因为八哥就代表了苗蛮,正是今天俄语说再见是八嘎的原因。八嘎在英语和日语里是不好的话,因为德意志是七仙女的父系后代,上古发生纷争成了对立面。日本基础是沿海支大鲧族文化,大鲧与日耳曼是抛弃老三苗蛮出九黎的人。后来苗蛮报复,所以再后来大禹战胜发配了北三苗。亡夏者就只能是妹喜了。八哥还是巴格达和犹太名字博格的后缀,也是俄语称狗为三八哥的原因。因为老三苗蛮是养狗人。德语狗读该死的,都是汉语。

匈奴的黄种后裔是羌系各民族,包括蒙古的核心羌系O3,老大支系乌拉尔民系也是匈奴,他们应该是被汉朝打击才走远的。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芬兰人基础民系都是。白种匈奴就是斯拉夫基因和欧洲的印第安基因。欧洲的印第安基因在英国有很多,那是古罗马时留下的,苏格兰就是这个源头。意大利也有部分。目前不知道匈牙利是否属于这个民系,但服饰和文化却有反应。印度白种属于斯拉夫基因,就是白匈奴的一支。伊朗被阿拉伯人和突厥奴隶军团换血严重,所剩不多。倒是库尔德人有一定比例是白匈奴。欧洲拉丁系西班牙、葡萄牙、法国里多少都有白匈奴,甚至怀疑有黄匈奴。伦敦古罗马墓里就发现有中国人遗骸。原古罗马民系里存在苗蛮文化也是明显的,比如斗牛,比如与苗族银项圈一致的拉夫领,迷信上为了防止被对手割头。

如果算上古楚南支,那就更多了,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都是,越南除去秦人部分也全部都是了。

宋朝李刚的后裔是谁

这句话问的有点大,现在李纲的传人到36、37代了,总人数有十几万,如果我胡乱编几个你能信吗?比如23岁的李燕就是其中一个。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代东北人,主要来自于三个省:山东,河北,河南。

其中山东省最多,占百分之七八十,河北人也有一些,河南人最少。

因为满清的特殊政策,东北是龙兴之地,不允许非满族人随便进入。

明末清初满族人口约 100 万,迁入关内的达 90 万,留下的所剩无几。东北当时到处都是荒地,无人耕种,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

今天绝大部分东北人都是清朝中期和末期跑过去的。

在闯关东的150余年间,东北三省的人口从22万增加到1841万。

萨沙听过一种说法,东北人其实大部分是山东登州人和莱州人。

登州和莱州,就是今天的: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昌邑、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等地。

民国建立的时候,东北人口1841万,其中闯关东的大约1000万。

到了民国初年,因山东连续遭灾,又有大约800万人口闯关东。

这800万中,自登州府、莱州府的约占80%。

当时民国政府统计,山东半岛每年乘船到东北者“合计共达三十五、六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人和河北人登陆东北有一定的不同。

闯关东早期,山东的移民大都通过海路,首先在辽东的营口等地登陆,然后再向周围地区发展;河北的移民基本都是走陆路,先到辽西。

相比起来,山东移民交通更为方便,从山东乘船到营口也就二三天时间。

因为东北的山东人太多,这里很多政权也优先想到引进山东人来东北。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日本人也优先考虑去山东找人。

他们派人到山东,以诈骗诱骗方式招劳工,只要愿意去就给几十块现大洋。自然,去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危险的矿工和其他重体力活,很多被折磨致死。后来山东老百姓不受骗了,日军就开始用强行征召、抓捕的手段。

仅仅从1937年到1940年,日本从山东诱骗捕捉去的山东男性壮劳力,就有130多万。

由此,东北相当的山东化。

萨沙媳妇会说一些山东话,准确说是威海的山东话。

结果我们第一次去大连的时候,媳妇惊呆了。

他认为大连话的发音非常像威海的山东话,问我:这是大连吗?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老式旅馆里,老板娘岁数很大,有六七十岁。

这老太太说的一口非常标准的山东方言。

阿富汗两大白人族群,传说分属犹太和阿拉伯后裔,事实究竟怎样

普什图人是白人,常被看作是阿富汉人,它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它又被传说是古以色列人。不过,普什图人与古以色列人的联系,直到现代也还只是一个传说,不属于特别严肃的历史研究。

塔吉克人也是白人,同时是阿富汗第二大民族。现在许多人认为“塔吉克“这个名字本义是“阿拉伯人”的意思。“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军队攻入了涵盖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多数区域的河中地区,当时他们和之前生活在当地的粟特以及葛逻禄等部落曾多次发生冲突,而当时这些部族就把入侵的阿拉伯军队称为了‘塔吉克`。“

洛阳人到底是不是鲜卑族胡人后裔

你这个问题明显带有歧视性,西晋永嘉之乱乱的只是洛阳吗?西安不乱吗?316年前赵刘曜攻长安,俘虏晋愍帝,对长安进行大肆杀戮,319年刘曜在迁都长安。350年氐族苻键攻入关中,351年苻键在长安称天王,建立前秦。385年苻坚撤出长安,鲜卑族慕容氏西燕攻入长安,苻坚被羌族姚苌所杀,姚苌不久又攻入长安建立后秦。417年刘裕攻入长安,后秦灭亡。418年,匈奴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攻入长安,关中大乱。426年鲜卑北魏攻陷长安,534年北魏皇帝元修西逃长安,535年权臣宇文泰杀死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557年宇文护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把皇位禅让给宇文觉,建立北周。

试问那一次长安被胡族攻陷不是血流成河,进行屠城,然后迁入胜利者的民族?匈奴、氐、羌、鲜卑迁到关中的人少吗?就连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都有鲜卑族的血裔,关陇贵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哪一家没有与鲜卑贵族联姻?杨坚的独孤皇后,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谁不是鲜卑人?你怎么不问西安人是不都是鲜卑人的后裔?

永嘉之乱是全民族的悲哀,不是某一城市的悲哀,北魏大移民不只是往洛阳移,关中、河北都在其中,也不只有鲜卑族,匈奴、氏、羌、羯等族都有。

但是有一点,这五个胡族的人相比较与汉族少之又少,汉族仍然是主题民族。有资料显示西晋时全国人口有3500万人,其中北方2450万人,南方1050万人。而这一时期的六次向江南迁入的人口累计才100多万人,不足北方总人口的1/20。

能跑到江南的都是豪强世族,普通老百姓是跑不到江南的,只能往山区跑。胡人攻占的也只是些大城市,广大乡村还是汉人的天下。汉族各大家族结山建立坞堡进行自保,在北魏孝文帝南迁之前洛阳就百万人的大都市,而且汉人占大多数,要不然他的鲜卑贵族找谁去联姻,找没有地的穷苦汉人吗?

就拿元朝和清朝来说,进入中原的蒙古人、满族人不过就一二百万人,放在成亿的汉人堆里显都不显。满族入关时只有二百万人口,还有一部分留在关外。蒙古族现在满打满算才三百万人,元朝时能进入中原的也就一百多万人。正只汉族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也会融入汉族,否则就变成少数民族了。

党项人的后裔是什麽民族

西夏是西北党项人建立的王朝,党项人源出于羌族,和同样源出古羌的华夏民族有着同一个远祖。

1226年春,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成吉思汗当年带兵西征的时候,曾经要手下败将西夏发兵相助。西夏拒绝征调随从出征,私下还秘密与金朝议和,成吉思汗决定彻底消灭西夏。 西夏当时已处于苟延残喘的地步,那里是蒙古人的对手,加之征讨途中成吉思汗病死,这大大刺激了蒙古军队,西夏很快被灭国。

西夏永远地从历史上消失,不留一丝痕迹,千百年来西夏人的去向成迷。 西夏被灭国,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西夏人逃出蒙古人的大屠杀。在青藏地区的唐古特人(唐兀人)是西夏幸存的后代之一,大部分人在以后的历史中藏化、蒙化和汉化,成为了中华大家庭的成员。

西夏灭亡后,部分党项人在经过数千里跋涉,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后来这部分人成为藏族的一部分。这部分人住雕楼,穿带白边藏服,与西藏人风俗相差很大。

夏尔巴人居住在中尼边境,属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也是西夏后人与当地藏族通婚形成的民族。其次,在陕北米脂、横山等地居住着许多拓姓居民,他们有可能是西夏党项人的后裔。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