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第一帝”是谁?北魏皇帝为何有人说个个都短命_北魏_鲜卑_洛阳

本文目录

  • “南北朝第一帝”是谁
  • 北魏皇帝为何有人说个个都短命

“南北朝第一帝”是谁

南朝皇帝轮流做,北魏改革留青史。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从灭晋开始到被隋而灭共存续了169年,产生过69位皇帝。这么多的皇帝,谁是第一帝?就算是全国的历史专家聚集一堂来评审,也评判不了谁是第一。但就德性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我认为北魏的孝文帝元宏算是一位文韬武略、品行端正的好皇帝。元宏5岁当皇帝,24岁亲政,33岁驾崩,在位28年,执政9年。在他亲政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大事。

一、创新体制,惩治贪腐。

1、创新政治体制。元宏下令实施“三长制“,即:五家为一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一里,设一里长;五里为一党,设一党长。三长制对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瑶役等朝廷行政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

2、实行“俸禄制“。北魏自建立起来,就对官吏不设俸禄,官吏的收入在战争时靠抢夺,战争结束后靠贪腐。北魏统治者对这些官吏只能放任,因此造成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元宏觉察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这些官吏实行“俸禄制“,发给官吏固定的俸禄。

3、严肃法令,惩治贪腐。既然发给了官吏固定的俸禄,官吏就不能再去贪腐抢劫。他规定官吏如果在俸禄之外贪污绢一匹以上就予处死。元宏先后处死贪污腐败分子40多人。经过整治,北魏的官场上出观了一派清新正流的政治气象。

4、颁布“均田令“,实行土地私有制,做到人人有田种,家家有地作。元宏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以得到下令授予的土地,男子可获得露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可获得露田20亩,奴婢和一般百姓同样可以授田。同时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并调整租调制度,鼓励发展生产。又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只需上缴帛一匹、粟二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由于惠农政策的推行,吸引了众多的流浪者成为朝廷编户,有效地增长了人口。这些举措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北魏的经济发展。

二、迁都洛阳,实施汉化。

1、迁都洛阳。元宏深知,要想国家富强起来,必须将鲜卑民族尽快融入到汉民族之中去。为了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将平城都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

2、实施汉化。元宏迁都洛阳以后,决定改革风俗习惯,加快汉化。他颁发诏令: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制穿汉族衣服;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第四,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第五,鼓励鲜卑民族与汉族贵族通婚;第六,采取汉族官制、律令;第七,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第八,凡已迁的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他的这些举措加快了民族融合,鲜卑族是最先与汉族融合的少数民族。

三、深化改革,发展文化。

1、深化改革。随着融汉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鲜卑贵族的对立情绪十分高涨,出现了抵制改革的现象。元宏对这种抵制现象给予坚决的打压。像太子元恂,他不说汉话,不穿汉服,把元宏赐给他的衣服全部撕碎,仍按鲜卑人的束发方式结发为编发左衽。元宏得知后,令施杖责,废其太子。他的这些硬政确保了融汉改革的顺利进行。

2、发展文化。元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落后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要求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他创办学校,整理典籍,开办文化研讨班。他的这些施政措施,为北方文化发展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弘扬佛教文化方面,更是可以浓墨重彩一笔。他在位期间,仅洛阳就有100多所寺院,和尚尼姑2000多人,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就是元宏时期开凿的。他不但学习汉文化,还致力于发展汉文化。他指导创造的“魏碑体“刚劲有力、气势雄厚,流传至今,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欢。

四、致力统一,血竭髯枯。

元宏自亲政以来,一直考虑着实现天下统一,几乎每年都出兵征战。公元498年,元宏率兵20多万人,御驾亲征,在路上病倒了。公元499年三月,元宏带病率兵南征,大败南齐太尉陈显达、平北将军崔慧景。由于病情加重,加之过度操劳,孝文帝元宏死在征战路上,年仅33岁。

皇帝这个职业既是一个十分劳累的职业,又是一个高风险职业。他坐在这个位子上,面对着是整个国家的土地和庞大的各级政府机构及成千成万的子民。他每天必须绷着神经,不敢有半点松懈。如果发生了战争、灾害,更是考验着皇帝的智慧与能力。像孝文帝元宏,未成人就上了岗,刚懂事时就需要进行“肃整朝刚、改革体制、经济建没、天下统一“这些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年仅33岁因劳累死在征战的路上。

寂寞香冢空悲切 ,故国在望是错闻。南北乱朝谁可比?残破书页魏碑文。

北魏皇帝为何有人说个个都短命

我是历史淘沙,这个问题由我来答。

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奇怪,北魏皇帝短命是事实,不是有人说才这样的。

拓跋珪、拓跋涛这些北魏前期赫赫有名的皇帝,都是在正直壮年时期被刺杀;拓拔余、拓拔弘都是因为皇帝被刺杀才上位的,结果又被迅速结束了性命;拓跋嗣和拓拔濬都是英年早逝,拓拔弘是被冯太后毒死。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后的皇帝也是各种死法的都有,共同特点都是英年早逝。

总的来说北魏的皇帝非正常死亡的多,这跟北魏皇帝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北魏皇帝晚年跟早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早年是锐意进取的明君,晚年就变得生性多疑,滥杀无辜,被刺杀也是大概率时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