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哪个朝代(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_花木兰_木兰_北魏

本文目录

  •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
  • 花木兰原型是哪个朝代的人,为什么她的故事广为流传
  •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 都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她是哪个朝代,哪里人,究竟有没有此人
  • 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
  • 历史上花木兰从军,花木兰代表哪个国家和谁作战
  • 花木兰生活在哪个朝代,她参加的战争面对的敌人又是谁
  • 花木兰究竟是哪个省的人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

花木兰北魏时期的人。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花木兰原型是哪个朝代的人,为什么她的故事广为流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成就了一个女英雄花木兰,但我们永远在心里有一个谜团,花木兰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她到底有没有在历史上存在过?

《木兰诗》脍炙人口,也成了中学课本的范文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已无从考究。《木兰诗》最早收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中,从时间上推算,产生的年代应该要早于陈。

从“可汗大点兵”一句判断,花木兰应该是北方人,“旦辞黄河去‘’说明她的家乡应该就在黄河附近。‘’暮至黑山头”以及“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展现的地方大概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区域,由此推断当时是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战争。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曾经北伐柔然,由此说来花木兰应该是北魏时期的人。

可我查阅了很多史料,依然没有发现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相关信息,史书对她也是没有确切的记载,难道是个传说,还是民间造就的女英雄?

对于花木兰的贯籍,有人说她是谯郡人,也有人说她是宋州人,甚至还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或商丘人,各说一词,并没有定论,不过《木兰词》里说:‘’旦辞黄河去‘’,我觉得说花木兰是商丘人还是有点靠谱的。

木兰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大周庄村,始建于唐代,公元1807年,清嘉庆年间得到修缮,占地面积达到了一万平方米,有一定的规模。可在1943年毁于战火,只留下祠碑两通。有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形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所以说花木兰是河南商丘虞城人,有一定的说服力。

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花木兰是个女子,在国家面对战乱的时候,她体现了英雄气概,同时她是个孝顺的女子,不愿体弱的父亲上沙场,毅然代父从军,为国效命,大义上爱国,是为忠,小义上为家,是为孝。

其次,花木兰是个武功非常了得的女子,她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脱颖而出,说明她不是一般的女子,才华也是普通女子无法相比的。

再者,花木兰以女子之身,在男人堆里跌打滚爬,竟然没有让人发现她是个女子,实在让人称奇,由此也更增加了她的神秘色彩。

因此我们理解为:英雄从来不问出处,不管花木兰是不是真有其人,也不管她的家乡在哪里,甚至连她长得什么样我们也不知道。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要刨根问底,去了解她哪年出生,哪年去世呢!英雄的光芒是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的。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但据说花木兰来自北魏

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曾经是个军人。他从小就把木兰养大。木兰十来岁时,就经常带着木兰到村外的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剑、做棍子。闲暇时,她还喜欢读父亲的老军书。之后北魏孝文帝变法,社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相对稳定。

然而,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鲁然不断骚扰南方。北魏政权规定每个家庭都要派一个人到前线。木兰的父亲老了,怎么能上战场呢?她的弟弟还年轻,所以木兰决定为父亲参军,她在军队里生活了12年。男人到边境去打仗是件很辛苦的事,更何她隐瞒身份,与同伴杀敌。但花木兰终于完成了任务,12年后回国。皇上因为她的功劳,想请她做高官,但花木兰拒绝了。

都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她是哪个朝代,哪里人,究竟有没有此人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女性,影响了后人,花木兰就是其中之一。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家以户晓人人皆知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中华儿女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也传递了孝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花木兰目前来说,真实性不详,也不能说完全是虚构,但是其原型尚有争议。有史料记载她的故乡是河南商丘虞城县。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这只是民间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确凿的消息,替父从军这件事也不过是从诗词中发现。花木兰是隋朝时期的,有《木兰辞》,证明了这一点。当时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女英雄名叫花木兰,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期间经过了多次修改,此庙的占地面积已经有一万多平米了,内部有花木兰骑马的雕像,墙上还刻着木兰的壁画,很多都是赞美花木兰的诗词。如果这件事只是虚构的民间故事,绝不会有人花这么大的功夫来制作,说明花木兰替父从军一事,历史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就是找不到花木兰的传人,如果真有此人,不会没有传承。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刘帮,他的子孙后代甚多,分布到各地,并且都有祠堂家谱之内的证明。花木兰没有后人传承,这说明她是以原型出现,当时就有女扮男装的孝导女子。为了记念木兰,商丘和虞城都有木兰的雕像。无论真假,都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艺术。

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又作《木兰诗》)(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的描述,对于花木兰的历史年代问题  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另外一种说法: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有说是“隋唐”,有说是“北朝”。木兰故里的人都支持“隋唐”说。“北朝”说的主要依据是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引《古今乐录》已著录《木兰辞》的篇目。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源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而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并立、民族相互融合的时期。

那时,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建立政权。从《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之句,可以判断花木兰生活的地方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

由于征战不断,可汗(君主)就要大量征兵。青壮男丁不足,年长一些的男子也会被强征编入军队。这种情况,一些性格彪悍的少数民族女孩为了父亲的安危,定会有冒名代父从军。

这个女孩是不是叫花木兰已无从考证,也或许是几个女孩的故事集合在一个女孩身上了。后人更多的是赞颂这类女子,至亲至孝、英勇无畏的精神!

历史上花木兰从军,花木兰代表哪个国家和谁作战

《花木兰》正在热映,木兰随军攻打的敌人是谁?其实双方源出同族,算一场“内战”!

一首《木兰辞》让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甚至花木兰的形象还被大洋彼岸的迪士尼公司搬上银幕,蜚声海外。最近又刚刚上映了电影版《花木兰》,跟动画版倒是一脉相承,神话色彩颇重。

她是女子能顶半边天的典型,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模范,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标杆。

《木兰辞》讲述的是,边疆燃起战火,国家遭到外敌入侵,朝廷动员适龄青年参军保家卫国,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人上前线。

可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小弟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于是木兰就毅然决然替父从军,她男扮女装,戎马十年,屡立战功,最后平定外患、衣锦还乡。

那么,花木兰替父从军时,前往攻打的敌人是谁?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它描述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大概在公元五到六世纪左右。也许有人说,《木兰诗》虽然诞生于南北朝,可能描述的是更久远年代发生的事。比如小说《李自成》诞生于现代,写的却是几百年前明末的事。

但是在《木兰辞》原文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的意思就是皇帝,但是汉族人称呼皇帝可不用这个词,这是少数民族对自己统治者的专用称呼。

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魏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开国皇帝叫拓跋珪。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天兴元年(398),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拓跋珪儿子)去世,率6万骑兵进攻北魏,攻占北魏故都盛乐。

柔然也是鲜卑部落分离出来的一支,原来曾经臣服于北魏,两边源出同族,某种程度上其实也算是一场内战。

后来趁着北魏向南方发展,开始单干,跟北魏分道扬镳,建立政权。他们仿效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经过几十年扩张,在漠北一带迅速崛起,统治的地盘多达373万平方公里。

柔然强大之后,自然向南扩张,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北魏也不甘示弱,多次进行自卫反击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珪孙子)曾经发兵13次教训北方的柔然政权,终于在429年让柔然大伤元气,消除了心腹大患。

429年(北魏神二年)夏天,拓跋焘趁着柔然国民四处放牧,兵力分散之际,率军分东西两路进入茫茫戈壁,对柔然穷追猛打,柔然可汗大檀被迫率部向西逃窜。

史载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从此,柔然元气大伤,不敢再在边境搞事。

柔然跟北魏的战争,从公元424年开始,到429年基本结束。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基本就框定发生在那个时期。

除了诗中说的“可汗大点兵“,原文中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关山度若飞“,足以说明花木兰所在部队的作战地点就是在北方,作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而和北魏发生战事最久,对北魏能形成巨大威胁的,能让“可汗大点兵“的,只有柔然政权。

我们知道,北魏跟柔然的战争进行了五年,怎么看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十年“?

这里面的十年,纯粹是为了美感和平仄而写的,不是准确年份。如果换成“壮士五年归“,那就没有节奏感了。不信再看看诗的后面还有“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的“十二年“,同样是为了诗格式和节奏的需要。诗中还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诗句,更能说明是花木兰是北魏人。因为当时黄河流域除了党项,大多数的地区都在北魏版图内。

综上所述,花木兰从军时,攻打的敌人就是柔然,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

花木兰生活在哪个朝代,她参加的战争面对的敌人又是谁

花木兰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时期。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娃子,但是应该从小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接触了兵书,并接受了一定的军事训练,譬如骑马,射箭,舞刀弄枪。

北魏太帝皇帝(424——452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重镇要地。公元439年,最终统一中国北方。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

但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北魏建国后,鲜卑族不断南迁,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由于鲜卑族大量迁徙南下到华北、关中、黄土高原一带,导致原来的蒙古高原空白。其他少数民族乘机扩张,在蒙古高原上成为霸主。譬如东部的柔然,西部的突厥部落。

此时,北魏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与鲜卑族都是东部起家的柔然部落。这个柔然部落,在五胡乱华后,迅速崛起,成为蒙古高原的主宰,势力强大,逐渐成为北魏的心腹大患。

鲜卑族由于大量南迁,汉化严重,昔日游民民族的彪悍和骑射功夫,都在衰退,开始向农耕民族转型,从而导致和柔然的骑兵战斗中,经常吃苦头。

花木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花木兰究竟是哪个省的人

花木兰代替父亲从军打仗的故事家喻户晓,她是古代的奇女子,更有《木兰辞》传颂于世,不过花木兰在史书上却鲜有记载,那她是哪个省的人呢?

在民间传说中,花木兰是北魏太武帝年间替父从军的,多次参加了北魏大破柔然的战争,而且表现十分突出,很多人并没有发现她是女儿身。战争结束后,朝廷本打算授予她尚书郎的职位,却被她婉言拒绝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她是隋恭帝义宁年间的人,当时突厥入侵。花木兰男扮女装,代替父亲征战沙场,建立了功勋。而这两种说法被很多人所认可。

基于这些传说,于是后世人纷纷猜测,花木兰可能出生在陕西延安南万花乡塬村,是北魏人。她去世之后被安葬在村旁的山上,称之为“花家陵”,皇帝听说之后还派人送葬,并修建了石头做的人,马,狮子,羊等。1984年,延安万花山重新修复了木兰陵园。

另外根据有关猜测,她可能是安徽亳州人,据说有史料记载,这里是花木兰的故乡,有人认为她是汉朝人,是早于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看起来好像比较合理,但没有办法得到验证。而最早提及花木兰籍贯的是南北朝初期的何承天的《姓苑》一书,书中认为木兰姓木,是孔子72弟子当中端木赐(子贡)的后人,为躲避仇家,端木氏改姓木。由于子贡是山东曲阜人,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曲阜曾属于任城管辖,所以何承天推测花木兰是任城人,但这一说法不被学术界所认可。

而当前争议花木兰家乡的地方主要包括,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这四个地方。其中河南虞城将娘娘庙改为木兰庙,再附会上木兰家乡,湖北黄陂由于木兰树的存在而称为木兰山,建了木兰庙,再冠以木兰故乡,而延安在黄河西边百余里,根据的是木兰辞中的“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而且延安还有一座万花山,所以也能成为花木兰故里。以上三地都认为花木兰是隋唐时期的人,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