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的柔然是如何消亡的?北朝为何称柔然为蠕蠕_北魏_昭君_皇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蠕蠕公主 北魏 昭君 皇后

本文目录

  • 北魏时期的柔然是如何消亡的
  • 北朝为何称柔然为蠕蠕
  • 娄昭君,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舍得把正位让出
  • 为什么南朝中北周的历史记录那么少
  • 来中原和亲异族公主为啥不让怀孕

北魏时期的柔然是如何消亡的

柔然被称为草原第三帝国,他前面的大哥是匈奴,二哥是鲜卑。柔然之后的兄弟依次是突厥、回鹘、辽、金、蒙古等。但是就存世时间来看,柔然最短暂,从公元402年建国到555彻底消失于漠北草原,共历时153年。因此,无论与上述那个草原霸主相比,他的国祚都是最短的。所以,柔然又有“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一称。

柔然的崛起

柔然是个草原混血儿,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起源,因此有人猜测他们是匈奴别种、东胡苗裔、塞外杂胡等,总之,同草原上诸游牧民族脱不开干系。

从有记载起,柔然的始祖是一位名叫木骨闾的草原流浪汉,后依附于拓跋鲜卑,充当其骑奴。大约在公元3世纪末,木骨闾率领100余名部众逃离拓跋鲜卑部,然后于阴山北部的意辛山一带建立自己的大本营。

此时,于木骨闾来说,不过是满足了一个作首领的虚荣。因为实际上他还是唯拓跋鲜卑马首是瞻,并且从他的儿子车鹿会、孙子吐奴嵬、曾孙跋提及跋提之子粟袁都没有改变这个事实。

不过,到了五胡十六国中原争霸时期,柔然也由最初“瓶子里的春天”变为春天里真正的风景。或许是为了保存势力,也或许是想急于单飞,因此当前秦进攻拓跋鲜卑的代国时,柔然先是选择了观望,后又投奔铁弗匈奴刘卫辰部。

所以,当拓跋鲜卑建魏后,第一时间收拾昔日的“叛徒”。结果,柔然两大首领匹侯跋与温纥提又马上宣布投降北魏。显然,北魏不会再如从前那样信任柔然,于是柔然又成了北魏低眉顺眼的下人。

4世纪末,温纥提之子社仑杀掉苟安于北魏之下的匹侯跋,然后率部远循漠北,彻底远离北魏视线。而当时的北魏又将视线放到中原,于是对于柔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没想到,正是北魏的纵虎归山,给了社仑发展壮大的机会。

北魏道武帝天兴五年(公元402年),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柔然汗国正式诞生。25年后,柔然统一漠北草原,建立起东起大兴安岭;南心阴山同北魏分界;西逾阿尔泰山、囊括准噶尔盆地,与焉耆王国毗邻;北抵贝加尔湖。显然,当时的匈奴地盘有多大,如今柔然的地盘就有多大。

柔然的灭亡之路

柔然的灭亡过程很复杂,因为柔然灭亡之时,北魏政权已经分裂为东、西魏两个政权,并且当时的东魏已经蜕变为北齐。而柔然不仅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而且还与高车国纠缠不休,但最终给了柔然致命一击的是他曾经的“锻奴”的突厥。

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突袭柔然,可汗大檀战败,忧郁而死,汗国受到摧残,部众四分五裂。之后,大檀之的子孙开始了卧薪尝胆、中兴柔然的漫漫长路。此后,元气稍有恢复的柔然同北魏又进行了几次交锋,结果无一胜算。公元492年,那盖(大擅曾孙)继承汗位,史称“侯其伏代库者可汗”。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柔然在那盖的治理下,现实了真正的中兴。

公元504年,柔然兵分六路进攻北魏,并且斩获颇丰。显然与北魏对抗的胜利使柔然信心倍增,于是又开始进攻之前脱离自己而占据西域的高车。但是,理想很丰满,实现很骨感,同北魏、高车的双线作战让柔然疲于奔命、焦头烂额。刚刚即位的那盖之子伏图,在征战高车时殒命沙场。之后是伏图之子丑奴继承汗位。

丑奴为父报仇,采用“近交远攻”策略,先是向北魏进贡,然后再征西域高车。结果高车被一举攻破,高车王弥俄的头骨被丑奴做成了溺器。复仇成功的丑奴志得意满,贪图享乐,不久娶了一位萨满圣女为妻。没想到,圣女是一野心勃勃的女人,因此将汗国搞和得乌烟瘴气,丑奴之子也被圣女害死。后来,高车新首领阿至罗前来进攻,丑奴战死,汗位由其弟阿那瓌继承。

阿那瓌即位不久,汗国发生政变,阿那瓌的叔叔婆罗门率众自立,于是汗国被一分为二。显然,柔然的分裂最大的受益者是北魏,因为两个大汗忙于争斗也就顾不上再打北魏的主意。不过,历史很快向北魏开了一个玩笑,柔然不久又被阿那瓌重新统一但是,而北魏却因“六镇起义”而走向分裂,并分割出东、西魏两个对立政权。

历史重复着轮回,北魏的分裂,柔然又成了受益者,因为柔然成为了双方争相讨好的对象。而柔然则忘情地在双方之间做着利益取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在柔然春风得意的时侯,孰不知危险悄然而至。一是高车王国从来没有放弃消灭柔然的决心,二来手下曾经“锻工”突厥已偷偷屈起。

公元546年,高车突然进攻柔然,而打退高车的正是突厥人。因此,突厥首领土门自恃有功于柔然,于是向阿那瓌提出娶柔然公主为妻的请求。而阿那瓌根本没有把突厥人放在眼里,于是一口回绝了土门的“非分之想”,突厥遂与柔然反目。

公元552年,突厥联合高车攻打柔然,可汗阿那瓌兵败自杀,儿子菴罗辰率残部投奔北齐,后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朔县恢河)。但菴罗辰不甘心接受国破家亡的现实,于是两年年便率部退回漠北,准备东山再起。不久,菴罗辰率部入境北齐抢劫,结果可贺敦(妻子)及3万余人被俘虏。菴罗辰侥幸逃脱。

得知菴罗辰失败的消息后,留守漠北草原上的柔然余部一分为二,东部以铁伐为首领,西部拥阿那瓌的叔叔邓叔子为首领。分散的二部在北齐与西魏之间东躲西藏,最终在突厥人的穷追猛打之下彻底灭亡。幸存的少数残部则随菴罗辰向西迁移,最后进入欧洲。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北朝为何称柔然为蠕蠕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柔然国在哪里?这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又一个崛起的部落国家。当时的中原正经历这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的割据而治。而那时候的柔然也正逐渐强大,和北魏,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而且这样状态还一直持续了下去。看过《锦绣未央》的都迷友们都知道,其中有一个情节是,柔然国来北魏朝拜,有百姓在路边称柔然国为“蠕蠕”,继而引起柔然公主的不满,这一段其实是有历史依据的,当时这个称呼是北魏皇帝叫出来的,而且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那么柔然国又是怎么得来的呢?首先柔然源于东胡族,在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拔部,拓拔部南迁后,柔然在阴山一带活动,直到5世纪初,柔然首领迁居漠北,合并附近的部落,才成为后来的柔然。至于柔然嘛,名字起源于一个叫车鹿会的柔然首领,他自称部族为柔然。又有记载说,柔然是鲜卑族的奴隶,北魏皇帝称柔然为蠕蠕,是一种侮辱性的称呼,含有贬义,意思是智力低下的虫子。柔然当然不能与当时实力超群的北魏对抗,所以在很多次战争中也屡次败北,北魏皇帝为了泄愤,就直呼他们蠕蠕。就和将军阵前叫阵一样,小说里常有这样的描述,一位将军出来迎敌,在阵前一叫,好匹夫,出来与将军一战。与这是一个道理。

而一开始,柔然兴起之时,北方除了北魏之外,还有后秦、北燕等政权,北魏只是一个算得上有实力的割据势力而已,在前期的斗争中,北魏还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一直被柔然虐得很惨,还曾经被柔然直接威胁到都城来了。直到最后北魏拓拔焘称帝后,北魏才开始有了足够的实力和柔然对抗,直到柔然内部出现不和谐之后,北魏才逐渐占得优势,柔然因为内部原因,失去了元气,开始向北魏臣服,北魏帝自然很是高兴。在和柔然的战斗中,北魏好像也一直没有占得上峰,所以北魏帝拓拔焘称他们为蠕蠕,不一定真是看不起他们,可能是对强敌的一种忌惮,就像我们经常骂对手一样,未必是真想骂,但是又觉得他确实是实力雄厚。

北魏皇帝拓拔焘文韬武略,在这个文明人的眼里心里,柔然就是草原上的原始人,没有开化的人类,所以他把柔然叫做“蠕蠕”,不会思考的虫子,只会没头没脑的打仗,争斗。本来柔然就靠近北魏,邻里关系就不好处理,今天你放羊踏过边境了,明天你又踩着我的三八线了,反正柔然当时和北魏的关系就不太好。更加上一开始的时候,北魏并没有占到便宜,所以蠕蠕的名字,就是一种泄愤。

而且柔然也确实不好打,拓拔焘能打败他们,也是因为内部出了矛盾,要不然柔然哪里有那么容易臣服,历史总是向前奔跑的,也没有什么假如可以改变历史。蠕蠕的名字不过是北魏的发泄之称而已,有轻视,有侮辱,那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呢?北魏和柔然,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输,他们最后都输给了时间,输给了悠悠岁月。

娄昭君,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舍得把正位让出

娄昭君就是《陆贞传奇》里面精明的北齐娄太后,生了六个孩子,四个儿子是皇帝,两个女儿也是一国的皇后,最厉害的还是她的深明大义,为了丈夫的江山,甘愿让出皇后的位置,委身妾室。

娄昭君有很多的身份,北魏真定候娄提的孙女,她的父亲是司徒娄内干,是属鲜卑族人士。同时她还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原配,又是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生身母亲。


娄昭君是代郡平成(今山西大同人),在当时是当地显赫的名门望族,少年的娄昭君非常聪明漂亮,又接受过四书五经的教育,所以娄昭君又是名才女。


家世又好,又是才智双全的漂亮女人,很多门当户对的豪门都向娄家提亲,希望强强结合,但都遭到了娄昭君本人的拒绝。


直到有次娄昭君在平成古城上游玩时遇到正在当兵服役的高欢后,一见钟情,小声的对侍女嘀咕说到:“此人就是我要找的丈夫。”并让婢女向高欢传达了自己的心意,面对天上突然“掉”下的白富美,高欢激动不已。


由于当时的高欢是落魄子弟,无钱才向娄家提亲,娄昭君就暗地里赠给高欢自己的体己钱,然后再向娄家提亲,娄昭君的父母虽然看不上落魄的高欢,但是娄昭君喜欢也就勉强同意了。

当时的高欢虽然是落魄子弟,但却心怀天下,试图做一番自己的事业,直到娶了娄昭君后,得到了娄家丰厚的陪嫁和人脉,高欢的事业才真正开始实施,其中豪情逸致花大量钱财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并经常秘密筹划,娄昭君也经常跟着参与,终于凭借着娄家的钱财和召集的人员,成功的做了边镇的队长,随着势力不断扩大,高欢受封成为了渤海王,而娄昭君自然也就成了王妃。


由于高欢常年征战在外,娄昭君就成了家里的贤内柱,由于其大方开朗,待人宽厚仁慈,处事公正果断,勤俭持家,所以很受下人和高欢姬妾的尊重。

有次高欢率军队西征,恰逢当天深夜娄昭君分娩,由于怀孕时双胞胎,情况危急,身边陪边人员都建议请求快马追回高欢,但却被娄昭君给拒绝了,她说到:


王出门统领大军,为何因我的一点找事情而轻易离开他的军帐。生死由命,抗拒无益,如果我活不了,大王回来也没有用。

后来娄昭君生了一儿一女,高欢知道后,感动不已,感慨到:娶此贤妻,夫复何求。


公元(537年),高欢在沙苑之战中失败,遭到柔然国逼迫,由于当时两国势均力敌,高欢想通过联姻的方式避免此战争,但蠕蠕(柔然)的可汗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柔然公主嫁给高欢后不能做妾,当时的高欢犹豫不决,怕娄昭君和长大的孩子们不同意,就想娄昭君透露了此事没让高欢没想到的是娄昭君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说到:


为国家打算,王不要迟疑,妾不会在意正室虚名

柔然公主嫁过来后,娄昭君果真让出正室之位,避居偏殿,甚至为了不让柔然公主误会,竟然故意回避高欢,让其多陪公主,娄昭君的这举动让高欢惭愧不已。


同时娄昭君还是个心怀大爱的女人,对待高欢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并亲手给孩子制作生活用品,生活非常低调,在对待自己的亲人上面,从不主动向高欢索要职务,让他们去战场和其他官员一样公平对待。

前(547年),高欢去世,娄昭君的长子文襄帝高澄继位,并封娄昭君为太妃。

天保元年(550年),高澄病逝后,文宣帝高洋接受哥哥的位置,重建北齐政权,尊崇母亲娄昭君为皇太后。

(561年),娄昭君身染重病,同年四月在邺城的北宫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娄昭君死后与高欢合葬于义平陵,谥号神武明皇后。

为什么南朝中北周的历史记录那么少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南朝。南朝是一个时代的总称名,即南朝时代。南朝是指东晋十六国以后建立的宋、齐、梁、陈先后四个诸侯政权,即刘宋、萧齐、萧梁、南陈。为什么称刘宋呢?因为是刘裕在公元420年建立的,立国59年,在公元479灭亡,刘裕史称宋武帝,国号宋,传位七帝。北朝由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先后建立的诸侯政权。北魏由拓跋珪称王,重建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天兴元年,迁都平城,称帝。太延五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太和十七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故又称元魏。至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北魏共历十四帝,一百四十九年。所以你在南朝里是看不到北周史的。而北周的国史,称为北书或为北史。北史是由唐代李延寿所撰著的,分为本纪,加二隋本纪为十二本纪。传纪加序传为八十八卷,列传八十六,但史籍目录中无志的记载。

李延寿

唐朝陇西人,即今甘肃省临洮南人,世居相州,即今河南省安阳市,字遐龄。贞观中,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参编撰《晋书》、《隋书》、《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积功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先是其父大师有感南北八朝政权所修国史,记述本国史较详,而他国则往往缺误,因而仿效《吴越春秋》体例,撰为编年史以备南北,未成病卒。他于是就其父遗稿,参考司马迁《史记》义例,用十六年之历,撰成《南史》、《北史》。后累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又著有《太宗政典》三十卷。

北史·本纪

前文叙述: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积六七十代,至成皇帝讳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成帝崩,节皇帝贷立。节帝崩,庄皇帝观立。庄帝崩,明皇帝楼立。明帝崩,安皇帝越立。安帝崩,宣皇帝推寅立。宣帝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景皇帝利立。景帝崩,元皇帝俟立。元帝崩,和皇帝肆立。和帝崩,定皇帝机立。定帝崩,僖皇帝盖立。僖帝崩,威皇帝侩立。威帝崩,献皇帝邻立。时有神人,言此土荒遐,宜徙建都邑。献帝年老,乃以位授于圣武皇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似马,其声类牛,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时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北史中隋本纪

隋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小名那罗延。本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十四世孙也。震八世孙,燕北平太守铉。铉子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初,祯属魏末丧乱,避地中山,结义徒以讨鲜于修礼,遂死之。周保定中,皇考著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兴城郡公。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年十八,客游泰山,会梁兵陷郡国,没江南。及北海王元颢入洛,乃与俱归。颢败,尔朱度律召为帐下统军。后从独孤信,屡有军功。又与信从魏孝武西迁。东魏荆州刺史辛纂据穰城,皇考从信讨之,与都督康洛儿、元长生乘城而入。弯弓大呼,斩纂以徇,城中慑服。居半岁,以东魏之逼,与信俱归。周文帝召居帐下。尝从周文狩于龙门,皇考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周文壮之。北台谓猛兽为掩赡,因以字之。从禽窦泰,破沙苑阵,封襄武县公。河桥之役,皇考与壮士五人力战守桥,敌人不敢进。又与李远破黑水稽胡,并与怡峰解玉壁围,以功历云、洛二州刺史。芒山之战,先登陷阵,除大都督。及侯景度江,梁氏丧败。周文将经略,乃授皇考都督荆等十五州诸军事,镇穰城。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察,虽曰称藩,而尚怀贰心。皇考自樊城观兵汉滨,易旗递进。实二千骑,察登楼望之,以为三万,惧而服焉。又攻梁随郡,克之,获其守桓和。所过城戍,望风请服。进围安陆。梁同州刺史柳仲礼恐安陆不守,驰归赴援。诸将恐仲礼至则安陆难下,请急攻之。皇考曰:“仲礼已在近路,吾以奇兵袭之,一举必克,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而定。“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漴头,禽之,悉俘其众。安陆、竟陵并降。梁元帝大惧,送子方略为质,并送载书,请魏以石城为限,梁以安陆为界。皇考乃旋师。进爵陈留郡公,位大将军。十七年,梁元帝逼其兄邵陵王纶。纶送质于齐,欲来寇。梁元帝密报周文。遣皇考讨之。禽纶,数其罪,杀之。初,皇考禽柳仲礼,遇之甚厚。仲礼至京,反谮皇考,言在军大取金宝。周文以皇考功重,不问。然皇考悔不杀仲礼,故至此杀纶。皇考间岁再举,尽定汉东地,甚得新附心。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及于谨伐江陵,皇考为前军,屯江津,遏其走路。梁人束刃于象鼻以战,皇考射之,二象反走。江陵平,周文立萧察为梁主,令皇考镇穰城。周孝闵践阼,入为小宗伯。及司马消难请降,皇考与柱国达奚武援之。入齐境五百里,前后遣三使报消难,皆不反命。及去北豫州三十里,武疑有变,欲还。皇考曰:“有进死,无退生。“独以千骑,夜趣城下。候门开而入,乃驰遣召武。时齐镇城伏敬远勒甲士三千据东陴,举烽严警。武惮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财宝,以消难先归。皇考以三千骑殿,到洛南,皆解鞍而卧。齐众来追,至于洛北。皇考谓将士曰:“但饱食,今在死地,贼必不敢度水。“食毕,齐兵阳若度水,皇考驰将击之;齐兵不敢逼,遂徐引而还。武叹曰:“达奚武自言是天下健儿,今日服矣。“进位柱国大将军。武成元年,进封隋国公,邑万户,别食竟陵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二年,为大司空。时朝议与突厥伐齐。公卿咸以齐兵强国富,斛律明月不易可当,兵非十万众不可。皇考独曰:“万骑足矣,明月竖子,亦何能为!“三年,乃以皇考为元帅,大将军杨纂、李穆、王杰、尔朱敏及开府元寿、田弘、慕容近等皆隶焉。又令达奚武帅步骑三万自南道进,期会晋阳。皇考乃留敏据什贲,游兵河上。皇考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度卷二十余城。齐人守陉岭之隘,皇考纵奇兵大破之,留杨纂屯灵丘为后拒。突厥木杆可汗控地头可汗、步离可汗等,以十万骑来会。四年正月朔,攻晋阳。时大雪风寒,齐人乃悉其精锐,鼓噪而出。突厥引上西山,不肯战,众失色。皇考乃率七百人步战,死者十四五。以武后期,乃班师。齐人亦不敢逼。突厥乃纵兵大掠。自晋阳至平城,七百余里,人畜无遗。周武帝拜皇考为太傅,晋公护以其不附己,以为泾州总管。是岁,大军又东伐,晋公护出洛阳,令皇考出沃野,以应接突厥。时军粮少,诸将忧之。皇考曰:“当获以济事耳。“乃招诱稽胡首领,咸令在坐,使王杰盛军容鸣鼓而出。皇考阳怪问之。杰曰:“大冢宰已至洛阳,天子闻银、夏间胡扰动,故使杰就攻除之。“又令突厥使者驰告曰:“可汗更入并州,留兵马十万在长城下,故令问公,若有稽胡不服,欲来共破之。“坐者皆惧。皇考慰喻遣之,于是归命,馈输填积。属晋公护先退,皇考亦罢兵而还镇。又以政绩称,诏赐钱三十万,布五百匹,谷二千斛。以疾还京,周武及晋公护屡临视焉。薨,赠太保、都督同朔等十三州军事、同州刺史,本官如故。谥曰桓公。开皇元年,追尊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本纪序传八十八卷

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摧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周时,裔孙日乾,聚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别孙忄里为魏文侯兴富国之术焉。在赵者曰昙,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后也。在秦者名兴族,为将军。生子伯祐,建功北狄,封南郑公。伯祐生二子,平燕、内德。子信为秦将,虏燕太子丹。信孙元旷,仕汉为侍中。元旷弟仲翔,位太尉。仲翔讨叛羌于素昌,一名狄道。仲翔临阵殒命,葬狄道川,因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仲翔曾孙广,仕汉,历文、景、武三帝,位前将军,立功沙漠。广子当户、椒、敢。当户子陵,战殁匈奴。椒。敢历侍中、郎中令、关内侯。生子禹,位至侍中。并事具《史》、《汉》。禹生承公。承公生蜀郡太守先。先生长宗。长宗生博士况。况生孝廉本。本字上明,生巴郡太守次公。次公生临淮太守轨。轨字逸文,生积弩将军隆。隆字业绪,生雍。雍字俊熙,仁魏,历尚书郎、济北、东莞二郡太守。雍生柔。柔字德远,晋举秀才,为相国从事中郎、北地太守。……

列传第一前文篇后纪

魏神元皇后窦氏。文帝皇后封氏。桓皇后惟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连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孝文幽皇后冯氏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武皇后高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废帝皇后宇文氏。恭帝皇后若干氏。孝静皇后高氏。

汉因秦制,帝之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妃曰皇后,余则多称夫人,随世增损,非如《周礼》有夫人、嫔妇、御妻之数焉。魏、晋相因,时有升降,前史言之具矣。

魏氏王业之兆,虽始于神元,然自昭成之前,未具言六宫之典;而章、平、思、昭、穆、惠、炀、烈八帝妃后无闻。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妾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等,后庭渐已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则不得立也。又太武、文成,保母劬劳之恩,并极尊崇之义,虽事乖典礼,而观过知仁。孝文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内司。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及齐神武、文襄,俱未践尊极。神武嫡妻称妃,其所娉蠕蠕女称为蠕蠕公主。文襄既尚魏朝公主,故无别号。两宫自余姬侍,并称娘而已。文宣后庭虽有夫人、嫔、御之称,然未具员数。孝昭内职甚少,唯杨嫔才貌兼美,复是贵家,襄城王母桑氏有德行,并蒙恩礼,其余无闻焉。……

来中原和亲异族公主为啥不让怀孕

不让和亲公主怀孕,主要是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固。

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他带领32万大军北上,想要一举荡平匈奴,平定北方。但由于中了匈奴的埋伏,刘邦被困白登山,最终在陈平的妙计下无功而返。当刘邦脱困后,整个汉王朝都在想:怎么解决匈奴的问题?

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式的人物——娄敬出现了。娄敬向刘邦第一次提出了“和亲之策”:

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

娄敬的意思非常明确,将公主嫁过去,以公主的高贵,生的孩子必然是太子。冒顿单于活着的时候,匈奴大单于是汉皇帝的女婿,冒顿死后,太子即位,匈奴单于已经是汉皇帝的外孙了。不管是女婿还是外孙,他们又岂会与大汉结怨?慢慢的,一代代联姻,最后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两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国家,直至匈奴完全臣服于大汉。

因为和亲本就是中原王朝经常玩的把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周围的部族臣服。而当中原王朝娶了异族公主,自然要防备其诞子,以免他日中原帝国受制于异族。

其实在历史上,永乐大帝朱棣、康熙八阿哥都是外妃所生,无论他们多么优秀,都不会被考虑为继承者,反而往往被当权者视为新皇帝的威胁,加以打压、制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