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哪个朝代(《永乐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库全书》后给故意毁掉的么)_永乐_大典_嘉靖

本文目录

  • 《永乐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库全书》后给故意毁掉的么
  • 明朝修纂《永乐大典》,是否是一次文化浩劫
  • 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什么是永乐大典历史书上很少提到
  • 《永乐大典》的历史地位如何

《永乐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库全书》后给故意毁掉的么

这说法荒唐了,要是被乾隆毁掉了,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欧美、日本等国的博物馆、图书馆中的《永乐大典》残卷是哪里来的?《永乐大典》正本早已不见,而誊本的散佚是清朝官方不重视、官员监守自盗、义和团毁坏和列强的毁坏抢劫各方面共同造成的。那就把《永乐大典》的流传问题正本清源一下。

首先,《永乐大典》其实共有两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撰,于永乐五年定稿,永乐六年抄写完毕,共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这是《永乐大典》的全部规模。由于规模实在太为浩大,所以只成书一部,誊抄太费时间,刊印也相当困难,何况,朱棣编撰此书目的是自己的“文治武功”中的“文治”,有了这部书就是个辉煌的成果,并不想用来传播知识文化,所以也就只存这一部,不需更多。此书后来一直藏于南京(成书时北京紫禁城尚未建成),可见明朝皇帝几乎是不看的。

当然也有例外,有一位皇帝还真的很喜欢看永乐大典,那就是嘉靖皇帝。由于嘉靖帝朱厚熜与永乐帝朱棣同为外支继承皇位(当然永乐是兵变篡位而嘉靖是因为先帝无子),加上与大臣的“大礼议”争端,嘉靖是特别推崇这位先祖,将其庙号由“太宗”更改为“成祖”,对《永乐大典》更是爱不释手,常常携带几本在身边翻看。于是嘉靖四十一年,皇帝下令誊抄一部永乐大典,由于工程太浩大,到他四十五年去世还未完成,直到隆庆帝继位后才完成。相传将原本归还南京,誊本的正本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所以,后来在紫禁城中的一直都是誊本而非原本。

但是,原本应该归还南京的正本《永乐大典》却从此杳无音讯,再五无人得见。其下落一直是未解之谜,目前比较多的观点认为嘉靖太喜欢此书,故命人将此书藏于自己的皇陵永陵。由于经过勘测,永陵地宫目前已全部被水淹没,所以如果真是在永陵的话,显然已经完全损毁,再无恢复可能。

于是,剩下的《永乐大典》就只有誊本一部了。经过明末战乱,李自成、清军曾先后攻破紫禁城,故而已经散佚许多。到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库全书》时调《永乐大典》,发现已散佚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仅剩八千余册。不过另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由于嘉靖皇帝去世,急于将永乐大典原本陪葬,所以没有抄完,故誊本本来就只有八千多册。乾隆将永乐大典中的385种书籍编入四库全书,以为“菁华已载,糟粕可捐,原可置不复道”了。从此八千多册永乐大典被藏于翰林院。而原本藏永乐大典的文渊阁就改藏四库全书了。

因为,乾隆认为有了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没用了。所以到了翰林院的永乐大典就不受重视,加上不在皇宫内,没有严格的宿卫,所以从此永乐大典的散佚速度飞快,清末更是加剧。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抢夺、烧毁了大量永乐大典,光绪元年只剩5000多册。接下来就更是疯狂,官员监守自盗,百姓明偷暗抢,光绪二十年仅剩800多册,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焚毁翰林院,又被烧掉三百多册,此后虽经英使馆归还330册,由于已无人重视看守,仍迅速被盗,清朝灭亡时,翰林院只有64册永乐大典了。

至今,原本一万一千多册,乾隆年间还有八千多册的永乐大典在全世界范围内仅存400册不到,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欧美、日本等国图书馆、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等。

明朝修纂《永乐大典》,是否是一次文化浩劫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体例最为奇特,同时也是命运最为多舛与传奇的一部类书。从这部巨著诞生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与认识有着不少以讹传讹的地方,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朱棣纂修《大典》的起因。

自从“专立异论”的小公务员朱敦儒将宋初修纂《太平御览》等大书的原因归结为笼络群臣,消弭不平之气,老死英雄于文字之间之后,人们似乎找到了一条解释盛世修书的万能公式。

而朱棣皇位得自靖难,比起斧声烛影的宋太宗,可以说是明火执仗的篡窃(事实上我认为斧声烛影本是无稽之谈,宋太宗即位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他修书自然也与老死英雄无关。由于此问题与本文相距较远,因此不展开论述)。

因此从明朝开始,人们就将《大典》的纂修与笼络建文旧臣、消弭海内不平之气联系起来。但是细审参与《永乐大典》纂修的人员,就会发现,此说大谬不然。因此,《永乐大典》这种异常广博的收录范围,实际上还是出于朱棣在文治上超越老爹,甚至远迈唐宋的心理。

虽然朱棣本人的文化胸怀可能未必有多么宽广,但在编修《永乐大典》的过程没有出现过一起禁书、毁书的文字狱,对选录的图书没有做任何有意的篡改,连需要的参考书籍也基本上是由朝廷出资收购,而没有以权力威逼利诱藏书家们自愿捐献,比起三百年后的十全大补老人,这位成祖文皇帝还是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什么是永乐大典历史书上很少提到

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永乐大典。原本不知所踪,副本在八国联军进北京,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掠一空,现今分藏在九个国家的愽物馆中!

《永乐大典》的历史地位如何

今天比较有闲,和大家讨论一下《永乐大典》。

肥猫只要一讨论关于明朝的事情,有些人就怒发冲冠,咬牙切齿,恨不得抡刀跃马,将我斩于马下。

很多人厌恶我言语尖酸刻薄,讥讽挖苦,全然不留脸面。但我认为,我的文风还是比较温和的。

上回谈到朱棣的时候,我还是留了面子的,但仍受到攻击。出于报复的目的,今天就必须说说《永乐大典》。

咱们这个民族比较爱面子,爱听吹捧,喜欢锦上添花,如果牛皮吹得不够高,他都怀疑你居心叵测。

但肥猫是不爱讲脸面的,当华丽的外表被撕下的时候,本质上的东西真的那么美好吗?

今天就说说这个华丽的《永乐大典》。咱们根据《永乐大典》的被传说的几个特点来逐步分析,认为我说的不对的,可以指出我哪一句说的不是事实,哪一条推论不合乎逻辑。

一、浩大繁复

这个有。

《永乐大典》这项工程,是朱棣策划,解缙组织,姚广孝参与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是为了彰显大明王朝无以伦比、“远迈汉唐”的文化气魄。

据推测,当时编纂《永乐大典》的人数超过三千人,编纂人员十分复杂,除了官员、学者还包括了当时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民间术士、僧侣也参与其中。《永乐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书籍的精华,收集的典籍有近八千种。永乐五年编纂完成。

据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中的记载:《永乐大典》有“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规模和内容前所未有。

二、百科类书

这个有。

《永乐大典》实际上是一部类书。

什么叫类书?就是在这部书中,你实际上看到的并不是原著,而是一段段、一篇篇地被分割开来,打散编纂在各个部分。

类书,寻查典故比较方便,类似于资料汇编差不多。它把许多古籍中的原文,按其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摘录、汇集成书。而所摘录的原文只是根据需要,部分或片段地辑取,也不加以说明和解释。

《永乐大典》的方法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按照《洪武正韵》韵目字序排列事目。比如,有关天文的内容记载在“天”字下,而关于地理的内容就记载在“地”字下。

所以,从书中,能够辑录出不少失传古籍的部分原文。若要想理解原著的精神,难!

三、传播文化

这个根本没有。

《永乐大典》只有一部,从成书之日起,便束之高阁了。“卷帙浩繁,藏之中秘,天下人既不得见”。

这书谁看过呢?不要说天下的文人士子了,就说明朝276年,共十六个皇帝。有谁看过?

《野获编·补遗》记载:

连朱棣自己都不曾看过。

明孝宗为了养生长命,曾将《永乐大典》中所辑的金匮秘方书抄录给太医院。

明世宗嘉靖皇帝爱看,“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后来他还组织人员重新抄录了一部副本,他肯定看过。

其他人呢,都没看过。

说《永乐大典》传播了文化,传播个屁,你倒是想传播呢!

你要想传播,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这个皇朝,让它覆灭,然后才有机会进文楼开放阅览,让大家翻看翻看。

四、如实摘录

这个有。

很多人就赞美了,朱棣对古代典籍不加删改,原样保留,真是胸襟开阔!

事实是这样的吗?你有没有搞懂他为什么没删改?

因为不需要,这部书根本就不是给天下人看的。

哪有什么胸襟开阔,朱家皇朝最缺的就是胸襟。有胸襟朱元璋会杀功臣,删《孟子》?

看看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孟子》:
朱元璋讨厌孟子,把孟子逐出儒家的殿堂,是因为孟子站在天下老百姓的立场上。

朱棣有胸襟吗?有胸襟会夺侄子的位?有胸襟会杀忠于建文帝的大臣,有胸襟会杀宫女太监?
血淋淋的记载,发都发不完。

朱棣不篡改历史?看看在朱棣的史书《奉天靖难录》中,他哥哥朱标是个什么东西:
再看看他兄弟晋王又是个什么东西:
再看看他侄儿建文帝允炆又是个什么东西:
这就是朱棣给天下人看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永乐大典》中不删改呢?

原因很简单,那不是给天下人看的,是朱家皇帝自己用的参考资料。

朱棣聪明着呢,骗谁都可以,但不能骗自己。

偏偏现在有些人,就爱自己骗自己。

当然,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搞文化毕竟是个好事情,这一点我也并不否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