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
3、胎土特征: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因此,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胎薄体轻,器型规整;
大器的细纱底,有光滑温润之感。
永乐胎体有四种情况,分述如下:
① 厚胎: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的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厚胎多见于琢器类,圆器类也有,多为墩式大碗。因胎釉结合紧密,故釉面洁白,晶莹如玉。
② 薄胎:器体玲珑、规整。圆器中以大小盘、碗居多,琢器较少见。如白釉、影青双声小罐等,胎体都很细腻轻薄。
③ 松质浆胎:胎色微黄,若得剖视其足部断面,则可发现胎质有烧结不足的现象。釉面片纹也呈黄色,一般开片纹较小,也有片纹较大的;底部开片较器身为重,甚至有的胎体底足裂有很深的纹路,釉面也随纹路开裂,以指弹之,胎声沙哑。
展开全文
明永乐 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脱胎:永乐的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做“卵幕”。其胎体虽薄,器型却很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
重点: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有细心了解的藏友发现永乐时期的器物底足有两种,一种是有釉底,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
还有一种是砂底,这种胎底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极为细腻。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
器物底足采用平削的手法,足墙较宽。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
仿品由于是现代机器制作,所以都太过细腻,像塑料一样的感觉,与永乐本朝的粉质的细腻不一样。仿的逼真的还是要属清三代的仿古瓷,但是再像也只是一个仿品,都能找出不符合当时朝代的一个特征。
4、釉面特征:青花瓷器釉面较厚,釉质细腻平滑,釉色多白中泛青,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
白釉瓷器釉质肥润细腻,器物上可见缩釉点。红釉瓷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绝无后来宣德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桔皮纹。
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
同时,不可忽略永乐瓷器中也偶有不泛青而显洁白的釉面。釉面大都平滑光润,肥厚晶亮,不像以后宣德时的橘皮釉那样多皱。
重点: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和虾青色。
青花龙柄花浇
此器直口、粗颈,扁圆腹,底呈拱形,口沿与肩部之间塑有一龙形曲柄,造型带有西亚艺术风格,是永乐时的新颖作品。
通体以苏麻离青料装饰:口沿饰一周变形水波纹,颈部为海浪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花纹,其花叶呈锯齿状。青花发色鲜艳,纹饰清晰,线条酣畅。
青花折沿盆此器釉面光滑细润。
器折沿,沿下内收,器壁下部外突,平面砂底。
通体以苏麻离青料绘纹饰:口边为水浪,内壁缠枝茶花、牡丹与莲花,内底心海水团花。器外壁与内壁纹饰相同。青花呈色浓艳,画笔生动。
5、图案纹饰: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
苏麻离青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
烧造过程有自然的晕散现象。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重点: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永乐苏泥勃青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
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明永乐 红釉暗龙纹高足碗 高10.6公分 口径15.9公分 底径4公分
7、工艺特征: 由于当时工具所限,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永乐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
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甜白釉薄胎器也称“半脱胎器”,迎光透视,并不全透亮,由于器物底部胎质较厚,透光度较差,器物棱角处如有青花线,线条发黑,铁锈斑凝结现象严重。
明 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托盘
永乐青花在阳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纹饰线条上铁锈斑自然分布,像墨点在生宣纸上,自然晕散的感觉,呈放射状,有毛边现象,用刻划、模印装饰的器物,纹饰不明显,有时需借助灯光才可发现。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永乐时期瓷器底足
底足墙逐渐趋薄,器足由浅至深,由小至大。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后内足墙由离心过度我,挖足渐深,足端平切。
釉面与露胎的交接处多呈现火石红色。质佳的足底内开始刷涂一层薄釉。由单涂足心进而半涂内足墙。足墙加高,直径放大。
个别有挖足过肩。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锐角折。而内足墙大部分却较垂直,与成化前后的修足特征相似。
永乐大盘胎釉结合处火石红
常见器足有以下几种: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浅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微有突出的齐平式圈足。
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
盘、碗类的内壁与地面衔接处,印弦纹一周;
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状。
明永乐 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底
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明永乐杂釉彩景德镇窑
明永乐 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底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明永乐釉下彩景德镇窑
青花菊瓣纹碗明永乐釉下彩
青花锦地花卉壮罐明永乐釉下彩
青花缠枝莲纹碗明永乐釉下彩
青花压手杯(狮球心)明永乐釉下彩景德镇窑
翠青釉三系盖罐明永乐颜色釉景德镇窑
鲜红釉盘明永乐颜色釉景德镇窑
青花缠枝花纹罐明永乐釉下彩景德镇窑
9、于官窑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始于明代永乐,多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葵花心)
明代永乐甜白釉模印云龙纹高足碗(残)内底锥拱的篆体“永乐年制”款,景德镇市珠山出土
明代永乐款鲜红釉模印云龙纹高足碗,2003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北麓,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代永乐甜白釉锥拱缠枝莲纹僧帽壶
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
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
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现代仿永乐款
温馨提示:图片、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