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名人富豪为何争相收藏玉石,甚至不惜出上天价
- 炉钧釉器物年代如何鉴别
- 请问古瓷传承有序是拍卖会最大的谎言吗
- 如果拍卖场的古瓷不是名人收藏的,那么古瓷还会有拍卖的价值吗
- 有哪些瓷器收藏的“捡漏”事件
- 为什么有人说玩老普残的会被人看不起那么玩所谓精稀的又是什么人群
- 民国时期有哪些比马未都还厉害的收藏家
- 怎么才能成为收藏家
- 价值一亿五千万的珐琅彩瓷碗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和意义
- 200年前装酒的陶坛有收藏价值吗
名人富豪为何争相收藏玉石,甚至不惜出上天价
名人富豪为什么争相收藏玉石?且听完道来,你把钱存在银行,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是收藏品不一样,可能转眼就价值连城。只有艺术品,才能富三代。所以名人富豪很清楚未来自己将要面临现实问题,资产的传承与实业的接班。而不动产股票现金的红利早已过去,而且未来面临遗产税。所以,近些年他们已从字画、瓷器、玉石类入手,在艺术品投资收藏的路上逐渐迈入正轨,更加看清风口找准方向。很多名人、明星、富豪都喜欢在身上配点玉,买点玉。大家比较熟悉的马云也喜欢收藏和田玉。其实越有钱的人越知道,做文化做艺术做玉石的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已经不是财富增值这么简单,在做积淀与传承时,也为民族与历史进行有序良好的文化传递,实行高度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无故不去身也。中国人对和田玉的钟爱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唯独选择它,作为权力与地位、财富与品位的最高等级量器是最合适不过了。收藏大佬张宗宪说:“好的东西,你放五年十年,比房地产还要涨得多。”你看,王健林经20年收藏的画,现在价值已经达上百亿。所以业界所说的买房赚十年,收藏养三代不是没道理的。自从戴上这个,感觉像皇上了,98克和田籽玉红皮龙行天下扳指,内径22mm,这样的和田玉扳指你觉得值得收藏吗?
炉钧釉器物年代如何鉴别
分别新老瓷器,一是胎土,而是釉料,三是看器型。多角度结合,尤其是看看到底是哪个窑口的器物,因为每个窑口都是不同的胎土及釉料
请问古瓷传承有序是拍卖会最大的谎言吗
拍卖本身就是有钱人的游戏。流传有序是拍卖的炒作,恰好迎合了这有钱人游戏的炒作。比如说汝瓷,专家硬说只存世量几十件,你相信吗?民间的汝瓷,客观上确实有真品,但就是这流传有序的說辞,坑埋了多少民间珍品。假设我藏有一件汝窑瓷器,马未都先生也有一件,我俩同去拍卖公司,人家公司只会收:马先生:的,不会收我的。为什么??:马先生:是收藏名人,有名人效应,在拍卖场上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在客观上来讲主要是认同:马先生:,也就是流传有序带来的效应。收藏钱币,入手时本应裸币上手辨别真伪,而现今时兴评级币,收藏者只重视那盒装,里面的币倒成了次要。因为评级盒装了,货变真了,价格涨上去了,但谁又能担保评级盒装里出不出假货,这就是品牌效应。元青花瓷是由外国专家认定的,而真正大藏在土耳其的博物舘,而元青花瓷的家乡中国专家却要去土耳其参观学习,回来就下结论元青花瓷存世量不上百件,这就是洋人效应。包括书画.瓷器在内的拍卖场,近年来就那么几十件:老文物艺术品:轮流登场,好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五年一轮回,价格越来越高。这就是艺术品投资,是所有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论证。这就又加重了:流传有序:的含金量。收藏圈中,:专家权重:流传有序:眼学目鉴:等等扰乱了收藏圈的秩序,增生了文化艺术的新功能拍卖:洗钱:。故一般普通收藏者还是在圈内玩一玩,古玩市场逛一逛,自得其乐。切不要抱着进拍卖市场之心,我等:位卑言微:没有权重的:流传有序:的藏品。千万莫去交几千上万的钱去进:拍卖场:那是有钱人的游戏罢了!个人认识仅供参考。謝謝!!
如果拍卖场的古瓷不是名人收藏的,那么古瓷还会有拍卖的价值吗
说实话这真不好说,有高人在民间,名人的瓷器也未必是真的。在名利场中,利益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我是玩木头磨木头的,传上几件我这两天做的玩意,博大家一笑。
有哪些瓷器收藏的“捡漏”事件
拣漏实际是人们相互间对藏品的认识和价值观点不同所形成的。这种差距较大就形成了拣漏。
任何一种藏品的交易都有一定的认值差距,才能形成买卖,形成交易。
真正的拣漏是卖方对藏品认识不够,判断有误,或对藏品一巧不通而让买价有意以低于实值价很低很低的白莱价成交,这才是拣漏。
在当前网络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广泛,实物图片如同博物馆藏,所以,世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一亱暴富越来越成空话。丰富知识,保证心态,随遇而安。
为什么有人说玩老普残的会被人看不起那么玩所谓精稀的又是什么人群
我认为没有什么看得起和看不起,只要自己喜欢就好。干什么都要量力而行,如果你是富二代,钱多的无聊,当然投资高精希了。一般的大众主要收集一般的东西就可以了。
我认为收藏就是一种心态,在你收藏的过程中会其乐无穷,曾经有人给收藏的人描绘过一副画像,我很赞同,他认为收藏先要具备知识,还有具备眼力,还要有经济的、历史的、物理的化学的、等等方面的知识。
你一开始收藏的的是老普残可时间长了,你就有进步了。有的人有钱,买个一两件精品,他也不是收藏家,最多是在朋友面前显摆一二而已。有时我们的市场需要方方面面的人。
民国时期有哪些比马未都还厉害的收藏家
所有文人营生中,收藏家这个行当,大概是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有钱、有面,还显得有高深学问。
世界三百六十五行,竟然还有这么一行,靠着专门收购破铜烂铁、竹头木屑、牛溲马渤、败鼓之皮一类,也能富甲天下,扬名成家,利誉兼收。在这些人手中,收藏既是行当,也是雅好,也是学问,更是投资,像马未都这样的,明人不说暗话,不知道是多少文人既钦佩又眼红的“老男神”。
但实事求是而言,和民国那些大咖前辈比起来,马爷不但说不上是真正的王者,只怕在这行业的逐鹿之地里,他只能勉强算一个小弟弟。他的发小王朔,某次上电视,直接说他,“不就是个倒腾古董的玩意么,自己心里没个数吗”,这话刻薄可也有几分道理在。
因为,无论讲博览博研,还是凭博赏博藏,与民国那些前辈同行们比起来,马未都马爷,都没有过招的资格。比如,马爷搞了那么多博物馆,琳琅满目,但“国之重宝”绝少,人家一副《平复帖》就足以抗衡你半壁江山。
这当然不是在贬低马爷——我是很佩服他老人家的,而是感慨一个大家云集、纷披藻缋的时代,吴湖帆、张大千、容庚、叶恭绰、傅增湘、张叔驯等等,随便举一个都丝毫不会比马未都逊色,只可惜已渐行渐远渐无音。
张伯驹
论民国收藏,没有办法,首先必提张伯驹这位列属“民国四公子”的大牛。在那个年代,他被称“天下第一藏”。张伯驹也是民国著名“怪人”。他的“怪异”,我的理解,主要有四点。
一,出身豪门,富同王思聪,纨绔子弟,偏偏恬淡寡欲像佛系中人,痴迷于读书、书画、京剧;二,身边可以美女如云,偏偏爱上青楼女子潘素,不顾流言娶回家相依相伴五十年,还延师教学让她也成长为书画名家;
三,收藏富甲天下,却是历史上真正为国收藏之人,那么多无价之宝无偿捐送,结果落得晚景凄惨,连喝碗粥都是梦想;在章某和的回忆录中,晚年的潘素,经常等待在路边,只为看见熟人了,可以讨要半个馒头,回去和丈夫分吃;四,虽为贵公子,但是放浪形骸到邋遢至极;在王世襄的文章中,每次张伯驹过门拜访,都是上座就直接脱鞋抠脚,等他离去时,就会发现鼻涕抹的他那些价值连城的明清家具到处都是,王世襄夫妇哭笑不得。
论收藏,张伯驹主攻书画——这种专项收藏法也是过去人的通则,他的藏品也并不多,甚至可说少的屈指可数,但是他所过手的每一件,都是最顶尖的无价之宝,是足让全世界瞩目的东西,随手拿出一件,都可以震动全球收藏界。坦白说,这样的稀世珍宝,马爷手中恐怕至今还没有一件吧,他那磁州窑梅瓶、紫檀画桌、已经算是最逆天的了,而老实说张伯驹估计懒得拿回家。
而张伯驹之所以可以牛逼到民国“天下第一藏”的地位,我的理解,具有两项核心指标且是别人迄今无法追步的:一,所藏书画基本上都是现存世的第一件。他从30岁始收藏之业至老,经他手蓄藏的顶级书画名迹达118件之多,都是国宝级、绝世级的。比如,这里面,有至今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有书法中目前来讲也许是存世最早的一副帖子——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图:宋范仲淹《道服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张伯驹当年费黄金110多两购得)
二,他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收藏家范式。大部分收藏文物或只为赏玩,或只为赚钱,但张伯驹不是。他只收不卖,也不为个人,在书画收藏之初,他就曾立下了收藏的座右铭:“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为收藏而倾家荡产。
(图:所有收藏换来一页奖状)
而一旦国家安定,一概捐献,以至于文物界称,“张伯驹的捐赠雄踞故宫书画半壁江山”、“故宫的顶级书画,张伯驹一人就送了将近一半”。
王世襄
谈现当代收藏,王世襄当然是不能不提的。马未都马爷至今在师授上最骄傲的,大概也是曾经结识王氏,并得过些指点。
王世襄是张伯驹的晚辈,同样出身优越,祖父是前清工部尚书,是收录在《清史稿》的人物;伯祖乃光绪三年的状元,徐世昌与梁启超均是其门生;父亲任职北洋政府外交部政务司司长。这样的家庭,本来是反倒要比普通人家更严厉教导子弟的,但是因为在王世襄幼年时,他的哥哥是由于被管束太过而病死的,所以到了王世襄成长时,其家族取放任主义,给他充分的自由。
(图:王世襄夫妇,晚年在逼仄的家中)
也因此,王世襄玩着玩着成为“京城第一玩主”,成为各类玩乐的一号行家。论收藏,他集中在各类古玩、字画、图书、家具上,尤其是在珍稀明清家具上,有生之年,已然是世界上该领域第一号人物,以收藏与鉴赏同时独步海内外。
他收藏的这些明清家具,均是国宝级文物。据他著作《明式家具珍赏》,收录家具共一百七十五件,其中他本人收藏六十五件,而据文物清单,他一共收藏八十件各式家具。他晚年(1993年),因为住房困难,无地堆放这些家具,曾表示愿将这些价值连城的明清家具捐给北京博物馆,而作为照顾,给调配一处住房即可。但就是这样的条件,当时的北京文物部门也没有答应。
(图:王世襄夫妇旧藏唐 “大圣遗音”伏羲氏古琴。2011年嘉德拍卖以1.15亿元拍出)
后来,上海博物馆听闻,立即接洽,在得到同意后,连夜抢运,直抵上海。据说,当时接收负责人以为一定会受到北京方阻拦,结果畅通无阻,大声欢呼,“天助上海”。这批国宝家具,今天也躺在上海博物馆,任人参观,也成为上博赖以自傲的系列镇馆之宝之一。
钱镜塘
徐志摩的老乡浙江海宁硖石钱镜塘,被誉为“江南第一藏”,也是民国以来“以商养藏”模式的典范。
他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古代书画。他年20岁时,为生活所迫,变卖祖产共2000银元,流离上海打拼,开始从事丝绸生意,很快肆力于经营书画,同时搜罗历代金石书画,汲汲学习古代书画鉴别之技,逐渐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大收藏家。他开设的古董行“六莹堂”,是当时南方书画家的据点,而他一生过手历代名家大师书画共计5万余件,这一记录至今很难被超越。
图:据传,演员张铁林手中有不少钱镜塘旧藏
他是商人,与工商巨子刘靖基并称伯仲;他是书画家,与张大千等趣味相投;他也是鉴定家,与吴湖帆允为“双璧”;作为收藏巨子,他在所得到的宋代范宽《晚景图》、五代徐熙《雪竹图》、董源《山水图》、王石谷《竹屿垂钓图》等等,都是书画中的国宝级文物;他还搜罗有几乎海内最全的明人尺牍,后来成书,洋洋20册,基本囊括明代所有名人墨迹,单单这部尺牍后来在2002年的嘉德拍卖上,以近千万价格被上海博物馆拍得。
(图:宋代《晚景图》.轴上有旧签题“范宽晚景图”)
从1956年开始,他陆续捐出自己的文物,身后几乎全空。这其中,浙江省博物馆1000余件,上海博物馆600余件,各地博物馆也都均享秋色。
不过,在当时那种环境中,动辄得咎,随时莫须有,不主动捐估计连命都难苟且存续的吧。而他的后半生,也是在非人非鬼的挨斗日子中凄凄惶惶度过的。
庞莱臣
庞莱臣这个名字,常听马未都节目的朋友,应该也是耳目能详的。因为这个人,也是让老马钦佩不已的藏界大咖。庞氏在业界,与张伯驹并称“南庞北张”,可以想见他当年的张狂。
收藏之业,要有钱要有闲,还要有学,三者兼具是一个基本条件。在过去,也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这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毫不例外地,庞莱臣同样也是富贵人家出身。他是近代南浔“四象”之一的大丝绸商庞云鏳次子,妥妥“富二代”,且庞云鏳去世后,庞莱臣执掌家业,锐意进取,大力发展,是赫赫有名的大实业家。
(图:庞莱臣“虚斋”故居.现苏州颜家巷26、28号)
他的收藏,以瓷器、铜器、书画 、玉器等为主,又以绘画最精;他的收藏特色,在于“高、精、尖”三字贯串,以一人之力打造起了一座蔚为壮观的书画王国。有人仅根据他的藏品目录作出统计, 其中名画就已多达900余幅,所以后来闻名海外的大藏家王季迁评价他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拥有书画名迹数千幅”。
1949年2月庞莱臣去世前,将藏品分为三份,分别留给两个孙辈和一个嗣子,另有一小部分藏品由继室夫人庞贺氏保管。1958年11月,庞家被公家说服,一次性向南京博物院无偿捐赠137件/套名古画,后来都成为南博的一级藏品,后来又陆续向之捐赠或被借去大量价值连城的古文物。
图:宋徽宗《鸜鹆图》,即为庞藏旧物
这其中,被借去南博部分,新时期后,庞家后人讨要,据称自1979年到1988年间的十年内,他们数次入馆,却被晾在办公室无人接见,庞家人状告到法院,当时判决南博需支付庞家后人2.6万元画款与2.8万元利息,庞家后人虽然不服,但很快因病去世,不了了之;
(图:2014年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
再后来,2014年12月26日,南博办起“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但是在南博画册中因说庞家后人“败落到卖画为生”,庞家另外几位后人见后认为是羞辱,再次兴讼,官司最终结果如何,我没有持续跟进关注,也就不了解了。
怎么才能成为收藏家
所谓收藏!收藏!是先收后藏!又收又藏才叫做收藏!所谓收藏家!收藏家!你收藏有多了!而且还是珍品!大家都认可!也有人这样说:收藏家!收藏家!你收藏的东西多了!而且你收藏的藏品还安置有家!就叫做收藏家!所谓大收藏家!大收藏家!你收藏的东西多!成系列!品种全!品种多!大家都认可!收藏范围大!就是大收藏家!
价值一亿五千万的珐琅彩瓷碗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和意义
谢邀请。问题“价值一亿五千万的珐琅彩瓷碗背后有什么故事和价值”?首先应该明确,这只碗应该就是2006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著名收藏家张宗宪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小瓷碗。而买家就是其胞妹张永珍,兄妹在拍场上的荣耀登场,谱写了一段中国瓷器工艺美术品在世界拍卖史上的传奇。
有人戏称这是击鼓传花。但当我们对他们兄妹的收藏经历或者说故事稍加了解,就不会有这种认识了。单就瓷器拍卖而言,张永珍女士可以说有三次拍卖刷新了瓷器拍卖纪录。第一次是2003年香港苏富比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拍卖。每个收藏爱好者都知道,彩瓷发展到明清,由于制瓷技艺的完全成熟和精进,加上统治者的爱好和推波助澜,高潮迭起。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康雍乾珐琅彩、粉彩,皆是一代名品,引发世界藏家垂涎。而粉彩至雍正时完全成熟,制作最为雅致精良,堪与成窑斗彩比肩。而此次拍卖的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从体量,形制,绘画成就各方面综合考量,可以称得上雍正粉彩的精品。为此,上海博物馆也派著名瓷器鉴赏专家汪庆正先生赴港参拍。而请兄长掌眼的张永珍也志在必得。虽然其兄长告诫,竞争激烈时要慎重举牌,但张永珍最终还是以4150万元港币竟拍成功。事后,汪庆正先生感喟:公立博物馆因资金问题,无法与私人收藏竞争。2003年,闻知此言的张永珍女士有意将此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张宗宪把信息传给汪庆正时,汪庆正先生连夜把消息告知了馆长陈燮君。三天后,在上海南伶酒家,陈、汪宴请张宗宪,并请其代传对张永珍女士的感谢。十月二十六日,汪庆正携另一专家赴港,十月二十八日在张永珍女士家里完成了捐赠。事后,汪先生感叹,从事瓷器鉴藏五十一年来,如此贵重的捐赠以如此简短的方式完成,有做梦的感觉。2004年,上海举行了捐赠仪式,赠于张永珍女士“白玉兰”荣誉称号。流浪海外的雍正蝠桃纹橄榄瓶永驻上博,成就了一段传奇的感人故事。
张宗宪,张永珍的父亲张仲英,十八岁时在上海五马路开设了古玩店“聚珍斋“,他们家族是名符其实的收藏世家。而张宗宪最初的理想并不想从事家族事业,是著名的花花公子。四九年离开大陆赴港,起初事业失败,兄妹都过了段苦日子。自幼受家族事业影响的张宗宪最终还是回归古玩行当,做得风生水起。无论瓷器,书画,皆奉行真,精,新的收藏理念,成了来往欧洲,香港的大拍行的一号人物。而“杏林春燕”珐琅彩小瓷碗正是体现张氏收藏理念的珍品。单说它的名字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这个名字后面的典故更值得传诵。传说三国时吴国名士董奉隐居庐山之时,为世人免费看病,但条件是重症须植杏树三五株,轻者一株,久久成林。后世就以“杏林妙手”等词语称谓圣心仁术。“春燕”在中华诗词中是意蕴丰赡的词汇。啰嗦一句,由于历代诗人吟诵的累积,有些词已经不单单是词汇意义,而是诗境、诗象,如烟柳,灞桥之类,春燕是春之使者,见燕即知春来。所以杏林春燕就是圣手回春。如此美好的名字,用瓷胎画珐琅表现出来,其价值可想而知!
珐琅彩至乾隆时已臻化境,玉一样的瓷胎权作宣纸,珐琅彩料成了国画晕染的颜料,一幅生机勃发的诗书画印精绝的春之歌美图就展现在一只小瓷碗上。这是近三百年前的事,我们能不为祖先拍手叫绝吗。所以,2006年,这只乾隆御制杏林春燕图珐琅彩瓷碗在香港佳士得拍场一经出现,就引发藏家逐鹿,竟争激烈,最终由张永珍女士以1.51亿港币竟得。张永珍女士说,看见它,就被其美妙打动。而张宗宪也很庆幸,认为给自己的“爱女”找到了好人家。杏林春燕图珐琅彩小碗就这样成了张永珍女士永久的珍藏。我们祈愿它将来以适当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能让我们近距离的一睹它的风采。
说到这儿,故事应该结束了,但前面已经提到,张永珍女士的瓷器收藏有三次刷新拍卖纪录,前两次已表,第三次就是2010年10月,她又以高价2.5亿港元拍得乾隆浅黄底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事后,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赞叹,张永珍女士有钱,也把钱用到了极致。
好了,让我们用明代才子唐寅的杏林春燕七绝来结束本答问,回味魅力持久的杏林春燕文化。燕子归来杏子花 红桥低影绿池斜
清明时节斜阳里 个个行人问酒家。
图一为张宗宪,图二,三为张永珍。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200年前装酒的陶坛有收藏价值吗
200年前的陶器是有他的收藏价值的。其实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收藏价值。
大到一件国宝,小到一块瓷片。它们同样都在传述着它们的时代信息。
譬如你手中这件器物,它在讲述着200年前人们是怎样装酒的。可以想象最初上面可能还贴着酒家的商标,或写《杜康酒家》,或有广告词写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器型是否完整,釉色是否莹润。直接影响它的视觉效果!
收藏价值并不等同于它的市场价值。千万不要混淆了概念。
收藏是一种乐趣,交易是一种买卖。
很多古玩商人,最后终成收藏家。比如张宗宪先生。张先生就是通过古玩交易赚钱。赚了钱,搞收藏,最后向苏州博物馆捐献了很多精美的瓷器和字画!是我辈的楷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