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晋朝为何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
-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满族人,也了解清朝历史,但是很痛恨清朝
- 历史上有哪些王朝很垃圾
- 唐朝为何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
-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王朝,那么明朝究竟烂在哪里呢
-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宦官危害性最大
- 为什么大说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垃圾的朝代,没有之一
- 晋朝、宋朝、清朝哪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朝代
- 历史上最悲惨的朝代,13位皇帝无一得善终,你知道是哪个朝代吗
-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是最糟糕的朝代,有什么依据,你是否认同
晋朝为何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
八王之乱、永嘉之祸、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两脚羊。基本上就是这些了,由于前无古人的内乱,造成胡族入侵,几百年的分裂战乱,北方汉人几乎被屠尽,汉人差点灭族。不要说什么民族大融合,设身处地想想,说民族大融合的人,把你送去那个时代,哭爹喊娘都没用。还好东晋以及后期的南朝保存了汉人文化的火种。东晋的世家大族与皇族共治天下,王导、谢安镇之以静,给了百姓一点喘息的机会。纵观中国历史,大一统的朝代,都没有如此惨烈。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满族人,也了解清朝历史,但是很痛恨清朝
这不是很正常吗?你是满族贵族吗?还是溥仪表外甥!不论满族还是汉族,只要是老百姓都是被欺压的,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再去打补丁也是苟延残喘了,应该被淘汰的。对于现代人不论清朝还是明朝,都不值得留恋,和什么民族建立的王朝没关系。
但清朝对中国现在的疆土有莫大的贡献,末期丢的可惜,但对比全世界已经很可贵了。终归是两个时代了。
历史上有哪些王朝很垃圾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很多,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就不说了。单单说说一说统一的大王朝。如果要说最垃圾的,最让人痛恨的当属——西晋。
虽然他也是结束分裂的大一统王朝,完成全国的统一。但他的开始和结束都给中国历史带来了近百年的不良影响。
西晋版图
首先,当街杀死帝王。虽然东汉末年,小皇帝儿皇帝交替更迭,不论是王莽篡权,还是董卓霸权,权利的厮杀小皇帝的死亡,都至少在权利斗争的阴暗处。不会堂而皇之地拿到大街上来。曹丕篡汉,也是优待汉献帝,直至其自然而亡。
影视剧中的曹髦
魏帝曹髦不甘司马氏威胁自己帝位,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后演变为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亲兵讨伐, 司马昭遂使亲信贾充派遣武士成济杀害曹髦。
当街杀害帝王这也开创,中国历史的先河,从此篡权也不用再藏着掖着,有想法直接上。
其次,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在建国制度、选择接班人上一系列的昏招,导致西晋开启飞速下坠的道路。
1、采取落后分封藩王制,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西汉初年刘邦也采取这样的分封,导致景帝时期爆发“七王之乱”,汉景帝迅速平叛,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才基本解决这一问题。可是司马炎同样采取这样的制度,但却没有选出像汉武帝一样的人才。即位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惠帝司马衷。
其性鲁钝,世人更谓其为白痴
2、正是在这样“杰出帝王”的领带下。西晋爆发了影响中国历史近三百年的事件“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分封到各地的诸侯王为争夺中央政权,纷纷起兵在都城洛阳一带进行争夺。
致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凋零,经济混乱。幸存者们纷纷难逃。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同时北方边境战备形同虚设,大量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形成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匈奴、鲜卑、羌族、羯族、氐族,等民族纷纷内迁,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胡内迁”。当然内迁的过程不可能是和平的,赶着牛羊,唱着歌这样过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毁灭性战争的结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这里省略几百字............
所以,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垃圾的王朝。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说是清王朝的,当然每个人的观点可以是不同的,可以争论,但我们也不要否认,虽然清王朝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割让许多土地,但至少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疆域也是清朝基本定型的,至少为中国带来和保留许多的领土。这也算是清王朝最大的功劳吧。
唐朝为何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
唐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都说唐朝对外开放程度高,但唐朝的开放是外国人能进来,本国人出不去。《唐律疏议》规定,翻越国境要处两年徒刑。
像玄奘、鉴真这种走出去的文化交流使者,我们今天的历史教材都强调他们为中外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但事实上,在唐朝他们基本都是背着政府偷渡出去的。
包括对外贸易上,唐朝其实和其他专制王朝并无区别,都是以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边境互市和市舶贸易为主,外国人进入唐朝是不能与百姓私下交易的,一经发现要被流放的。
所以,说唐朝长安的西市、东市充斥着许多海外商品,这完全是胡扯。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因为有走私的可能性。
而且唐朝长安的集市也是在政府严格管控之下的,几点开市,几点闭市都有规定,并且是集中管理,坊和市分别设置,在居住区不会出现卖东西的。而且,唐朝有宵禁,晚上一到点就关城门,然后把人都轰家里去,每个坊都有固定的人反复巡视,大晚上在街上瞎溜达,严重的会被视作盗贼直接弄死。
也正因为唐朝坊市分离,又实施宵禁,所以唐朝的城市和商业发展并不成熟,至少不如宋朝。
还有就是唐朝赋税和兵役很沉重。
唐朝延续北朝以来的租庸调制,对于普通自耕农家庭来说,既要承担国家的赋税,缴纳粮食和布匹,还要以庸代役,另外还需缴纳一些杂税。除此之外,唐朝自耕农还编入军府,受府兵制约束。一有战事,家中男丁就要自备马匹兵器,前往军府报道参军,时间跨度从十几岁到六十岁,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很不完善。考卷不糊名,更不誊写,考官直接看就知道要录取谁,而且考试内容和标准不统一。更有甚者,唐朝还有“行卷”的传统,考生会把自己的诗文提前呈送给考官或是有推荐资格的文人学士,一旦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考生就可被推荐上去,直接平步青云,至少也能在考官那里留个好印象,反正到时候卷子交上来也不糊名。
虽然,明清的科举制很僵化,但至少在标准化和相对公平的问题上,比唐朝做得要更好。
综上所述,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毫不为过。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王朝,那么明朝究竟烂在哪里呢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烂也是烂在晚明,明朝时期从永乐皇帝之后的后续明朝皇帝就开始衰败。
明朝皇帝皇帝列表: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①、 明成祖朱棣(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称永乐帝。整个明朝时期最强盛的一代王朝,在位二十二年。
永乐帝成就:
陆地疆域据《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明朝的领土囊括内地十八省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乌地河流域,后改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甚至短暂征服并统治安南(今越南北部),永乐年间明朝极盛国土面积约达1000万平方公里。
经营南海: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航海者对中国海域认识的加深,有关中国海域与外国海域分界的记载则更趋具体。朱棣积极对南海诸岛进行勘察和经营。朱棣在苏门答腊南部的旧港(今称巨港)设立宣慰使,首任宣慰使施进卿即由郑和亲自前往册封,使浩瀚的南海俨如中国的内海。
政治 迁都北京 ,朱棣登基后第一道诏书就是从南京迁都北京,立北平布政司为京师,诏改北平为北京。
改革吏治朱元璋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太宗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21世纪。
逐诸王爵永乐元年(1403)正月,刚刚登极改元的朱棣就在华盖殿宴请诸王,同时宣布被朱允炆削废的周王朱(木肃)、齐王朱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全部复其旧爵,令各归故封。
文官之治在改组文官政府的时候,朱棣首先重建了在动乱的内战中陷于混乱的帝国的官僚体制。他通过重建明朝的官僚政制取得了士大夫的支持,其中有些人曾在前朝服务,另外有许多人可能仍然心怀不满,把他视为篡夺者。他在历次战役中作出的争取他们支持的努力大大地牵扯了皇帝的注意力和精力。但是,这些努力给永乐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务机构朱棣在揭示了变节行为如何能够颠覆皇上之后,便重新组织了他的监视网,以确保他地位的安全,同时用它来监察弊政。为了获取情报,他不仅依靠文官政制中的监察和司法官员,他也依赖自己的宦官和锦衣卫。
军事 改革编制朱棣统治时期军事组织在武装力量的结构方面经历了四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取消了护卫。第二个变化是把大部分驻在南京的京卫调到北方,并把某些北方的部队提到亲军的地位,这就使驻北京的京卫成为帝国中最大的一支部队。第三个是在京师设营,士兵们通过营定期从地方部队轮换去边境防线服役或进行征战,并在营中操练和受训。第四个大变化包括在长城沿线组织边防的镇;这个措施是永乐帝对付这条边界以北的游牧入侵者的新战略的组成部分。
对外战争 永乐时期对外战争也规模扩大,永乐四年(1406年)出兵收复安南(今越南),永乐五年(1407年)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对其进行直接统治。 为了彻底解决大元朝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蒙古势力遭到永乐帝的连续打击后,此后数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 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
经济农业朱棣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之后,朱棣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畜牧业永乐元年(1403)正月十六日,颁定牧马法:牡马一匹配牝马三匹,每岁课征一驹给军士,非征发不得擅自遣用。手工业永乐时,布帛、丝绢、棉花绒和果钞已成为明朝赋税的重要部分,这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发展。永乐年间是明代制瓷业的鼎盛时期。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这里人口约十万,洪武年间有官窑20座,宣德时发展到58座。景德镇瓷器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如永乐时的锥拱、脱胎,都是技术上的新创造。釉彩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甜白、翠青、釉里红是永乐时的名贵瓷器。宣德时的青花瓷更是上品。还有一种用南洋的红宝石掺进釉料中制成的瓷器,称为“祭红”,具有宝石的光泽。制造业 冶铁 洪武年间,全国官营铁矿有13所。这些铁冶,除炼生铁之外,还炼熟铁和钢。但官营矿冶总的说来是停滞不前的。它的生产完全依其他官营手工业部门对生铁原料的需要而定,时而开采,时而封闭,产量极不稳定。而民营矿冶却在稳步发展,这从历年民矿向政府交纳的贡课中可以看出。1403年(永乐元年),民间交铁课79800多斤;1434年(宣德九年),增加到555267斤。明朝规定,铁课三十取二,按此计算,在30年中,产量当从近120万斤增至830多万斤,上升七倍。冶铁业中官矿衰落、民矿发展这一趋势,是明代矿冶业,也是其它手工业共有的现象。造船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南京城北龙江(亦叫龙湾)和太仓刘家港是当时造船业基地。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多半是龙江制造的。其他各地的造船业也都很发达。各地造船种类很多,有遮洋造、备倭造、战船、浅船、风快船、黄船,等等。其中海运税粮的遮洋造最大,可装载粮食四五百石。永乐元年(1403年)5月,朱棣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永乐元年(1403年)8月,命京卫及浙江,湖广、江西、苏州等府卫造海运船二百余艘,朱棣还命令福建的所有大明造船厂承担大规模的造船任务。商业明初设置宝钞提举司,翌年诏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规定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只准用金银易换钞币,违者治罪。可是,到了洪武末年,江南士民和一些行商大贾重钱轻钞,甚至有人以一百六十文钱折算钞币一贯(四百文为一贯),因此造成物价腾贵,钞法大坏不行。永乐元年(1403)四月二十日,朱棣诏令禁金银交易以通钞法,犯者以奸恶论罪。同时规定钞纸昏烂者允许到行在库兑换新钞。然而由于收受艰难,结果金银交易禁而不止。当时,户部尚书夏原吉曾疏请朱棣更钞板上的“洪武”篆文为“永乐”,朱棣命仍其旧。自此以后,朱明王朝的宝钞一直沿用洪武年号。疏通河道大运河在15世纪初期,元代的大运河已经大段大段地损坏、淤塞和不能通航了。朱棣决定修复大运河和重开运河运输,使之成为另一条供应北京的南粮运输路线,因为首都迁往北京后粮食的需要大大地增加了。大运河分两个阶段进行修理。北段的疏浚和修复工作在宋礼的监督下开始于1411年7月;这项工作包括疏浚河渠130英里和建造38座船闸。这项工程使用了30万名服徭役100天的劳工。从黄河到长江的南段在1415年7月开放。陈瑄在淮安之西建造了四座船闸,以提供通向淮河的入口。运河体系这时能从长江下游流域直通北京;它成了南北之间商业的主要动脉。黄浦江 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元吉采纳上海人叶宗行的治水建议,上奏请求疏浚黄浦江,朱棣准。开浚吴淞江永乐元年(1403)四月初三日,明成祖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巡视浙西诸郡,治理苏州、松江和嘉兴等地的水患。夏原吉经过实地勘察,上奏拯治之法在于开浚吴淞诸浦。朱棣准命夏原吉督率民丁十余万人,开浚吴淞江下流以通海,上接太湖,并且“度地为闸,以时蓄泄”。次年正月,夏原吉再率民工开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等支流,九月告竣。疏浚吴淞江大大便利了苏、松等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尊崇儒家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外交在外交政策上,明朝以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热衷于政治上万国臣服的独尊。朱棣登极后不久,就依照洪武初年的建制,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设立了市舶提举司,负责查验来华贡使身份、安排贡使食宿、管理口岸。以加强管理正当的中外贸易和友好交往。并且不断地向海外各国派遣使臣,仅永乐元年(1403)就派宦官出使各国达三次之多:九月十五日,朱棣遣宦官马彬等出使爪哇国,并诏谕苏门答腊、西洋琐里等国;同月二十四日,遣宦官李兴等出使暹罗;十月十三日,宦官尹庆奉使诏谕满剌加、柯枝等国。从此开了宦官出使外国的先河。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宏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陆路:朱棣还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如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称臣纳贡。明朝与西域诸国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使得全国的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清朝官修《明史》中描写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永乐帝朱棣这就明朝最强王者永乐帝,永乐帝之后明王朝就开始了王室家族内斗与权利争夺,东林党争等明朝烂就烂在这里。
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财政困难和清兵的经济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当时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明仁宗朱高炽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明宪宗朱见深
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燳
明世宗朱厚熜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检
②、 顺 :(反派角色)
李自成,年号永昌。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
③、大西 :
张献忠,年号大顺。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最后成立大西政权。
南明 :
安宗朱由崧,年号弘光
绍宗朱聿键,年号隆武
昭宗朱由榔,年号永历
④、“明”的由来: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朱元璋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曾为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为表明自己是小明王的合法继任者,继续用其“明”字笼络人心。还有一说“大明”一词在儒家经典《易经》乾卦和《诗经·大雅》中早就出现了。在易经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诗经中是歌颂周文王的功业。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宦官危害性最大
比较有名的所谓宦官专权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东汉,中晚唐与明宣宗之后。
原因各异,东汉好像是光武帝的基因不好明章之后,几乎全是小皇帝即位,这样为了规避西汉末期外戚专权导致的皇权旁落,皇帝天然就会选择熟悉的内臣即宦官协助拱卫皇权,从而一步步地导致宦官外戚轮流上台。
中晚唐主要是安史之乱后,皇帝对于有能力的武将天然的不信任,宦官从肃宗代总时代逐渐掌握了禁卫军:神策军的指挥权,我们代入想一下,宦官再跋扈也很难导致皇朝从内部覆灭,武将可是会造反改朝换代的。
明朝也是老朱把相权收回,创造出的内阁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与皇帝本身之间构成了权力制衡,皇帝不仅需要玩权术,还需要做道德表率,这样皇帝就需要一个人帮他当玩弄权术的坏人,宦官就再次登场。
搞清楚这些原因,咱们就能看到,危害最大的还是唐代和东汉,考虑到东汉的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世家大族,有军权的唐代宦官就是危害最大了,毕竟做过废立皇帝这种封建社会最具统治力的行为。
为什么大说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垃圾的朝代,没有之一
客观地讲,最垃圾的统一王朝是晋朝,太乱了,道德沦丧,但是若论人心坏的最厉害的要算明朝,程朱理学之下,产生了很多伪君子,人人最求谁最有心眼,越坏越不怕坏,这个就可怕了,最后连皇帝也这样,跟大臣玩心眼,采用耍赖的方式拖到对方妥协,而下面的老百姓却津津乐道,全然没有了正道。锦衣卫这种脱离法纪的特务组织横行,竟成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服装逾制用销金,纹绣,谁的势力、特权越大越光荣,投靠太监,东林党,皇帝多疑,忌刻臣子,无有一点正气。若不能客观认识明朝的黑暗,必然不能警惕这些肮脏的事物再次发生,这是极度有害的。
晋朝、宋朝、清朝哪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朝代
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要看从哪个方面来对比。
从人民的生命财产来看!
最差的王朝当然是晋朝。差,这样来排列
晋》宋》清
晋
元嘉之乱后,汉族人口锐减!
曹魏、吴、汉休战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在五胡乱华,人吃人吃的非常普遍。
都忙着打仗去了,顾着逃命,没人生产粮食,没有粮食吃,就吃人!
晋史尤其五胡乱华时,记录吃人的就有十多处,各民族都在吃!烧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红烧的,换着方法的吃,那时的人还不如一头猪。
吃人,抢人,当时很已经是普遍的活动和生活了,连大英雄祖逖都干这么抢大富劫流民的运动,还当着同事们的面,用抢劫到的金银珠宝来得瑟:“昨天晚上在秦淮河上干了一票。”
抢劫杀人这种事,在他看来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而同事们也不奇怪,他们也常干!
被网络吹成救汉人于水火的民族英雄冉闵被前燕擒杀后,其太子冉智困兽犹斗,将后赵时期的宫女杀死充作军粮。冉智投降,被封为海宾侯。
甲申,俊遣慕容评及中尉侯龛帅精骑万人攻邺。癸巳,至邺,魏蒋干及太子智闭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晋阳。……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一部分人衣冠南渡,北方一直互相攻伐不断,战乱不休,可想而知,宁做太平犬对北中国的各族人民来说,已是美梦。
而南中国的东晋,也因为候景之乱,江南一时称千里绝烟,繁华如三吴也户口凋零。
虽然宋也在打仗,南宋时还保持了一定时间安宁,人口也在不停的增长。北边儿的呢!也要比五胡乱华的时侯好一点,至少只有女真这一个胡,女真也不乱杀,只是抓百姓当奴隶或抓去换马,也没出现人吃人!
清朝就不说了,人口真正整整的增加到了4亿人。这么多人,养得起说明,物产丰富。政治体制安稳。
下图,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的统计表,清朝最高。
从军事实力来看,最差的是宋朝。
宋﹥晋﹥清
晋朝最开始对北方匈奴、鲜卑等胡人都有很大优势,军事上也处于上风。比如,讨伐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晋朝先是连吃败仗,但最后还是将其斩杀。
后来,晋朝自己作死,发生了八王之乱,被胡人赶到了江南,但还时不时西征北伐。
比如,桓温入蜀灭成汉,三次北伐一度收复洛阳,攻到长安。 对阵先秦的苻坚,取得淝水之战的大胜。 晋末的刘裕北伐,灭南燕、灭后秦,攻下长安,威慑北魏。
东晋虽然也是偏安,但始终保有文化上和心理上的优势,对北方胡人一直以正统自居。而北方那些胡人政权,从心理上,也是以东晋为正统。
宋朝,从一建国就被契丹压着,不久又被党项恶心,随后再被金朝欺负到国破家亡,好不容易在江南复国,又只能向金朝称臣称藩。虽然也有过几次北伐,但每一次都是寸功未立,就抱头鼠窜。最后,被蒙古灭国。感觉真是窝囊了一辈子。
清朝,清的江山要比这两个大,这就说明他的军事实力了!清期末的时候差了很多,被外敌暴揍。但是也保证了一个大一统的江山在那,没搞成南北朝,东西政,这一点就比较前两位强。
下图是别个作者写的,清宋对比↓
从经济对比
最差的晋,排名晋》清》宋
晋,尤其是元嘉之乱以后,饭都没得吃了,都开始人吃人了,谈什么经济呀!
宋朝,虽然武力一方面窝囊得很,按经济搞得相当不错。这这可能和他要养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有关系吧,不努力挣钱,怎么养得起呢!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前,国民经济的总量也是世界第一的。人均要比宋朝差。科技文化也比宋要差。
姐总结一下。
这三个朝代比较是晋是最差的!而不是清朝!
每个朝代,都有她光彩的一面。出人头地的一面。当然,黑暗的一面,无耻的一面,都有。这就是历史,也是人性。不要因为她某些地方不好,就认为非常非常的差,一无是处,什么事情都从几方面去看。看人也如此,那有什么绝对的坏人!
原创不易,看过的请点个赞,再加个关,姐先谢了!
历史上最悲惨的朝代,13位皇帝无一得善终,你知道是哪个朝代吗
古代王朝众多,但能够经历传承十几位皇帝,却实属不易,毕竟西汉、东汉才各历十二帝,而北宋和南宋更是各历九帝,清朝也仅仅只传了十二位皇帝。然而,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却先后经历了十三位皇帝(南梁九位、西梁三位、隋末一位)。不过,这十三位帝王大多没能善终,而且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1、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作为南梁的开国皇帝,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因与南齐宗室关系极为密切,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入仕后极为顺利,很快便做到了雍州刺史的高位。齐明帝萧鸾病逝后,其子萧宝卷在位期间残忍暴虐,萧衍因兄长萧懿被萧宝卷所杀,遂召集部下杀死萧宝卷,改立萧宝融为帝,自此独揽朝中大权。最终于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衍在群臣的拥戴和萧宝融的默许下,建立梁朝,史称南梁。其在位初期尚且算是为有为之君,然而随着年事增高,开始始怠于政事。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受制于侯景,被囚禁于台城,不仅要求大多不能被满足,日常饮食也被减少,最终于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在饥饿与疾病中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2、临贺王萧正德:被侯景所杀。萧正德是南梁梁武帝萧衍之侄,乃宗室大臣,早年曾被萧衍收为养子,先后任黄门侍郎,兼轻车将军,信武将军、吴郡太守、侍中、抚军将军、左卫将军等职,获封临贺王。“侯景之乱”中,萧正德与侯景相互勾结,于梁太清三年(549年)十一月登基为帝,改元正平,任命侯景为丞相。不过,等到侯景攻陷台城之后,便又立皇太子萧纲为帝,萧正德对此极为不满,便密召鄱阳王萧范带兵入京,侯景得知消息后,假借皇帝的诏令将其杀死。
3、简文帝萧纲:被侯景所杀。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早年曾任骠骑将军、扬州刺史,获封晋安郡王,后因昭明太子去世,遂被立为太子。“侯景之乱”中,梁武帝萧衍被饿死之后,萧纲于太清三年(549年)五月二十七日即位,实际仍是侯景手中的傀儡。 大宝二年(551年)八月十七日,萧纲被侯景废为晋安王,被迫禅位于豫章王萧栋,后被囚禁于永福省。同年十月初二,萧纲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4、豫章王箫栋:被萧绎派人沉水杀害。箫栋是梁武帝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安王萧欢之子,早年承袭父亲的豫章王爵位。大宝二年(551年),叛臣侯景废杀简文帝萧纲之后,拥立萧栋为皇帝,年号天正。然而,不久之后,箫栋便被迫禅位于侯景,被降封为淮阴王,囚禁于密室之中。侯景被击败逃走后,箫栋逃出生天,但随后便被梁元帝萧绎派来的宣威将军朱买臣沉于水中杀害。
5、武陵郡王萧纪:被部下一矛刺死。萧纪是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早年受封武陵郡王,后任益州刺史,治理蜀地多年,颇有政绩,加号征西大将军。“侯景之乱”时,萧纪并未出兵勤王,梁武帝和梁简文帝相继驾崩后,为了和梁元帝争夺帝位,称帝于成都,年号天正。天正二年(553年),萧纪率兵东进攻打萧绎,却反被萧绎击败,并最终被部下游击将军樊猛一矛刺死在了舱板上。
6、梁元帝萧绎:被以土袋闷死。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早年获封湘东王,后任荆州刺史。“侯景之乱”中,萧绎拥众逡巡,杀信州刺史桂阳王萧慥于江陵,又与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相互攻击,叛乱平息之后,武陵王萧纪称帝于蜀,萧绎亦在江陵即位,并击败率众东下的萧纪。承圣三年(554年),萧绎与西魏矛盾爆发,宇文泰派遣五万兵马南下,梁元帝萧绎兵败,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便被萧詧以土袋闷死。
7、梁闵帝萧渊明:毒疮发作而死。萧渊明是梁武帝萧衍之侄,早年担任豫州刺史,获封贞阳侯。侯景从东魏南下投降南梁时,萧渊明奉命率十万水、陆军队接应,并趁机北伐,结果反被东魏击败,萧渊明被俘。承圣四年(555年),得知梁元帝萧绎为西魏所杀后,萧渊明在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支持下,南下建康,被王僧辩拥立为帝,年号天成。然而,萧渊明在位仅四个月,起兵于京口的陈霸先便率军袭杀了王僧辩,随后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萧渊明被降封为建安王。太平元年(556年),在北齐的要求下,萧渊明被陈霸先送还北齐,但因毒疮发作,尚未出发便病故。
8、梁敬帝萧方智:禅位后被陈霸先杀害。萧方智是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早年曾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封晋安王。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遇害后,由王僧辩和陈霸先立为嗣君,入朝监国理政。承圣四年(555年),在北齐强势干预下,太尉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年号绍泰,军政大事皆决于陈霸先。太平二年(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梁朝灭亡,萧方智被降封为江阴王,次年被陈霸先派人所杀,年仅16岁。
9、永嘉王萧庄:忧惧而死。萧庄是梁元帝萧绎的孙子,武烈世子萧方等之子,早年获封永嘉王,梁敬帝萧方智即位后,被送往北齐为质。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杀梁敬帝后,南梁将领王琳将萧庄从北齐迎至郢州,拥立其为帝,年号“天启”。此后,萧庄与陈霸先持续交战,然而就当双方于天启三年(560年)在芜湖激烈激烈之时,北周趁机南下,王琳兵败之后,与萧庄逃亡北齐,萧庄被北齐封为梁王,并允诺帮助其复兴南梁。承光元年(577年),北周灭亡北齐,萧庄在邺城怨愤而终,终年二十九。
10、梁宣帝萧詧:忧愤而死。萧詧是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早年以皇孙身份获封曲江县公,后晋封岳阳王,拜东扬州刺史,迁雍州刺史等职。太清三年(549年),河东王萧誉受到湘东王萧绎攻击,萧詧率众助兄抗叔,攻打萧绎的大本营江陵,结果却惨遭兵败,于是向西魏称藩借兵。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大将军杨忠攻破江陵,梁元帝被杀后,萧詧正式即位,建立西梁,年号大定。最初平定江陵时,部将尹德毅曾劝告其要小心西魏,然而萧詧却不听,结果不久江陵的百姓便被北周俘虏而去,襄阳也随之丢失,萧詧这才后悔不已,并为自己威望不振、谋略无从实施而感到羞耻,结果最终于大定八年(562年)二月因忧愤而背部发疽致死,时年四十四岁。
11、梁明帝萧岿:因病去世。萧岿是梁宣帝萧詧第三子,于大定元年(554年)被立为皇太子,其父去世之后,正式即位,年号天保。天保五年(567年),趁着南陈湘州刺史华皎归顺,下令柱国王操、柱国殷亮、大将军李广率领水军,联合卫国公宇文直、荆州总管权景宣、大将军元定一起南伐陈国,大战陈国名将吴明彻于沌口,战局失利,失去长沙、巴陵和河东三郡。天保十年(572年),应华皎请求,北周将基、平、鄀三州划归萧岿,成为抵抗南陈的藩屏。此后,深得周武帝的赏识和隋文帝的礼遇,隋文帝纳其女为晋王杨广正妃,萧岿最终于天保二十四年(585年)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四岁。
12、梁靖帝萧琮:遭贬后去世。萧琮是梁明帝萧岿之子,初封东阳王,不久册立为皇太子。天保二十四年(585年),其父萧岿去世之后,萧琮即位为帝,年号广运。开皇七年(587年),萧琮接受隋文帝征召入朝,叔父萧岩和弟弟萧瓛趁机反叛,投降南陈。于是隋文帝废黜西梁,以萧琮为上柱国,封莒国公。隋炀帝即位后,因其外戚身份,而对其较为亲近器重,获封梁公。大业三年(607年),民间传言“西梁将要兴盛”,萧琮因隋炀帝的猜忌而被废为庶民,不久后去世。
13、萧铣:兵败投降后被处斩。隋炀帝时,担任罗川令。大业十三年(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沔人张绣等人起兵反隋,拥立萧铣为主,进占据巴陵后称梁王,建元鸣凤。义宁二年(618年),萧铣称帝,设置百官,辖区西至三峡,南到交趾,北距汉水,全都归属萧铣,兵力达到四十万。然而,萧铣崛起之后,却为人外宽内忌,诛戮大臣,致使内部离散,终为唐军所败,萧铣投降唐朝,最终被唐高祖李渊下诏斩于都市,时年三十九岁。
如上,自南梁建立以来,其一脉先后称帝者多达13人,然而其中除了梁明帝萧岿是因病去世之外,其余十二位皇帝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因此,南梁堪称最为悲惨的王朝。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是最糟糕的朝代,有什么依据,你是否认同
清朝并不比其他朝代糟糕,它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终极完成体;只是清朝遇到了比“东亚帝国”这个体系更先进的近代文明,在近代文明的对比下,“东亚帝国”所有的缺点都被放大,所有的优点都在缩小。许多人认为清朝糟糕,其实核心就是他们不想承认“帝国”模式本身不行了,他们觉得“帝国”模式本身还是很先进的,只是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才不行了。
正文:
之所以认为清朝最糟糕,只是因为东亚这种“帝国”模式遇到了比自己更先进的近代文明,然后“帝国”模式在近代文明面前被打的丢盔弃甲。
很多人吐槽清朝防备汉人,但是真正防备汉人的是明朝。
崇祯皇帝一直到李自成即将破城,他对后事的安排都是把军权全部交给了外戚与勋贵;没有任命任何一个普通大臣担任顾命大臣。
在此之前,崇祯帝绝不鼓励任何在乡大臣办理团练,任何在乡大臣办理团练,他也只会给一些最基本的奖励,但是绝对不授予这些在乡大臣单独指挥团练出境作战的权力;任何在乡大臣想要率领团练出境作战(离开户籍所在县),都会视同于谋反。
这才叫防备汉人吧?
其次,说清朝阻碍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简直是欲加之罪啊。
要知道历朝历代唯一允许民间研究天文数学的就是清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严禁民间研究天文。
专门下旨收缴民间所有关于历法和天文学的学术著作,并且禁止平民私自研究。 “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还规定钦天监人员终身不得从事他职,其子孙接替世袭,否则也要遣戍。
明英宗时期钦天监丢了几本天文学著作,立刻着急忙慌的上奏折,完全是丢了机密文件的架势:
失观象玩占祥异等书于口外恐为军民人等所拾传录私习乞令都察院揭榜晓谕遇有拾得天文禁书许令赴官出首封记差人送京与免其罪。——《明英宗实录》
钦天监担心的是这些天文学著作“恐为军民人等所拾,传录私习”,于是要求皇帝下令“都察院揭榜晓谕,遇有拾得天文禁书。许令赴官出首封记,差人送京,与免其罪。”
清朝可是允许民间研究天文数学的,只不过因为清朝不会授予研究天文数学的知识分子以官职,所以知识分子不愿意研究。
清朝确实没有推动西方科学在东方的传播,但是说它阻碍,这从何说起呢?
清朝之所以在近代文明面前显得无力,是因为“帝国”模式本身面对近代文明就是无力的。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南明永历时期,南明在军事上都完全依靠农民军了,小朝廷关于是否加封孙可望、李定国为“一字亲王”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有官员还在想“借虏剿贼”呢。
这不是比晚清更离谱?
许多人认为清朝糟糕,其实核心就是他们不想承认“帝国”模式本身不行了,他们觉得“帝国”模式本身还是很先进的,只是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才不行了。
这就和传统中医治不好天花,一帮人表示不是中医治不了天花,而是没有遇到真正医术高明的中医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