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魏延、关平、刘封群殴曹仁、李典、乐进,谁会赢
- 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最难的战役是哪场
-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魏延、关平、刘封群殴曹仁、李典、乐进,谁会赢
无论在演义还是史书上,蜀将魏延、关平和刘封都未曾与曹军中的曹仁、李典和乐进在战场上对阵过。而如果双方有机会战场相遇,哪方更有胜算呢?
其实这样的场景还是很有可能出现的。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和东吴都乘着胜势发动扩张。东吴方面在周瑜的率领下,向南郡的曹军统治区发起了进攻,而刘备方面则乘虚收复荆州南部的区域。如果东吴方面停下脚步,刘备集团向北扩展,魏延、关平和刘封完全有可能在这片战场上遇到曹仁、李典和乐进。
那么,双如果以这样的阵容彼此对阵,哪方可能更有优势呢?咱们可以通过分析各位战将的武力值,做个推测。
一、蜀汉阵营
蜀汉方面的三位战将,魏延属于壮年派,关平和刘封都属于蜀二代。
1.魏延
魏延是蜀汉军中除了五虎上将之外最受倚重的将领,他能攻善守,不但具备领兵的才能,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魏延比较能够体现实力的战斗有两场:雒城之战,与川将泠苞三十合战平;阳平关之战,与庞德交锋,诈败后射伤曹操,再被庞德奋力杀退。
魏延与泠苞战斗到了三十回合,与迅速击退泠苞的黄忠对比,可以知道,魏延的武艺进入不了超级猛将的行列;而与庞德的交锋,魏延诈败后突袭曹操,被庞德奋力击退,说明庞德在超水平发挥的状态下能够打败魏延,魏延的武力值应略低于庞德(强一流猛将),属于中等一流猛将。
2.关平
关平是蜀二代中最有能力的年轻人,久经沙场,有一定的领兵能力,武艺也非常不错。最体现关平实力的有两场战斗:襄樊之战,三十回合与庞德打成不分胜负;麦城掩护廖化突围,迅速击败丁奉。
这两场战斗说明关平的武力值至少属于中等一流猛将的水平,不低于魏延。
3.刘封
刘封是这个阵营中最弱的战将,但实际上他也是蛮能打的,随刘备入川时,“所在战克”,非常勇武。体现刘封实力的有三场战斗:汉水之战,与徐晃对阵,“封敌晃不住,拨马便走”;斜谷界之战,对阵曹彰,“不三合”,被曹彰打得大败;襄阳之战,对阵孟达,“战不三合”,击败孟达。
通过这三场战斗,可以推断刘封的武力值属于中等的二流武将,比起魏延和关平来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二、曹魏阵营
曹魏阵营三位将领:曹仁、李典和乐进都是老将,比蜀汉三将的战斗经历更多。
1.曹仁
曹仁是曹氏宗族中少有的帅才,智勇双全,有勇有谋,他通常被曹操任用为一军主将,亲自上阵厮杀的次数很少,比较有特点的有两场战斗:南郡之战,曹仁冲阵去救被围的部将牛金,奋力击退徐盛;彝陵之战,与周泰交流十数合,诈败而走。
以这两场战斗分析,曹仁的武力值并不算很高,应属于偏弱的一流猛将。
2.乐进
乐进追随曹操很早了,在曹操起兵初期,缺兵少将,能打的将领不多,冲锋陷阵主要靠两个人,一个是夏侯惇,另一个就是乐进了。乐进体现实力的有两场战斗:濮阳之战,对阵臧霸,三十余合不分胜负;合淝之战,对阵凌统,五十合战平。
同时我们注意到,乐进战臧霸,夏侯惇曾出阵助战;乐进战凌统,又有曹休放冷箭帮忙,说明乐进并不占据上风。而且,乐进的两次斩将都靠的是弓箭,可以推断乐进的攻击力并不是很强,他的武力值属于中等偏下的一流猛将。
3.李典
李典也是最早追随曹操的那一批老将。他比较持重沉稳,对战场观察很细致。李典能拿得出手的战斗不多,列举两场:羊山之战,李典飞马冲入敌阵,生擒黄巾军将领黄邵;新野之战,与赵云交锋十数合,料敌不过,拔马败走。
以此看来,李典的武力值略比于禁要稍强一些,肯定进入不了一流猛将的行列,应该属于中等偏上的二流战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蜀汉三将与曹魏这三名将领在战场上相遇,捉对厮杀的话,蜀汉方面的优势还是很大的。魏延能稳稳压住曹仁一头,关平对阵乐进也要稳占上风,而蜀汉一方最弱的刘封与李典对战,抵挡个三十回合也不在话下。整体上对比,蜀汉三将完全占据上风。
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最难的战役是哪场
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万里长征,绝对是历史上打的最难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那时候的红军的力量还很弱小,也就是几万人,而国民党反动派动用了几十万人,对红军进行了围追堵截。
红军被迫只能选择去罕无人迹的西部,另寻出路。
要知道今天的西藏,青海,贵州等偏远地区,还有很多无人区,就不要说当时红军长征的时候了。
那时候的雪山,草原,沼泽......,很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是十分的恶劣的。
有很多情况下,红军一不小心陷入到了泥潭沼泽之中,就会死很多人。
更加艰难的是,这时候的红军不但要面对险恶的自然条件,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偷袭。
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
经过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里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原,和敌人战斗了380余次,经过两年的时间,最终达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红军也有最初长征时期的八万余人,变成了到达延安的两万多人,这种伤亡觉得是空前的。
不过,经过长征的红军,就是以后革命的火种。
新中国的成立就是和这些走过长征路的红军分不开的,他们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克服了种种的艰难困苦,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被人们选举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可以说这时候的苦和当年长征时期的苦,根本就没法比。
就是因为他们当年经过那种难以忍受的苦,所以,他们才倍加的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建设祖国的最高目标。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大家熟知的“鸡肋”事件,一般认为是曹操“汉中之战”,主动撤军的原因。长期对峙下去,曹操感觉没有利益啦,于是放弃汉中。
但我认为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关羽为何发动“襄樊之战”。
我认为这是曹操撤军的主要原因。
01
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经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估计刘备必然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亲率大军征伐汉中张鲁。
张鲁投降,汉中为曹操占据。张鲁随曹操大军撤往邺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趁曹操主力退出汉中之机,进攻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指挥汉中战局。
219年正月,刘备驻军定军山,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军大败。
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刘备坚壁不出,与曹操对峙数月。
曹操消耗很大,但战役效果不大。对是否坚持,曹操犹豫不决。
一日,夏侯淳询问夜间巡逻暗号,曹操看见厨师晚餐准备的鸡汤,顺口说出“鸡肋”。
主薄杨修听了,就安排准备撤军。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准备撤军啦。
曹操知道后,大怒,但还是感觉对峙下去,毫无意义,遂放弃汉中。曹操就以泄露机密为由把杨修杀了。这就是“鸡肋”事件。
汉中之战结束,刘备取得汉中,自立汉中王。
02
襄樊之战
《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刘备取得汉中,自己进位汉中王。曹操大怒,欲讨伐刘备。诸葛亮让关羽出兵襄樊,以解除危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回,关羽就从荆州向襄樊一线发动了进攻。“襄樊之战”开始啦。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困樊城。
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得知关羽分兵进攻襄樊,趁机联络曹操,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增兵徐晃,大败关羽,在撤往益州的途中关羽被孙权部将所杀,襄樊战役结束。
对于“襄樊之战”发起的原因,史料没有具体的记载。
但《三国演义》这个说法,也没有相应的史料记载。
因为襄樊之战意义重大,对于战役发动的原因,却很不明确,这个值得怀疑。
最大的可能是与汉中之战有关。
曹操之所以撤军,除了“鸡肋”事件所说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外,还有两个比较直接的可能:一是曹操的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因为撤军以后半年左右就去世啦;二是有情报得知关羽进攻襄樊。这与《三国演义》所说恰恰相反。
《三国演义》说曹操欲进攻刘备,诸葛亮先下手为强,让关羽主动出击。
但曹操刚刚主动从汉中主动撤军以后,连续发动进攻,没有调整的时间,似乎不太可能。如果是因为刘备自立汉中王,曹操要讨伐,起码应该有战役的准备时间,这种战役,突然袭击的效果不大。更何况战役的地点是在曹操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
因而,关羽发动战役的动机,不可能是《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
但不管如何,关羽不会轻易出兵。如果说是刘备发动的对曹操全面的征讨,似乎时机不对。因为没有在汉中对峙的时候发起,反而是在曹操撤军以后才行动,不合常理。
但不管如何,结果已经明确啦。“襄樊之战”发生了,而且以关羽的失败结束啦。
本来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先取了荆州,后取了西川,今又得汉中,是很好的局势。刘备也很开心,急不可待的进位汉中王。
但襄樊之战失利,整个局势就发生了逆转。
因而关羽发动战役的原因,值得仔细品味。
03
关羽的失策
“襄樊之战”本该是围魏救赵的计策,关羽没有正确领会战略意图,却打成了北伐的进攻战役。
汉中对蜀汉来说战略意义重大,必须拿下。否则,让曹操占据了汉中,虎视西川,得陇望蜀那是必然的事情。
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面临的压力很大。
没有史料证实,关羽出兵襄樊出于何种战略意图,但这不失为一步好棋。
如果曹操从汉中撤军,就解了刘备之围,关羽顺势退兵回防荆州,重回战略平衡,这对蜀汉来说,得到了汉中,不失是一场胜利;
如果曹操不撤军,关羽拿下襄樊,直取许都,即便荆州丢啦,鱼与熊掌,自然是先取熊掌啦,其战略局势对曹操来说也是致命的。
这恐怕是曹操撤军的真正原因。
但在曹操撤军以后,关羽却没有退兵,继续攻打襄樊。此时有没有下令关羽撤军哪?
由于曹操放弃了汉中,就可以全力对付关羽。关羽一时难以吃下襄樊。心高气傲的关羽气上来了,谁也压不住啦?
曹操联络孙权,趁机共同绞杀了关羽,瓜分了荆州。
此时的刘备,刚刚结束汉中对峙,也是精疲力尽,没有足够的能力拯救关羽。关羽败北,也就在情理之中。
曹操是主动撤军,没伤元气。刘备的势力与曹操相比,还差的很大,能够顶住曹操的进攻就不错了,更不必说主动大规模的进攻啦。
这一点,关羽没能看清楚,说其大意失荆州不为过。
诸葛亮所规划的“天下有变”的战略机遇尚未出现,关羽的急躁冒进,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给处于最弱势的蜀汉致命一击,这是蜀汉开始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把“汉中之战”与“襄樊之战”联系起来看,就更能了解当时的战略局势,也就更清楚的了解曹操撤军的原因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