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有哪些军团?阎宇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_蜀汉_汉中_永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阎宇 国有 蜀汉 汉中 永安

本文目录

  • 蜀国有哪些军团
  • 阎宇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 蜀国战至最后一刻的人是谁不是姜维而是另有其人
  • 三国最终让蜀国走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 闫肃的儿子阎宇的年纪
  • 汉中做为蜀汉门户,姜维为什么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驻扎汉中
  • 蜀汉的黄皓要不要为蜀汉的灭亡负责为什么大智若愚的刘禅会宠信他
  • 霍弋和罗宪作为蜀国最后的名将,在邓艾灭蜀之时,为什么拥兵自重
  • 蜀汉武将职位最高的人到底是谁真的不是五虎上将

蜀国有哪些军团

蜀汉没有军团这个称呼,不过有专门用于方面作战的地方部队,这种部队没有军号,最高领导一般为“都督”。我就权当题主问的是这种“军团”了。这样算下来,蜀汉一共有五大军团,即中央军团(大将军亲领,为野战军团)、汉中军团、南中军团、江州军团和永安军团。

中央军团

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精锐部队,是最有战斗力的野战军团,所以历来都是由刘备亲自统领,刘备之后则为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由三任大将军统领,参加了每一次北伐,直到蜀汉灭亡。

1、虎步军。

《三国志.姜维传》“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须先教中虎步军五六千人。”

既然有中虎步军,那么也应当有左虎步军和右虎步军,整体在两万人之间,考虑到蜀汉倾国之兵不过十万,这已经是中央军团的主力步兵了。

统领为虎步监,唯一有记载的虎步监是孟琰,为孟获族人。

《水经渭水注》中引《诸葛亮表》:臣先遗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2、飞军。全军一万余人,统领不明。

《华阳国志》: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这是一支纯少数民族部队,惯于山地作战,“能披甲渡水。历山飞天堑…於穹山峭壁蓦越如平地”。

3、无当军。统领为无当监,兵力不详,唯一有记载的是王平(原名何平)。后人将飞军与无当军合二为一,其实是没有历史依据的。主要战绩是防御战,抵挡住了魏国名将张合的进攻,为蜀汉主力大败司马懿创造了条件。

《汉晋春秋》:五月辛巳,(司马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4、连弩士。这也是一支少数民族部队,兵力三千人,专门负责操纵诸葛亮发明的元戎连弩。

《魏氏春秋》记载:“诸葛氏长於巧思,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条:“涪陵郡,巴之南鄙..多獽蜑之民..汉时赤甲军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

5、虎骑军。统领为虎骑监,兵力不详,有记载的是开国功臣糜竺的孙子糜照。

汉中军团

蜀汉最强大的地方军团,也是除中央军团之外唯一的野战军团。汉中为北防重地,历任都督均为行伍出身的良将 :

汉中军团功勋卓著,独立取得的胜利有阳溪之战(击败魏雍州刺史郭淮和后将军费耀)、兴势之战(击退曹爽大军)

魏延(219——234)

《三国志•魏延传》: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吴懿(234——237)

《三国志•后主传》:(建兴)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

王平(237——248)

《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吴)壹督汉中。

胡济(248——263)

《华阳国志•汉中志》:(延熙)十一年,镇北(大)将军王平卒。以中监军胡济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兖州刺史,代平督汉中事。

庲降军团(南中军团)

庲降都督总督南中七郡军政,治夷之务重于军事:

庲降军团防区最大,但兵力不多,主要功绩是多次镇压了南中豪族和少数民族的叛乱。西晋时期曾经占领了东吴的交趾三郡。

邓方(214——221)

《华阳国志•南中志》: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县。

李恢(221——231)

《三国志•李恢传》: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邓方卒……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

张翼(231——233)

《三国志•张翼传》:建兴九年,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

马忠(233——249)

《三国志•马忠传》:(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徵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

张表(249——253)

《华阳国志•南中志》:以蜀郡张表为代,加安南将军。

阎宇(253——257)

《华阳国志•南中志》:(张)表后,以南郡阎宇为都督。

霍弋(257——263)霍弋不是正式的都督(资历不够?),只是副贰都督。

《华阳国志•南中志》:(霍)弋甚善参毗之礼,遂代(阎)宇为监军、安南将军。

江州军团

江州(重庆)为东防重镇,永安之后的第二道防线,不过该军团自李严后兵力大部分抽入中央军团北伐,严重削弱,自邓芝后似乎已撤销,可能是军队全被调入中央军团参与北伐了。

费观(219——221)

《华阳国志•巴志》:刘先主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

赵云(221——226)

《三国志·赵云传》: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李严(226——230)不过李严不是都督,而是更高级的中都护。

《三国志•李严传》:(建兴)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

李丰(230——231)

《三国志•李严传》:(建兴)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李)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

李福(231——235)

《华阳国志•巴志》:(李)丰解后,梓潼李福为都督。

邓芝(235——255)

《三国志•邓芝传》: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衮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

永安军团

防区为巴东郡,治所在永安(重庆奉节),是蜀吴对峙的前沿,与东吴西陲重镇西陵(宜昌,防区西至巫山)相邻。因永安原名白帝城,所以这支部队也被称为白帝兵。该军团最辉煌的战绩是在蜀汉灭亡时,仅以二千兵力抵挡数万吴军进攻长达半年之久,可见战力之强悍。

李严(223年—226年)

《三国志·先主传》: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陈到(226年—?年)。陈到镇守时期是永安军团最精锐的时期,因为陈到率领的是刘备的禁卫军——白毦兵。

《华阳国志· 卷七》:四年,永安都护李严还督江州,城巴。以征西将军汝南陈到督永安,封亭侯。

宗预(?年—258年)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宗预)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罗宪(258年)。罗宪只是短暂代理。

《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景耀元年,……征北大将军宗预自永安徵拜镇军将军,领兖州刺史;以襄阳罗宪为领军,督永安事。

阎宇(258年—263年)

《襄阳耆旧记·卷二·罗宪》: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阎宇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关于阎宇的材料不多,裴注、卢注都没有具体的记载。

《三国志》上写阎宇有功干,于事精勤,右将军。这些是可以相信的,因为实际上在阎宇与姜维在官位上一度达到平级。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是不能相信的。

既然读了《三国志》就应该了解黄皓其实并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跋扈,充其量不过是取宠小人,而且是与陈祗勾手才厉害起来的,,受到董允、樊建的压制。

当小说与史书发生冲突时,要按史书理解,尤其是前四史!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蜀汉灭亡的直接罪人,当然不止宦官黄皓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黄皓的皇帝刘禅。毕竟蜀汉是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复古西汉“儒表法里”体制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从来不是东汉和晚唐,区区一个宦官绝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势。

诸葛亮受命托孤后,总揽大权,对刘禅抱有很高的期望,不止是希望他做一个祭由寡人”的礼仪天子,而是希望刘禅成为自己和刘备复兴汉室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因此,他才对刘禅严格要求,勉励他夙兴夜寐,严于律己。

而当诸葛亮大军北伐之时,叮嘱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府和皇宫俱为一体,奖惩功过,不宜因亲疏有所区别),又特意安排了“秉心公亮,义形于色”的贤臣董允,受命统帅宫中宿卫,对刘禅严加管束。

蜀汉侍中:董允

刘禅身为天子,皇后和妃嫔加起来仅仅十二人。他想扩张后宫,还被董允严辞回绝。他别说在朝堂上,做不了如秦始皇、汉武帝那般君威甚重的集权帝皇,甚至在自己后宫,也不能一手遮天任意妄为。

刘禅和张皇后

因此刘禅虽不敢、不愿因此嫉恨诸葛亮,但被黄皓这样擅长阿谀奉承的小人趁虚而入,得其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董允在世时,一直刻意压制黄皓,使之不得升迁要职,难以为祸。刘禅连自己的亲信也不能擢升,当然对董允潜藏深刻不满。董允死后,陈祗接任侍中、尚书令的职务。他以为“堵不如疏”,刻意与黄皓交好,内外勾结,因此得到了刘禅的充分信重,借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尚书令:陈祗

当时,大将军姜维身为“羁旅讬国”的曹魏降臣,却又手握重兵,位极人臣,被刘禅委以军国重任,因此人缘一直不佳,许多蜀汉重臣对他皆有疑虑。身处嫌疑之地、朝中政敌众多的姜维,甚至在府中豢养了大批唯命是从的“死士”(“阴养死士”),此等做派,正和北边的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类同。

蜀汉大将军:姜维

段谷之战,姜维被邓艾打得大败,部属星散流离,死伤数万人。侯和之战,姜维率军反攻,又再次失利,未达到战略目的。

蜀汉满朝文武,无论重臣如诸葛瞻、董厥;还是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皆对姜维屡次北伐无功,“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好战无功,国内疲弊”甚为不满。

此时的姜维,之所以没有和兴势之战失败的曹爽,新城之战失败的诸葛恪那样,也因此被各方政敌反攻倒算,下台甚至丧命,便是因为文臣之首陈祗,以及陈祗背后的皇帝刘禅,同样也是姜维的最大支持者。蜀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谯周做《仇国论》,欲彻底将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方略否定,正是陈祗挺身而出,与之争辩,将其驳倒。

公元258年,陈祗病逝后,刘禅为之痛惜流涕,整个蜀汉朝堂也失去了能弥合各方矛盾的中间人。

黄皓终于得以操弄中枢权柄,离间皇族和百官,在其谗言下,刘禅的弟弟,甘陵王刘永十余年不得朝见,名将罗宪与之不和,被贬为巴东太守。

如此窃夺朝权的宦官,当然是所有朝臣和士人的死敌,因此不管是北伐派如姜维、还是休兵派如诸葛瞻,他们不论彼此政见有多少分歧,在诛杀黄皓这点都是志同道合,誓欲除之。

在刘禅的眼中,黄皓却只是个自己随时可以如蚂蚁一般拈死的“趋避小臣”,姜维请求诛杀黄皓的表章,不但是小题大做,也严重冒犯自己的帝皇威严,才会断然回绝。此事的恶果是让蜀汉朝堂的激烈矛盾公开化,彼此已注定是你死我活。从此在黄皓的刻意欺瞒下,后主刘禅被“隔绝内外”,只能听到黄皓想让他听到的声音。

刘禅和黄皓

姜维求杀黄皓不得,率领蜀军精锐远至沓中,屯田避祸,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姜维又自作聪明变更从魏延起沿用了几十年的的汉中防御部署,更让战略要地汉中丢失,蜀汉门户大开。他提出「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的表章,黄皓却因为衔恨姜维,迷信鬼巫,竟因私废公,将此表章直接压下,对刘禅隐瞒。

因此,邓艾精兵偷渡阴平小路时,蜀汉上下才回猝不及防。诸葛瞻率领留守军队仓促应战,却在绵竹之战一战败死,蜀汉的机动军队已经损失殆尽。成都城所谓剩下的数万兵马,是一群只有纸面意义的老弱病残,怎能对抗邓艾刚刚大胜的百战雄师?

而姜维所部数万人马虽然星夜驰援,却被钟会十余万大军穷追不舍,就算刘禅能神武天纵,坚守成都到姜维及时赶到,想迎战合计二十余万的两路魏军,前景同样凶多吉少。因此,刘禅才会绝望投降。姜维闻讯,拔剑断石,痛哭啼血。

老年姜维

在朝堂众臣群起抵制下,刘禅坚持信任了黄皓这个小人几十年,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枢机要大权,以至于被“隔绝内外”,确实对蜀汉亡国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他在位期间的最大错失。

难怪无论蜀汉重臣如姜维、诸葛瞻,还是蜀汉故臣如陈寿、李密,均视黄皓此人为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也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众多论者。

然而,秉承陈寿《三国志》一脉相承的传统史家说法,将蜀汉亡国的罪责推给黄皓这么一个奸佞小人,固然是大快人心,却也流于表面。率领精锐兵马远离主战场去屯田,又更改汉中防御部署的姜维;带领留守兵马纵兵浪战、全军覆没的诸葛瞻,同样负有相当责任,只是他们壮烈殉国,成了忠臣烈士,才获得在传统观念不被批判的豁免权。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从关羽丢失荆襄、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两战合计近十万大军以及大批良将的损失,就已注定了它偏安一隅,兵寡力微,先天不足。

以诸葛亮之旷世奇才,十年北伐,耗尽心力亦只夺取武都、阴平这边远两郡。随着诸葛亮逝去,时间推移,中原经济和人口的不断恢复,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晋帝国,对南方吴蜀政权在国力上已形成压制性优势,而蜀汉立国时便存在的荆益士族之争亦只能一时压制,不可能彻底解决,是以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因此,天下大势如此,这样的蜀汉,本非一姜维可救,同样也并非杀一黄皓可救。这就和鸦片战争,清朝再打十次、百次也一定会输一样,不论清军主帅是谁,最终结果都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林则徐在战争之初就被罢官,反倒是成全了他的英名和晚节。

将国家和政权败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某个脸谱化的奸臣、奸佞误国,以此简单化历史,正是古今论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将真正值得后人反思的根本弊端都掩盖了,绝对达不到“以史为镜”“读史以明智”的初衷。

蜀国战至最后一刻的人是谁不是姜维而是另有其人

要说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人,的确可以被称为英雄,战斗力自不用说,心理上的压力远比其他人要大得多,因为很可能亲眼目睹自己忠心的国家遭遇灭亡。三国时期,蜀汉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而为蜀国战斗不息,一直到最后一刻的,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姜维,其实不然,另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最后一刻,只不过因为没有在《三国演义》出现过,所以不为人知。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蜀汉后期有一位“战神”一般的将军,却因为没被写进《三国演义》而被后人遗忘。他就是罗宪。罗宪,字令则,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官拜巴东太守,长期镇守益州东大门永安。蜀汉灭亡后,他以两千孤军创造了一场战争奇迹。

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蜀军丢失汉中后,军队主将姜维以主力部队在剑阁阻挡魏军,双方形成僵持。当时罗宪正在永安。原来,罗宪此人忠义敢言,因此得罪黄皓和阎宇,黄皓便向刘禅进谗言,将罗宪贬到永安统军,并任命阎宇为巴东都督,做罗宪的顶头上司。结果,面对魏军兵临成都的危险,刘禅急召阎宇率领巴东部队火速回援。阎宇临走前,只给罗宪留了两千人马。未曾想,阎宇此去,一去不复返。

魏将邓艾以万余精锐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阵战死,后主刘禅胆战心惊,开城投降。蜀汉王朝就此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在剑阁的姜维蜀军主力部队也放下武器,姜维惊愕之余,却无力回天,蜀军将士以刀剑砸巨石,仰天悲叹。蜀汉灭亡后,姜维陷入了魏国的权力斗争,后来成都大乱,姜维死于乱军之中。皇帝投降,主将战死,全军缴械,举国易帜,在这种形势下,按理说,困守孤城的罗宪没有理由再坚持下去。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成都陷落后,永安也得到了消息,城中百姓及守军人心大乱,很多临江的官吏都试图逃跑。罗宪招集众人,表示孙吴不守信用,意图趁机并吞巴东,便归顺了曹魏。并整顿兵马,严阵以待。孙吴先派遣布骘强攻白帝城。罗宪沿著长江防守,同时派遣参军杨宗向魏廷求救。之后吴军攻入巴东,罗宪退入白帝城坚守,吴军屡次强攻皆被挡住,之后又派遣陆抗率3万人支援,这场攻防战长达六个月之久。

于是,罗宪率领永安全城军民抵挡吴军,结果成功击盛曼。公元264年,邓艾、钟会、姜维皆死于成都,整个巴蜀之地上百座城池无人管理。吴国急切地希望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因此再派大将步协率兵西征,然而,这一次,罗宪再次击败了吴军。连续两次挫败,吴主孙休大怒,誓要拿下永安。

司马昭得到罗宪求救后认为成都刚经历邓艾钟会事件,目前已无力支援。所以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军入蜀据点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担任原职,加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

然而,永安守军快到了极限。向魏国求救的人始终没有回信,当时城中一大半人染上瘟疫,有人劝罗宪弃城而走。罗宪回答说:“我是全城军民的主将,百姓信赖我,现在到了危急时刻,如果我抛弃他们,那么不配称君子大丈夫,如今既然无法坚守,我干脆就死在这里好了。”罗宪的坚持赢得了时间,魏国派荆州刺史胡烈攻打吴国军事重镇西陵,陆抗害怕腹背受敌,被迫退兵。

永安之围结束后,孙吴武陵的部分地区投降曹魏,罗宪加封武陵太守。司马炎篡魏后罗宪改封为西鄂县侯,罗宪之子罗袭也任给事中。西晋时期,罗宪举荐不少蜀汉人士。例如巴西陈寿、琅邪诸葛京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有名的官员。最后罗宪攻下了孙吴的巫城(今重庆市巫山县),同时也向司马昭进献伐吴之策。西元270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号“烈”。

三国最终让蜀国走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蜀汉走向袞败,是蜀汉刘备机不逢时,时势造英雄,刘备不占天时,只有地利人和。刘备治国用人不当,偏重于兄弟义气,用关羽守荆州决策错误。为报兄弟雪恨起兵伐吳公私不分,是一不合格的君王。只有联吳抗曹发展蜀汉才有立足不败之地。兵败夷陵损兵折将蜀汉元气大伤,蜀汉出现兵弱将寡,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明培养人才方面不够,就没有实力与曹魏抗衡。诸葛虽忠心无二,但巧妇难为米之炊,又遇略逊色对手司马懿,出师未捷身先死。姜维一计害三贤战略上失误。后主刘禅昏庸不是治国的那块料,疏贤用奸听信奸臣黄皓谗言误国。衰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继承人不当,造成蜀汉灭亡。

闫肃的儿子阎宇的年纪

阎肃32岁结婚,33岁有了大女儿,大女儿三岁时,有了阎宇,这时候阎肃36岁。阎肃去世时享年86,那么86-36=50,所以阎宇现在是50上下

汉中做为蜀汉门户,姜维为什么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驻扎汉中

姜维驻守沓中实在是无奈之举,当时朝中宦官黄皓弄权,姜维这个人只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并没有学到诸葛亮的政治智慧,所以只能哑巴吃黄连,找地方避祸。那么为什么姜维会选择沓中,而不是汉中呢?江湖小晓生有自己的理解。

汉中是蜀汉的军事重镇,驻扎此地依旧还在黄皓掌握之中。

真正想要避祸,那绝对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行,一定要找一个远离黄皓和刘禅的地方。而汉中这个地方实在是太重要了,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当年都是多次出入汉中巡视,让此地安稳。因为汉中是蜀汉的门户,一旦曹魏大军前来攻打,必然挑选汉中作为首要目的地。所以即使黄皓掌权以后,依旧不会放松对汉中的管理。姜维不去汉中的目的很简单,自己打算远离黄皓,不打算跟他争权了。宦官在汉朝掌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如果黄皓有了当年费祎的权力,必然会多次出入汉中,那姜维还是要跟黄皓火并。这对姜维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沓中属于山川艰险之地,黄皓自己都懒得去。

要说偏远,还是沓中更加偏远,他地处现在的甘肃舟曲县,这里到处都是绵延山川,只有沓中这里一点小盆地。黄皓等人要想来这里,那得吃不少苦。姜维知道黄皓这种常年在宫中享福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来这里的,所以他到沓中来避祸是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

沓中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前往汉中和陇西诸郡都比较方便,一来他可以从这里前往汉中保卫蜀汉,二来他也可以从这里出发,攻打陇西诸郡,为大汉朝一统河山做贡献。三来他还可以在这里躲避黄皓的陷害,自然是要选择沓中这么好的地方了。

姜维没什么政治头脑,只能听取他人建议。

姜维是个比较耿直的人,他对黄皓弄权十分不满,所以直接冲到了刘禅跟前,让刘禅杀了黄皓。哪曾想黄皓就在刘禅身边,立刻痛哭流涕地求饶。姜维这个时候才慌了,而刘禅的态度则很明确,黄皓是不可能杀的,你姜维看着办吧。

正曰:“陇西有一去处,名曰沓中,此地极其肥壮。将军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实;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四者,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此乃保国安身之策也,宜早行之。”---《三国演义》

姜维知道自己惹了祸,所以就求救于郤正。郤正建议姜维屯兵沓中,因为沓中这里土地肥美,适合耕种。大军需要粮草,如果一味地向朝廷要粮食,那大军再次陷入被黄皓控制的局面当中。所以屯兵沓中是最明智的选择。姜维自然是觉得有道理,果断进入了沓中。

郤正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他告诉姜维的不仅仅是沓中是个优秀的屯田之地,他还告诉姜维,可以在这里学着武侯当年的做法,屯田练兵,以图后举。这里就比较有意思了,什么叫做以图后举呢?其实在我看来,就是等到刘禅和蜀汉完全被黄皓控制以后,姜维可以学习何进、袁绍等人,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入宫中,杀掉黄皓。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兵权作为支撑的话,是很难实现的。姜维带兵出去,这就是蜀汉的希望,屯兵沓中,一来可以保卫蜀汉,二来可以成为威胁黄皓的重要力量。刘禅此刻已经无法摆脱黄皓,只能依靠姜维武力夺权了。郤正是一个文人,却能有如此远见,难怪司马炎后来会让他担任巴西郡太守。

总结:姜维避祸沓中,实为无奈之举。

  1. 姜维是蜀汉优秀的将领,可是他因为黄皓专权,所以得罪了这位宦官。不得不找个地方避祸,汉中是蜀汉重镇,黄皓必然染指,所以姜维不能去。
  2. 沓中这个地方,是比较偏远艰险的地方,黄皓不会有心情来这里,所以是个不错的避祸之地。而且这里靠近汉中和陇西诸郡,既可以保证汉中安危,又可以夺取陇西诸郡。
  3. 姜维听从郤正的建议,沓中这里既可以避祸,又能够种田自给自足,这么一来大军就不会受到黄皓的控制。
  4. 郤正用心良苦,认为事情到了不可商量的地步,那姜维可以凭借手里的这支力量清君侧杀掉黄皓。

蜀汉的黄皓要不要为蜀汉的灭亡负责为什么大智若愚的刘禅会宠信他

章武三年(223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外有丞相诸葛亮统军,总理一切军事外交的大事;内有董允、费祎管理朝政内务的事情。一个还不成熟的孩子,只有天天上朝走走形式,也没有啥事,天天在后宫和众多美女腻歪在一起,时间长了也就够了。

有个宦官叫黄皓,善长察言观色,投刘禅的喜好。没事就陪刘禅斗斗蛐蛐儿,刘禅也是乐在其中。也就逐步的宠信黄皓这个玩伴,黄皓是个有心计的人,便阿谀逢迎,想处心机虑往上爬。

可是朝廷的侍中董允看穿了黄皓的意图,多次当面警告责骂黄皓。黄皓是十分的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做歹。

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逝。陈衹接替董允的职位。他不再排斥黄皓,使得黄皓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

公元258年,陈衹病死。黄皓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总揽朝政。他操弄威权并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

蜀汉灭之后,邓艾多次想杀黄皓,但是黄皓用重金贿赂了邓艾身边的人,得以免死。

黄皓肯定是一个奸佞的势力小人,蜀汉的灭亡与他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朝廷里无所事事的刘禅,需要一个经常陪他玩的人,来消磨无所事事的时光,后来逐渐的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霍弋和罗宪作为蜀国最后的名将,在邓艾灭蜀之时,为什么拥兵自重

霍弋和罗宪两人在蜀汉灭亡时并没有拥兵自重,他们各司其职,保护了蜀汉边境的安全。

先来看霍弋

霍弋是名将霍峻的儿子,他长期担任刘禅近臣,是刘禅最信赖的臣子之一。蜀汉建立后霍弋担任太子舍人,负责东宫护卫、文秘工作。刘禅登基后霍弋历任谒者、黄门侍郎、中庶子等职,并对刘禅进行规谏,甚为得体。

后南中永昌郡蛮夷叛乱,刘禅以霍弋为永昌太守。霍弋治军有方,又有奇谋,很快平定了蛮夷叛乱。为了南中地区的稳定,刘禅以霍弋为建宁太守,统领南中各郡。在霍弋的治理下,南中各地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叛乱,确保了蜀汉南部的安定。

263年,霍弋升为安南将军。当他得知邓艾偷渡阴平,直逼绵竹后,曾上书要亲自率军驰援成都。刘禅对霍弋说,他已经让卫将军诸葛瞻率军前去阻截邓艾,成都防务也有准备,霍弋无需率军援助,继续守备南中地区就行了。

可没想到诸葛瞻却在绵竹被邓艾斩杀,刘禅惊慌失措,他本想前往南中投奔霍弋,却在谯周、张绍、邓良等人的建议下放弃了这一想法,选择向邓艾投降。

霍弋得知刘禅投降悲痛欲绝,率军身着素服哭祭三日。当他得知刘禅前往洛阳,受到了曹魏的优待之后,统率南中各郡向曹魏投降。曹魏任命他为南中都督,继续镇守南中。

西晋建立后,霍弋率部参加了西晋和东吴的交州之战,平定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霍弋以军功得以世代镇守南土。

再来说罗宪

罗宪也是荆州人士,年少时师从益州大儒谯周,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同学。刘禅登基后,罗宪担任太子舍人,是刘禅太子刘璿的近臣。

罗宪为人刚正不阿,礼贤下士,仗义疏财,虽然深得士民的喜爱,但却和刘禅宠臣黄皓不和。258年,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贬斥罗宪为巴东太守,将他赶出了蜀汉中央。而罗宪在巴东则受到永安都督阎宇的节制,这阎宇则是黄皓的亲信。

263年,刘禅面对曹魏的进攻急诏阎宇率军驰援成都,罗宪留任永安防备东吴。由于阎宇抽调走了永安精锐,罗宪手里只有3000人左右兵力。

蜀汉灭亡后,永安城内骚动不安。东吴又趁火打劫,派陆抗、步协、留平、盛曼等人围攻罗宪。

罗宪先斩杀了城内的作乱者,安定了城内秩序。然后严词拒绝了东吴的劝降,并率军坚守永安。面对陆抗、步协等东吴名将的围攻,罗宪以3000左右的兵力硬是坚守了六个月之久,不过此时城内守军已经死伤殆尽,疫病流行。罗宪已经做好了殉节准备。

就在此时,司马昭趁东吴进攻罗宪之时,命胡烈进攻东吴重镇西陵。陆抗腹背受敌,只能放弃永安,回援西陵,罗宪成功守住了永安城。

罗宪坚守永安立有大功,得到了曹魏和西晋的封赏。他本人得以入朝,其后代则继续统领所部兵马,镇守巴东地区。

蜀汉武将职位最高的人到底是谁真的不是五虎上将

确实不是五虎上将,而是蒋琬、费祎、姜维三人,官职:大将军。

这个问题就是涉及武将排名问题了。蜀汉以继承汉统自居,所以官职也是和汉朝保持一致。汉朝武将,最高为大将军,其次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下一等为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有说法认为左将军在右将军之上)、后将军。与前后左右将军平级(但可能权力大小不同)的是镇守四方的四征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将军可能会下辖四镇(有时四镇直接镇守四方,没有四征将军)、四平、四安将军。其余就都是杂号将军,不多赘述。

所以,就看蜀汉各武将的最高官职了。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后,封关羽前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因为那时刘备未称帝,不能封最高的四个武将官职。刘备登基时,关羽、黄忠已死,所以没有晋升。马超晋升骠骑将军、张飞晋升车骑将军。所以在刘备即位之初,马超官职最高。大将军空缺。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丞相统揽军政大权。一度以李严为骠骑将军、刘琰为车骑将军。这期间,最高武将大将军一直空缺。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丞相之位废置,以蒋琬为尚书令执掌相权。不久,蒋琬晋升大将军,录尚书事,并兼荆州刺史,成为蜀汉总揽军政和地方事务的头号人物。这是蜀汉第一次设立大将军官职。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又加大司马,开府治事。

蒋琬任大将军后,费祎接替其为尚书令。延熙六年,蒋琬因身体原因辞大将军官职,费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次年,蒋琬又让益州刺史于费祎。蒋琬基本不再主事,费祎掌军政大权,并于当年击退魏国曹爽进犯大军。延熙九年蒋琬去世,十五年,费祎开府,次年,遇刺身亡。

费祎掌权期间,姜维自延熙十年开始担任卫将军,录尚书事,但一直被费祎压制。费祎死后,姜维主持北伐,于延熙十九年晋升大将军,但当年就因为战败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直到景耀元年(258年)恢复大将军官职,直至蜀汉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中还提到过一个人,阎宇。阎宇虽然事迹不多,但是依附宦官黄皓,官位不低。他在景耀元年的官职是右大将军。一般认为这是右将军的误写,但还有另一种可能,三国中后期,各政权都喜欢将重要官职一分为二,分设左右。所以,可能是刘禅将大将军官职拆分,阎宇是右大将军,而姜维只是恢复为左大将军,也有这个可能性。由于蜀汉不设史官,史料匮乏,难以证明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