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国演义》为例,如果孟达在上庸起兵成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克服两京?若是关羽去上庸调兵能否扭转败局_刘备_汉中_蜀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上庸 演义 是否 刘备 汉中 蜀汉

本文目录

  • 以《三国演义》为例,如果孟达在上庸起兵成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克服两京
  • 若是关羽去上庸调兵能否扭转败局
  •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 诸葛亮北伐如果选择上庸方向是否有可能取得胜利
  • 刘备为什么不派张飞守上庸,张飞守阆中是不是浪费了
  • 若是刘封在上庸投降了魏国,会真的被封侯吗对刘备有多大影响
  • 为什么蜀国总是北伐,却不进攻东汉中的上庸房陵
  • 为什么守上庸的不是张飞而是孟达

以《三国演义》为例,如果孟达在上庸起兵成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克服两京

孟达无论在上庸起兵成功与否,都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

孟达投降曹魏后,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孟达为新城郡太守,新城郡隶属于曹魏三大军区之一的襄樊-南阳军区管辖,新城郡离司马懿镇守的宛城有600多里,新城郡在宛城的西南方向。

曹魏针对南方的两大政权东吴和蜀汉设有三大军区,东部军区是合肥-淮南一线,最早是夏侯惇节制,之后是张辽;中部军区是襄樊-宛城一线,最早是曹仁节制,之后是司马懿;西部军区是长安-陇右一线,自夏侯渊被杀后,由曹真节制,张郃为副,在曹真去世后,将司马懿调来做为主帅。

而诸葛亮五次北伐对应的都是曹魏的西部军区,前三次是曹真驻守,从第四次开始,由司马懿防守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而对的是曹真和张郃,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让曹魏措手不及,因此诸葛亮起初进展顺利,直到马谡丢了街亭,才迫使诸葛亮退后,因为张郃攻破了街亭,等于是要堵上诸葛亮的退路,那样诸葛亮就无路可退,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输了,丢了街亭,让诸葛亮腹背受敌,失去退路而功亏一簋,与孟达在庸起兵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 。

诸葛亮之所以鼓动孟达反魏,有三个原因:

1、借孟达起兵之际,扰乱魏国部署,将魏国注意力吸引到上庸,以便诸葛亮发兵北伐,这是声东击西之计。

2、孟达是蜀汉的叛徒,且杀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诸葛亮于公于私都会杀孟达;

3、孟达无论成功与否,对曹魏来说都是损失,孟达成功起兵,曹魏又多了一支敌军;孟达起兵不成功,曹魏也损失一支军队,对诸葛亮来说,百益而无一害。

所以孟达无论成功与否,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就是街亭失守,诸葛亮要想第一次北伐成功,街亭就不能失守,而街亭又是马谡丢的,因此要想成功就不能派马谡去守街亭,换谁去都比马谡强,比如王平。

若是关羽去上庸调兵能否扭转败局

估计也不能。在那种形势下,孙、曹都是有备而来 ,况且他们的阴谋都已得逞了,单靠上庸这点兵将,又是在没有得力军师相助的情况下,再想扭转局势几乎是不可能了。最好的结局,大不了关羽死不了。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汉末三国时期,上庸的地位、特点发生过数次变化。

因此,蜀汉对上庸的态度,作出过数次调整。

前刘备时代:被遗忘的角落

刘备的势力到来前,上庸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汉末乱世开始后,申耽、申仪在此聚众数千家,形成独立王国。

依照东汉的行政划分,上庸等地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

然而,刘焉、张鲁等“上级部门”都不愿经营上庸,只让申家兄贵在那里“自治”。

此后,曹操平张鲁,得汉中。

曹操倒是作出了调整,将上庸、西城、房陵三县升级为郡(并称为东三郡),并转由曹占荆州管辖。

然而,调整是调整了,曹操依然没有经营东三郡,依然让申家兄弟在当地“自治”。

显然,很长时间内,上庸等地被“遗忘”了。

之所以如此,是由该地的特点决定的。

东三郡,就在今天的神农架!

此地山岭多,交通不便,古代的开发程度一直不高,常常是古代贵族的流放之地。

群雄割据时期,各方的力量都不足,其首先任务是获取更多的人口、经济资源。

因此,人口不多、经济条件恶劣,直接统治成本高昂的东三郡,自然也就成了“被遗忘之地”。

战略重点之地

到刘备夺取汉中后,上庸等地迅速由被遗忘之地变成了战略重地!

当时,刘备以《隆中对》为战略纲领。即:从益州、荆州,分道北伐。

然而,尽管荆州、益州在地图上挨着,但由于山脉阻隔,道路不便。

能将荆州、益州联系在一起的,南边是三峡,以宜都为中心,北边就是东三郡了。

上庸等东三郡,是汉中与荆州的连接处,也是宜都等三峡地区的北面屏障。

上庸等地在手,则汉中前线与荆州前线在军事上连成一片,可相互支持;而如果上庸有失,曹军可能直接威胁三峡,将刘备的荆、益二州切断!

因此,在刘备取汉中后,上庸等东三郡成了必取之地!

刘备视上庸等地为必取之地,而曹操仍“遗忘东三郡”。

因此,刘封、孟达进军,只需威服割据当地的申家兄弟,即可成事!

申家兄弟本就实力不足,加之刘备厚待,甚至保留其在东三郡的实力,他们自然就不死抗到底了!

如此,刘备夺取了东三郡。

应该说,一段时间内,刘备夺取东三郡,对大局产生了相当影响。

比如,曹占荆州,将中心由襄阳北撤到了宛。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关羽强盛”,另一方面,则是自东三郡出发,可以直接威胁南阳盆地,切断襄樊后路。

此后,关羽攻襄樊,又“连呼”刘封、孟达。虽然刘、孟没有出兵,但这也说明:刘备兵虽多,但当关羽需要时,也就只有上庸之军能指望一下了···

可以说,当“关羽强盛”时,上庸确实是《隆中对》推进的重要之地,为北伐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一切随着关羽失荆州而变化了。

难守之地

关羽败亡后,刘备集团彻底退出了荆州。

如此,原本连接荆益的上庸等地,变成了孤零零的前沿之地。

而且,当时,刘备只在汉中留下少量兵力,由魏延把守,自率主力驻于西川。

因此,刘备主力与上庸的距离十分遥远,很难救应。相反,上庸等地距离曹操重镇襄阳、宛都十分接近。

上庸等地虽然地势险要,但其险尚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道路难行,但也不算是“天堑”,难以独自抵挡敌人的进攻。

因此,曹丕的荆州新任主将夏侯尚表示:刘备离上庸很远,我们只要“奇兵潜行”,不要拖拉,“则独克之势也”,取下上庸没有什么悬念!

于是,在“带路党”孟达的支持下,夏侯尚、徐晃等人击败刘封,夺取了上庸。

整个过程,刘备几乎来不及有任何反应!

上庸等地失守,汉中东部的屏障丢失了。

然而,由于地势险要,守汉中魏延只需调整少许兵力,即可防范东面威胁。

因此,于蜀汉而言,上庸即使拿下也守不住,即使守不住也不妨大局。

这就决定了蜀汉对取上庸的态度不可能十分积极。

难争之地

228年,诸葛亮引军到汉中,准备北伐;同时,孟达也暗中与诸葛亮联系,讨论带上庸归蜀的事情。

两件事情凑到一块,使上庸再次成为“热点”。

然而,这个“热点”持续的时间很短。

就在孟达还在与诸葛亮“眉目传情”时,司马懿一波风驰电掣的进军,消灭了孟达。

许多朋友在讨论诸葛亮是不是出于什么私心要除掉孟达···其实,司马懿风驰电掣,8天就抵达上庸,随机封锁上庸与外界联系!

这个效率再次表明:即便是一起争夺,魏国荆州军团也有绝对的把握先抵达战地,掌握战场主动权!

对进攻的意义不大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再次把目光投向上庸。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都是因为秦岭难以逾越,后勤补给困难,不如顺着沔水东下,取上庸,然后再攻襄樊等处。

然而,此计未及实施,众人就觉得太不靠谱: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于是,后主让费祎、姜维前去劝阻,蒋琬被迫放弃了这一方略。

看来,蒋琬常年在丞相府担任留府长史,缺乏军事经验,而稍有军事经验者都知道这个想法不靠谱。

首先,自汉中到上庸,这段路山路崎岖,水流湍急。因此,过去容易,“还路甚难”。

当初刘封之所以能顺利从汉中进取上庸,是因为宜都、南郡尚在关羽之手,而孟达又先期攻占了重要港口房陵港。刘封进退皆有接应,自然从容自若。

如今,东面没有接应,贸然前去,一旦不利,“还路甚难”,就有覆灭的危险。

当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存在风险高的问题,但一旦成功,人家好歹能搞下长安。

如今,冒这么大的险,就为了搞个上庸等东三郡,实在不值得。

而且,即便夺得东三郡,要改变北伐路线,让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继续东出,到江汉平原、南阳盆地与曹魏野战,也是自杀行为。

因此,蜀汉群臣都认识到:夺上庸难,即便夺得,意义也不大。

蜀汉的总体北伐战略

蜀汉对上庸的兴趣,与其总体北伐战略息息相关。

当刘备以《隆中对》为总战略时,上庸是连接荆、益的纽带,其意义自然很大。

关羽败亡后,再出荆益二州北伐已不现实,蜀汉当然要调整北伐方略。

自诸葛亮起,就以“断关陇之臂”、“割据陇右”为方略。

曹魏的中心在中原,中军长期驻扎洛阳,陇右是其薄弱环节。

“断陇右之臂”的作战,主要在陇山,利于发挥蜀军山地作战的优势。

一旦成功,陇山足以保卫胜利果实,而陇右之麦足以为军粮,陇右之良马羌人,足以提供强大的骑兵力量。

相比之下,上庸方向的意义就非常小了。

上庸领近宛城,距离曹魏的统治中心很近,曹魏可以随时调拨大军来战。

上庸东出,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蜀军都不是魏国步骑的对手。

而上庸贫瘠,也无法单独成为北伐基地。

因此,诸葛亮、姜维,将陇右为北伐重点,对上庸兴趣不大。

诸葛亮、姜维对上庸等东三郡,连打都没有兴趣去打,又谈何打不打得下呢?

诸葛亮北伐如果选择上庸方向是否有可能取得胜利

选择战略方向时,一般考虑三个点:可能收益、风险、连锁影响。

而在这三个点上,选择上庸都绝非明智之举。

进退自如

蜀汉不会选择“一波流”,速决生死,否则,早就用“子午谷奇谋”了,不需要费事考虑上庸方向。

因此,蜀汉选择的战略方向,是需要进退自如的。

上庸方向能否进退自如?这个问题,蜀汉众将已经集体回答过了。

诸葛亮死后,蒋琬就认为: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屡屡无功,就是因为道险路远,不如顺沔水东下。于是,令人多作舟楫,准备袭魏兴、上庸。

可是,蜀汉众将都认为不靠谱,纷纷反对。

而众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三国志.蒋琬传》

蒋琬最后只得作罢。

顺沔水下上庸,与夷陵之战一样,去很容易,回来难。

一旦进战不利,那就很可能再来一次夷陵之祸了,蜀汉伤不起。

相比之下,诸葛亮出祁山,数进数退,基本上都比较安全。

发展前景

魏强蜀弱,蜀要北伐成功,必须立足于快速扩充实力,扭转劣势。

否则,即便你攻下上庸,又能如何呢?

元嘉北伐时,宋曾经攻取洛阳及黄河以南大部分土地,结果呢?还不是被北魏铁骑一波推回了长江!

所以,如果蜀不能在攻略中强化实力,即便占些土地,也是没有意义的。

诸葛亮出祁山的意图很明确:断关陇之臂,割据陇右。

诸葛亮只要能控制陇山几处要害,即可依托陇山之险,割断陇右。

实际上,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很接近这个目标。

而一旦割据陇右,诸葛亮可以拥有国内最好的牧场,打造令人生畏的西凉铁骑,扭转兵种劣势。

同时,陇右可屯田,蜀军可摆脱蜀道粮运之难。

相反,走上庸方向,即便攻取上庸,又能如何呢?
上庸贫瘠,对蜀汉国力扩充不大,而以山地战见长的蜀军贸然北上宛洛无异于送人头。

联盟关系

走上庸方向,对魏威胁不大,但对盟友吴就影响大了。

蒋琬在打造船只时,步鹭、朱然曾很紧张,他们和孙权报告:蜀是不是要伐吴了?

幸亏孙权脑子清醒,知道还不至于,“以破家为代价,为诸位作保”,才安抚了众将。

蜀还没动手吴就已经如此紧张,如果蜀真的长期在上庸屯兵,吴蜀有多大概率擦枪走火,可想而知了。(房陵港就在吴手)

因此,出上庸方向北伐,发展前景不大、风险高,并非明智之选。

刘备为什么不派张飞守上庸,张飞守阆中是不是浪费了

张飞勇猛无比号称万人敌,这事不假,但张飞是耐不住寂寞的人,让他守城池不行。刘备的确很高明,会用人,不让张飞守汉中、守上庸是非常正确的。

01

张飞守下邳,丢下刘备老婆孩子自己逃走了。

公元194年,张飞跟随刘备来到徐州。徐州牧陶谦病逝后,刘备代领徐州牧。

196年,袁术进攻徐州。刘备派张飞、曹豹守下邳,自己率兵在盱眙、淮阴一线抵抗袁术。

曹豹是下邳相,原陶谦的部将。陶谦是喜贵嫌贫之人,寒门士族有才能的人都离他远去,但曹豹是世家豪族,很得陶谦欣赏,但未必就有多少本事。

曹豹与张飞一向不和,趁刘备不在,就派人邀请吕布来进攻下邳。

此时,袁术给吕布写信,劝其袭击下邳,答应事成后援助粮草。吕布很高兴,率军进攻下邳。刘备中郎将许耽开门投降,张飞败走。吕布俘获了刘备的妻子和诸将的家属。

演义里说张飞强迫曹豹喝酒,曹豹不喝,张飞就打了曹豹五十鞭;也说曹豹的女婿是吕布,趁机让吕布袭取下邳。

这些都没有史料明确记载,但张飞把下邳丢了,扔下刘备家小不管、自己逃走是史实。

张飞喜欢喝酒,喝醉了就鞭打士卒,也正是因为这个最后被部将张达、范疆杀死。

就张飞这个个性,刘备咋会再把重要的城池交给他来把守呢。

02

张飞守阆中并非大材小用

219年,刘备与曹操汉中对峙。刘备派遣孟达从秭归向北攻占了房陵(今湖北竹山县),继续进攻上庸。

刘备私下担心孟达不能独自胜任,就派遣刘封从汉中到达上庸,与孟达回合,并统领孟达的军队。之后,刘封、孟达就驻守上庸地区。

汉中之战结束后,都以为张飞会出任汉中太守。没想到刘备却提拔魏延做了汉中太守,张飞留任巴中太守,驻守阆中(今四川南充市)。

看一下阆中的地理位置,就看出刘备对张飞还是很不放心。

阆中的北面是汉中,由魏延把守;东北方面是上庸,由刘封、孟达驻守;东面是荆州,由关羽把守;南面是江州,由赵云把守;西面是成都,由刘备、诸葛亮亲自驻守。

张飞就在这中间,所有人都在保护他的安全。

自然了,哪个方向有战事,张飞出兵增援都很方便、快捷。

这个部署,一方面说明张飞不能令刘备放心,另方面说明张飞更适合野战。

03

如果张飞守上庸,可能就不会有关羽的襄樊之战

上庸地区与襄樊接壤,离的很近。如果张飞守上庸,可能的情况是:

第一,张达、范疆割下张飞的首级,直接送给了曹操。

第二,张飞与孟达也不会尿到一个壶里去,孟达会更早的叛投曹魏。

第三,等不到关羽进攻襄樊,张飞就可能自己先跟襄樊的曹仁干上了。

第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张飞驰援关羽,哥俩一起进攻曹仁。

无论从张飞的个性还是与关羽的情义,张飞绝不会坐视关羽进攻樊城也无动于衷。

但刘备想不到关羽会冒然发动襄樊之战,汉中之战后也不敢冒然让张飞去驻守上庸。

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如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张飞最适合驻守阆中。

正如苏文茂老先生说得相声《品三国》,认为张飞姥姥家姓“吴”,因为“吴氏生飞”。

莫名其妙的是,关羽在襄樊打得如此热闹,张飞却没有一点行动。不管上庸的刘封、孟达做如何的行动,张飞应该此时顶上去。

如果刘封、孟达去支援关羽,张飞恰好填补他们的空缺,有了张飞的援助,刘封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再不救关羽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刘备、关羽、张飞、刘封,这是刘备的核心成员,襄樊之战,就看出他们之间的亲密程度。都说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看来不亲就是不行啊,血浓于水,差一点都不行。

蜀汉走不太远,也在情理之中。

若是刘封在上庸投降了魏国,会真的被封侯吗对刘备有多大影响

刘封之死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悲剧。刘封的死,不但让蜀汉损失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也使得不少人看清了刘备冷血的真实面目。这让刘备阵营中的矛盾更加扩大,给蜀汉政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刘封在临死之前,曾经悲叹说,恨不用孟子度之言。这是因为孟达曾经给刘封写信劝降。那么,如果刘封依照孟达的劝告,向曹魏投降的话,他会被曹魏封侯吗?

一、刘封之死。

刘封的出身并不低微,他本身就是汉朝罗侯的后代,虽然不知道他是否有继承侯爵的资格,但是他出身王侯世家是确切无疑的。因为他是长沙刘氏的外甥,所以也有刘氏的血统。当刘备来到荆州的时候,还没有子嗣,就收刘封为养子,带在身边。

从历史记载来看,刘备收刘封为养子的时候,刘禅还没有出生。刘备是在建安五年来到荆州,刘禅出生于建安十年,等到刘备在建安十七年攻打刘璋的时候,刘封已经二十多岁了。从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推断出,刘封被刘备收为养子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枭雄,他的识人用人的眼光是独到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收刘封为养子,是含有培养为自己继承人的用意的。从这一点来看,刘封是一个智勇双全,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人才。史书上也记述他“有武艺,气力过人”。如果没有刘禅的出生,刘封很可能会在刘备去世后担任蜀汉政权的接班人。

但是,当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出生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战役中,刘封随同荆州的援军入川。他一路上攻无不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益州平定后,刘封被封为副军中郎将。不过,在汉中之战后,刘封被刘备派往上庸帮助孟达占领该地,并统帅该地军队镇守,就有一丝耐人寻味的意味。

上庸此地并不是一个军事要地,而且地处边陲,与蜀汉的统治中心相距遥远。把刘备的养子刘封派到这里,几乎等同流放一般。从此刘封就被排除出统治的中心,前途十分渺茫。这已经透露出刘备对刘封的态度,既不想让刘封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又不想对刘封下手。于是刘备就采取这样的办法,让刘封边缘化,来保全刘封。

但是,刘封却自己铸成了大错。他对内欺凌孟达,和他发生冲突的时候,竟然夺走了孟达象征荣誉的鼓吹。对外,他不承认关羽假节钺的权力,寻找莫须有的借口,拒不执行关羽下达的增援的要求。这最终造成了孟达的叛逃,关羽的败亡。

刘封自己也无力抵抗曹军随后的攻击,丢弃上庸逃回了成都。孟达在此前曾经给刘封写信劝降,为他分析利害关系,刘封拒不答应。可当刘封回到成都后,却正如孟达所料,刘封迎来了杀身之祸。诸葛亮以刘封刚猛难制为理由,劝刘备杀死刘封。最终刘备命令刘封自杀,在此之前不相信自己会死的刘封,在临死前才发出了那句悲叹。

二、刘封如果投降后的待遇及原因。

我们看刘封逃回成都的结果,就知道他必死无疑。至于说他的死因,无外乎是他的存在对刘禅的地位产生了威胁。刘封的才干要远超刘禅,而这个人又被诸葛亮视为刚猛难制。如果刘备一死,没人能够压制的刘封很可能会造成蜀汉的动乱。为了给刘禅免除后患,刘备才忍痛杀死了刘封。

因此,刘封在蜀汉阵营中,即便是没有犯什么错误,也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更何况他丢弃了上庸,犯下了过错。《三国志》对刘封的评价就是,他处于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这才是刘封之死的根本原因。

如果刘封听从了孟达的劝告,投降曹魏,他的处境将好得多。刘封不但不会丢掉性命,相反还会受到曹魏优厚的封赏。至于说,继承罗侯的封邑,甚至被加封更高的封邑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由刘封的身份地位决定的。刘封投降曹魏,是完全能够得到曹魏君臣的信任的。这是因为刘封本身是刘备的养子,在蜀汉阵营中地位特殊。可以说,刘封是极难投降的,但是一旦他投降,就没有了回头的机会。

如果刘封和蜀汉分道扬镳,他就是蜀汉最大的敌人。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刘封再落入蜀汉的手中,他就会被当作最大的叛徒遭到惩处,只有死路一条。因此,投降过来的刘封,对曹魏的忠诚度甚至超过了曹魏的老臣。曹魏君臣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对刘封委以重任。

再加上刘封本身就是汉朝罗侯的后裔,曹丕虽然依靠禅让夺取了汉朝的江山,但是他还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的。他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对汉朝的王侯都加以优待。这是因为曹丕认为自己是汉朝合法的继承者,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帝位传承的合法性。刘封作为汉朝正统的封侯继承者,当然也会得到曹丕的优待。

其次,是出于分化瓦解刘备阵营决定的。出于朝廷更迭的惯例,新政权和老政权的继承者有着极端的仇恨,互相把对方看作死敌。曹魏替代汉朝,自然把刘备的蜀汉政权看作最大的敌人。而刘备则喊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把曹魏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因此,曹丕为了给刘备阵营造成危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此,曹丕在夷陵之战中,拒绝了臣子伐吴的建议,给东吴创造破蜀的机会。像曹丕这样宁可放弃统一天下的机会,也不给刘备一丝可乘之机的人,当然不会放弃刘封这样投降的人,给刘备阵营以沉重打击。

曹丕对于刘备阵营前来投降的人员,都给予优厚的待遇。比较典型的,前有孟达,后有黄权。这些人员都被曹丕委以重任,封侯升官。这中间的原因除了这些人的才干之外,主要的原因还是曹丕想要利用他们的影响,来对刘备阵营进行分化瓦解。

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他的投降对刘备阵营的影响会更加严重。在一定的范围内,会给刘备阵营造成混乱,在精神上,也会让对刘封十分欣赏的刘备遭受严重的挫伤。如果地位比孟达、黄权还要高的刘封投降曹魏,肯定会受到曹丕的破格封赏。可以预见到,刘封至少也会与孟达、黄权比肩,得到封侯的奖赏。

最后,是曹丕好大喜功的性格决定的。曹丕这个人的称帝之路十分艰难,他经历了他人不能想象的困苦。由于曹操对曹丕的性格、能力有所疑虑,想另立曹植作为继承人。曹丕在文才上不如曹植,在内心里有着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在称帝之后,曹丕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出众,总喜欢在公众场合发布意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种好大喜功的性格,让曹丕表现出固执的一面。他往往在与他人讨论时,固执己见,甚至到了强词夺理的地步。

曹丕在称帝后,特别喜欢他人前来投降的现象。因为在他看来,这表明了他的政权是众望所归,也以此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如果刘封前来投降,曹丕正值刚刚登基的时候,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抛弃刘备前来投降,这会让曹丕的登基之路锦上添花。喜出望外的曹丕,当然不会亏待刘封。为此,曹丕肯定会对刘封封侯的。

结语:

刘封之死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悲剧,他的死暴露出蜀汉政权内部的矛盾,也暴露出政治上血淋淋的残酷性。为了保障刘禅政权的稳定,刘备杀死了原定的继承人刘封,这对蜀汉政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刘封投降了曹魏,会给刘备阵营带来很大的震撼。由于他在蜀汉政权的地位,会让大家对刘备的权威产生质疑。这将对刘备的威信造成致命的打击,使得蜀汉政权人心浮动,产生混乱。

刘封如果投降曹魏,正值曹丕登基之时。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肯定会对刘封大肆封赏。刘封不但能够继承原有的罗侯爵位,还会得到更多的封邑。这是因为曹丕要利用刘封的投降,来为自己造势,并打击刘备政权。但是刘封对刘备忠心耿耿,他拒绝了孟达的劝降,谁知道却自投罗网而送命,悲哉!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蜀国总是北伐,却不进攻东汉中的上庸房陵

这是因为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及上庸、房陵二郡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房陵郡治房县,改属荆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将上庸、房陵二郡合并为新城郡,房陵(今湖北房县)为新城郡治所在地。其位置在襄阳郡以西,自从蜀将孟达联合曹魏击败刘封后,该地域归属曹魏控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诱惑孟达反叛,但被司马懿斩杀。此后,曹魏一直控制着上庸、房陵地区。

该地区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峡谷地带,汉水贯穿其中。东面是曹魏控制的襄阳郡,南面是孙吴控制的荆州,北面是秦岭山脉南面的西城郡,西面就是汉中、巴中,蜀汉的根据地。

诸葛亮在这一地区用兵,可以从两个方向进攻:一是汉中;二是巴中。

如果从巴中方向进攻,需要越过大巴山,道路险阻,困难很大,后勤保障更加困难。

除此之外,只能从汉中进攻。但从汉中出兵,就必须经过西城郡。

西城郡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曹魏一向有重兵把守,其形势与陈仓、长安的情况差不多。硬碰硬的攻城、攻坚战,不是诸葛亮的选项。

西城是诸葛亮跟司马懿唱空城计的地方,那就是罗贯中说个热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遣马谡守街亭。由于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木得办法,只好唱了一出空城计。可诸葛亮无论如何,不会跑到西城郡去唱这出戏。

演义里说的这个西城,实际上是西县,县治在今天甘肃陇南盐官镇,属于当时的陇西郡。而西城郡,则是今天陕西安康市的汉滨区,相距十分遥远。而且是一个在汉中的西面,一个在汉中的东面。

因此,诸葛亮要进攻上庸、房陵,必须经过西城郡,难度很大。

诸葛亮病逝后,由蒋琬出任大将军,屯兵汉中,准备防御和进攻曹魏。

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险阻,来往不便,不如沿着汉水、沔水东下,进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

魏兴郡就是原来的西城郡,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取“曹魏兴盛”之意,改西城为魏兴。

蒋琬在汉中六年,建造大船,准备水路伐魏。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

蜀汉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难以返回,不是上策。于是,朝廷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到汉中,试图劝阻蒋琬。

由于蒋琬病重,于是进驻涪城,不久病逝。

由此看来,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进攻上庸、房陵,都不是上策。加之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不会冒此风险。

至于说诸葛亮屡次北伐,都选择兵出祁山,在秦川一线用兵,最关键的是北伐的目的。

豹眼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就是一个幌子,他自己也清楚,魏蜀实力相差很大,蜀汉不可能战胜曹魏。之所以坚持北伐,就是意图保持对曹魏的压力,避免孙吴倒向曹魏;同时牵制曹魏,使之不能全部精力去攻伐孙吴。当然,诸葛亮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出于蜀汉政治的需要。

这个方面,豹眼多次说过此类问题,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总之,诸葛亮就没有准备消灭曹魏,北伐不是目的,仅仅是个手段。加之在上庸、房陵方向用兵,难度很大,困难更多,诸葛亮不会去冒这个风险。

为什么守上庸的不是张飞而是孟达

读三国史,有两个常见误会:高估了上庸的地位,低估了张飞的价值。

上庸在三国时期的地位

仅从平面地图上看,上庸是三国时期位置最紧要的地区之一。

他西连汉中,东邻襄樊,南为三峡,东北可达武关、南阳,甚至到长安也不远。

可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对这里似乎都不太上心。

上庸、西城、房陵,在东汉时是归汉中郡下面的县。

群雄割据时期,这里由申仪、申耽聚众数千家所控制,他们与汉中张鲁联系紧密,但并不归张鲁所统治,而西面以襄樊为中心的刘表也没有打他的主意。

曹操取汉中后,申耽拜诣曹操,曹操只是将这些地方由汉中郡分出来,设为郡,归到了曹占荆州,但仍然以申耽等人管理这些地区,并没有大力经营。

刘备占领上庸时期的事情,我们一会再聊。

后来,曹魏再次统治上庸后,仍然以降将孟达、申耽等人管理,也没有怎么管。

司马懿平定孟达后,曹魏虽然对上庸做了一些特别处置,但主要也是迁走人口,也没有以此地作太多文章。

三国后期,上庸等东三郡倒是有两次被纳入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考量。

一次是蒋琬主政蜀国时期,曾考虑自汉中顺沔水而下,取道上庸,攻略襄樊。

但费祎、姜维等人都认为这事不靠谱,坚决反对,遂作罢。

另一次是魏灭蜀之战中,魏兴太守作为几路伐蜀大军中的一路,在钟会指挥下参与攻蜀战争。

除此之外,看起来“到哪里都近”的上庸,基本上没有存在感。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三国英雄们都瞎了吗?

位置重要,但非用武之地

上庸的位置确实重要,因此,三国时期,三国都曾力求控制他(孟达反叛魏国时,东吴也曾派援军前往,但尚未抵达孟达就败了)。

但是,这里并非用武之地。

如果许多朋友对上庸、房陵等名字的感觉只是停留在地图上的话,那不妨说说另一个词:神农架。

上庸等东三郡,就在神农架地区。

这里山岭多、交通不便。

山岭多,因此可以成为各方的国防屏障。

但在农业时代,山岭多也意味着比较贫瘠,统治成本高,难养大军。

交通不便,意味着难以运转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粮草辎重。

因此,上庸虽位置好,但最多只能在多路进攻中打打下手,非用武之地。

刘备对上庸的安排

《隆中对》是要以荆、益北伐中原。

上庸,连接荆、益两处,看起来似乎刘备绝佳的用武之地。

然而,汉中之战时,曹操迁徙走了汉中人口,使上庸这个连接器变得有些鸡肋。

由于汉中人口被迁走,刘备不能像当年刘邦一样长期在汉中驻扎大军,只能将主力带回西川,仅留下魏延等人把守汉中。

无论是上庸的军队还是汉中的军队,规模都有限,难以抽调足够兵力加入荆州战场。

而如果驻扎在西川本部的刘备军主力要经上庸作文章,需先翻越大巴山脉进入汉中,再从汉中沿水流极其湍急、航行条件危险的沔水进入上庸,再沿山、河出击对手,其运输压力是非常大的。

因此,如果刘备要将部队加入荆州战场,最便捷的是自成都顺江而下,没必要爬山涉水从上庸过去。

显然,上庸虽然在地理上连接荆、益,但其作用比较有限。

刘备对上庸等东三郡的安排如下。

1、承认申家兄弟的地位,继续保持自治,以维持稳定。

刘备以申耽为上庸太守,申仪为西城太守,以刘封为副军将军。

东三郡,除了被孟达攻取的房陵外,其余两郡仍然事实上保持自治。

2、发挥孟达的影响力、能力,吸引、整理人口,经营上庸。

当年刘备在新野和南三郡时,采纳诸葛亮之谋,整顿流民户籍,扩充了相当实力。

直接去抢申家兄弟的人肯定不利于稳定,但如果能够整顿流民户籍,就可以壮大刘备在东三郡地区的力量。

孟达出身扶风大族,其父孟他曾为凉州刺史。同时,孟达本人拥有比较全面的军政才能,后来被魏人称为有将相之才。

因此,无论是出身还是才能,孟达都可以为上庸带来更多。

后来,孟达叛走时,带走了部曲四千余家!

这四千余家部曲,显然是孟达以其影响力、能力带来或整顿出来的。

3、以东三郡实现对刘封的“安置”。

刘封是刘备假子,但已入宗族,依古代宗法关系,是有继承权的。

然而,刘备当然是要亲儿子刘禅继承。

以相对偏僻、独立的东三郡由刘封统辖,类似于古代分封,是处理好刘封、刘禅关系的唯一可能。

刘备对东三郡的长远规划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刘备的人事安排看,至少时间内,维持稳定、整顿人口、充实力量是刘备对东三郡的主要要求。

当然,刘封、孟达也都是军事人才,在必要时,给与邻近区域(如关羽)协助也是应该的。

但是,东三郡兵力本就不足,维持稳定的压力大,能抽调的兵力,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小的。

所以,当时的东三郡,既然发挥不了张飞所长,也非张飞所能完全胜任,完全不适合张飞。

张飞的价值

张飞的价值,被低估了。

尤其是在刘备夺取汉中后,张飞所在的巴西郡不再处于对敌一线,似乎给人“闲置”的感觉。

其实不然。

首先,巴西郡对益州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巴西郡,邻近刘备的统治中心成都平原,但该地多山,多“板楯蛮”,地形、人情迥异于成都平原。

形式迥异,因此自治程度很高;多板楯蛮,因此兵源丰富;邻近统治中心,因此对益州的稳定影响极大。

当初,刘璋之所以请刘备入川,一为防备张鲁,次则为防备巴西太守庞羲的叛乱。

因此,如果巴西郡太守有贰心,则益州无宁日,如果巴西郡太守是自己人,则不但益州稳定,且当地兵源还能使刘备军实力大增。

尤其是板楯蛮,其战斗力非常强悍,是天生的精锐,在当年刘邦还定三秦时立下过大功。

因此,张飞坐镇巴西郡,对形势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张飞军团是刘备军中的快速反应部队。

张飞并不只是巴西太守,他还是假节的右将军,后来还是车骑将军。

他的部队,是刘备集团野战军主力之一。

张郃进犯三巴,张飞奉命率万余人进入巴中宕渠,击败张郃;

刘备进取汉中,张飞、马超先率军进攻下辨,拉开战役序幕;

刘备要攻夷陵,第一件事是叫张飞到江州会合。

看来,张飞是中等规模战役的主力部队,是大规模战役的前部。

巴西郡看似在二线,但却是最适合发挥张飞“先头”作用的地区。

巴西郡内水网密布,沿着嘉陵江等水域,巴西郡的力量不论是西到武都,北到汉中,东到白帝城都非常方便,而自白帝城到荆州江陵更是朝发夕至。

夷陵之战失败后,巴西太守阎芝立刻征兵,由马忠带去,结果,马忠抵达永安的时间,比驻在江州为后部的赵云还要早!

可以说,巴西郡虽既不处一线,也不繁荣发达,但却是快速支援各处战场最有利的区域。

驻在巴西张飞军团,正是照顾全局的快速反应部队。

个人看法

之所以有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刘封、孟达没有支援关羽攻襄樊作战。

其实,孟达、刘封所说“山城初附”等困难并非虚言。

上庸驻军本就不多,又因内部既未稳定,又因地处一线,有后顾之忧,不可能给与关羽太多实质性帮助。

相反,当时的刘备、张飞如果要援助荆州战场,顺江而下其实速度也不会慢。

215年南三郡之争时,驻扎于成都的刘备迅速率领5万大军抵达公安。而其实从江陵、公安到襄樊战场,也是很快的。

关羽进行襄樊之战时,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疲惫空虚,难以派大军前去支援,但如果以张飞率万余精锐支援还是可能的。

张飞所部兵力虽不多,但是精兵,且巴西郡深处后方,行军也全部经过己方区域,非常安全,毫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投入。

因此,刘备集团在襄樊之战的失利,主要原因是总体协调、规划上的问题。

其实,当时的荆州,曹操曹操不断调徐晃、张辽,甚至自己靠近襄樊战场,孙权调吕蒙、陆逊,甚至自己靠近江陵时,两大势力的重心全部靠向荆州。

这种情况下,上庸守将是刘封、孟达还是张飞,真的会有什么不同吗?

关羽进行襄樊之战期间,刘备集团确实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失误。

不过,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否定刘备的识人之才和用人胸襟。

一码归一码。在对上庸的定位,对张飞的任用问题上,刘备的处置还是是精当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