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主人公是谁(空城计是谁提出来的)_空城计_演义_司马懿

本文目录

  • 空城计是谁提出来的
  •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谁用过空城计
  • 《三国演义》的故事真实度有多高,空城计主角是诸葛亮吗
  • 什么是空城计为什么司马懿会上当呢
  • 史上最早的“空城计”到底是谁摆的有什么依据吗
  • 说到哪些人真正的摆过空城计,除了诸葛亮还有谁

空城计是谁提出来的

空城计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之,可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有在演义中有。可《三国志》中却找不到空城计与诸葛亮的关系,三国演义广义上都认为是偏汉,自然就写到了诸葛亮身上。

《三国演义》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往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令军士数人出城洒扫。司马懿领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下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走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写这段的时候,个人认为没有吃透司马懿个人的性格,司马懿为人应该跟曹操很像,可以说是不相信任何人,生性多疑,若怀疑有伏兵,完全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或者分小队人马冲进城中以探虚实,何至于马上就走?小说究竟不是史书。它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供人茶后闲谈乐趣乐趣!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空城计应该是曹操提出来的。

据《三国志》记载兴平二年夏,吕布与陈宫会合,集结了一万大军攻打曹操。可曹操军队当时都去城外收麦子去了,短时间内无法回来,曹操当即下令,所有随军家属女眷登上城楼站岗。

吕布大军抵达城下,看见满城楼的莺歌燕舞,曹操站立其中,转头又看见城边的树林深不可测。心想:曹操这个奸贼必定有诈,于是调转马头,撤兵。

回去之后吕布左思右想觉得自己受骗了,越想越恼火,于是第二天再次领兵攻城。谁料到曹操前一晚紧急把士兵调回,埋伏在城边的树林里,打了吕布个措手不及。吕布大败,只好去投奔刘备。这就是三国志中的空城计。

两个版本的空城计:其实人物环境设定的不一样,演义中人物设定在司马懿,凸显出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的多疑性格,演绎出空城计这一桥段。而三国志中的人物设定在曹操,表现出曹操多疑的处事作风,更体现出曹操与常人不能匹比的军事胆量!

不管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也好,三国志中的空城计也好,都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真实的历史就随他去吧!这两段空城计让我们一代代以民间传闻来传颂吧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谁用过空城计

提到空城计,大家下意识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不少人在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都会赞叹诸葛亮的智慧,实际上在真正的历史之中,诸葛亮压根没有用过空城计,准确的说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之中,很多东西都是虚构的,而且在这本小说中,一直是在刻意神话诸葛亮,当然并不是说否定诸葛亮的才华。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谁用过空城计呢?根据《资治通鉴》来看,五代南吴的周本用过,当时他在夜里登上城楼与众将士喝酒,敌人用弓箭试探,他们依然是巍然不动,吴越害怕周本安排有伏兵,再加上又是夜晚,于是对方选择了撤退。

还有一个便是唐朝的张守珪他也用过,此人负责修缮被吐蕃毁去的瓜州城,可是在刚刚修建的时候吐蕃又来攻击,城中能战斗的士兵数量很少,于是张守珪也命人举行宴会,吐蕃人见到这种情况,也是选择了撤退,他们也怕张守珪带了大批士兵埋伏,有趣的是张守珪在见到吐蕃人撤退之后,还派人追击,吐蕃军队更是迅速的撤退。

除了这两个人,还有一位伟人也用过空城计,这位伟人便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毛主席一生用过不少次空城计,第一次是毛主席在塘边村和贺子珍一起开会,结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毛主席外面有七八十人的地主保安队前来捉他,毛主席命人带着村民去山里躲着,自己带人留在了村里,对方来到村里之后,看到主席等人这么淡定,立即选择撤退。

第二次是毛主席在面临追兵的时候,特意将自己的去向写在了一块木板子上面,敌人看到之后反而不敢追击。如果说前两次不算什么的话,第三次那绝对是神了,毛主席在西柏坡驻扎的情况被傅作义知道,傅作义决定带十万士兵来突袭,主席得知之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在这篇文章里写上了傅作义的各种事情,并且把傅作义的作战计划都写了进去,并且还用广播四处传播,傅作义得知后突袭计划作罢,要知道这个时候主席只能动用一万人马而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三国演义》的故事真实度有多高,空城计主角是诸葛亮吗

整本三国演义,是元未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历史文献,再加上自己的想像,通过文学加工写成。整本演义除了大主线尊重了历史之外,其他的细节基本上是杜撰,添油加醋,张冠李戴,真实性相当低的!

对人物的刻划是非常的鲜明!如:刘备的仁,但历史的刘备是一个英雄人物,行事干炼,军事才能一流,追封昭烈皇帝!

整本演义以尊刘,贬曹,为主线,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三国无义战!

所以以我看,三国演义没有真实性可言!况且人家罗贯中在抬头写的是:三国演义,既然是演义,就是编出来的故事。

但极度可笑的是,很多人还在探索它的真实性,甚至民间还有:真三国假西游一说!

什么是空城计为什么司马懿会上当呢

空城计是巜三国演义》里突写诸葛亮智会的一个典故,一方面,是神化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政通人和、知天命、晓生死,他早己卜算岀那天虽凶多吉少,但不至身死,第二方面,他闭城逃跑也是来的及的,但那是下策,不显其神威,第三方面就是攻于心计了,他知道司马懿谨小慎微,轻易不敢莽撞攻城,如果是按这三方面来说,诸葛真神人也!但演义归演义,估计还有其他人为因素在里面。

一、诸葛亮雄才大略,神通本领谁吹岀去的,三顾茅庐他的那些朋友,石广元、司马徽、徐庶、孟公威等人,对、这里面有个司马徽和司马懿是有关系的,在认识的时候是说起的,这就是说,虽各为其主,但私底下还是都有关糸的,因此诸葛亮心底也是有底牌的,凭司马徽这层关糸,司马懿是不会弄死他的。

二、事情也有巧合处,司马懿也知道自己的才华和处境,弄死诸葛亮,一是没有自己对抗立功之人了,二是曹操父子早怀疑他,他行事如屐薄冷,诸葛亮一死,他也就结束了政治生涯,离死不远了。

三、司马懿也知道诸葛亮与司马徽的关糸,如果此时弄死诸葛亮,司马徽交待的复姓者不可杀,只可耗,就会失信于司马徽,因此,他也不会攻城。

从这些可从分析到,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人才,他们的确权衡利弊,纵横捭搕,司马懿何尝没看岀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弹的什么曲,弹的是司马懿耳详能熟的,一听即懂的曲子,那些摆设一看即知,只有神化诸葛亮,他才会耗死曹操,因此司马懿智慧不在诸葛亮之下。后来的结果大家有目共暏。

这不是逗着玩的问题,而是通过空城计刻画人物思想、关系、智慧的间接表现,如果空城计史实,那就是上面那些关糸了,如果是演义,也是作者熟通了这些关糸而创作的吧!

史上最早的“空城计”到底是谁摆的有什么依据吗

空城计,一种心理战,指的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城内空虚,即所谓“虚者虚之”。

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过空城计,纯属罗贯中虚构出来的,而最早使用空城计的,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

话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令尹叫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

尽管他用了很多种方法讨好,可文夫人都无动于衷,于是他就想显显自己的能耐,建建功、立立业,让自己的这个嫂子刮目相看。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军一路攻下好几座城池,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兵力空虚,压根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有人说要不我们投降吧,反正也打不过,也有人说要拼死抵抗,这时,上卿叔詹站了出来说,你们这些都不是好主意,我们跟齐国签有盟约,如今郑国有难,齐国是会出兵相救的,不过我们得守到那个时候。

怎么办呢?

叔詹就说,我们把城门打开吧!

众人说道,这是疯了吗?

叔詹就解释道: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所以肯定不敢轻举乱动。

于是,郑国按照叔詹的建议,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同时下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埋伏,想诱我中计?这般想着,都不敢妄动,等候着公子元。

公子元赶到城下后,也觉得好生奇怪,不过,他没像司马懿那样马上离开,而是率众到城外的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必定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就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

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马已到,楚军定不能胜,再加上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就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且所有营寨都不拆走。

次日清晨,叔詹登城一望,告诉众人公子元已经撤军了,众人都不信。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说到哪些人真正的摆过空城计,除了诸葛亮还有谁

“空城计”其实就是一种疑兵之计,属《三十六计》之一,所谓“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这一计因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演绎而家喻户晓,《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这一典故虽然经后世考证是假的,但却丝毫没有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和故事的流传度。

其实,“空城计”里的“城”字是一个虚指,并不一定非得在一座空城里才能使得,此计的内涵在于“虚张声势”。中国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很多,在这里,简单举三个。

一、东汉虞诩

虞诩,此人虽然在现在声名不显,但是,他却是东汉安帝刘祜时期的一位名臣,文韬武略,出将入相。文的,十二岁即通《尚书》(这是那个时代的显学);武的,不仅在朝廷、在地方都是政务高手,行军打仗居然也是一流,“空城计”即是他业余军事生涯的一大杰作。故事发生在武都郡:“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虞诩列传》)意思很好理解:就那一帮人,来回换着衣服兜圈子,却让贼人们以为援军源源不断地到来。这样,贼人未战心先怯,结果让虞诩一战功成。武都郡在现在的甘肃成县一带,放到现在也是极其边僻,东汉时期更是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风彪悍,加之经济落后,所以盗贼横行,官府对其也是无可奈何。没想到的是,虞诩仅仅唱了一出“空城计”就彻底解决了问题:“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二、汉末董卓

公元一世纪下半叶,经过桓、灵二帝和黄巾起义的轮番折腾,东汉政府已经风雨飘摇,然后董卓踩上去最后一脚。在草包大将军何进的“强烈要求”下,董卓进入洛阳,一通操作猛如虎,洛阳秩序大乱。从他的所做所为来看,其政治手段的确不敢恭维,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却是有目共睹,也是一出简简单单的“空城计”让他在毫无根基的京畿地区站稳了脚跟。在接到何进的通知后,由于急着赶路,他从西凉出发的时候,只带了三千兵马。对于抢班夺权来说,这点人手不仅不够,而且还会引来其他军阀的轻视和觊觎。于是乎,董卓就耍了一个小心眼:“初,卓之入也,歩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后汉书•董卓列传》)。和前面虞诩的办法如出一辙,三千人轮番换着衣服夜里出去黎明回来,同样给人以西凉兵马连续开来的假象。等袁绍等人发现端倪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对何进和丁原人马的兼并(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谁也奈何不得了。

三、隋末李渊

兵者,诡道也,所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而且这方面也从来不缺乏传承,“空城计”也是如此,三下两下就传到了李渊的手里。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五月,太原,李渊起兵前夕,突厥入寇。“丙寅(十七日),突厥数万众寇晋阳……渊命裴寂等勒兵为备,而悉开诸城门,突厥不能测,莫敢进……渊夜遣军潜出城,旦则张旗鸣鼓自他道来,如援军者;突厥终疑之,留城外二日,大掠而去”(《资治通鉴•卷一八三•隋纪七》)。作为大唐盛世基业的奠基者,李渊同样是一只老狐狸,创业之初小试牛刀,就把彪悍的突厥人耍得团团转。而突厥也在他半收买、半威慑下,几乎没给添麻烦,让李唐一直到开国都有一个还算稳固的大后方。

综合比较,李渊的“空城计”不仅最接近其原始本义(“悉开诸城门,突厥不能测,莫敢进”),而且还兼前两家之长(“夜遣军潜出城,旦则张旗鸣鼓自他道来”),着实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