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觉得曹操敬佩诸葛亮吗
- 《三国演义》中是否对诸葛亮的实力夸大了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
- 孙子Pk诸葛亮,谁更懂军事
-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后人的角度看,诸葛亮是狂妄自大还是名副其实
- 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
-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瞧不起刘备、诸葛亮,认为他们不配称为英雄那怎样才能算得上英雄二字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您怎么看
-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 每次看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我就泪流满面,为什么
- 你怎么看待诸葛亮
你觉得曹操敬佩诸葛亮吗
应答,这里要反问一下曹操佩服诸葛亮什呢?说军事吧曹营比诸天高明的多的是,更何况诸葛的军事才能在三国里排不上一流,在政治上诸葛到是一把好手,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又比孔明技高一筹,诸葛一生唯慬慎,但这也是他唯一的缺点,太慬慎就变成另一会事了,而曹操本人就是牛人,我想诸葛亮即时到曹营工作也不一定会得到重用,刘备出征又有几回带过诸葛呢?浅谈!
《三国演义》中是否对诸葛亮的实力夸大了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创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要强调典型:好人要好到没有缺点,坏人要坏到头上生疮、脚底流浓”。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被夸大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完全相反。《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不例外。比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祭东风、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无关。我们读《三国演义》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奇才,他不仅神机妙算,更是洞察人性,是一个集颜值、智慧、勇气、谋略、仁义等多种优秀品质与一身的完美人物。但是,历史并非如此。
陈寿在他的《三国志·诸葛亮专》的最后对诸葛亮是这样评价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里可以看到,陈寿对于诸葛亮评价是“识治之良才”,这个良才的核心都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可比与管仲、乐毅。但整个传记中并没有关于诸葛亮军事才能卓越的描述。相反,最后一句话却明确指出了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不足,“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连年兴师动众,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在战场上随机应变并不是诸葛亮擅长的”。
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定蜀之前最大的贡献首先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集团规划了战略发展的蓝图,之后是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联盟”,形成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从而以三分天下的格局是刘备集团可以保全。这一阶段诸葛亮所表现的显然是政治才能。
入蜀之后,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为刘备的前方部队督办粮草,此时的诸葛亮并未得到重用。直到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才成为了蜀国政权的核心统治者。而这是诸葛亮的最大贡献是平衡了蜀地三股政治力量,使得蜀国得以相对稳定的存活下去。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政治家。
孙子Pk诸葛亮,谁更懂军事
孙武和诸葛亮PK,本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笑谈,因两人分属不同年代,不能让他们面对面去PK,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们的战绩,著述中去一探二人的谋略所长。
关于孙武,因历史久远,记载相对较少,只知道他一出世,便在伍子胥的引荐下带着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并得到重用,并当场用吴王180名宫女演练阵法,当场斩了不听号令的宫女,说明他军纪严明,执法如山。而后在伐楚之战中,釆用伐交战略,破坏桐楚联盟,而又诈称可以代楚伐桐,却突袭楚国,大败楚国,可见其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大军事谋晤家,而后又大败来犯的越王勾践。孙武在兵法中也说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是战争获胜的关键,但如何使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怎么样去外交,他没有说,这是他的局限,这是他处的客观条件和地位决定的,他是一个军事家而非政治家,而这些诸葛亮却是完全具备的。
从未出茅芦便分析出天下三分大势,到只身赴江东,舌战群儒,促使孙刘联盟的形成,最后火烧赤壁,智取西川,促使三足鼎立的形成,可以看出诸葛亮战略眼光远的很,每走一步均在自己预料之中。到后期夷陵惨败后独撑危局,智退五路大军,向东继续和好孙权,南抚南王孟获,使西蜀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发展环境,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西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赏罚分明,吏民大悦,才有北伐中原的雄厚资本,可见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谈伦军事能力不能离开政治单纯的看领兵打仅,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工作开展的一个特殊手段,只有站在宏观政治大局的高度,审视敌我力量对比,敌我各自优劣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因此,诸葛亮更全面一些,所面临的敌对势力和社会环境比孙武复杂的多,诸葛亮的直接军事指挥能力也是相当强的,从他六出补山,打的魏军畏蜀如虎可以看出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诸葛亮长于谋略,不善于打仗是不成立的。
所以,诸葛亮能力更强一些。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后人的角度看,诸葛亮是狂妄自大还是名副其实
谢谢邀请!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名前其实,还是自夸自大呢?
三国争论最大的人莫过于诸葛亮,关羽,周愉等,由于民间艺术把这三位都搬上了舞台,他们的形象在民间已确定了地位,那是罗贯中先生的笔底功夫确实利害,更具有戏剧性,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到也认可,此比不虚,本人认为这要让别人来评价,若出于自己之口总是不妥确有王婆买瓜之嫌。这跟一个男女一样长得漂不漂亮要别人讲,出自己之口便出笑话了。
不偏不斜评价诸葛亮,诸葛是一位政治家,有独特的眼光,文可以安邦,持才高傲,刘备三顾茅庐关羽,张飞就意见很大,硬是刘备劝了下来,这后来的关羽,张飞跟孔明之间一直是面了帐,心交不到一齐,这也是铁的事实,诸葛在三分天下联合东吴帮助刘备创立了蜀国,时年二十七岁出道已介入国家级的规划足以证明诸葛亮的才能。
诸葛亮是懂得如何治国的杰出人才,可以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然而在荆州失守之后他的隆中对已是一纸空文,说白了早已过时,不再适用,因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理应静观其变,等待时机,而诸葛连年兴师动众出兵作战,耗尽国力,却没有取得成功,在随机应变指挥战争的谋略等方面不是他的擅长,这几句话是陈寿原文的评价,诸葛在军事上不是他的强项,评价一个人应该实事求是,不用把虚拟的,火烧这火烧那,孔明一生没用过火,也没用过空城计等,孔明是人并不是神,如神化了就有失他的本来面貌了,会适得其反。再见!
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其足智多谋,忠心报国,志向高远,坚韧不拔, 是三国群英中广大群众最喜爱的人物之一。
一、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胆略。他生逢战乱四起、军阀割据的年代,所谓时世造英雄,刘备思贤若渴,将他从民间请出后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做出了天下三分的正确判断和建立蜀国的谋略,这些战略性的建议刘备付诸实施后成效显著,势如破竹,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
二、有着惊人的军事谋略和战术。众所周知,诸葛亮投奔在刘备账下后一直在战争一线指挥作战,经历战事数十年,在和曹魏作战时常常出奇制胜,令对手闻风丧胆,在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战役中攻城拔寨,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令后世军界崇敬和学习效仿。
三、体恤部署,知人善任,奖罚分明。在丞相位上和带兵过程中能抚慰民情和善待属下,体察民间疾苦,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在用人上能不拘一格,不徇私情,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各个重要岗位;令行禁止,奖优罚虐,如众所周知的斩马谡,这些优点都使他能在强手如林的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四、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困难面前不低头,咬定目标不放松,历挫折身更勇,遇困难志愈坚,蜀国的国力是三国中最弱的,与曹魏作战中面临山路崎岖粮草不济等不利因素,能寻找出路,力克强敌,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五、对蜀汉忠心耿耿、呕心沥血建功勋。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明知其子刘禅胸无大志,生性孱弱,让诸葛亮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自己上位,但诸葛亮没有二心,尽全力辅助刘禅理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殒命在与曹魏交战的五丈原战场上,忠贞的品质传颂千古。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堂堂大丈夫,真君子,是后人学习和做人的楷模,所以我十分喜欢他。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瞧不起刘备、诸葛亮,认为他们不配称为英雄那怎样才能算得上英雄二字
我不知道何人敢轻看诸葛亮,我想让瞧不起诸葛亮的人出来走两步,我想知道“有些人”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可以让他俯看诸葛亮。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英雄!
什么是英雄?
我认为,英雄就是在面对时代问题时不退缩、不回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一身之力,推动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为老百姓谋幸福的人就是英雄。诸葛亮所处在时代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老百姓渴望着和平和安宁。
当时比较成气候的有刘备,奈何刘备统一道路十分坎坷。刘备刚得了徐州,就被吕布夺走;刚投靠了袁绍,又被曹操打败;刚依附了刘表,又被刘表猜疑。刘备正处于迷茫和彷徨之期,迎来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对待曹操(抗曹)、对待孙吴(联吴)的心理底线。纵观刘备以后的势力发展,包括夺取荆州、益州等,基本上就是按诸葛亮当时的设计进行的。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赤壁之战胜利了。南方战胜了北方,赤壁之战为魏蜀吴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就作为蜀国实际上的领导人,把蜀国治理的最好,用陈寿的话说就是“史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但蜀国又是最先被曹魏灭掉的(公元263年),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曹丕不是理想主义者,所以一上台,马上接受陈群的建议,搞“九品官人”,让士族垄断做官的权利,将自己的利益士族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孙权也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不在乎谁执政,他只在乎政权姓不姓孙,所以他向江东四大家族让步,搞“吴人治吴”。
诸葛亮执行的是刘备制定的组织路线,有其可能恢复汉室、革命成功的一面,但也有分崩离析、蜀国土著各寻利益最大化的弊病。蜀国,终于在诸葛亮去世后30年灭亡。
这是历史大势——士族地主阶级终将站在历史的舞台,无论蜀汉还是曹魏,抑或孙吴,都是如此。历史规律,谁都逃脱不了。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总统国事12年,费总统国事7年,姜维总统国事10年。姜维虽有武略,政治上的手腕缺些,后主信任的宦官黄浩弄权,姜维不敢回成都,在甘肃的沓中种麦。堂堂的蜀国丞相不敢呆在国度,这样的国岂有不忘之理。当然了,这不是诸葛亮的错。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您怎么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谋略策略等各方面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例如在借东风草人借箭火烧赤壁等战役中都表现出策略上优势。但在六出祁山,失街亭等方面都露出了弱点。司马懿还是比诸葛亮高出一棋,例如空城计司马懿知道空城计只要进攻诸葛亮定失败,但司马懿是聪明人故意不进攻撤退回去了。司马懿深知如把诸葛亮打败了他司马懿将无事可做曹操就不用他了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诸葛亮不死他司马懿继续让曹操用他,司马懿反而设事最终实现自己的宏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三国演义》完成之后——诸葛亮“智绝贤相世无双”,在人们的心中,诸葛亮已不只是当年那个功绩卓越的历史人物,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将他当做神灵来看待了。尽管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很早便开始在坊间流传,但人们对诸葛亮形成“神机妙算”的印象却多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创作者在承袭之前相关故事精华的同时,对作品进行再改编再创作,最终将诸葛亮塑造成了拥有超常智慧不凡本领的形象。较之于之前对于诸葛亮的神化,《三国演义》神化的侧重点已从“神魔”式的虚幻转向对其在实际战争中超乎常人的才能智慧及品格的突出展现,同时,对其内在精神的表现也成为形象神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说来,诸葛亮有“飘飘然有仙家气”、“心存正道合神明”、“用兵如神”和“料事如神”几个方面:
第一、飘飘然有仙家气——诸葛亮居所有仙气、可与姜子牙、张子房相提并论、打扮有仙家气韵、遇事有神仙般的淡定和从容
如果说宋元时期诸葛亮被赋予了神仙的身份和外形的话,那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多的是仙家气韵的展现。这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已初露端倪,此时诸葛亮虽还未出场,但无论是所居之所,还是所交之友,都透露出诸葛亮的不凡。
- ⬛(1)诸葛亮住所——深山迷雾入仙家
《元始上真众仙记》曾说:“凡青嶂之里,千岭之际,仙人无量……”此外又有“深山迷雾入仙家”之言,只言片语间勾勒出神仙居所的样貌,书中诸葛亮所居之处与此颇为相似:俯瞰隆中景物,“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一派娴静清雅之貌。近观卧龙冈和草庐,更是“清景异常”,如诗所言“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丹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未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悬宝剑挂七星”。虽只是写景,但山水之中、云雾之间,无不展现出一种远离尘嚣、旷然世外之感,由此不难想象身居其中之人的超凡脱俗之气韵。
- ⬛(2)朋友与诸葛亮对比却只有孔明“独观其大略”,诸葛亮却可与姜子牙、张子房相提并论
此外,从诸葛亮所交朋友的身上也可以影射出诸葛亮的精神面貌。书中写到,
水镜先生——“松形鹤骨,器宇不凡”;
徐庶——“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
崔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
石广元——“白面长须”;
孟公威——“清奇古貌”。
看其形貌、观其举止,皆是不俗之人。然而,与诸葛亮比较之下,这些人又是不足为奇的。
徐庶自言:“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而司马微更是说,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四人“务于精纯”,
却只有孔明“独观其大略”,并将姜子牙、张子房与其相提并论,由此不难想象诸葛亮的仙风道骨之貌。
- ⬛(3)诸葛亮的打扮仙家气韵
待到诸葛亮出场,其仙家气韵表现得更加明显了。自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至一百零三回五丈原禳星,其装扮就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装束,儒雅之中不失飘逸;手持羽扇,指挥三军的情景,尽显大将之风;作法时披道衣、仗剑、散发、跣足的样子,更添仙道之色彩。
- ⬛(4)诸葛亮有神仙般的淡定和从容
此外,小说中塑造的诸葛亮有着超乎常人的淡定和从容。每每曹操大军压境,包括刘备在内的众人皆会大惊失色,唯有诸葛亮气定神闲,以“神机妙算”击退敌军;面对周瑜的阴谋诡计,频频刁难,诸葛亮也总能从容应对。在紧张复杂的战争局势中,小说中的诸葛亮几乎没有过纠结的心理挣扎,举棋不定的迟疑,或是对于前途命运的不安,他总是能够淡然一笑,从容面对,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其预料之中。相比于外形上仙道式的设计,《三国演义》在气质神韵上的刻画使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更富内涵。
第二、心存正道合神明——诸葛亮解决危机总有神灵帮助,诸葛亮具有“神性”可通天界、人间、地府
作为一部“据正史,采小说”创作而成的作品,三国演义从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中吸收了大量的养料,因此,虽被定义为历史小说,但其中还是保留着一些神秘元素。书中多次写到了诸葛亮在神灵的帮助下度过危机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神异之色彩。
- ⬛(1)在危机面前,总有神灵来帮助诸葛亮
诸葛亮率兵南征,途经一泉,将士因口渴而争饮泉水,不想饮者皆不能言。诸葛亮知是中毒却无计可施,远远望见山冈上有一古庙,便攀藤附葛而上去拜祭。拜毕,一老叟扶杖而来,不仅为诸葛亮解释了中毒的原因,还赐以解毒之法。之后询问才知此老叟非一般人也,而是此处的山神。遇见山神已是不可思议,而老叟的一句“奉伏波将军之命,特来指引。”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伏波将军马援乃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人,与诸葛亮所处时代相距甚远。前朝名将指点的情节让诸葛亮的这一经历除了有神秘感的同时还多了几分“天命所向,众望所归”的意境。此后,蜀兵又遭遇缺水危机:掘地二十余丈,十余处,却无滴水。诸葛亮无奈之下焚香告天,之后获得满井甘泉。征战中虽遭遇诸多不顺,但诸葛亮似乎总是受老天庇佑,并能与神灵沟通,使困难最终得以解决。
祭泸水汉相班师一节所写种种,更是怪像丛生,神乎其神。孔明班师回国至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询问孟获才得知,水中常有猖神作祸,孔明疑惑,亲自到泸水边查看,不想之后更是瘴烟弥漫,鬼哭神号。按照当地旧例,要用四十九颗人头和黑牛白羊祭享,才能平息,然而诸葛亮认为泸水此番景象本就是怨鬼太多所致,因此不能再妄杀。于是用馒头代替人头作为祭品,设香陈案,祭奠亡灵。之后便见“愁云怨雾之中,隐隐有数千鬼魂,皆随风而散”,次日更是“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此故事中,诸葛亮似乎成了一个通晓阴阳的判官,可洗清死者之冤情,携客死他乡的魂魄返回故里。
- ⬛(2)诸葛亮可通天界、人间、地府,诸葛亮具有“神性”是因为他顺应天意、顺应民心
在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天界、人间、地府有着严格的划分,能通三界并与之交流者必然是具有神通之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能得到已逝名将的指点、当地山神的帮助、也可以设坛焚香,安抚冤魂,其本领非凡人所能及。书中所述的这些情节承袭了民间诸葛亮传说中的神异部分,然而又与之前的有所不同。以往所写的诸葛亮的“神通”要么是与生俱来的,要么是通过自身的修炼而成的,如《三国志平话》所言,“诸葛亮本是一神仙”,然而,《三国演义》中,这种能力是以诸葛亮“匡扶汉室”的理想和“宽德仁厚”的品格为基点的:遇毒泉时,诸葛亮所忧之事是“蛮方不可平”,有负先帝重托,无法复兴汉室;军中缺水,诸葛亮焚香告天心念的是大汉的福祉;祭泸水颂扬的是死去将士的忠君爱国之志。正是由于诸葛亮拥有厚德载物、家国天下的大情怀,才使得神灵愿意帮助,冤魂得以安息。故事中对“复兴汉室”“仁慈忠义”的反复强调让诸葛亮的神化形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葛亮具有神性是因为他顺应天意、顺应民心,而以往故事中为展现诸葛亮与众不同而描述的其与生俱来或是修法求道得来的能力在这本书中被淡化了。这容易使民众从神仙方术中脱离出来,引导人们相信只有那些存有仁善爱国之心并顺天意而行的人,才有可能具有“神通”本领。诸葛亮神化形象因此具有了政治教化的意义。
第三、用兵如神——诸葛亮“神化”成了善于用兵的军事奇才,真真假假中,敌军落入圈套;虚虚实实间,胜负已成定局。
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军事才干饱受争议,肯定之人不吝惜赞美之词,否定之人却又极力批驳。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之神、之奇却是被众人所承认的。作者用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手法将诸葛亮“神化”成了善于用兵的军事奇才,真真假假中,敌军落入圈套;虚虚实实间,胜负已成定局。
-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分析人心精准到神乎其神,少有失误
《孙子兵法·谋攻篇》曾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知其优势,避其锋芒;知其弱势,攻其软肋。只有进攻得当,才能克敌制胜。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就神在他能迅速准确地找到敌人的弱点以攻之,
“对于匹夫之勇的,便使其急躁;急躁而求胜的,便进行持久战;对于贪婪而好利的,加以贿赂;仁慈而心软的,便使其疲惫;对于聪明多智而胆怯的,便使之窘迫;对于善用谋划而优柔寡断的,可以突然袭击”。
这种用兵艺术,虽知者甚多但能真正用好的却少之又少。
汉水一战,刘备与曹操两军隔水相距,孔明以放号炮,鸣鼓角乱曹军军心,曹胆怯,拔寨退三十里。孔明趁势渡汉水,之后背水扎营,曹操见此心中本就疑惑,待次日决战之时又见蜀兵弃寨丟甲而逃,以为孔明设计引诱他,故命令收兵。未曾想之后却反中了诸葛亮包抄之计,曹军大败。孔明之后分析曹操败因时说: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我以疑兵胜之。”
由此可见诸葛亮分析人心之精准。毛宗岗在评价孔明用兵时曾说:
“曹操善疑,而孔明即以疑兵胜操。此非孔明之疑操,而操之自疑也。然虽操之自疑,而非孔明则不能疑之也,烧于博望,挫于新野,困于乌林,穷于华容,操之畏孔明久矣。见他人之疑兵未必疑,惟见孔明之疑兵而不敢不疑。”
- ⬛(2)诸葛亮用兵,常常是虚实不定,让人捉摸不透——然而诸葛亮指挥的战争,却极少有败兵之绩,实在是一位军事奇才
孔明用兵,常常是虚实不定,让人捉摸不透。火烧赤壁之后,曹操丧胆逃往彝陵,行军途中,见某地草木丛生,地势险峻,便大笑讽周瑜诸葛缺智少谋,不知在此处设兵埋伏,正说间,赵子龙冲杀出来,曹操措手不及,落荒而逃。军队行至葫芦口处,曹操再次大笑,说周瑜孔明不懂得以逸待劳,忽然间张飞带兵而来,曹操慌忙领兵逃离,华容道三笑时,又见关羽提刀跨马截住去路。诸葛亮虚虚实实的用兵险些让曹操丢了性命。曹操生性多疑,孔明三设伏兵却不曾被其发现,可见孔明智谋之过人;山僻烧烟,声东击西,曹操受惑中计,可见孔明用兵之妙,孔明之神就在这一张一弛、缓急相错中得以彰显。
三国中善用兵法之人不胜枚举,然而却没有一人能像诸葛亮这般用得如此精准、少有失误。小说中,诸葛亮总是能准确地分析出敌军战略意图,并且迅速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或是声东击西、或是诱敌深入、或是设伏围堵……与之作战的敌军虽处处小心谨慎,却終会落入诸葛亮所设圈套。《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战争场面多达上百场,风云变幻、胜负难料,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诸葛亮指挥的战争,却极少有败兵之绩。小说中的诸葛亮用兵灵活多变,虚实不定,难以捉摸,实在是一位军事奇才。
第四、料事如神——诸葛亮曾三授锦囊妙计,转危为安,其神妙可想而知;战争还未开始,诸葛亮已经对战事做了周密详尽的安排,提前准备好庆功宴席;诸葛亮料事精准,早知敌军意图,将计就计大败对手
神仙可以未卜先知,诸葛亮能够料事如神。在《三国演义》中,从诸葛亮粉墨登场开始,大到天下局势“三国鼎立”的预见,小到具体细节的谋划,一切似乎都在孔明的预料之中。战场之上局势瞬息万变,不可控因素数不胜数,然而小说中所写的诸葛亮,却能准确预料事件发展,这便是其神通之所在。
- ⬛(1)锦囊妙计化危机——诸葛亮曾三授锦囊妙计。一次助刘备脱东吴之险,续得佳偶;一次解王平、张翼被攻之围;一次清魏延之叛。
周瑜欲取荆州,假借联姻之名想将刘备骗至东吴加以囚禁,以此作为筹码换取城池。刘备知其阴谋不愿前往,孔明却说有大吉大利之兆,劝说刘备应允下此事,并自信地说:“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玄德听从孔明之言,出访东吴,期间多次濒临险境,却总是被锦囊妙计所救,转危为安,周瑜、孙权都才智过人,诸葛亮料中一计已实属不易,更何况料中三计,由此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之神。
在孔明与司马懿的一场战争中,孔明先是料得魏兵肯定会追来,且必定会以死相拼,因此派王平、张翼前后夹击司马懿军队。诸葛亮又赠姜维、廖化一锦囊,告曰:
“如见魏兵围住王平、张翼,十分危急,不必去救,只开锦囊看视,自有解危之策。”
之后战争正如诸葛亮所料想的那样,最终凭借诸葛亮锦囊中的妙计,蜀军大获全胜。
武侯预伏锦囊斩魏延更是如此。孔明料得魏延有反意,于是在临终之前授予马岱密计。之后事情发展果然如孔明生前预测的那样,魏延反叛,而杨仪、姜维等人依照诸葛亮锦囊妙计最终成功将魏延斩杀。读完此节,诸葛亮料事如神实在令人嗟叹,难怪后人有诗云:“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后日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三国演义》中,孔明曾三授锦囊妙计。一次助刘备脱东吴之险,续得佳偶;一次解王平、张翼被攻之围;一次清魏延之叛。刘备乃蜀国之核心,失备蜀危矣;王张二人乃蜀之保障,失之蜀危矣;刘关张皆死,诸葛禳星,后主阿斗懦弱无能,此时若魏延反叛成功,蜀国之危可想而知。危急之时、存亡之际,孔明皆能预知后事,以锦囊妙计转危为安,其神妙可想而知。
- ⬛(2)预知战事早安排——战争还未开始,诸葛亮已经对战事做了周密详尽的安排,提前准备好庆功宴席
博望坡之战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场战役,战争还未开始,诸葛亮已经对战事做了周密详尽的安排,根据博望坡的地形,诸葛亮命云长引一千军马埋伏于豫山,截焚曹军粮草;命张飞领军在山谷之中埋伏,配合放火;命赵云、玄德诈降引敌。不仅如此,诸葛还让属下提前准备好庆功宴席,若非有神通,又怎能如此自信满满。
诸葛将死,他知道司马懿会趁机攻寨,因此对后事做了详尽的安排。他对属下说到:
“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做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
诸葛亮所做安排,为蜀兵退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司马懿更是以为诸葛诈死而迟迟不敢进攻。
- ⬛(3)将计就计破敌军——诸葛亮心思缜密、料事精准,早知敌军意图,将计就计大败对手
王朗被孔明骂死后,曹真料孔明趁军中治丧,会在夜间截寨,因此布兵设伏。孔明料到曹真计谋,将计就计,派出马岱、王平等伏于寨外,迎击魏兵,文长拒住山口,赵云引兵回杀,曹将率兵杀入蜀寨,见寨中空无一人,料知中计,急撤回军,却与友军自相残杀,醒悟之时,又遇蜀兵诸将,一阵厮杀之后奔回魏寨,本以为无事,又被守寨军事当成敌军,于是又是一阵自相掩杀。曹真本欲设计孔明,夺取蜀寨,却不料被孔明所设计。孔明心思之缜密、料事之精准非常人所能达到。
武都、阳平受袭,司马懿见蜀军兵临城下,欲派兵绕至蜀军后方突袭,此计本已够奇,如郭淮所说:“此一计足显仲达有过人之智”,然而,孔明却早有预料,故破其郡而不入以诱魏兵来袭,然后前后夹击,以此破魏军。之后,司马懿料孔明要安抚军心,不在军中,因此派精兵袭其营寨,然而此计却又被孔明所料。此篇尽显司马懿之谋,最终却还是孔明技高一筹,由此可见诸葛亮之神。正如毛宗岗先生所评:
“武侯之计,未尝不被司马懿所料;而无如司马懿之料武侯,又早为武侯之所料也。懿料武侯之必出,于是而思有义破之;武侯又料懿之知我之出,于是而预有以防之。料其在祁山寨中,而已在武都、阴平;料其在武都、阴平,而已在祁山寨中。料其真退,而竟是假退;料其假退,而竟是真退。致使一足智多谋之司马懿,而动多舛误,束手无策,武侯之神人哉!”
结论:
到《三国演义》时,诸葛亮的神化形象已深入人心。虽然一些情节中仍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葛亮形象演变中所积淀下来的仙道、迷信的成分,而是从“顺天道”“通民意”的角度来重新解释神灵与诸葛亮的关系。这样就使得诸葛亮的神化不再拘泥于宗教的范围之内,而是具有了政治教化、维护社会稳定等更广泛的内涵。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小说,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和智慧的极致化描写成为神化形象塑造最主要的部分。
(图片均来自网络)
每次看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我就泪流满面,为什么
《三国演义》精彩的地方很多,最精彩的应该是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一生从跟随刘备的那一刻起,精彩就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病死五丈原。他的智慧照亮了全书,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感动难忘。百伐没有成功使诸葛亮带着遗憾离世。他的离去,会让很多读者流泪,真的舍不得。刘备死了以后,蜀国几乎是诸葛亮在撑,特别是赵云死了以后,诸葛亮就更加艰难。
说句实话,《三国演义》诸葛亮死后,后面的内容,我很难看下去,如果要看下去,必须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去看,诸葛亮死后的蜀国实在太悲惨,看得心痛。
看到刘禅无所作为,看到姜维在战场上拼命,每当他快要胜利的时候就被召回,看到他需要和皇帝刘禅报告军情却要等很多天,等很多时间以致贻误战机的时候,我无不扼腕叹息,看到姜维最后也战死,除了心痛,不知道该怎样平复心情,看得非常难受。
看到诸葛亮的儿子、孙子战死,心里也很难受,看到刘备、诸葛亮等蜀国将士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到最后被灭国,那种落寞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
看小说,看电视剧,看到悲情的地方就会落泪,一方面是故事情节吸引人,有感染力,触动了人心那个最柔软的地方,说明故事写得很成功。另一方面,看故事流泪的人一定是个善良的人。
你怎么看待诸葛亮
以我看,诸葛亮并非一心为了刘备,他是有私心的,而且为了私心,他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就以刘备伐益州之事来说,益州张松法正二人背主求荣,把西川之地卖给了刘备。
以诸葛亮的雄材伟略,完全可以留关羽赵云黄忠留守荆州,以庞统为军师助守荆州,赵云北上拒曹,黄忠南下防吴,关羽厐统居中南北策应,可谓万无一失;自己带张飞魏延二将随刘备取益州,定可势如破竹。
诸葛亮贯于排兵布阵,而此时诸葛亮只简单的说了一句话:
“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
而把怎么分兵派将的重任甩给了刘备,刘备无奈,也只能说:
“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孔明应允。
你说远征西川应该用精兵强将,而刘备只能带年迈的黄忠和诸葛亮都认为脑后有反骨的魏延出征,而把刘备的精英,关、张、赵云全留在了荆州,你说这样的排兵布阵合适吗?胸韬伟略的孔明竟然应允,这不能不说诸葛亮是有私心的,他要借伐益州来煞煞刘备厐统二人的锐气,让所有人都认清,刘备离了他诸葛亮是玩不转的。为此他是不惜牺牲无辜将士的性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