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旅行(2)吉美博物馆的西域神女_敦煌_中国_博物馆

《吉美博物馆的西域神女》是冯骥才《西欧思想游记》里的一篇文章,笔者读后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随后就在网上搜索它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家博物拥有如此丰富的中国文物,藏品年代完整,量多质精,经典迷人。能把中国人看哭的展览,也难怪大作家冯骥才能有如此的感慨,笔者在细细品读那些文字和作品之后也如鲠在喉,顿时体会到为什么西方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总是让他们去看博物馆。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The Guimet Museum)是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一家艺术博物馆,以收藏和展示亚洲艺术品而著称。博物馆的收藏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中亚和伊朗等地的数万件艺术品,包括陶瓷、青铜、玉器、佛像、壁画、织物、书法等多个领域的作品。

吉美博物馆外观。

吉美博物馆一楼图书馆全景。

吉美博物馆一楼图书馆局部。

展开全文

吉美博物馆一楼图书馆局部。

吉美博物馆一楼图书馆局部。

展厅。

展厅。

展厅。

展厅。

展厅。

展厅。

展厅,佛教万神殿。

展品。

吉美博物馆是欧洲最重要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之一,其收藏品数量和品质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博物馆的收藏品主要来自于法国旅行家和艺术收藏家吉美·埃米尔(Emile Guimet)和其父亲吉美·让·巴蒂斯特(Jean-Baptiste Guimet)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亚洲考察和艺术收藏活动。博物馆于1889年正式对公众开放,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吉美博物馆的展品涵盖了从公元前4000年到20世纪的亚洲艺术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收藏品包括中国唐代的青铜马、日本江户时期的名刀、韩国高丽时期的青瓷、印度教佛像和伊斯兰世界的陶器等。

中国北魏时期的耳饰,5世纪。

多么精美!

中国象牙宫。

中国象牙宫。

中国展厅分“远古中国”、“古典中国”、“佛教中国”三大部分,另外西藏与尼泊尔即单独组成了“喜马拉雅山文化”展区。

内帕尔?18世纪。

这是吉美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千手观音》/Avalokiteshvara à mille bras,越南,雕塑,镀金木材,18-19世纪。

观世音菩萨。明朝,16世纪。法华琉璃粗陶。

狄纳斯提亚清,大德华菩萨,约1662-1722年。

法国吉美博物馆前馆长戴浩石称之为世界最好的瓷塑。

观音和孩子,清朝(1644-1911),带有白色不透明釉料的瓷器 。

观世音菩萨-景德镇窑,元朝(1279-1368),高56厘米。

细节部分,工艺精湛。

八仙之一吕洞宾雕像,中国,18世纪 。

守护王,华北地区,唐代(618-907)。

龙纹脊瓦,中国,17-18 世纪。_

坐狮。

中国,清朝,18世纪。

总之,吉美博物馆是一家以亚洲艺术为主题的重要博物馆,其收藏品数量和品质在全球享有盛誉。

《阇耶跋摩七世》,吴哥窟,雕像,13世纪初。

这是吉美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第一名:《阇耶跋摩七世》国王雕像,吴哥窟,13世纪初。

《阇耶跋摩七世》,吴哥窟,雕像,13世纪初。

青铜象尊, 商代晚期。

陶瓷枕头,晋朝,12世纪末。

陶瓷枕头。

枕头,切口装饰,白色滑和深棕色,北宋12世纪。

葡萄酒饮用和音乐,哈达,1-2世纪。

两个马雕像。东汉兵马俑 。

三彩琉璃陶瓷马,中国唐代,7-8世纪 。

罗汉塔姆拉巴德拉雕像。 华北辽晋王朝,10-13世纪, 釉面陶土。高:123厘米。

这也是该博物馆极其珍贵的藏品之一。

坐和尚,北宋,金漆木。

清朝,康熙(1662-1722)。

欧洲骑士,库维尔特,清朝,18世纪。

一对鹦鹉(左),中国,17-18 世纪 。

两个舞者。

马球运动员,兵马俑,8世纪上半叶。

女子马球运动员 。

马球运动员 。

冯骥才先生的原文分享:

3月23日·巴黎

吉美博物馆的西域神女

吉美博物馆对我有一种特殊吸引力,那是因为在中国尚没有自我文化保护的年代,这个博物馆就开始动手大规模收藏中国的古文物了。最令我关注的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丝路遗址与甘肃敦煌莫高窟一带的考古发掘之所获,尤其是伯希和由敦煌搬到法国的佛教艺术品,大部分放在这里,我想看明白究竟都有什么。

挂毯,北宋(960-1025)。高53厘米,宽27.5厘米。

明朝壁画,15-16世纪,原产于中国北部(山西?

沙漠中的伟大将军和居住在水和土地虚空中的草树之灵,明代挂轴,墨水,颜色和丝绸上的金色。

金丝雀和牡丹,葛饰北斋,公元1834 年。

男佛教供者,北宋。

库查,佛陀,杜尔杜尔-阿库尔,迪纳斯蒂亚唐,公元700-750 年。

带路的菩萨,来自关东莫高第17窟,公元900-950年, 丝绸颜料,138 x 53厘米。

迪纳斯提亚·青,阿马迪奥·康·拉切·多拉特,约公元 1662-1722 年。

(火枪和手榴弹的第一幅插图,10世纪,敦煌。似乎是释迦牟尼被玛拉诱惑的插图中的一个细节,右上方的恶魔用火矛和其他武器威胁,而右下角的恶魔则以快乐诱惑。)

山水画中的两个骑士,或《菩萨和他的侍从》。唐代(彩石)中国学派,(公元7世纪)。

迪纳斯提亚·青,阿马迪奥·阿杜·巴滕蒂,约公元1690-1700年。

敦煌玛拉佛。

带松木和起重机的折叠屏风。

额头饰,镀金青铜,西汉,公元前2世纪

清代画家王辉之作。

清代画家王辉之作。

佛教捐赠者,细节菩萨克西格哈巴、六道转生和十王,公元983年,莫高洞17号屯旺,归义时代,在丝绸上绘画。

康熙皇帝南巡之旅,第四卷,(局部)。

卡扎克向乾隆皇帝进贡马(局部)

卡扎克向乾隆皇帝进贡马。

(吉美博物馆收藏的绘画作品中,从唐至清代的就有千余幅,数量惊人。)

我知道一九〇〇年八月——这位年轻、博学又干练的法国汉学家钻进敦煌藏经洞,将堆满这神秘洞窟的唐宋遗书彻底翻阅一遍,从中挑选出经卷遗书六千余卷和唐宋绘画二百多轴,拿回到法国后分别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里。

为了抢救这批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献,我国那一代的学者跑到法国用极其艰苦的手抄方式,将这些遗书“备份”回来,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抢救”。然而那一批学者全是文字学者,对伯希和与斯坦因从丝路到敦煌搞到手的艺术品所知寥寥。

等到一九四一年后通晓艺术的张大千、常书鸿等人参与了敦煌的抢救,重点放在国内,主要是敦煌石窟里边,对于已经搬到海外的中古遗存,从未有人做过全面又科学的了解、统计与研究。法国和英国的学者们倒是出版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前两次来巴黎时,不巧都赶上吉美博物馆内部维修。这次得知博物馆正常开门,我便迎门进去。使我震惊的是吉美博物馆关于中国古物的收藏不亚于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单说石造像,从北魏、北齐到宋元,非但代不空缺,而且中国所有名山名窟的造像都应有尽有,如天龙山、巩县、云冈、龙门、麦积山、大足等。

天王立像 。

冯骥才在吉美博物馆的中国唐代天王像前。

一尊近两米高青石雕造的盛唐的《天王立像》在国内绝见不到。而伯希和从丝路与敦煌搬来的绢画与雕塑更是超一流的杰作。特别是那些由新疆龟茲石窟揭取的壁画,以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丝路发掘的雕塑,应是我们古代雕塑收藏与研究的空白。

从雕塑史上说,佛教造像是首要的题材与内容。由印度经丝路进入我国中土的佛教造像,经历了外来文化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鲜明地体观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同化力。印度佛教本无偶像,佛教造像源自亚历山大东征时滞留在印度的擅长雕塑的希腊人。最早的佛像具有鲜明的希腊特征,随后是希腊艺术的印度化。一种外来文化如能在本地立足和生根,一定要被本地的文化同化。

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它由新疆通过丝路进入中原,不断被当地文化融化,文化只有被融化才能被吸收。这过程出现三种样式:先是被新疆本土文化融化形成的西域模式,进而是在进入阳关后被西北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与来自中原的文化“夹击”下形成的敦煌样式,再者便是进入中原后被彻底汉化的中原样式。龟茲石窟是西域样式的代表,莫高庭是敦煌样式的代表,龙门石窟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我们对敦煌样式和中原样式的造像雕塑研究较为充分,但对西域模式基本没有研究,因为大批经典性实物都被搬到海外。

西域神女

比如吉美博物馆所藏一尊神女的头像,造型之美不亚于维纳斯。宁静清雅的面孔中带着新疆一些民族特有的气质与神韵;佛天的纯净使其超凡绝俗,美到极致。但这些雕塑在我国不仅从无人研究,国人也从未见过。我为她惊叹!称她为——西域神女。这批伯希和搬到吉美博物馆的西域雕塑,与另一批斯坦因搬到大英博物馆的西域雕塑,是我们敦煌学界研究视野之外的空白。

一百年来,为什么没有一位学者跑到西方进行研究?缺少的是经费还是学术眼光抑或文化情杯?当年刘半农、姜亮夫千里迢迢跑到西方博物馆以面包充饥来抄写流失的敦煌遗书,但今天我们的学界连一册藏于海外的西域雕塑的目录都没有。

我们的学术精神与文化精神难道不是在退化吗?

站在吉美博物馆里,隔着玻璃面对着这些搬不回去的中华瑰宝,我真是惭愧万分。我们真是愧对历史,有负我们的文化。

1909年的伯希和(左),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拣选文书(右)。_

小资料:

伯希和(Paul Pelliot)

维基百科

保罗·欧仁·佩利奥(法语:Paul Eugène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汉名伯希和,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

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往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

伯希和精通多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

· 1878年5月28日出生于巴黎。曾就读巴黎斯坦尼斯学院。毕业后师从汉学家沙畹和印度学家 西尔万·莱维。

· 1900年初伯希和被派往位于法属印度支那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工作。同年二月他被派往北京为学院的图书馆搜集中文书籍。

· 1901年伯希和22岁,返回河内,成为远东学院的汉学教授。同年第二次到中国考察,为远东学院带回大批汉、蒙、藏文书籍和艺术品。

· 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到中国考察,收罗大批书籍和雕刻艺术品。

· 1903年伯希和将元周达观著《真腊风土记》翻译成法文并加注释在巴黎出版。

· 1904年离越南回国。同年在巴黎发表《交广印度两道考》。

· 1906年6月15日,伯希和与军医Louis Vaillant和摄影师Charles Nouette一起从巴黎出发前往中亚探险。3人乘火车经莫斯科和塔什干进入了中国的领地新疆。探险队8月末到达喀什,在俄罗斯总领事馆逗留了一阵子。中国的官员对伯希和流畅的中文感到吃惊,并为探险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便。探险队离开喀什,第一站到达了图木舒克村,然后前往库车。

· 1907年探险队在库车发现了用婆罗米文书写的久已失传语言的文件。这些失传语言后来被伯希和的老师烈维译解为乙种吐火罗语。探险队在同年9月先行到达乌鲁木齐,伯希和到焉耆调查,10月抵达乌鲁木齐。伯希和在乌鲁木齐获得澜国公赠送的沙州千佛洞写本一卷。

· 1908年2月,为了查阅敦煌出土的《法华经》古抄本,探险队到达敦煌。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在前一年(即1907年)已经从敦煌的莫高窟得到约七千余卷古文书。伯希和与保护莫高窟的王圆箓谈判进入藏经洞的事项。在这里伯希和流畅的汉语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伯希和经过3周调查了藏经洞的文件,并选出最有价值的文件约二千余卷。伯希和与王道人谈判,计划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后同意以500两官银(约90英镑)的价钱把这些文物卖给伯希和。因为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带走的文件中有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相反通晓包括中文在内的13国语言的伯希和选出的文件全都是绝品,其中也包括新发现的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景教的《三威蒙度赞》。同年伯希和在《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发表《敦煌藏经洞访问记》。

·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直隶总督端方和一些学者如罗振玉、王国维等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中国学界的注意。伯希和发表《中国艺术和考古新视野》向欧洲介绍罗振玉、王国维的研究成果。

· 探险队一行于1909年10月24日回到巴黎。不过伯希和意外地受到了远东学院同事们激烈的指责,说探险队浪费公款并带回了伪造的文件。他们认为英国的斯坦因已经拿走了敦煌所有的文献。后来斯坦因于1912年出版了《探险旅行记》,宣布还有大量的文件被留在敦煌,对伯希和的疑惑才消释。此后,伯希和发表了《敦煌千佛洞》等多部论文,对汉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 1911年—1913年伯希和和沙畹合著《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 1921年5月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金石美文)院士。

· 1923年任《通报》主编。

· 1928年在《通报》[讣告](nécrologie)一栏发表《王国维Wang Kouo-wei》,悼念王国维逝世。(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杀)。(T'oung Pao Vol. 26, No. 1, 1928, pp. 70-72 )

· 1933年发表长篇论文《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旅行》。

· 1934年发表《吐火罗语与库车语》

· 1935年12月任法国亚洲协会主席。

· 1939年当选为中国中央研究院通讯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伯希和作为法国武官在北京逗留,1945年10月26日在巴黎死于癌症。有人评价说:“如果没有伯希和,汉学将成为孤儿”。巴黎的吉美博物馆有一个画廊以伯希和命名,伯希和收集的很多文献被法国国立图书馆保存。

伯希和著有大量汉学专著,其中《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旅行》、《交广印度两道考》、《四天子说》、《支那名称之起源》、《玄奘沙州伊吾间之行程》、《魏略西戎传中之贤督同汜复》、《中国载籍中之梵衍那》、《库车阿克苏乌什之古名》、《高昌和州火州哈喇和卓考》、《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犁靬为埃及亚历山大城说》等书有冯承钧翻译本。

以上小资料源自《维基百科》。

文图编辑︳潘天翠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英文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