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在什么地方有关玉门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是一种怎样的家国情怀_玉门关_阳关_西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玉门关 玉门关 阳关 西域

本文目录

  • 玉门关在什么地方有关玉门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是一种怎样的家国情怀
  • “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
  • 玉门关在唐朝人的诗歌里频繁出现,玉门关究竟在哪里
  • 玉门关是什么
  • 经常在古诗里出现的玉门关在甘肃什么地方
  • 诗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 写“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诗人,一生是怎样走完的
  • 诗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玉门关在什么地方有关玉门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玉门关在甘肃省,大多数人认为,历史上的玉门关在敦煌市西北方向。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在敦煌的东方。

在汉武帝时期,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这这个时代开辟了丝绸之路,让汉朝和西域往来,建立起一条非常闻名的商业通路。

在汉明帝驾崩的时候,匈奴进攻汉朝。汉军粮草耗尽,被匈奴围困。后来等到汉朝救兵来解围,回到玉门关时,只剩下十几个人活者回来。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是一种怎样的家国情怀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須生入玉门关。

此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二首之一。戴叔作(732.一789),字幼公,现江苏人。

“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須生入玉门关”。意思是说,作为子民我愿以此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須活着返回家园。诗中表现了古代文人家国天下的情怀。古代文人受儒家思想之影响,意识里都充满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思想,把家国情怀看的特别重。“枥上骅骝思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就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

此诗末一句“生入玉门关”引自汉班超之句,班超出使西域3O多年,老时思归家乡,上书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戴在这里批评班超不该有归乡之思想,大丈夫为了国家何处不能埋忠骨。

戴的思想虽然有点偏激,但也表现出诗人为国不惜拼死一战的决心。

“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

聊聊玉门关和阳关。

阳关,西域与中原的分界线。

玉门关,塞外大漠与中原烟柳的分界线。

这两关,既是中原和西域地理上不同,更是诗人心中情感的波澜起伏。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西北大漠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荒凉之地,而是塞外广漠壮阔风光的大好去处,但在千年前的人们看来,远不是如此。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唐朝诗人笔下的西域边塞,以诗歌来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感。

阳关、玉门关的地理条件

据文献记载,在汉武帝元鼎年间,开通河西,设四郡,据阳关、玉门二关。文献《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到“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在汉朝时期,阳关、玉门关就已经纳入政府的管辖之下,并设置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

在唐代李吉甫所写的《元和郡县志》中更为详细的记载到:“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日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都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玉门故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门户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恐后代谓臣没西域,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即此是也。“

这部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总志中详细的说明了阳关与玉门关的地理位置,阳关在寿昌县以西,在玉门关的南边,所以得名阳关,而玉门关在寿昌县的西北,是西域的门户。同时也记载了班超在西域时对中原家乡的思念。后世文献对于阳关、玉门关的具体地理位置多有不同,目前基本上认为,汉代时期的玉门关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的小方盘城,唐代时期的玉门关即今甘肃安西双塔堡附近;阳关则在今甘肃敦煌市西140里的“古董滩“。

由于汉唐时期,中原地区和西域诸国的交流频繁,同时国力强盛,对外征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丝绸之路也较为热闹,阳关、玉门关的地理位置便是十分的重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宋元以后因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阳关、玉门关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舞台,西方的农作物、服饰、音乐舞蹈等等,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都在此得以交流。

在这一条丝绸之路上穿梭,其西通西域、中亚乃至西亚、欧洲,东接河西走廊直至中原地区。自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原地区的文明和文化也通过这条路向西影响,阳关、玉门关也渐渐成为沟通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部落的战略交通枢纽,也是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随着双方战争与中外商旅商贸活动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原军士、文人与商贾开始由此进入昔日神秘陌生的西域边塞。

唐朝诗人眼中的西域

不同于中原地区,陌生的西域边塞,在唐代中原诗人笔下的“阳关“、“玉门关“,又是什么样的呢?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在远离了家乡,诗人们对阳关、玉门关的情感变得复杂,既没有熟悉的亲朋好友,也没有江南地区的温柔春光,小桥流水。在面对满眼的黄沙,荒凉的植被,内心感情有的只是无以言说的荒凉与悠远。

远在天边的家乡

由于地域上隔绝,唐代诗人对于西域最早的认识可能就是阳关、玉门关。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河西走廊与沙漠戈壁,眼前早已不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中原的肥沃土地,中原农耕民族与塞北游牧部落之间的差异,既远且异。

所以在唐代诗人的笔下,“阳关“、“玉门关“是情绪中远离故乡家园的惆怅,在他们心中心目中,荒凉悠远是毋庸置疑的共识,“绝域“、“万里“比拟“阳关“、“玉门关“者实不在少数,更甚者至有“阳关“已经近天之慨叹。如在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中“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唐代诗人内心的“阳关“、“玉门关“,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文化、情绪倾向,诸如思妇对出征良人的思念与盼望之情,征戍之人的思乡之情与有家不能回的愁苦心绪等,皆隐匿于他们的妙笔之下。

玉门关设立于汉代,从那时玉门关便有了乡愁色彩。“臣不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东汉班超的这句诗歌影响了后世的许许多多的人,自此玉门关不仅仅是遥远西北地区的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人们心中的那一段关于他的故事和历史,更是班超心中渴望的回归故土与浓浓的思乡情愁。

建功立业的象征

唐代诗人心目中,阳关、玉门关这两关,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地位。因为它们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略。作为中央政权与西北游牧部落接壤地带的前哨,阳关、玉门关既是唐王朝西开疆拓土的起点,也是西北游牧部落东向进攻的门户。

这也就意味着,阳关、玉门关也就是中原将士、文人建功立业的战场。因此,在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看来,“阳关“、“玉门关“往往意味着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与慷慨激昂的情绪。

唐代西北边地战事频繁,一生清贫的文人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往往内心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他们就转而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西域。在那里,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满眼陌生,但他们相信凭借自己的勇武和能力,是可以在一方广阔战场上有所作为的。

这些立志报国的诗人,投笔从戎,寄希望于战场立功而求取功名,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与抱负纵横疆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正如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丈夫渴望建功的决心一览无余。

玉门关在唐朝人的诗歌里频繁出现,玉门关究竟在哪里

谢邀。

玉门关在甘肃境内,汉代修建由酒泉至玉门的长城,此处设立的关隘称玉门关。

玉门关是古代中原抵挡边塞游牧民族侵袭的门户;古代将士远离故土,告别家人,征战沙场,壮怀激烈,抛尸边塞,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以此寄情,抒发古人的情怀,写尽离合悲欢的诗词。

尤其唐宋时期以玉门关为题材的诗词最多,如王之涣(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孤城遥望玉门关,均是千古绝唱。

另外玉门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关隘,中原由此打开通往西域各国的门户,客商往来频繁,此关也见证了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

玉门关是什么

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记录着从丝绸之路开辟之初,敦煌从一个游牧之地,变成了一个繁荣一时的大都市。霍去病领命抗击匈奴,敦煌从此成为大汉版块的一员。按照文献的记载,玉门关设为酒泉玉门都尉之后,迅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第一要道。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而在那时,玉门关前方是平坦的戈壁,使它成为了商贾和外交使节的重要通道。

经常在古诗里出现的玉门关在甘肃什么地方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意是:孤城背靠万仞高山,只因和煦的春风未曾吹到玉门关,不要埋怨羌笛吹起悲曲。

诗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意思: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赏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写“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诗人,一生是怎样走完的

戴叔伦,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他的祖父是隐士,父亲也是隐士,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他就出生于这样一个隐士家庭。要知道,隐士在唐代是非常不受重视的,甚至被鄙薄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那么盛行,更没有了“终南捷径”的传说。所以在唐代甘心做隐士,是存粹的、没有任何功名之念的隐居。到了他这一代,时代变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国家陷入了战乱,他的家庭深受影响,没有了继承做隐士条件。

大约在他三十二岁时,因为受到吏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刘晏的赏识,被推荐做了九品秘书正字,并被刘晏招入幕府做事。从此正如步入仕途,人生的轨道发生了转变。

那时,刘晏负责的是湖南一带的盐铁转运,戴叔伦可谓是他的得力助手。一次,戴叔伦押解钱粮路过四川云安,正逢叛臣杨子琳谋反,劫持了戴叔伦,并威吓戴叔伦说,“把钱交出来,我就免你一死。”戴叔伦宁死不屈,说:“身可杀,财不可夺”,那杨子琳没办法,就又把他放了。戴叔伦十多年一直在那个岗位上,四十七时,在河南留后任,兼监察御史里行。

在他四十九岁时,刘晏被朝廷赐死,他被调往京城听候处置,几个月后,他被被任命为七品的东阳县令。任县令期间,因政绩卓著,加授从六品的大理司直。约五十二岁时,提升为正六品的侍御史。约五十三岁那年,代任四品的抚州刺史,同年转正,加授金紫服,封谯县开国男爵位。

约五十六岁时,在抚州刺史任上,因为被人毁谤,被朝廷传讯。后来真相大白,无罪放还。他向朝廷上表自请为道士,辞官归隐。开始在金坛隐居,卒于五十八岁。

他的一生还算安稳,但做官终是违背了他的意愿,心里还是向往隐士的生活,于是他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了诗中,《全唐诗》收录他的诗304首。他的诗多是山水闲逸诗,表达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摘录几首: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

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水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晚烟迷。

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

——《泛舟》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与友人过山寺》

偶有的几首壮烈激昂的边塞、从军诗,也是对当时国家长年战乱不安的感慨,期望早点结束战乱,恢复和平,能够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他《塞上曲二首》如下: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诗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黄河、孤城、万仞山,雄壮苍凉的景色衬托着战士们哀怨思归的心境。一座城楼孤立在崇山峻岭之中,荒凉的玉门关外从不曾吹过春风。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宽广荒凉,流露出守边将士对朝廷不满的哀怨情绪,反映了诗人关心边疆将士的感情。音韵优美,绘声绘色,撼人心魄。

请与诗人一起穿越历史时空,感受一下古代边关的凄凉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