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覆灭之际,耶律大石选择自立为帝,并率军西征“西辽”是按照史书惯例,与被金国灭亡的中原辽国作区分,西辽国内以契丹为族称,或者应该称之为辽国,但为免混淆,本文也按照西辽进行阐述。
唐朝自安史之乱走向分裂,再无力震慑北疆,加之五代十国相互混战。使契丹部逐渐崛起,耶律阿保机奠定国家基础,耶律德光仿中原制度始建辽国。
辽国曾纵横草原,披甲控弦高达百万,令北宋与西夏皆不敢与之为敌,可惜兴衰更替,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仅用十年便灭亡辽国。
辽国宗室唯有耶侓大石,可敦城成为最后的据点,但可敦城地狭民贫,东面金国意欲斩草除根,南面西夏控弦数十万,北面荒芜无法生存,因此唯有西面是可行的出路。
西域的富庶,也创造了这里强大的势力,无论是与西夏结盟的西州回鹘,还是喀喇汗国与塞尔柱王朝,都远比穷途末路的耶律大石要强盛得多。
笔者带您客观剖析,为何耶律大石能够以“十八部王之众”精兵万余,便建立西辽并称霸中亚?
耶律大石西征的首个对手,与其说西州回鹘,倒不如说是控弦数十万的西夏回鹘部落原是铁勒部的分支,因薛延陀政权屡次南侵,回鹘接受唐太宗册封,协助唐军攻灭薛延陀部,据漠北建立回鹘政权。
强大的回鹘汗国,曾经是唐王朝抵御吐蕃入侵,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军事保障,但回鹘政权内部并不稳固,被黠戛斯汗国击败后解体。
西迁后的回鹘诸部,在河西走廊建立甘州回鹘与沙洲回鹘,在天山吐鲁番地区建立西州回鹘,在中亚与葛逻禄等部落建立喀喇汗王朝。
夏太宗李德明时期,尚在成长期的党项部,无力向强大的辽国与北宋抗衡,因此全力攻略西方,1017年便攻破甘州置兵戍守,1028年李元昊统军,彻底攻灭甘州回鹘与沙洲回鹘,1030年迫使瓜州回鹘王贤顺率众归降。
李元昊雄心壮志,称帝前为全力应对宋朝的战争,遂先征服河湟吐蕃,随后进攻兰州诸羌,又率军西攻瓜州回鹘,迫使西州回鹘臣服而告终,至此西夏势力取代契丹,成为河西走廊至西域的主宰。
《辽史》曾记载喀喇汗国阿萨兰遣使求援于辽,证实西夏建国初期,回鹘诸国向辽国朝贡的事实,因此耶律大石写给西州回鹘毕勒哥的信,也提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这段往事。
《辽史天祚帝》“昔我太祖皇帝北征,过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诏尔祖乌母主曰:‘汝思故国耶,朕即为汝复之;汝不能返耶,朕则有之。在朕犹在尔也。’尔祖即表谢,以为迁国于此,十有余世,军民皆安土重迁,不能复返矣。是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也。
对耶律大石而言,经过阿尔泰山南麓和东部天山北麓,到达西州回鹘国的都城别失八里,这条唐代中期开辟的回鹘路,是最便捷的通道。
即便是同族血脉,百年也早已生疏,西域早已向西夏称臣,西夏虽不似建国初期般骁勇善战,但依旧有能力对西州回鹘造成毁灭性打击。
所以西州回鹘无论从法理性亲近性,还是国家实际利益,西州回鹘宗主只能是西夏,而非百年前的旧主辽国。
西辽帝国耶律大石像
西夏崇宗李乾顺3岁即位,因幼年长期被母后梁氏把持朝政,致使其性格优柔寡断,亲政后的内政外交皆异常矛盾。
党项族本是游牧尚武,人口虽然只有数百万,却能抗衡辽国与北宋,李乾顺时推进汉化,使得西夏国更加依赖农耕带来的财富,坚定其固守主要农耕区,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的战略,使军事能力快速衰退。
西夏在李乾顺时期,遭到宋朝沉重打击,宋朝兵临国都兴州、灵州,使西夏元气受损,辽国与北宋灭亡之际,西夏疆域得到扩展,但是战略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使其直面金国强大的军事威胁。
李乾顺本意是援助辽国抗金,却在受挫后拒绝辽国的求援;想要侵吞北宋富裕的陕西,却被金国夺取以青海做补偿;想要垄断丝绸之路的财政,却暗中与耶律大石结盟,因此对救援西州回鹘态度冷淡。
对西州回鹘王毕勒哥而言,西域各国势均力敌,若拒绝耶律大石的借道请求而爆发冲突,在没有西夏支援的情况下,无论胜败西州回鹘都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只能便宜竞争对手。
相反,若真如耶律大石所言,西州回鹘与西辽结为盟好,耶律大石率众西征,无论胜败都将搅乱西域局势,届时西州回鹘反倒有机会扩张疆域,因此厚加礼遇。
《辽史天祚帝》毕勒哥得书,即迎至邸,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所过,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获驼、马、牛、羊、财物,不可胜计。军势日盛,锐气日倍。
正是得到西州回鹘王毕勒哥的允诺与资助,耶律大石才能顺利踏上西域的土地,并在寻思干迎战西域十万联军,耶律大石取胜追杀数十里,迫使回部酋长归降,成功在西域站稳脚跟。
西辽骑兵与西域骑兵
抓住喀喇汗国分裂的千载良机,令耶律大石成就称霸中亚的伟业前文提到,喀喇汗王朝由回鹘近支“样磨部”,与葛逻禄等部落融合建立,后来又接纳西迁回鹘,经过百年间的扩张,成长为西域具有影响力的政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041年桃花石·喀喇汗伊卜拉欣,用武力夺取布哈拉后独立自治,喀喇汗国正式分裂为,东喀喇汗王朝和西喀喇汗王朝。
西喀喇汗国背靠塞尔柱帝国,西州回鹘背靠辽国和西夏,唯有东喀喇汗国独立发展,但在西域三国的交战历史中,却是东喀喇汗国处于优势。
东喀喇汗国以八剌沙衮为政治、军事都城,以喀什噶尔为宗教、文化中心,耶律大石击败西域联军后,想要乘胜攻占喀什噶尔地区却遭遇失败,若非阿赫马德汗病体缠身,只怕耶律大石难以全身而退。
认清双方差距的耶律大石,顺利夺取七河地区,尊重当地的民俗信仰,并接纳葛逻禄人和回鹘人补充实力,同时与百年前从辽国迁徙而来,戍守东喀喇汗国边境的契丹人往来密切。
1134年东喀喇汗国新的继位者易卜拉欣,遭遇到葛逻禄和康里人反叛,危急时刻请求耶律大石率兵平叛,随后举国归降,耶律大石为彰显宽厚,保留其对东部喀什噶尔与和田的统治。
《辽史天祚帝》记载:延庆三年,班师东归,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
《辽史》的这段记载,显然与诸多文献记载颇为冲突,穆斯林典籍倾向耶律大石,据巴拉沙衮改名虎思斡耳朵,而非另辟新都。
因为西辽治下民众交税极轻(约1狄纳尔),另辟新都不仅耗费巨大,亦难以对征服区域实行统治,毕竟耶律大石尚有恢复辽国的宏愿,不久后便以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率七万骑东征金国。
西域诸国形势图
东征金国以失败告终,《辽史》“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而金国也因为冻饿,导致契丹将领起义惨败,耶律大石再无余力东征,只好专心经营西辽帝国。
不知是巧合还是早有谋划,耶律大石对西喀喇汗国发动进攻的时机堪称精准,时值塞尔柱帝国与花剌子模帝国交战,西喀喇汗国内部,也因与葛逻禄的军事冲突而国势衰败。
耶律大石高歌猛进,占领费尔干纳盆地及泽拉夫尚河流域,最终在忽毡与西喀喇汗国遭遇,西喀喇汗国3万精锐,被耶律大石以少胜多击败,西喀喇汗国举国震惊,但由于西辽扩张已极,双方进入休战期。
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以宗教的名义,号召穆斯林国家征讨葛逻禄人与西辽,联军声势浩大步骑高达10万。
耶律大石麾下仅有约3万,东喀喇汗国与葛逻禄也有3万,总兵力处于劣势,却出人意料主动在卡特万迎战,而这其实是耶律大石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
首先,卡特万属于西喀喇汗国境内,自古‘拒敌于国门之外’,都是国势强盛的表现,西辽作为外来政权,更需要保境安民的实力。
其次,西辽安营之地背靠达尔加姆峡谷,占据复杂地势;塞尔柱联军声势浩大却不能团结,西辽兵少却士气振奋,因此占据人和优势。
最后,西辽帝国必须言而有信,若弃葛逻禄于不顾,那么现有归附的东喀喇汗国,与回鹘诸部众也将弃西辽而去,更遑论称霸中亚。
卡特万之战,塞尔柱联军阵亡超过3万人,耶律大石乘胜攻入西喀喇汗国都城撒马尔罕,旋即出兵花剌子模迫使其臣服,西辽帝国疆域东起土拉河西尽咸海,成为中亚霸主。
西辽帝国疆域
西辽帝国的建立依仗武功,更离不开文治,推动了西域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从西汉年间与匈奴争夺统治权,到唐朝与突厥争雄,参与方都采用羁縻政策,保留西域诸国,而没能对西域实行直接有效的治理。
耶律大石的西辽帝国,是首个由东方势力,在西域建立国家机构统治的政权,之后的三个政权分别是元帝国、准噶尔汗国、与清王朝。
西辽的胜利,固然是耶律大石军事功绩,也有历史机缘的巧合存在,但背后更是其文治的体现。
西辽顺应中亚的宗教信仰,辅以先进的儒家制度,并承接辽国宽容的民族政策,使各部落能够平等相处,建立有效的行政统治,保障征伐时期财政的充裕,并在征战失败后迅速恢复等。
以至于蒙古西征时,随军的耶律楚才赞叹:耶律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为中华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与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辽史》《宋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