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_笃行_空间站_自强

2023高考作文预测一

立身处世,笃行致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目前,在太空运行着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将于2022年完全建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一个是计划于2024年退役停营的国际空间站。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初建,中国申请加入,被拒之门外;2011年,美国通过“沃尔夫条款”,全面禁止中美两国太空领域的合作。1992年,中国制定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2003年,中国成功实现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州12号首次入住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从此打开,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打破国外长期封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锲而不舍的又一辉煌成果,再一次让世人见证了中国智慧和创造。孔子说:“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请结合材料,以“自强与笃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 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介绍了现在空间站运行情况。第二段介绍我国在空间站方面经历了受歧视被拒绝后奋起的过程。由实现第一次载人航天飞机飞行到最后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第三段介绍了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空间站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自立自强,坚持笃行。

材料之后给出了明确的主题“自强与笃行”。材料包含的内涵与所给的主题是一致的。 写作时围绕“自强与笃行”写作。“自强”,自我勉励,奋发图强。“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中国人是因为自强与笃行,所以能够在空间站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写作的时候,可以安排成并列结构,因为“自强”和“笃行”可以理解为成功的两个因素。依靠“自强”和“笃行”成功的事例非常多,可以寻找相关的例子进行写作。比如古代汉朝自强不息,打退匈奴;清朝政府虽然软弱,但有一批勇士自强不息,比如左宗棠、林则徐等。在现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奋勇杀敌。这都是自强不息、坚定笃行的事例。当然如果安排成递进式的结构也可以,因为“自强”可以是“笃行”前提条件,是因为“自强”所以能够“笃行”。安排成层进结构文章更有深度。

这个作文题目如果对“自强”和“笃行”的内涵理解有误,最容易写的偏题。另外,在写作的时候,也容易忽略“笃行”,而只写“自强”。如果只写一个方面也是写作中的一个失误。

参考立意:

1.自强与笃行方能致远。

展开全文

2.自强与笃行是成功的双翼。

3.自强与笃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佳作赏析

立身处世,笃行致远

“笃行”,是孔子赞赏的立身处世的信念和原则,也包含着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格。西汉戴圣所著《礼记·儒行》有这样的记述:鲁哀公问孔子,儒者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呢?孔子从各方面描述了一个真正的儒者形象,其中之一就是“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就是说,一个人要不停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身体力行永不懈怠,才能实现目标。

笃,字形简单,内涵深刻。《说文》解释:“笃,马行顿迟也。”《释诂》称:“笃,固也。”表示意志坚强。而东吴陆玑《疏》统而论之;“物厚者牢固,纯也。”一个“笃’字所蕴含的诚信、厚道、实干之意,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修养道德的基本准则,也成为择友、从政的重要条件。

当我们把“笃”上升到文化层面,就让“固”和“纯”在经典中找到最好的归宿,并在现实中演变出艰苦奋斗、团结博爱、奋发图强的精神实质。

笃行,意味着兢兢业业的实干。《诗经·公刘》记载了周祖先公刘带领周氏族由邰迁围的经过。“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嘲居允荒”,公刘作为部落首领,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历史也给了他一个最简洁的评价,就是“笃”-“笃公刘,忠厚我祖好公刘,匪居匪康”。他用踏踏实实的干劲、一心一意的追求,让一个部落复兴、一个民族昌盛。

笃行,是信念坚定而执着,朝着一个方向矢志不移。《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张问怎样能使主张到处行得通。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志向明确,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下,他一生坚持不懈。一方面积极入仕,先后为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另一方面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求实现心中之道。面对长沮、桀溺等人的质疑与不解,孔子坚持“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笃定前行。

笃行,连着豁达心胸、坚毅忍耐,也连着一颗赤诚之心。“欲当大任,须是笃实”,忠诚老实是立身之本,也是成事之要。北宋晏殊在 14 岁时,被作为神童推荐参加殿试。结果,他见到试题就说:“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此后,宋真宋又提名让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晏殊据实告之:“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要把笃行坚持到底,必须用诚实之心去落实。古人说“不诚无物”,没有对事对人的诚实敬畏,笃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晏殊以拙诚之心,赢得世人尊崇。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求学与做事的最后阶段,笃行就是努力践行所学。

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勤学不辍、意志坚定之人,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点。“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的话道出了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通过学习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升境界,经过审视、发问、思考、判断,最后落到行动中。倘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抑或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贸然行动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笃行致远,亦如探险,只有不畏艰难,孜孜以求,方能达到常人罕至的境界。

2023高考作文预测二

答向天之问,赴星辰大海

材料一: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飞向九天。从此,一代代航天人开始了探索太空的不懈征程。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不断刷新高度,助力国家发展。

材料二:

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一位航天人给自己的孩子写了这么一首诗:

我的孩子

如果可以

我想告诉你

燃料是

点燃自己

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

为了梦想

抛弃自己的东西

生命是

用来燃烧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

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

是伟大的开始

读了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学校正在举办航天周活动,邀请你到活动现场做一次演讲。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析

答向天之问,赴星辰大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答向天之问,赴星辰大海”。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立于华夏大地,望向浩瀚苍穹,千百年前,屈子也正以同样的姿势,怀着同样的好奇与热忱,与我们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发出如此这般古老而神秘的疑问。而如今,伴着耀耀明辉、缕缕墨香,我们终于得以触碰点点星光,答先人向天之问,赴远方星辰大海!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答向天之问,先辈筚路蓝缕,开天辟地。

长河落日,大地疮痍。内忧外患的孤立之境,国人四顾茫然。然而,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航天先辈立于泥泞,扛起红旗,用长达五十年的漫长坚守与奋斗,让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看,戈壁滩上的火箭底端亮起耀眼的火焰;听,一曲荡气回肠的《东方红》响彻太空!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嫦娥”问月,“北斗”指路,“天宫”览胜,“天问一号”遥指火星……前辈们踏下的足迹,指明的方向,留存的精神,流淌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更闪耀在遥远的苍穹之上。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为答向天之问,同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踏南天,碎凌霄,择一事,终一生。新一代的航天人擎起前行的火把,燃起创新的火焰,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奔跑,刷新纪录,创造奇迹。不到33岁的长征五号团队,平均31岁的“小卫星家族”,平均28岁的云雀系统团队,还有“细分时间,压缩速度”的北斗工程师谢军,带领团队创新研究并成功发射了“墨子号”的总设计师王建宇……沿着志同道合的航天前辈的足迹,他们且前行,再出发,至其诚,致其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为答向天之问,我辈当不负青春,砥砺奋进。

“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王绶琯院士炽热的坦陈,萦绕于耳;“要勇于有梦,勇于追梦,勇于圆梦,你们年轻人永远年轻”,张贵田前辈真挚的期盼,令人动容。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丹心付家国,一脉继承之。也许,我辈之中,大多数人不会成为航空航天事业的从业人员,但我们会将航天精神记于心间,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奉献、发光发热。举起万家灯火,赴往各自的星辰大海;守望一方安乐,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点亮一隅星宇。

桑田碧海须臾改,方兴未艾展未来,叹航天精神照耀中华,今传承复兴祖国荣光!亲爱的青年啊,为答向天之问,更为赴星辰大海,请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让航空航天精神于继承探索中生根,于创新发展中萌芽,汲取知识的养料,让自己成长为百尺之高木,国家之栋梁,以摘星辰,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