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简介及最后结局(国民党五大军政长官,除了华中的白崇禧,还有谁他们结局如何)_长官_蒋介石_军政

本文目录

  • 国民党五大军政长官,除了华中的白崇禧,还有谁他们结局如何
  • 国军的八大金刚都是谁其结果又是什么
  • 军统八大金刚都有谁,最后他们的结局如何
  • 淮海战役中,九名高级将领最终结局如何
  • 国军几位出名将领简介
  • 淮海战役中国共两党双方的指挥官是谁

国民党五大军政长官,除了华中的白崇禧,还有谁他们结局如何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通电下野,走向幕后。就在同一天, 国民党华北“剿总”副总司令 邓宝珊 代表总司令傅作义,和解放军正式达成《关於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日,北平城内的25万国民党守军开始陆续撤出市区,接受解放军的改编。

北平的和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 华北“剿总”不复存在了。东北“剿总”、徐州“剿总”也随着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的完败而撤销。国民党四大“剿总”中,就剩下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总”了。

1949年4月初,华中“剿总”改组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至此国民党的“剿总”机构成为 历史 。 除了华中,国民党又先后设立了西南、东南、华南三个军政长官公署,加上在1948年设立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共有五个长官公署。那么,这五个公署的长官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代总统李宗仁走上前台后,企图用和谈争取时间,以达到其划江而治的目的。既然要和谈, “剿总”这个名字就不能再叫了,于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商量后,将华中“剿总”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当然这是换汤不换药,白崇禧无非是换了个称谓,从白总司令变成了白长官。

蒋介石虽然下野,但是在溪口依然遥控着局势,蒋军的嫡系,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根本无法指挥了。这就导致,在长江防线中,以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和以汤恩伯为代表的蒋军,各自划分区域防守,各自为战。

在解放军渡江前夕,白崇禧极力扩充,使得自己掌控的部队超过了30万,但副长官宋希濂在解放军渡江后,执行了蒋介石将主力撤到川东的命令,导致白崇禧可用的兵力大减。

在 “是战是和”上,李宗仁和白崇禧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南京解放后,李宗仁认为大势已经无法挽回,想再度提出和谈,不料在桂系骨干将领参加的会议上,白崇禧极力主战,将李宗仁晾在一边,此时的白崇禧积极向蒋介石靠拢,昔日李、白之间的亲密无间不复存在。

在桂林解放前一天(11月21日),损失了大部桂军精锐的白崇禧和李宗仁进行了最后一次会面,李宗仁力劝白崇禧, 说:“以我对蒋介石多年的了解,你去那里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去台湾。”

就在白崇禧犹豫的时候,桂系元老李品仙代表蒋介石邀他来台湾,白崇禧认为蒋介石还需要借助自己的军事能力,最终没有听李宗仁的劝告,还是于12月 28日飞往台北。

到台后的白崇禧被蒋介石免去了一切职务,只得了一个 “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虚衔。此后,白崇禧处于长期被监视,蒋经国甚至派人专门在白崇禧的住所对面设立了一个派出所。这时的白崇禧后悔也来不及了,他开始了深居简出的沉闷生活。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暴死在卧室,尸身发绿,死因不明,时年74岁。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比较特殊,是和四大 “剿总”同时存在过的机构,这是因为长官张治中不愿意参与战争,所以蒋介石最终没有设立西北“剿总”,而是将张治中任主任的西北行辕改称为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张治中资历很深,当过黄埔军校的代理 总队长、军官团团长,他和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陈继承被称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张治中是国民党中少有的老实人,他一直和中共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邓颖超曾 评价张治中说 :“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一直谋求和平的张治中,在1949年 4月初,作为国民政府和平谈判的首席代表来到北京。渡江战役发起后,张治中选择留在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张治中留到北京后,国民政府下令免去了他一切职务,西北军政长官一职引来了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的争夺。

若在此前,蒋介石是断然不会将西北军政长官这个重要的职务给 “三马”中的任何一人,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随着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丢失了陕西的大部,蒋介石为了确保西南,决定让胡宗南的残余主力进入四川。这样一来,西北所能依靠的主要就是“三马”的军队了,于是,蒋介石将 西北军政长官一职给了 “三马”中实力最强的马步芳。

马步芳的主力部队是由他儿子马继援任司令官的青海兵团( 辖第82军、第129军、新编步兵军、新编骑兵军),马步芳就任西北军政长官后,马氏父子非常骄横,声称要打几个胜仗给广州看(南京解放后,国民政府迁到广州)。但是,在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有力打击下,青海兵团主力在兰州战役中损失惨重,马步芳在让手下继续顽抗的同时,自己却乘坐飞机逃往重庆,重庆解放前夕,他又带着家眷逃到了台湾。

到台湾后,由于马步芳抛弃部下并且在逃走时带走了拨付给青海兵团作为军费的黄金,所以他受到各方弹劾,马步芳清楚台湾是不能再待下去了,他用2000两黄金打点,得以离开台湾前往沙特。 在沙特,失去了昔日权势的马步芳,用多年来搜刮的黄金置办了很多的房产,当起了寓公,1975年,病死于沙特,年72岁。

1949年6月21日,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来到福州,耐人寻味的是,蒋介石并未进入福州市区,而是在机场的会客厅召开了军事会议,在听取了朱绍良、汤恩伯、李延年等人对军情的汇报后,蒋介石又征求众人对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人选的看法。

原来,为了便于在东南及沿海岛屿进行抵抗,蒋介石决定设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会前蒋介石早就透出了准备让陈诚担任长官的口风,因此在会议,大家一致 “推荐”陈诚。 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说:“辞修当过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对东南的军政熟悉,是指挥调度的最好人选。”

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嫡系之一,向来有 “小委员长”之称,蒋介石在下野前夕,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让陈诚为自己经营好台湾这个最后的退路。

朱绍良是福建人,因此他本人和福州绥靖公署的其他福建籍人士,都不愿意在福州和解放军决战,朱绍良更希望福州是不设防的城市。有了这种考虑,朱绍良对蒋介石坚守福州的命令是虚与委蛇,城防工事也是草草了事。本来以朱绍良的资历,他这个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改任东南军政长官是顺理成章的,就是因为这些表现让蒋介石对他非常不满,这才决定让陈诚担任。

8月15日,陈诚被正式发表为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副长官是 林蔚 、 郭寄峤 、 罗卓英 、 郭忏 、 孙立人 、 汤恩伯 六人。

陈诚就任不过二天,福州就解放了,紧接着解放军席卷东南,10月17日厦门解放。陈诚这个长官,仅仅当了二个月,就丢掉了大部分的地盘。到了1950年3月,眼见除了台湾之外,所占不过一些岛屿,蒋介石只得无奈地下令撤销了 东南军政长官公署。

蒋介石逃台后,除了儿子蒋经国之外,最信任的就是陈诚了。陈诚在台期间担任过行政院长、国民党副总裁、副总统等重要职务。 1965年3月5日,陈诚在台北病逝,年67岁。值得一提的是,陈诚的遗嘱让蒋介石、蒋经国很不满意,因为遗嘱中对于“反攻”是只字不提,而是谈到了祖国统一。陈诚死后,蒋氏父子曾让陈诚的妻子谭祥按照要求修改出一个遗嘱,但是被谭祥拒绝。

蒋介石在下野前,将朱绍良调任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所留的重庆绥靖公署主任由张群接任。张群是蒋介石的结义兄弟,两人公私之间的关系都很深,蒋介石让张群接替朱绍良,就是让他去帮自己经营西南。

1949年5月,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成立,张群任长官,钱大钧 为副长官,之后在解放军进军西南前夕,为了拉拢四川军阀,蒋介石又将 邓锡侯 、 杨森 、 王缵绪 、 潘文华 、 孙震 、 唐式遵 等人任命为副长官。

张群这个长官名义上可以统筹管理国民党在西南数省的军政,但实际上他的权力有限,更像是一个蒋介石在西南各省派驻的代表,负责协调事情,传达蒋的意见。

当时蒋介石对云南省主席卢汉很不放心,保密局长毛人凤建议对卢汉实行 “制裁”,顾祝同、胡宗南等人也建议蒋介石调动李弥、余程万的部队武力解决卢汉。张群在就任 西南军政长官后,卢汉是西南的省主席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这让张群非常感激,加上两人私交也不错,所以张群在蒋介石面前,极力担保卢汉不会有问题,得以让蒋介石否决了毛人凤、顾祝同的提议。

1949年12月9日上午,张群从成都乘坐飞机来到昆明,准备劝说卢汉将云南省府从昆明迁出,张群下飞机后就被卢汉软禁。当晚,卢汉以张群的名义在公馆召开会议,将前来开会的国民党 第八军军长李弥、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空军第五路副司令 沈延世 、宪兵副司令 李楚藩 ,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等人扣押,并于当晚通电起义。

不过,张群并没有看错卢汉这个人,卢汉发起起义是为了云南人民免遭兵火,走向光明。在起义发起后,卢汉将张群释放,张群从昆明飞到香港后又去了台湾。 到台后,张群继续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担任“总统府秘书长”长达十几年。1990年12月14日,张群病逝,年101岁。

顾祝同在张群前往昆明后,接任西南军政长官,此时的顾祝同头衔很多,还有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等职务,还一度代理过国防部长。

对职务众多的顾祝同而言,西南军政长官也只是临时性的,实际职权由副长官胡宗南代理。都到这时候了,蒋介石用人还拘泥于资历,你直接让胡宗南当军政长官又有何不可呢!

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顾祝同在当了十几天长官后,乘坐飞机逃离成都前往台湾。1950年3月,国民党在西南的最后一块基地西昌解放,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顾祝同是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政大员中,少有的继续受到蒋介石信任的人。1954年7月,顾祝同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此后还担任国防会议秘书长等重要职务。1987年1月17日,顾祝同病逝,年94岁。

在五个军政长官公署中,华南军政长官公署可以说是最没有影响力的一个,实际的管辖区域只有广东一省。

南京解放,国民政府迁到广州,为了获取余汉谋等粤系地方派的支持,余汉谋任主任的广州绥靖公署升格为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但这其实就是变了个称呼,管辖的地盘和部队毫无变化。

白崇禧曾经有一个将桂系主力撤到广东,和余汉谋合兵一处,共同在广州一带和解放军决战的计划,不过这只是白崇禧的一厢情愿,余汉谋拒绝白崇禧的部队进入广东。

余汉谋的华南军政长官公署所辖的国民党军号称有15万,但有战斗力的不多。从1949年10月2日 陈赓统一指挥的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两广纵队等部约22万解放军攻入广东,到广东全省解放,仅仅用了一个月。

广州解放后,余汉谋、薛岳等人逃往海南,海南解放后,他们又逃去了台湾。对于余汉谋的表现,蒋介石非常的不满,免去他一切本兼职务,只给了一个 战略顾问的头衔。余汉谋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在台期间非常低调,整日以写字画画、养花养草来打发时间。1981年12月17日,余汉谋病逝于台北,年85岁。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设立的西北、华中、西南、东南、华南五个军政长官公署,除了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设立于1948年,其他四个都是国民党在逃台的前夕,设立的军政机构。 事实证明,在民心大势面前,这种靠玩文字 游戏 不断改变军政机构的把戏,是毫无意义的。

国军的八大金刚都是谁其结果又是什么

人们都喜欢把在某个领域出色的人聚在一起称呼,例如龙潭三杰、十三太保等。国军中几个特别厉害的人物也有个合称,叫八大金刚,分别是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不过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

一、在台依然得到重用并得以善终的有陈诚、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

陈诚深得蒋的信任,是其铁杆跟班,到台后实施了土地改革,还参家过竞选,67岁时因病逝世;顾祝同到台后得到信任,担任军事方面等要职,直到94岁因病去世。

钱大钧到台后在主导体育和航空业发展,自己也收获了不少钱财,90岁因病去世;陈继承到台后没多久就进入了金融行业发展,直到78岁病逝。

二、最终被抛弃的有何应钦、刘峙和蒋鼎文。

何应钦曾作为代表接受日本的投降书,但到台后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远离政治,活到了98岁;刘峙先到印尼待了几年才赴台,生活并不如意,连出版回忆录的钱都没有,79岁时病逝;蒋鼎文在解放前就弃官从商了,之后也从美国赴台,但并没什么建树,直到79岁时病逝。

三、弃暗投明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张治中。

张治中将军虽然也是八大金刚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打过内仗,并积极为合作抗日奔走。1949年代表国民政府到北平谈判时被劝留在了北平。后在新中国历任副委员长、政协委员等职,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同为八大金刚,但因为个人的理想和际遇不一样,所以结果各不相同。当然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各不相同,相信大家都更喜欢张治中将军吧。

军统八大金刚都有谁,最后他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的军统八大金刚:

1、何应钦(1890-1987)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内战失败后,随蒋退到台湾,1987年病逝于台湾。

2、刘峙(1892-1971)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时指挥失误,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被称为长腿将军。内战时所属部队全军覆灭,又被讥笑位猪将军,1971年病逝于台湾。

3、顾祝同(1893-1987)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抗日主战派,在抗日战场发挥了积极作用。皖南事变的刽子手,使新四军遭受重创,消弱了抗战力量,1987年病逝于台北。

4、蒋鼎文(1895-1974)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擅长机动作战,被称为飞将军。西安事变时,积极参与其中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内战中作战不利引咎辞职。1974年病逝于台湾。

5、张治中(1890-1969年)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抗日名将,积极投身于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坚持国共两党合作,被称为和平将军,1964年病逝于北京。

6、陈继承(1893-1971)国民党陆军中将,著有《操典纲领释义》《青年将校之德性与技术》等著作。内战失败后,退到台湾,1971年病逝于台北。

7、钱大钧(1893-1982)国民党上将,善于谋略,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对佛学有深入研究。退役后任台湾航空董事长,1982年病逝于台北。

8、陈诚((1898-1965)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嫡系,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都积极参与其中。1965年病逝于台北。

扩展资料

在军统内部,戴笠手下的实权人物便是毛人凤、郑介民、沈之岳和吴景中这四个人了。在戴笠乘坐的飞机失事后,郑介民接任了军统局长,毛人凤担任副局长,他们继承了戴笠的职务,可见二人在军统内的超然地位。

而沈之岳是戴笠的得意门生,曾经受戴笠指使潜入延安。据说沈之岳这个人文武双全,枪法很准,又精通俄语,英语,读过马列主义书籍,很快得到赏识,曾经作为我军领导人身边的秘书。至于吴景中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更让人熟知的是《潜伏》中冯恩鹤先生扮演的天津站站长吴敬中。

事实上,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的原型就是吴景中。和潜伏中的结局一样,在解放前夕,吴景中逃离天津,在南京被毛人凤囚禁,后来经过蒋经国的保释,才恢复自由。这四位都军统内部的实权人物,都深受戴笠信任。但戴笠一死,军统便群龙无首。尽管毛、郑二人接替了戴笠的职务,但还是很难取代戴笠的作用。

淮海战役中,九名高级将领最终结局如何

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在我国,曾经有经历过一段极度痛苦的时期,要说在战争时期,很有名的战役就是淮海战役。也是一场爆发程度十分严重的大战,它的规模在人类战争中,是排在最前边的,当初国民党总共是投入了八十多万的兵力。

参战部队主要是隶属于国民党徐州剿总战斗序列的部队为主,当时国军参与的名将领有邱清泉,杜聿明,黄维,刘峙等九个人,我们今天要说到的是这九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怎么样的呢?

杜聿明常年都处在战场当中,有一定的指挥能力,所以在发生淮海战役之前,老蒋就任命他为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但是到了后来,他在陈官庄被围歼,在经过改造之后,他就被特赦,还曾经担任过文史专员以及政协委员的职位,在1981年的时候,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

邱清泉是二期的毕业生,他曾经还在德国军事院校留学,后来他还担任第二兵团的司令,他一直听从杜聿明的指挥,在陈官庄被围歼,最终他因为顶着巨大的压力,导致整个人精神崩溃,神经疯癫,后来就便死在了战场上,享年47岁。

黄百韬在战役爆发之后,从新安镇朝着徐州撤退的时候,在被包围后,苦苦坚持12天,最终全军覆灭。但他本人也被流弹击毙,但后来也有说他本身没有死,命令他的随从将他击毙,时年48岁。

黄维是第一期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军事教学工作,在战争当中,他被俘虏,在经过三十年的改造,获得了特赦,还担任政协委员的职位。1989年病逝,时年85岁。

然后就是孙元良,李弥与刘汝明,李弥是在1937年病逝,时年71岁,孙元良是2007年病逝,时年103岁,活得时间最长。另外李延年是在1974年因病逝世,时年70岁。刘汝明是在75年病逝,时年80岁。

国军几位出名将领简介

张自忠:第一名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其做法不禁使我联想起曾热播过的《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之死)。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个人感觉,现在网上对杜聿明有些神化。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孙立人排名略显靠前。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国军在北方最著名的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投票之初,张灵甫曾排在第四位,现在掉到第九,这个位置基本上是合适的。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排名第十我感觉不够公正,至少应排在张灵甫前头。

淮海战役中国共两党双方的指挥官是谁

共军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国军指挥官:杜聿明、刘峙、黄百韬、邱清泉、黄维。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扩展资料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第二场,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战,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战役的规模、投入的兵力、两边的伤亡等一连串数字,更是它胜利的意义所决定的。

在淮海战役前,国内的局势已经开始对国民党不利,而之后济南的失守、辽沈战役的失败,更是一步步地把胜利的天平往共产党方面移动。因此,淮海战役作为双方的一场决战十分关键,它的胜负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国内战争的进程。最后淮海战役的失利,也的确可以说是把国民党推下了失败的悬崖。

这一场战役中,国民党方面失去了整整五个兵团,五十多万人,其中不少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甚至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可结果都被歼灭。

因此,战后国军的实力和士气都是一降到底,已无力与共军主力交战。此外,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因为淮海战役的失败而愈演愈烈,蒋介石甚至不得不再次提出国共和谈。而国民党的人心更是完全丧失,许多人都开始撤离大陆卷铺盖逃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