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怎样才能把命题的文章写好
- 高考如何写好命题作文指导
- 如何写命题作文
- 作文命题的几种方法
- 怎样写好命题作文
怎样才能把命题的文章写好
1,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字和词,成语,修辞手法能运用得当
2,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历史,文学,甚至天文地理,日常多关注些新闻,多看书看报,认识体会,多想多问
3,有了基础,写好文章就好办多了,基本能到胸有成足,但还不够,要学点写作理论,写作是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的,怎么写就是要依靠理论的指导来写
4,命题作文,要正确理解题意,如果是考试,要在极短的时间,进行理解,立意,组织材料,谋篇布局
5,写好文章,要有激情,热情,才能文思泉涌,而不能简单的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不然写出来的东西不动人,不生动,古板,自然也不好
6,理解题目完成后,就是立意,整篇文章我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个意思有意义吗?
7,如何表达?相关的材料有哪一些?如果精选这些材料?这些材料如何布局?选用什么体裁?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8,下笔如有神,主要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平时多看,多想,多体会,多写,多练习,多研究,这也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态度正确,写点东西不难的
9,修改的重要性,写文章不可能一次到位,要反复修改多次.
10,请采纳.
高考如何写好命题作文指导
1.【2007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挖掘题目中“这道坎”的深层含义,只有把它的含义具体化、明确化,才能审题清楚;我们可以将其寓意(比喻义)理解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考生既可以从小处(个人或家庭)入手,也可以从大处(社会或国家民族)着眼,同时可联系古圣先贤的人生经历,如屈原的放逐、司马迁的宫刑、陈子昂的怀才不遇、苏轼的屡遭贬谪、文天祥的逃亡、蒲松林的落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汶川地震灾难、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受阻、666农药发明的665次失败、诺贝尔实验炸药导致实验室爆炸等等;明确之后,选择其一,即可成文。
2.【2007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也是一道典型的比喻型的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的深层含义:一是“春光”,二是“妈妈”,三是“看妈妈”,三点缺一不可。首先,“春光”可实可虚,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如淡香的康乃馨、甜美的巧克力),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顽强的拼搏、美好的情感等;其次,“妈妈”也是可实可虚,实指赐予生命的妈妈、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虚指山水灵动的自然、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第三就是“看妈妈”,关键是如何理解“看”字,题目中的“看”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而不仅仅是“看望”。因此,只有将整个题目的深层含义都发掘出来,才能够全面准确地审清题意。
3.【2009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题中的“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比喻或象征,先必须弄清楚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根据题目给出的歌词材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隐形的翅膀”可以比喻为“理想、信念、梦想、自信、执着、坚守、勇敢、无畏、毅力、恒心、智慧……”,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关爱、良师的教导、朋友的警醒、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宽容、国家的强盛……”,也可以是“真善美的力量、偶像的榜样作用、曾经许下的诺言……”,还可以实指个人的特长,如“绘画、音乐、舞蹈、运动技能……”,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引领我“飞翔”的“翅膀”,助推我前行成长的力量。
4.【2008天津】《人之常情》:
可以通过两个问题将一个宽泛无边的“人之常情”具体化、精确化:第一个是“哪些情感属于人之常情?” 如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忧乐情、同情之心、趋利之心、护短之心、向亲之心等等,都是人之常情;但这道作文题决不仅仅是要你告诉阅卷老师“人之常情有哪些”就可以得分;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一些所谓的‘人之常情’?”,这就是第二点,如:中学生想穿好一点时尚一点,是人之常情;想上网聊聊天,或玩玩电子游戏等,是人之常情;对异性有些好感,想谈情说爱,是人之常情。还有人都不想得罪他人、愿做好好先生,这是人之常情;面对金钱,面对权力,人都有趋利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亲朋好友或乱了纪,或犯了罪,你有庇护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自己有了弱点短处,不太愿意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面对这些“人之常情”,我们应保持清醒而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知晓利弊,坚持原则,决不因为是“人之常情”而扭曲了对事物的认知,甚至走入歧路。
5. 【2008湖北】《举手投足之间》:
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添加语素法”,增补新的信息,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6.【2006辽宁】《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参照朱自清的《背影》)
如果“肩膀”虚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联想,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如我们平时说“借你的肩膀靠一靠”,这里指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对象,从这个角度向友情、亲情挖掘也未尝不可。
②基础,外力,前人的成就。我们平时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在他人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由此可联想到荀子的名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说,要实现“志”,除了有“志”与“力”以外,还必须借助外力。还有《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都体现了借助外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内在优势的智慧。
还可从“并肩作战”(团结协作)、“身肩重任”(承担责任)等角度进行联想与想象。
7.【2006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
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8.【2007天津】《有句话常挂嘴边》:
“有句话”最为重要。1.可以从本人的感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2.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提点建议。3.写自己印象中的某个成功人士,反映出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9.【2007湖南】《诗意地生活》:
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10.【2008重庆】《在自然中生活》:
如何解读?题眼在“自然”一词,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11.【2006江苏】《人与路》:
“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第一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抓住第二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
具体的范文模板
如何写命题作文
1、全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完整的题目,让应试者按照题目要求写作。这种命题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考查方式。如《比金钱更宝贵的》、《学然后知不足》等。这类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审题,抓住题眼。一般说来,只要理解了题目的涵义及出题者的意图就比较容易写作,就议论文而言,全命题作文的立意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或暗示),有的题目实际就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如《开卷有益》,这样,作文选材的范围也就相对比较明确,不会无从下笔。
2、半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不够完整的题目,应试者自己必须先补全题目才能写作。这种半命题作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考查方式,应试者有较大的自由。应试者在考场上可以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情况确定选材的范围,根据自己的思考所得确立主题,以保证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来写。如《难忘》、《在我心中》、《论文凭与》等。这类命题在写作时,首先必须补全题目,然后才能根据所补题目文字的涵义进行审题、立意,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补全题目。由于这种命题给了应试者选材、立意方面很大的自由性,因而应试者应该尽量利用这一自由,选取自我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题,这样,作文的立意与选材就会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命题作文的写作过程
应试作文是一种在特殊情境下进行的写作活动,这决定了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写作,因此,应试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也与一般的自由写作有所不同。应试作文中的命题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而对于半命题作文还必须有一个“补题”的环节,半命题作文在审题之前必须先补全题目。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文字所蕴涵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心问题。审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眼”,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比金钱更宝贵的》一文的写作,在审题时,应试者应该首先寻找题目文字中的关键词语“宝贵”,抓住了这一题眼,然后就可以选择作文写作的范畴了。你认为比金钱更宝贵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生命,还是友情?是人格,还是享受?一旦你选定了其中一方面,接下来的立意、选材就会非常轻松了。
2、立意。
“意”,即文意、主题,是写作主体在文章写作中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就议论文而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决定着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及修改活动,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遣用等,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价值的高低,因此,一篇优秀文章的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明确、正确、深刻、新颖,这是文章主题的四个基本要求。
所谓明确,就是要求文章的主题应该清楚明白,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不至于产生歧义,甚至不知所云。普通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之中常常什么都想说,写出的东西却什么也没说清楚,含糊不清。清人刘熙载认为:“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确,是与集中分不开的。主题集中才能保证其明确。
所谓正确,就是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题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只有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不能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错认或歪曲。主题正确,还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立场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待事物,保持先进的认识和高尚的思想情怀。
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给读者留下永难忘记的印象。深刻的主题不是靠作者空洞的说教或人为的拔高实现的,而是通过具体材料揭示出来的,主题的深刻性应该寓于真实、典型的材料之中。鲁迅作品中深刻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正是这样体现的。
所谓新颖,就是文章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文章来。新颖的主题,一是可以通过选择新鲜的现实材料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本身就是“人所未见”的,很容易“发人所未发”。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感人的材料,不仅可以发掘新颖的主题,还可以加强文章的时代感。二是可以通过变换立意的角度来实现。对于为人熟知的材料,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会有新的发现,会得到新的启示。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就议论文的写作而言,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在作文题目中有所提示,如《谁说“班门”不能“弄斧”》,这类文章在写作时,立意这一环节一般不需要再多做思考;但并非所有的题目都是如此,如《论文凭与学识》、《学与思》等。关于《论文凭与学识》,一般的应试者在立意时容易简单化,把论点确立为“学识比文凭重要”这一层面,这实际是审题不严的结果;比较好的立意应该是学识与文凭双重:有文凭没有学识不行,在当前有学识没有文凭也不行。这样的立意在写作时,关键是如何论证后者,如能结合当前职场招聘的现实加以具体阐释,文章会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写作,在立意时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材料事实。一篇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写作者随意臆想的,它首先要求符合材料本身的事实,应该是具体材料的本质的真实体现。这样确立的主题也才是可信的,文章也才能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反映事物本质。符合事实的主题不一定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既真实又能揭示事件的本质。普通写作者易于对生活中的事实现象的表象所左右,而不能透过现象反映其本质,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做出客观的描述,然而往往是简单的罗列,流于表象,不能挖掘到事物本质的真实,这样的立意是不好的。
•体现时代精神。文章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章的立意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是文章主题的一个重要特性。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的立意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的律动,力争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生活本质的优秀之作。《红楼梦》、《祝福》等作的立意无不如此。在公务员考试的应试作文中,更有必要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社会现实,加强文章的时代性。
3、选材。
“材”,即材料,是写作主体从生活和学习中积聚到的供写作之用的一系列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主观感受方面的信息。在议论文中,就是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各种论据。
在文章写作中,一方面,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任何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无论大小,都是在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一定的客观材料进行提炼的结果;另一方面,材料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一定的主题必须通过一定的材料加以表现和支持。有了充足翔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表现力强;反之,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与否,就是文章写作选材成败的具体显现。因此,在文章写作过程中,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材料呢?
首先,选材必须建立在聚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想选好材料,必须先积聚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使选材时能够有材可选。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积聚、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这里的“有物”即有材料,他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定位,可见,积聚、占有材料地位之重要。聚材是写作的第一步,选材只有在聚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选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文章写作中,选材的总原则是要围绕主题选材。这也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文章如何写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这种意义上说,议论文写作中的选择材料实际上就是为了证明论点选择论据,只有论据确凿、充分,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而要做到这样,选材还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真实。所谓真实,即要求所选取的材料(论据)要确实可信,而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文章要求的材料真实,也就是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前者应该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际情况相符,后者应该是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议论文的写作,更应该注意所选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的真实可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以无可辩驳的力量说服人。
(2)典型。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材料(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或理论,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新鲜别致,即要求所选材料应尽量新鲜或角度独特,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应试者在写作议论文时,应该尽量从自我的观察与阅读中选择那些人所未云的论据。要发现新鲜的材料,首先必须时时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生事物,其次是寻找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使用的材料,再次还可以变换选择的角度使旧材料出新貌。
关于以上三个要求,应试者可以通过仔细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议论文来加以领会,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4、布局。
局,即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文章结构一般由以下因素构成:段落与层次、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
这里的段落,是指“自然段”,即文章中以首行空两格为标志、自成起讫、相对独立完整的结构单位。设置段落是为了表示相对完整、单一的意义,并使读者阅读时在视觉上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感。设置段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单一性。即一个段落里一般只是相对集中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意),不能将两个以上联系松散的意思放在同一个段落之中。二是完整性。即一个段落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能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完全就分段,把本来意思联系密切的内容分作两段。可以看出,单一性和完整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单一性是从段落表意的角度来看的,一个段落要表达一个相对单一的意思;完整性则是从段落的内容构成上看的,表达相同意思的相关内容应该放在同一段落之内。单一性是内容相对完整的单一性,完整性是表意相对单一的完整性。另外,在保持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应试者还要注意分段要尽量做到长短适度。
层次,是指“意义段”或“逻辑段”,即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是显示内容逻辑联系的结构单位。层次能够体现文章的主题布局或作者思路演变的轨迹,这种意义上的层次是“大”层次,大层次之下往往还有许多小层次。大层次一般要大于段落,一个层次由两个以上的若干段落构成,有时也等于一个段落。我们经常会给文章分成几大段或几部分,这里的“大段”或“部分”实际就是大层次。实质上,层次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矛盾的各个侧面,通过人们的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安排层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认识发展顺序、意识流动顺序等,但总的原则必须是为主题表现服务。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层次,以求正确反映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及人们对矛盾的分析认识过程。
开头,即文章的开端部分。通常是指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自然段。好的开头,一方面有利于表现主题和拓展思路,以保证行文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文章的美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写好开头,对于应试作文而言,意义更为重要,它不仅是考场作文的一个良好开端,更可以一开篇便引起阅卷老师的好感,赢得一定的感情(印象)分。
结尾,即文章的收束部分。通常是指文章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结尾是保证文章结构完整的重要因素。文章的结尾一忌“画蛇添足”,二忌“虎头蛇尾”。好的结尾,不仅是文章内容的自然绾结,还可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人以遐想,令人回味不尽。
过渡,是指文章的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表示连接、承转关系的方式或手段。必要的过渡可以使上下文的内容很自然地连贯起来,从而加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文章过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
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照与呼应,是保证文章内容前后紧密衔接的一种具体方式或手段。在文章写作中,前面写到的事物,后文要有照应;后面要写的问题,前面应埋下伏笔,这就是照应。文章有了照应,能使结构层次更加分明。文章照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题文照应,即题目和文章正文内容之间的照应;首尾照应,或称首尾呼应,是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照应;前后照应,这是专指正文中前后内容之间的照应。
布局,即安排文章的结构。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材料使用的先后等都属于布局的内容。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布局实际就是为文章写作构建整体框架。文章的布局工作应该在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这一总的布局原则指导下进行。
文章结构的安排要符合以下要求:
(1)开头结尾要有魅力。明代文论家谢榛曾以声响比喻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是一种非常精彩的表述。
(2)段落层次要清晰。段落与层次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就表现在这一层面。就议论文而言,只要段落层次清晰,文章的说理就会条理清楚,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过渡照应要严密。作为文章内容的衔接方式,过渡与照应在文章结构中起着特殊的粘合作用,恰当的过渡与照应能够使文章的各项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过渡与照应实际上就是文章的黏合剂。议论文中严密的过渡与照应能够大大加强说理的逻辑力量,使各项论据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论证更加有力。
(4)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就议论文体的写作而言,文章结构的安排,一般应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引论—本论—结论”的说理类型。只有适应了文体的写作要求,才能写出规范、优秀的文章。
(5)组合方式要艺术。文章的各项材料不是随意放置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精心安排的。文章不光是表明观点就行,还要尽量使表达更加美化。布局不单是材料组合的技术问题,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一种美的创作活动,因此,在材料的组合方面,应试者还必须下一些工夫,力求结构完美。
完美的文章结构(布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自然、严谨。自然,是指结构安排顺理成章,行止自如。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拼凑。应该做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严谨,是指文章结构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严密,无懈可击,没有颠三倒四、破绽百出的弊端。要做到结构自然、严谨,布局时首先应该考虑使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因为文章的结构就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化。
•完整、统一。完整,是指文章内容不能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也不可缺头少尾、七零八碎或节外生枝、前后冲突。统一,是指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文脉贯通,各个局部结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文章的各个局部是为文章的整体而存在的,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二者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体现着作者的思路。
•灵活、自由。要求结构自然严谨、完整统一,并不是要求千篇一律、整齐划一,而是要在不影响主题表现的前提下尽量灵活地、自由地安排文章结构,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有力地表现主题。灵活就是形式要多样化,如议论文的结构模式(组合方式),可以根据写作的具体需要分别采用并列式或总分式,总分式又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等类型。
5、行文。
行文,就是指作者用具体的文字语言把文章的内容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一环节是文章写作的物化过程。行文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立意、选材、布局等构思活动的优劣,因为构思是对将要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构想,直接引导着行文的走向;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作者语言文字技巧的高低,因为把一个主题、一个材料准确有力地表述出来,需要作者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遣用恰当的词语,作者遣词造句、表达文意的能力直接制约着文章的写作。因此,在行文阶段,作者应该掌握好表达方式的选用和词语句子的锤炼与修饰。
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描写、说明、抒情五种。对于议论文写作,应试者熟练掌握议论的技巧是最关键的。
议论,是指文章写作中对事物或现象所作的分析与评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议论文的写作要在掌握议论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论证的方式与方法。
议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指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就是文章中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主张、观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理论依据;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写作,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确凿、有力,论证周到、严密。
论证的方式主要有立论、驳论两大类。所谓立论,也叫证明,是指从正面阐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或叫反驳,是指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作者都应该熟练运用各种具体论证方法,如立论的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类比法,驳论的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等。
要保证行文的顺利进行,作者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字语言功力,在词语句子的锤炼与修饰方面多下功夫。
语言,是指由词、短语、句子这些基本单位组成的构成文章的文字语言形式及其规范。语言就是文章的细胞。文字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一篇文章的形态最终是靠文字语言呈现的。为了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在选用文字语言(词语)时,要力求做到语言的准确通顺、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朴素自然。同时,还要做好句子的锤炼与修饰工作,应该力求使文章的语句具有以下特征:符合语法,这是解决语言表达通不通的问题;符合逻辑,这是解决语句表意对不对的问题;讲究修辞,这是解决语言表意好不好的问题。
6、修改。
修改,是写作者对写出的文章初稿进行修饰、改动并使之定型的活动。文不厌改,从这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俄国大文学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中外文学史上许许多多优秀作品也都是反复修改的结果。由此可见,修改对于文章写作是意义极其重大的。
文章修改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向:修改主题,包括变更主题、订正观点等;改动材料,包括增删材料、改换材料、订正材料、调整详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段落层次、审视过渡与照应等;锤炼语言,包括改换词语、变更句式、锤炼修辞等。在半命题作文或自命题作文时,文章的修改还包含改换标题,可以是更换新标题、改换部分语言等。在考场作文时,由于应试者审题不严,在补题(或自命题)时往往没有能够找到准确的词语(或标题),当初稿写出后会发现标题与文章内容不够吻合,重写又没有时间,因此根据实际写作文章内容改换标题便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势在必行之举。有不少人在考试作文时都有此种经历。
应试作文,虽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使应试者有充裕的时间来精修细改,但应试者必须有效地利用时间,对刚写出的文章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在大的立意、选材及篇章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试者更应及时改正,否则将前功尽弃。
7、补题。
补全题目(标题)是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工作。只有在先补全题目的条件下,真正的文章写作才能继续进行。
如前所述,在写作半命题作文时,应试者可以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情况确定选材的范围,根据自己的思考所得确立主题,因此,应试者应该尽量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全题目。如对《论文凭与》这一题目,横线上可以补充的内容很多,如“文凭与学识”、“文凭与才干(能力)”、“文凭与求职”、“文凭与职位”、“文凭与人品”等,在“学识”、“才干”、“求职”、“人品”等词语中,究竟选取哪一个来补全题目,这完全靠应试者自己决定,应试者要结合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及思考所得,选取自己容易把握而又尽量具有时代性、新鲜感的话题来写。
(三)命题作文例举
以下是一些命题作文题例,笔者在此只对每个题目的“审题”和“立意”做一些简要的解析,试图通过这些题目的剖析,给应试者以示范:在看到题目后不立即动手写作,而要多花一些时间认真审题,尽可能全面地把握题目应有的涵义。应试者在复习应考时可以借鉴这些命题的审题、立意方法。
以下各个题目都是议论文题目,都要求写成1000字以上的议论文。
1、《论廉政》。
看到这样的题目,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许多腐败现象,国家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行贿受贿、贪污挥霍,近年来,贪污受贿遭到查处、被判刑的案件屡见报端,廉政已不容忽视,党和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惩治腐败分子。在这样形势下,应试者该如何写作这一题目呢?
实际上,《论廉政》这个题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应试者谈谈在当前形势下廉政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抓住了这一关键点,文章写作的内容也就很清楚了,应该包括廉政的必要性、廉政的意义、廉政的措施等方面。由于一篇文章的优劣主要由文章主题决定,因而在具体的写作中,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主题)展开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谈,写成“廉政建设的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的大事,因此党和政府必须严厉打击腐败犯罪,加强立法及宣传防止腐败继续滋生、蔓延。”也可以从领导、干部、公务员个体的角度谈,写成“廉洁行政(办公)是每个国家干部、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素质),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好务。”当然,应试者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谈。
2、《论谦虚》。
提到谦虚,大家立即会想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等至理名言,因此,应试者在立意上也会受到这一观点的制约,简单地把主题限定在这一层面,然后加以展开。如果只写到这一层面,文章的立意是不够深刻的。我们不妨再做进一步分析,从谦虚的“度”上做文章:谦虚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谦虚或不适当的谦虚则是要不得的。我们还可以从当前青年自我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谈谈“谦而有度”对青年人张扬个性、凸显才干的意义,青年人不能一味地谦虚,即使是在专家、师长面前,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然将贻误自我发展的良机,甚至给企业、国家带来损害。联系现实,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生发,这样的论述肯定会比较深刻。从考试的角度看,也将获得很高的考分,顺利通过考试。
由上可见,在写作命题作文时,应该仔细审题,切不可仓促动笔。清代文论家李渔曾说过,写文章“不宜促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告诫写作者不要急于动笔,而要先袖起手来认真地思考(构思)一番,然后才能飞快地写作。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精辟地指出了文章写作中的构思活动对于其后的行文活动的重要意义。对于命题作文的写作而言,“袖手”之际所要做的工作,实际就是指动笔之前的审题、立意等活动。
作文命题的几种方法
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 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 行写作。在公务员招收考试中,作文考试 一般以议论文为主,因此,以下关于命题 作文的论述、解析,我们都将主要以议论 文的写作为重心。(一)命题作文的出题形 式通常情况下,命题作文所给出的既定题 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题目,也可以是一 个不够完整、缺少部分词语的题目,因此 ,我们可以把命题作文分为全命题与半命 题两大类。1、全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 一个完整的题目,让应试者按照题目要求 写作。这种命题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考查方 式。如《比金钱更宝贵的》、《学然后知 不足》等。这类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关键 之处在于如何审题,抓住题眼。一般说来 ,只要理解了题目的涵义及出题者的意图 就比较容易写作,就议论文而言,全命题 作文的立意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 或暗示),有的题目实际就是直接点明了 主题,如《开卷有益》,这样,作文选材 的范围也就相对比较明确,不会无从下笔 。2、半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不够 完整的题目,应试者自己必须先补全题目 才能写作。这种半命题作文,是一种比较 灵活的考查方式,应试者有较大的自由。 应试者在考场上可以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 情况确定选材的范围,根据自己的思考所 得确立主题,以保证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 内容来写。如《难忘》、《在我心中》、 《论文凭与》等。这类命题在写作时,首 先必须补全题目,然后才能根据所补题目 文字的涵义进行审题、立意,关键之处在 于如何补全题目。由于这种命题给了应试 者选材、立意方面很大的自由性,因而应 试者应该尽量利用这一自由,选取自我最 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题,这样, 作文的立意与选材就会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命题作文的写作过程 应试作文是一种在 特殊情境下进行的写作活动,这决定了它 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写作,因此,应试作 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也与一般的自由写作有 所不同。应试作文中的命题作文的具体写 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 局、行文、修改等环节;而对于半命题作 文还必须有一个“补题”的环节,半命题作文 在审题之前必须先补全题目。
怎样写好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考场作文最常见的一种出题方式。那么,又何为命题作文呢?命题作文是指导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在通常情况下,命题作文所给出的既定题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不够完整、缺少部分词语的题目,因此,我们根据命题是否完整分类,又可以把命题作文分为全命题与半命题两大类。所谓全命题,就是命题者给出的是一个完整的题目,应试者只须按题目进行写作,这类命题形式是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如《比金钱更宝贵的》《学然后知不足》等。所谓半命题,是应试者给出一个不够完整的题目,需要应试者自己先补全题目,然后再行写作。比如:《站在 的门口》《这也是一种 》《 在我心中》《论文凭与 》等。由于这种命题方式,给应试者在选材、立意方面较大的自由,应试者应尽量利用这一自由,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题,以差事少作文写作的难度。
从命题作文的标题来看,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词语式标题。顾名思义,这类标题题是指标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如《安》、《习惯》、《尝试》、《包容》等。这类题目本身就是文眼,就是写作重点。要准确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和外延,方可切入题意进行写作。
二、短语式标题。即标题是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心灵的选择》《平凡与自豪》《放飞自己》《留给明天》《异乡听雨》等。这类题目不同于词语式标题,它的文眼一眼就可看出。这类题目的文眼往往隐藏在题目中,如《留给明天》,标题似乎找不出文眼,但仔细琢磨,文眼就隐藏其中。留什么给明天,为啥要留给明天,这是文章要重点阐述的内容。又如《心灵的选择》,选择不是文眼,而是面对选择时,心灵所产生的触动、斗争,展示其选择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世界,才是文眼。
三、句子式标题。句子式标题,往往是以一个观点的形式出现,如《今年花胜去年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青春因奋斗而精彩》《近来者未必黑》等,这类题目由于在标题中就阐明了观点,相对容易把握。
四、关系式标题。即标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间似乎是一种并列关系,没有轻重之分,但仔细琢磨,事情并非如此。树木决定森林,森林影响气候,气候反过来又影响树木和森林,三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这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有两个:一是抓住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来谈;一是以其中的某一概念为主,兼及其他,结合现实,重点论述树木(个体)对森林(集体)和气候(社会)的影响或作用,使文章更富有逻辑思辩力。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把握题眼法。作文标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词语就是命题的题眼,题眼就是标题的语意重心。如《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题目,题眼自然是符号。弄清“符号”的内涵和外延,就成了审题立意的关键。那么,它的内涵又是什么?它的内涵应是能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接着,我们还应弄清它的外延,它的外延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符号,又包括意识形态的符号,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旧的和新的符号,已有的和待创造的符号等等。但所有的符号前面,必须加一个限制词“北京的”。这就把符号限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如《学会说不》,给人一个感觉,好像重心在“说不”上,其实不然,重心应在“学会”上。
二、添加因素法。这主要指给标题补出相关的句子成分来打开思路的方法。对于一些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为题的命题,审题时要运用添加因素法。如《底线》这个题目,审题立意时,必须加限制语,将其具体化。如“道德的底线”“做人的底线”等等,经过添加因素后的题目,题意就变得更加明确,观点也相对容易聚焦。又如《感受乡村》中的“感受”,就牵扯用什么去“感受”的问题。我们说,要感受自然要用心。这就需添加因素,为感受补充状语。
三、逻辑推导法。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要搞清这些联系,就需要掌握以因果推论为主的逻辑推导法。如《纪念》一题,可以这样推导:什么是纪念?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和事进行怀念。接着再思考要纪念什么?纪念可以是国家和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痛苦的祭奠,也可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再接着思考为什么纪念?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它坚定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四、语素析分法。复合词,一般可拆分为单个的语素,拆分后可根据单个词的含义和语素间的关系,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并推导出引申义。如“品位”一题,可以拆分为“品之位”。“品”是指物品,“位”是指质量的等级,合起来就是指物品质量的等级。这是本义,除了本义外,它还有一些引申义项。从评价人物方面来讲,它的意思是人的气质、趣味、修养的高下优劣。品位是指人的风度,有见地的思想,优雅的气质,谦逊的举止,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等。弄清了这些,写作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针对性。
五、辨识标志法。审题时,找出一些标志词语,就能辨识文体,如“记”、“房”、“故事”、“忆”、“灵”等,可判定为记作文;从“论”、“感”、“淡”、“议”、“解”、“析”、“辨”、“说”、“驳”等,可判定为议论文;从“说明”、“提要”、“介绍”、“构造”、“形成”等,可判定为说明文。
六、类比联想法。寓言类命题作文,往往将寓言中的现象和现实生活类比联想,从而解读寓意,以便更好地把握题意。我们来读下面一个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要求以《雨燕减肥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命题,要求考生从雨菩减肥产生联想。我们不妨从以下思路思考:雨燕为什么会肥?雨菩为什么离巢之前要减肥?雨燕的减肥使我们产生哪些方面的联想?经过一系列的类比联想,最后归结寓意为:娇惯不成器,磨砺始成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敢锻炼,改正不足,自强成才等。
七、由表及里法。写文章,要善于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联想:自然嬗变,社会发展、历史演进、人生征途都有走与停。通过分析,找出走与停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发展前进必然有停滞调整,休息调整,休息调整更是为更好地前进,为前进积蓄能量和提高能力。
八、逆向求异法。在审题时,对题目所揭示的思想、观念和事理,进行逆向思考,不仅可以找到命题的本旨和意旨,有时还会得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观点,请看下面的题目:
以“说‘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不妨这样分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安静、安宁、安逸、安逸等词,都体现了人的主观状态,同时又与影响我们生活的客观状态有关。“安”从反面思考,又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人常说:“安于现状、死于安安乐”等等。命题要求考生揭示“安”的辩证关系,从消极当中挖掘积极的意义。
命题作文的材料安排要敢于创新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选材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与要求。其总的原则是围绕主题选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议论文写作就是为了证明论点选择论据,也只有论据确凿、充分,才能更好地证明论点。而要做到这一点,选材必须符合真实、典型、新颖的要求。 这三条,为考生选材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譬如《烤火与添柴》这个题目,一般同学多从“多添柴少烧火”,即多奉献少索取这方面去选择材料。有的同学却打破了这种常见的套路,他们在考场作文中写道:我们可以把“烤火”看作是一种消费需求,而把“添柴”看作是一种“生产供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中一种供求关系、产销关系。现在市场上供大于求、产大于销,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即所谓“添柴”者多而“烤火”者少。以市场上的VCD为例,1966年的时候,市场上仅有一个厂家生产,真可谓“添柴”者少而“烤火”者多。此后,生产VCD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霎时“添柴”者多而“烤火”者少,出面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现象。由于可见,“柴”不是可以乱添的,要看“烤火”人的多少,以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否则产,就会造成严重的浪费。这篇考场作文,对“烤火”和“添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便整篇文章独辟蹊径,新意扑面。文章从信息筛选进入哲理思考,使文章从立意到例证都更具时代气息,正是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表现。
命题作文的材料安排要敢于直面现实、勇于创新。有一篇作文的题目叫做《跑的体验》,有位考生就拿自己最熟悉的教育说书,矛头直指现行教育的弊端。他在文中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上尽跑尽跑,这应是一场马拉松,而我们却是被逼着一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跑,一路上总是被告知“重要”。“重要”、“加油”。小小年纪,总是竭尽全力,拼命冲刺,怎堪重负?同学们或因身心不适而丧失信心,或因精力不支而渐渐落伍。再说:跑应该是多样的:跨栏、障碍跑、接力跑、短跑、中长跑……这才会有运动场上的龙腾虎跃、精彩纷呈。可我们的“跑”却太过单调乏味,不仅要保持统一的跑姿、跑速,而且只能沿着分数这一条道跑,让你无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无法跑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他还在文中写道:十多年来的“跑”实在是少动力多压力,少趣味多枯燥,少优雅从容多急功近利。这位学生用自己的理性眼光来审视学校教育,把自己真实的体验熔铸成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在文中敢于直面生活,质疑现状,一扫作文内容虚假肤浅的通病,从而使学生作文从虚假走向真实,从浮泛走向深刻。这一材料的安排和选择,可谓巧妙、深刻、生动、形象,充满了考生的智向深慧。这实际上,也是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和弘扬。
命题作文的结构布局要有思辨之巧
传统的写作理论十分重视文章的结构,讲究首尾曲折,衔接过渡,文脉条理,铺垫照应,抑扬详略等等。清人崔学古说:“文之有格,犹如室之有间架也。某处为堂,某外为厅,某处为门楼。其高凡几,深与广凡几,虽斧斤未操而规模已定。”许多千古流传的文章,都有结构匀称稳固、严密精致的特点。可见,结构在文章中显得十分重要。
文章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因素组成:段落与层次、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设置段落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单一性。即一个段落里,只能相对集中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意),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系松散的意思,放在同一个段落之中。二是完整性。即在一个段落,只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能把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完就会段,把本来密切联系的内容分析两段。单一性和完整性并不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单一性是从段落表意的角度来讲的,完整性则是从段落内容的构成上来讲的。单一性是内容相对完整的单一性;完整性是表意相对单一的完整性。安排层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认识发展顺序、意识流动顺序等,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层次。但无论用哪种方式安排,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为表现主题服务。文章要有好的开头,往往会一下子抓住读者。文章也要有好的结尾,它可以令人遐想,回味不尽。文章的过渡方式主要有三种:词语过渡、句子过渡和段落过渡。文章的照应方式也有三种:题文照应,首怅照应,前后照应。文章的布局,就是为文章构建整体框架,但布局应服从主题的需要。我们说,结构毕竟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写一篇文章,首先从形式考虑,而忽视了内容,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形式上有某些成功的地方,也只能是一篇平庸之作,因为它缺少独特而深刻的内容。金代王若虚在他的《文辩》中有一段问答:或问文章的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妙哉此语。文章结构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它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孤立的存在。你说它没有吧,“大体”是有的,忽视它不行;你硬说它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吧,实在又没有。文章最终要靠内容,要靠深刻独到的见解取胜。如果内容尚未确定,便想到形式,想到条理分明的结构,那就只能妨碍内容的深化和优优。正如茅盾先生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一文中所说:“技巧实在是形象思维的构成部分,而不是作家在构思成熟以后外加上的手术。”有人说,结构是文章要素中最少变化的,无非是那么几种,在结构上要翻点花样很难。其实,结构之美源于思辨之巧。只要有了创新意识,善于嫁接和变通,在结构上也可有创新之举。近几年,流行一种板块结构。几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看拟相互分离却又是一个整体。当我们读惯了那种讲究起承转合、结构严谨的文章时,再读这种板块式结构,便有一种清新轻快之感。简洁也是一种美,一种时尚。这种结构方式很有生命力,它的明快风格很符合生活在重负荷、快节奏的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和心理需求。
我们说,完美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自然、严谨。所谡自然是指结构安排顺理成章,行止自如。严谨,是指文章的结构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懈可击。要做到这两点,结构首先应考虑使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因为文章的结构,就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化。二是完整统一。完整,是指文章的内容不能挂一漏外,顾此失彼,更不可缺头少尾、七零八碎或节外生枝。统一是指文章的各部分文脉贯通,和谐一致。文章的各个段落、各个局部是为文章的整体而存在的,而整体又是由局部组成的,二者共同表达同一主题,体现着作者的思路。三是灵活、自由。我们说,要求自然、严谨也好,完整统一也好,并不是要千篇一律,整体划一,而是在不影响主题的情况下,尽量灵活地、自由地安排文章结构,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写出更鲜活、更生动的命题作文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