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的故事(同仇敌忾的意思及故事)_同仇敌忾_诸侯_卫国

本文目录

  • 同仇敌忾的意思及故事
  • 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 民族对同仇敌忾的故事
  • 同仇敌忾是形容什么的
  • 同仇敌忾,抵御外敌的人物故事
  • 同仇敌忾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

同仇敌忾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同仇敌忾

  【拼音】: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多人或群体之中,每个人都心怀共同的愤怒一对敌。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举例造句】:

  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敌忾,他边喊着口号,边流下泪来。

  【成语典故】: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 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 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 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同仇敌忾“这个典故,最早见于《诗经》,意思是指共同一致地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由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专著,所以这个典故本身并没有故事。它是春秋时秦军中非常流行的一首从军歌,歌名叫《无衣》。公元前623年,卫国的亚卿宁俞出使鲁国时说过“敌王所忾,而献其功“。这句话是“同仇敌忾“的典源,但把“同仇“与“敌忾“合为成语则是在公元前506年。

当时,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率吴国的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后,掘开楚平王的墓,刨出尸首,用钢鞭把楚平王的尸首打得稀烂,这就是“伍员鞭尸“的典故。伍子胥还不解恨,又要找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讨还血债。

伍子胥有个好友叫申包胥,他给伍子胥捎信说:“物极必反,你适可而止吧!“伍子胥不听,回信说,为报杀父之仇,就顾不得楚国了。申包胥长叹说:“子胥要灭楚,我岂能坐视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两国有甥舅之亲,所以决定到秦国求救。

申包胥到秦国后,对秦哀公说:“吴若灭楚,便会进一步攻秦,请赶快派兵解救楚国。“秦哀公任凭申包胥怎么说,就是不表态。

秦哀公让申包胥先住下再慢慢计议。谁知这申包胥就站在宫廷之中,日夜号哭,他不脱衣,不睡觉,不吃不喝,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大为感动,就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并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申包胥知道这是当时秦军中的流行歌曲,是一首从军歌,其歌词大意是说:有衣同穿,有仇同报,整修武器,准备打仗。他知道秦哀公唱这首歌的意思是同意发兵,便三叩九拜,恢复了饮食。

申包胥终于请得秦兵,挽救了楚国。自从申包胥号哭秦廷后,“与子同仇“便被当时的人们称道。后人用“同仇敌忾“表达共同一致对敌斗争的决心。

民族对同仇敌忾的故事

王子兴师,修我戈茅,与于同仇。 《左传·文公口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释义“同仇”,“敌忾’这两个意思相同合在一起成为成语使用。 表示 抱着共同的愤恨,一致对付敌人。
故事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 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 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 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 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 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 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kai)”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出处《诗·秦风·无衣》

同仇敌忾是形容什么的

  这则成语故事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戈,与子同仇.”又据《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后人就总结出了这个词.同仇敌忾的意思就是用来形容同心同德,团结起来一致对付敌人.敌忾就是抵抗所愤恨的敌人.这个词经常被使用在类似于誓师大会的场合,此词一出,万众一心.
  下面用白话文翻译一下上面的话.春秋时期,军队中流传着一首表现士兵们共同抗敌、保卫祖国英勇气概的歌谣《无衣》.这首歌谣第一节的大意是:“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要兴兵作战了,快修好刀枪长矛,和我一起对付敌人.”另外还有这样一则典故:公元前623年,宁俞受卫国国君之命出使鲁国.鲁国国君设下宴席来招待他.在席间,鲁文王命人演奏《湛露》和《彤弓》,这是周天子奖赏诸侯时用的宴乐.宁俞听后,没有对鲁文王说任何答谢的话.文王便命人私下询问宁俞,宁俞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己愤,所以都愿为天子立下战功.天子为了赏赐诸侯,便在宴席中命人演奏《湛露》.但现在我们卫国使者来鲁国,鲁文王也命乐工演奏这首乐曲.此时,我只好沉默不语了.”
  这就是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跟出处了.其中“同仇”和“敌忾”分别来自上面的两则典故.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相同,合在一起组成了“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抵御外敌的人物故事

1838年(戊戌年)11月15日,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敌之长...

同仇敌忾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

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是一个组合词语,它出自《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及《左传》:“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意思是大家一致的对敌人仇恨和愤怒。这都是先秦东周时期的故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