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小伙伴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最新名校模拟的思辨类作文,速速来读一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居易在《答友问》中写到:“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置铁在洪炉,铁销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大圭,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状似剑叶。廉即棱角。大圭有棱而不能伤物,利剑之用则在于剑刃锋利无缺。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同在炉中铁易销而玉不热。作者于是由此联想到人的才与德的关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生活实际,在主题班会上做一个发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博才养德,行稳致远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很高兴在这次班会上发言。
求知向贤,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目标。才与德,恰若一个人的两只脚,哪一只出了毛病,人都要趔趄、跌倒。而现实中,不少人都未能兼顾才与德的重要性,造成两者发展不一的“跛脚”现象。生而为人,无论是“少才”,还是“缺德”,都难以行稳而致远。
想必,各位同学都不愿意做这样的“跛脚”者。
《资治通鉴》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依据才和德的高低将人划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显然,德才兼备者是最高层次。
在座各位,也都有这样的感受吧:才华横溢者,让我们瞩目而歆羡;品行高尚者,让我们钦佩而尊崇;而德才兼备者,则让我们心生高山景行之向往。片面地追求才与德的某一方面,则偏离了成人成才或识人用人的方向。
站在18岁新起点上,你和我都将走向一段全新的旅程,欣赏路旁的芳草,也请记住“德才兼备”这个重要路标。
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若有德无才,则只能做照亮一堂的火烛,难成笼罩大地的日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两国对垒时大发仁义,讲究礼节,等待敌军渡河,贻误战机,而惨遭覆灭。操兵无术,空有仁义之德,而少了为君之才。纵使他的仁义为人所称颂,也终究一败涂地。德行固然重要,若没有才学相辅,人很难有大作为。古人说,“立身以立学为先”,读书做学问是达成修身的重要途径。
德如良玉,是一个人修炼品质,成为大写之人的基本保证。若一个人满身才学却品行不端,则其才能也会成为作恶的手段,使堕落者更加堕落。臭名昭著的奸相严嵩写得绝妙青词,形式工整而文辞华丽,但这些才学不过是他平步青云而最终擅权误国的筹码。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道德的人,学问与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展开全文
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置于炉中,铁易销而玉不热。才华是人的外在光芒,而德行是人的灵魂高度。在当今时代,国家呼唤德才兼备的贤人。而就要成年的青年们,即将大任在肩,既要读好有字之书,也要读好无字之书;既重视才学修炼,也致力于品格涵养。为求个人有作为,或急国家之所需,都须明白一个道理:德才不可偏废,双脚协调并行。
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博吾才而养吾德,都能涉江过河,翻山越岭,抵达你心仪的远方!让我们一起共勉!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题难点在于如何准确理解白居易的诗。前八句拿玉与铁比较,具有辩证性,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有德无才,很难大有作为。德如良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本保证。一个人有才无德,不可能在事业上持久,最终必定失败。“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两句托出主旨,以玉、铁比喻德、才,且知“优劣”,是暗含作者关于价值轻重的判断的。因此,写作此文时,既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也要注意轻重先后。
自古至今,历朝历代贤明的治国者大多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史学家司马光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故育人、用人之道在辨识,才不等于德,德不足而才有余,为祸尤烈。人才培养一定是立德树人相统一的过程。人无德不立,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青年成才要自觉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做到明大德、晓大义、通大智。只有当德行和才干相辅相成时,一个人才会走得更高更远。好的德行足可以聚人成事,也可以补能力之稍逊,反之,能力永难补德行上的亏陷。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屹立不倒。
写作任务是根据材料写一个班会发言稿,这给写作者提供了对象指令、文体指令及内容指令。写作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首先分析为何将“德”放在首位,可从反面分析,分析失德的可怕;接着分析在有德的前提下,才智是人走得更远的条件,无才则不能成事,可以举赵括做反例,举袁隆平、航天团队为正例;接着分析当下青少年的品德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必须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
【参考立意】
(1)才以立业,德以处世。
(2)一玉一剑,快意人生。
(3)欲成才,先立德。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所呈现的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也正是孙悟空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成人”,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自由与规则
规则是前提,自由是需要。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由,才是规则和自由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和联系。
“自由”是什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自由,却仍有一个“不逾矩”的限制。所以,庄子眼中的“自由”意味着不依赖于任何内在或外在的条件、不受一切内在或外在因素的限制;而孔子的这种自由却是有“限制”、有“束缚”的,他眼中的“自由”是一种秩序伦理下的自由,即只有符合“礼”的约束才是真正符合内心要求的,才是真正自由的。
可是,很多人提起自由就喜不自胜,提起规则便觉苦不堪言。其实不然,事实上,规则即自由。
自律,是我们个人意志上对规则的“成人”。比如早睡早起就是自律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物钟,自然也就在精力上达到了和谐。学习与工作也会更加富有激情,也有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心流”状态,这也是自律的充分体现,意思是在学习时,达到了百分之百的专注,从而心无杂念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在这种状态下,你仿佛找到了与知识的一个连接点,带着内心对知识的向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从而能够享受精神方面的自由。
一个有序的社会,始于规则。林肯说:“规则是显露的道德。”规则本身,旨在引导美德回归。你看,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礼让、先来后到要排队……一切井然有序。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在害怕处罚、曝光的戒惧心理下,人们知耻明理,学会谦让,尊重生命,敬畏公平与正义……公序的背后,其实是人民良俗、善念、美德的外化。而这,也让我们每一个公民由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一个高尚的人。
人生是一场修行,经历了“山重水疑无路”的痛苦,才会有“还来就菊花”的欢喜。人生的美丽风景并不是那些快乐玩耍的时光,而是那些富有意义的瞬间。而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消沉与自我怀疑的阴影、种下一丛丛美丽的花草,蓦然回首,那段时光,自己才感受到了真正从心的自由。
每个人生来便是一颗自由的灵魂。束缚我们的,从来不是规则,而是自己那不应起的欲念。尼采曾说过:“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当你真正做到遵守规则,甚至能因此形成无意识的自律时,你就达到了更高的一层境界——自由。在这层境界中,你几乎能看清自己内心真正渴望什么真正控制自己,与内心那份纯粹走向统一,做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最大的自由。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过程,是他从“自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也是他逐渐摆脱兽性,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磨练自身,不断获得人性的过程。而从材料中对孙悟空经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对“自在”与“成人”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让孙悟空失去了自由。而脱离了个人绝对自由,收敛个性,遵守规则后,他却最终得以立地成佛。而关于我们青少年的“成人”与“自在”来说,如果我们追求一味的安逸自在,自由闲适,每个人都不去上学,都不去工作,都不去为了理想辛苦打拼,那么我们始终是那个无知的顽童,我们的社会也将面临崩溃。而正是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有了必要的约束,必要的束缚,那些胡乱生长的生命才有了努力的方向,才有了向阳的决心和毅力,整个社会才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所以,写作过程中,要对个人自由与社会规则进行思辨性的讨论,而且这个讨论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成长历程来进行。首先可以明确提出,我们身为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此还可以紧跟时事,结合如今疫情封锁,出行不便时,人们如何遵守网络社交的规则这一时代话题进行思考。可适当引用相关事例论述不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对我们个人成长的不良影响。但同时,也应该适当论述部分过分陈旧的、死板的规则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和人们灵活地处理事务。在此基础上,也可适当论述我们在遵守必要的规则秩序的基础上,也不能因规则而束缚头脑,丧失创新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气。
【参考立意】
(1)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
(2)要勇于打破消极的规则。
(3)规则与创新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在《复陈右铭太守书》中说: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意思是说千万座山峰广大无边,但一定有一座最高的山峰。生而为人,有人立志成为人群中最耀眼的主峰,有人情愿为一小丘衬托主峰的巍峨。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小人物,大光彩
山登绝顶我为峰,汇聚万千群众的瞩目,享受“好高骛远者”的追捧,或许这就是光鲜亮丽的“主峰”所独有的魅力。人人都向往主峰,人人都有一颗出彩心,但往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主峰。其实,做好攀登路上的小丘、垫脚石,也能绽大光彩。
放弃主峰,甘做小丘,是退让,是牺牲,亦是奉献与担当。
正是通过一座座小丘,我们才能步步高升,最终登上主峰。而在生活中有千万底层老百姓充当、扮演着小角色,他们有些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环卫工人,有些是辛勤劳动于建筑工地的打工人,有些是为家家户户送去便利的外卖小哥……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任劳任怨,在平凡的每一天中辛苦奋斗。毋庸置疑,生活离不开他们的身影。没有劳动者,谁来干点点滴滴的小事?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凝聚小角色的勤勉、脚踏实地的付出,我们不应轻视这些社会中的小角色,而应抱以感激与敬佩,示以最真诚的尊重与赞扬。
主峰与小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舞台上的主角和配角一样,每个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配角亦能闪耀出异彩。
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人们有目共睹。同样不能否定能人贤才的尽心辅佐,只是所处境遇有差,志向、目标有别,如是而已。我们深知马克思的杰出成就,也不能忽视恩格斯的经济支持与援助;我们以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为豪,亦不能忘记科研团队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的合作。无论身兼何职,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志存高远、锲而不舍,小人物也能大放光芒与异彩。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用主、配角思维禁锢自己的手脚,束缚前行的豪情。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场戏,你就是戏的中心,匆匆而过的行人,对你而言是过眼云烟。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刻苦训练,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为国争光;雷锋为人民服务,一生奔波于人民群众之间;海伦·凯勒没有被失明、失聪击垮,刻苦学习创作。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他人无可替代的角色。
我们都是普通人物,但我们不平庸,只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站好自己的人生位置,扮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就一定能绽放大光彩。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曾国藩在《复陈右铭太守书》关于主峰与小丘的论述,引出做主角还是配角、做大人物还是小人物的思考。那些人群中最耀眼的主峰,其实也就是社会中我们最能注意到的社会主角、杰出人物,而那些只能衬托主峰巍峨的小丘,其实就是社会中那些默默无闻、不甚起眼的小人物、配角。
就人生而言,“主峰”虽然光鲜亮丽,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但不可能人人都是“主峰”,“主峰”必须得有“小丘”来衬托,而且“主峰”和“小丘”各司其职,各担其责,所以,“小丘”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争当“主峰”的人喜欢站在最高处,喜欢被人关注;而“甘当小丘”的人,其表现形式为默守本分,安于现状,不争不抢不出风头。
“争当主峰”的心理我们都明白,而对于“甘当小丘”,既可以说是一种谦逊退让的风度与品格,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应对的人生举措,或是缺乏进取精神与责任意识的表现。如果人人都“甘当小丘”,谁来担当“主峰”重任?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有争当“主峰”的精神,也要有“甘当小丘”的清醒。
写作时必须关注“新时代青年”的写作身份,不可脱离具体身份和所处时代的特点泛泛而谈。在此前提下,论证新时代青年为什么应该“争当主峰”(或“甘当小丘”),或是辩证看待面对不同事物、身处不同阶段时,两种心理的必要性和价值。
【参考立意】
(1)山登绝顶我为峰。
(2)青年人既要争当“主峰”,也要能当好“小丘”。
(3)人生本无贵贱,做好本分是关键。
4.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不能盲目求快。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是整体布局安排。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即从印章整体出发;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印章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刻一枚人生的章
布白、冲刀、切刀是篆刻之基,布白为先,落刀在后,时而冲刀,时而切刀,顺刻势而为。人生之雕琢亦如玉石之篆刻,三思而后行,三思即布白,后行即落刀,若想刻好一枚人生的章,布白、落刀,缺一不可。
布白者,格局也,以“我”观物之“我”,即我于己、于人、于万物之体认。布白当有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境界高者,光风霁月,高山景行,懔懔焉,皓皓焉,不囿于方寸,不拘于须臾。大漠黄沙、马嘶驼吟,枯石流赭,莫高窟成为了樊锦诗的“归处”、生命化不开的底色,这离不开她对自己“敦煌的女儿”的布白。猥琐卑劣之人眼中如何容得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坦荡?庸碌狭隘之人耳畔如何响得起“潮落江宁,海晏河清”的升平?胸中有丘壑,方能于布白之时汇聚江河。人生亦当有大格局、高境界,越过一时、一隅来看当下,不避龃龉,不矜荣华,立身、立言、立德,善养吾浩然之气。
篆刻是时间的艺术,冲刀也好,切刀也罢,终是一刀接一刀地刻;人生亦是如此,锦绣坦途也好,荆棘坎坷也罢,终是一程更一程地走。再是微不足道的一刀,都要想好、看准、刻稳,落刀即无悔,因为无法预知哪一刀便是那颗毁了一场战争的马掌上的铁钉,便是那只扇了扇翅膀就引发千里之外的龙卷风的蝴蝶,人生的每一步亦是如此重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不警示后人注重“日”“步”的累积,甚至这种警示还须内化为精神自觉,例如“君子慎独”。始终心怀布白之初心,以“首刀”之心刻每一刀,刻一刀停一刀,听循前一刀的“指示”,虔诚谨慎地落好每一刀。
篆刻亦是空间的艺术,横与纵、重与轻、粗与细、直与弯,刀刀不同,故下刀的手法各有其“用武之地”,其中冲刀与切刀是最基本的刀法,势必熟稔于心,方能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其他刀法,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数也,只有当基本刀法掌握到“技近乎道”的程度,才能“排列组合”得游刃有余,这要求我们做到“君子不器”:拒绝设限,突破可能。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正如邓小平爷爷所言“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可墨守陈规,亦不可剑走偏锋,固基为本,顺势而为。
“少年心事当挐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作为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年,不畏巨变,心有布白,朝乾夕惕,盈科后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中国印章篆刻技巧的分析。材料先对冲刀、切刀和布白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创作者如何处理布白、冲刀和切刀的关系。“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引申,揭示里面包含的内涵。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布白,指的是整体布局安排,这是前提。而冲刀,指的是干事不能拖泥带水,应该一气呵成;切刀,指的是谨慎从事,不能盲目求快。从材料中的关键句“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来看,其中的寓意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布局安排,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然后再具体操作,才可能把事情干好。也可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
针对上述解读,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国家延伸到社会层面。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预先的打算安排,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绘画、用布裁衣、地上起房屋等;如果从大处着眼,国家的建设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等,都需要从整体布局,也都需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先整体规划部署,然后再分部分、分阶段和情境具体操作。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谈如何用把握全局,整体考虑,长远谋划,然后顺势而为。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干事情要先整体把握,谋定而后动。
(2)先大处着眼,再小处动手。
(3)凡事都要先整体入手,再顺势而为。
(4)凡事三思而后行。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把这狗养了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要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捆绑住它的后腿。”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会去捉老鼠。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它引发了你哪些思考与联想?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识人是基础,用人是根本
善于识别狗的人,能找到一条好狗。这条狗的志向在于獐、麋、鹿这类野兽,而不仅仅是一只小小的老鼠。这说明,这个人确有识狗之明,就如如今一些人有识人之明一样。然而,他却不能让狗得到施展远大抱负的地方,而只是令其屈居于捕鼠之地。可见,此人并无用人之能。
诚然,人才能尽其才,贵在“知人”。知,即了解、理解、支持、懂得;知人,即了解人、理解人、支持人、懂得人,最后赢得人。知人,才能更好地用人,才能有效避免用人失察。知人需要智慧。
但是,人才能尽其才,更贵在用人。
古人说:“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 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这就告诫我们,有了贤才,我们要识贤才,更要用贤才,给贤才委以专职。识才是基础,是条件,用才则是目的,是结果。
用人者需拥有一双慧眼。这双慧眼具有全面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能发现人的长处与短处,能辨别贤才与庸才。为此,用人者要学会“下沉”,防止官僚主义,不能求全责备。就如刘邦之用韩信,刘邦不因为韩信出身寒门,从小寄食,曾受胯下之辱而轻视他、漠视他,相反,刘邦通过听取韩信对楚汉双方形势的分析,敏锐地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立即采纳了韩信的建议。与之相反的是,也许因为出身,也许因为自负,项羽没有刘邦那双善于识人的慧眼。尽管韩信投奔刘邦之前追随的是项羽,也曾多次向项羽建言献策,但项羽都拒绝采纳,导致韩信、陈平等优秀人才另择明主,图谋发展。打败项羽的是项羽自己,并不是刘邦、韩信。项羽用人的短视与愚蠢恰恰说明刘邦用人的高远与聪明。
用人者还要克服唯我独尊的思想,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博大胸怀,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最好的机会,提供最好的平台,正确处理舍与得。刘邦虚心纳谏,礼待韩信。他先后拜韩信为大将军、相国,立韩信为齐王,职位的提升、平台的变化表明了和谐的君臣关系,也为韩信大展锋芒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相比之下,项羽对下属虽慈爱,但吝于给平台、给机会,项羽给予韩信的是低微的官职,安排韩信的工作是管理粮草、军饷。要知道,机会和平台深深影响人才的发展和人才创造的价值,就像雄鹰翱翔于蓝天,韩信只有统率千军万马才尽显英雄本色。
知人善任者赢人心,得天下,事业蒸蒸日上。识狗者如是,我们亦如是。
我们生活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时代呼唤人才。未来的竞争,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身为用人和被用的我们,都要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善于发现人才,更要善于使用人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让人才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征途大放光芒,尽显风采!
【审题】
这是一道寓言类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出自《吕氏春秋·士容论》中“缚狗捕鼠”的寓言故事。把一条能捕捉獐、麇、鹿的好狗,捆住腿脚去捉老鼠,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所以作者写这则寓言故事意在告诉统治者,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则故事同样意味深长。审题时可以从善于识别狗的人和狗本身出发,找到与我们现代生活相关的隐含信息。如从善于识别狗的人的角度,他有擅识狗这项本领,且能尽心尽力地为邻居找一条好狗,这固然值得赞赏;但邻居委托他找的只是一条能抓老鼠的狗而已,他却没有尊重邻居的诉求,不仅花了一年时间才找到一条狗,而且找到的狗好几年也不捉老鼠,不能满足邻居的愿望。这一角度说明,我们在与人交往、替人办事时,不能恃才自矜。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包括我,也包括你和他,所以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从狗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思考应着重于这条好狗的遭遇。它有捉獐、麋、鹿这类野兽的志向和能力,却不能遇到一个真正赏识它让它发挥才能的伯乐(善于识狗的人不能让它到一个得以真正发挥才能的地方,而邻居也不能认识到它的实际能力),以至于被缚上双腿去捉鼠。这告诉我们,要准确识别他人的实际才能,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地方去;或当才能不被发现时,不能消极躲避,要努力展现自己等。
试题要求思考这个寓言故事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所以写作时,不能仅仅是对故事进行解释或补充,而是要找准立意点,如尊重用户需求、善于识人和用人、勇于展现自己的过人才能等。在此基础上,作文就不能止步于材料本身了,而是借助材料引出论点,然后引用其他相关的例子来充分论证自己想要阐述的道理。
【参考立意】
(1)天才应处于合适位置,才能成为天才。
(2)尊重对方的诉求,而非为己自满。
(3)才美不被见,我当奋力争之。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但他们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如此,一定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而每天住在水边,经常探索尝试,慢慢地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躺着思想不如站起来行动
南方人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游泳是因为他们对于游泳的学习往往是从下水开始,在一次次扑腾中成了“弄潮儿”。而北方勇士,虽有一颗凫水的心,却很少有下水实践的机会,因此虽有“技术”,却难逃溺死的悲剧。因此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诚如威武赫兹里所说的,或许思想是重要的,一切都源自思想;但是,只有想法,却没有行动,又有什么用呢?
人有追求,源于思想;人有成功,却是源于行动。一个伟大的思想,会给人一个通往成功的方向。但仅仅只是一个方向罢了。你还需要迈开双脚,向其走去。
如果没有付诸行动,你怎么知道你想的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没有付诸行动,无论多伟大的思想都只是空想罢了,不是吗?所以,与其躺着思想,不如站起来行动吧。那历史的长卷里,便有着无数的先贤在阐释这一观点。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暴秦统治下,怎么会没有人想“反秦之暴,拥太平之康”呢?可是他们却只是在想着,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只是在暴秦之下苟延残喘罢了。待到陈胜吴广时,鸿鹄之志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使得“天下云集响应”,才能有那“戍卒叫,函谷举”的起兵,激起民心,奋力反秦,最终才有了汉朝的繁荣昌盛。倘若他们也如常人般,敢言而不敢怒,那不知多久之后,才会有人敢于行动,敢于真正的反抗,使那太平之世不再是空想。
由此可见,行动是多么的重要啊。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样,“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当然,南方弄潮儿在一次次行动中,也并非完全没有思考,不然他们何以能在一次次尝试中领悟到其中的规律呢?所以,没有思想的指引,行动会失去方向。“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因为思想我们才会发射出耀眼光芒。在国难临头,盛世将颓的黑暗年代,有人率先觉醒,用呐喊打破中国无风的岑寂,用血肉之躯力扶将倾的大厦,救国思想引导国人救亡图存,指引英雄身先士卒,寻找救国救民的办法,因为思想的指引,他们才能于漫漫长夜之中坚定信念,迎来太平盛世。有思想,才能善于找到实践的规律;有思想,才有行动的方向;有方向,脚下才会有力量。
所以,朋友啊,与其躺着思想不如站起来行动啊!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之所以南方人很早就能游泳,而北方勇士学游泳却常常失败,是因为想要学会游泳这项技能,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最终掌握方法。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死的。所以,这则材料的主题就是“实践”的重要性。许多时候须在实践中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所以写作的重心,就应当在于论述实践的重要性。对此,可从论述学习获得间接经验和实践证实间接经验及获得直接经验的关系展开:一个人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所以人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理论经验。但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而且,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参考立意】
(1)理论要靠实践来检验,要理论也要实践。
(2)在实践中成长。
(3)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详情咨询老师微信xmbyuwen,还有内部超实用备考资料赠送
素材怎么用才高分?来看!
超实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