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议论文作文如何写才出彩?高考议论文如何展开论证_论点_议论文_作文

本文目录

  • 高考语文议论文作文如何写才出彩
  • 高考议论文如何展开论证
  • 快要高考了,作文很头疼,如何能快速写好一篇出彩的议论文呢
  • 高考作文为什么一定要写800字
  • 高考议论文说理究竟难在哪里

高考语文议论文作文如何写才出彩

问题的着眼点在出彩。

关键就在论据,论据出彩文就出彩。至于布局谋篇,这里不谈。

论据怎样选择?事实是首选,事实胜于雄辩。让事实说话,比理论要强得多。比如说你研制的火箭,你说如何厉害不管用,试射一枚,比说再多都管用。

杀虫剂的效果,得靠实践来检验。

理论少用,事实多用。这得需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大量的储备,和平时的思维方式训练。绝不是一两天,几个月就达到的。但是可以有方向,碰巧了正好有储备,出彩一定!

高考议论文如何展开论证

高考议论文如何展开论证?这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60分的高考作文,它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语文的成败,因此合理安排高考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至关重要。今天我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加以分析,希望对看到的高三考生有些许帮助。

高考作文批卷,老师比较青睐的文章,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思路清晰,论证结构安排合理。

那么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该怎样安排呢?

整体结构一般采用总(提出问题)—分(分析问题)—总(得出结论)。即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这些年多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由材料入手,完成驱动的任务,表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展开论证(采用事实或事理,既可横向展开,也可综向展开,下边我会具体分析);照应开头,重申观点。

局部结构,重点体现在分析问题部分,一般有两种结构安排,一是横向展开论证,二是纵向展开论证。(当然也有先破后立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但这种难度较大,高考作文不建议采用)。

什么是横向论证呢?就是围绕中心论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各角度平行展开,互不交叉,形成并列关系。这样论证,说理全面,条理清晰。具体写作时,把各个角度分别形成一个分论点。

【例如:根据以下材料写作:2019年3月17日,一把大火将四川宜宾城区匡时街一排老旧建筑化为灰烬,31户房屋被烧。而在当时,面对大火,居民刘泉、张梅夫妇没有忙着逃命,也没有急着抢救自己的财物,而是选择先把邻居们救出火海。刘泉救出两位独居老人,张梅救出三户邻居。等他们想起抢救自己的财物时,房子已被烧成灰烬,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多万元。张梅、刘泉两口子救人的故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有很多热心人和企业给他们捐款,夫妻俩拒绝了一切捐款。刘泉说:“我年轻,有手有脚的,慢慢挣。现在社会上困难的人多,捐给我们不如捐给那些更有需要的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向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推荐刘泉、张梅夫妇备选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对于上边这个材料,我们首先由材料确立中心论点:无私无畏,感动中国。

然后确定如下几个分论点:

一、见义勇为,他们有勇闯火海的非凡勇气。

二、救人为先,他们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境界。

三、谢绝捐款,他们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经过这样分析后水到渠成,刘泉夫妇的行为无私无畏,值得推荐。

什么是综向论证呢?就是围绕观点,从不同层面展开议论,各层之间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样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说理透彻深入。(具体写作时,也是设置几个分论点,不过分论点之间呈递进关系)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请以“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我们可以这样设置分论点:

一、个人能容是一种素质,可以和谐人际关系;

二、集体能容是一种成熟,可以凝聚单位人心;

三、国家能容是一种自信,可以赢得国际尊重。

有人说:“得作文者得语文天下”,而要得到作文就要合理安排论证结构,在此基础上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高考一般写议论文)

最后衷心祝愿2019年高考,所有考生沉着冷静,完美写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快要高考了,作文很头疼,如何能快速写好一篇出彩的议论文呢

高考在即,如何快速写好议论文,只能从写作技巧上做一些指导了。

第一,立意。高考作文阅卷等级的划分,把立意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有的评分细则明确规定,不符合立意标准的,最高分数只能控制在40分以下,对于60分的作文来说,立意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最近这些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考察重点,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该如何立意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思考。

一是寻找。仔细阅读作文材料,认真搜寻任务并在材料中划出;

二是思辨。阅读材料时,关注标志性事件,挖掘其中蕴含的思辨性;

三是确定。从材料出发,合理联想,权衡比较不同的立意点,找到最佳立意角度,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二,结构。层次不清,角度不明,是高考作文结构的大忌。为保证层次清晰,角度明确,高考作文一般采取如下几种结构。

一是总分(并列)总结构。

展示观点——分论点1、2、3(并列)重申观点

二是总分(递进)总结构。

引材料提观点—分点论证1、2、3(递进)

——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三是总分(对比)总结构。

引材料提观点—分点论证观点1、2、3(正反交替)——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第三,标题。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好标题可以先声夺人。一般情况下,我主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标题可采用对偶句,读起来有气势。

比如:漂其黑,守其白;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

第四,开头和结尾。

开头要入题快。一般情况是抓住材料关键点,简单而又切中要害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观点鲜明,毫不含糊。

结尾总结观点,重申观点,坚强有力。

最后,我想特别说明的是,以上的说法只是一个大体的框架,它不是死的。具体写作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如果能对马上参加高考的学生给予些许的帮助,我将万分欣慰!

衷心祝愿所有的高三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高考作文为什么一定要写800字

高考作文规定字数,是评价给分的需求,至于是800字而不是600字,那是因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他的表达能力能够达到这一要求。 可以对这个问题作以下分析——

中国各学段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语文考试,作文是重头戏,作文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一篇作文的写作包括了语言表达、结构和思想主题三个方面。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篇幅要做出规定。不够字数的文章,很难体现以上三个方面,因而是要被扣分的。

字数不够,扣分会非常严重,因为你都没有写完整、写充分,那前面的三个方面无从体现。

高考作文的字数是硬性规定,具体要求是800字以上,故而最好要写到850字左右,当然超过1000字也不行。如果你的篇幅达不到这一要求,就意味着你的作文水平不合乎要求,就会按照要求扣分的。

不过对于语文学的不好的学生,800的篇幅很难达到,写作就变成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实,这时候可以采用篇幅不够故事凑的方法。即在文章的中间多引入几个与主题习惯的材料故事即可。

学有方法,考有技巧,优学优考策略致力于将学与考的最优结合。更多原创学法类文章,欢迎在公众号 优学优考策略 中阅读。如有其他问题,微信找到 “优学优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为好友,有问必回。

高考议论文说理究竟难在哪里

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理性的展示是对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如何巧妙说理就显得十分重要。2003年全国卷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颇适宜于写作议论文。在阅卷过程中以及从后来公布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发现在说理技法上,呈现摇曳多姿、丰富缤纷的巧妙运用。我们惊讶地看到这些议论文(包括思辩性散文)在说理上,或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理性建立于感性之上;或与修辞方式结合,在形象的语言表达中使所说之理更加明晰。或用于开头,如猛虎睁眼,先声夺人;或用于收尾,如孔雀收屏,余音绕梁;或用于中间,在枝繁叶茂之中,使理性之果实更加沉实。现在我将这写技法整理如下,既可以展示考生的议论水平,总结经验,也有助于中学生作文的创造能力建立于科学规范之上。

因叙带理

这是议论文开头最常见的说理技法。考生在把握话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联想,搜索与主旨有关的素材,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话题有据可依。如广东优秀作文《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开头两段,叙述时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意,由叙而引申的说理紧紧扣住叙述内容,巧妙引出主题。这样的叙,既起到论据作用,又彰显考生的文化功底和阅读积淀,一举两得。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

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设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广东考生《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援事立理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被考生广泛运用的,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考生往往能够常中出新、出巧,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震慑。下面举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最典型的一段。本段文字所举三个人物众所周知,这是“常”,但其所准确引述的文句则许多人是陌生的,这是“新”;所举三件事情也是熟悉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常”,但是角度换为“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让人一惊,这是“巧”。读这样的文章,如走进知识的殿堂,如品尝佳美的煲汤,有“知”有“味”。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

抒情壮理

理若无情理则生硬,情若无理情则无羁。只有情理相辅,方能相成。湖北考生《看着我的眼睛》中,纵情驰骋,对三毛的钦仰之情油然而生,直接抒发“我的青春没有撒哈拉”的感慨,却又巧妙悬崖勒马,理性感悟:“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拥有不同寻常的认知。”这对一些喜欢板着面孔说教的作者,应该有启发吧?

记得流浪异域,足迹遍布撒哈拉的三毛吗?为什么她选择了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要去领略凄楚与绝境的战栗?是漫天黄沙翻滚的雄浑,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幽远,还是驼铃声声的悠扬?我的青春没有撒哈拉,但从她的文字中我领悟到,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是她对沙漠情感的渴望让她走入撒哈拉,从而拥有不同寻常的认知。“看看我的眼睛,”三毛幽幽地对我说:“只有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只有带着对它的向往,只有缩短与它感情的距离才能真正地领悟沙漠。”于是我明白,认知的本质在于求索,求索的动力在于感情。只有感情的亲近才能唤起深入的求索,然后才能深刻地认知。湖北考生《看着我的眼睛》

析象透理

分析表象,由现象而本质,探究事物的真谛,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智慧,解决问题的关键。《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先展示现象“对于有些事不能正确地认识”,然后扣住这一点挖掘,“一定程度”“由事物的内因上说”,层层深入,一步步将原委揭示出来。这样洞悉全部秘密的人,往往体现了他有一定的人生经验,良好的分析能力。

但我们对于有些事不能正确地认识,一定程度是这感情的亲疏扰乱了我们的视线。由事物的内因上说,我们自身就有失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认识事物上不由自主地注入了自己的好恶、感情的亲疏等主观色彩,这样得出的结论又焉能不失真?造成的后果自会不堪设想,像《韩非子》中的富翁那样无端怀疑别人,就是明证。山东考生《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

类喻明理

这种说理,或打比方,或做类比,目的就是使抽象的道理更加通俗明白。“比喻是思想的翅翼”(钱钟书语)。《探知的阻碍》借喝茶比探知,轻而易举地将读者导入理性的天地。我们往往喜欢这样的文字,因为,这既是文采的绽放,也是联想的铺开,更是说理的成功。

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为什么第三泡时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为前两泡冲击了茶叶上的蜡质与灰尘,第三泡才泡出茶叶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浓郁。我们探知亦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逐渐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湖南考生《探知的阻碍》

警策显理

警句是经验的总结、理性的升华、智慧的体现,是议论文的闪光之处、成功之处。没有一定的概括事理的能力,没有一定的修辞才能,很难写出一两个警句。《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中“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运用对比、对偶,语言简洁,却对漫长历史进行一次审视,极好的表达了考生的思考。

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这感情闯的祸令多少贤者被弃,多少家人离散!然真正的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问。斯大林亦一代暴君矣,然人言:“虎毒不食子。”当敌人以其长子相挟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人民之福。我们不知后世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引言证理

这是最常见的技法。名言,实际上是历代人物对社会人生经过思考而总结出的一鳞半爪,是人类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呈现。恰倒好处地借用名言,对文章的说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莫让浮云遮望眼》文章极为部分用王安石的《题西岭壁》说明“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用《登飞来峰》作结,表达“摆脱情感羁绊”的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启发读者遐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羁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福建考生《莫让浮云遮望眼》

=========================================================================================

如何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时常犯这样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再好也只能是勉强及格。

  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一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一般要分解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章才有说服力;如果不设置分论点,或者分论点立得不好,中心论点就得不到有力的证明。那么,如何设置分论点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解方法。

  1、概念分析法。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如“说‘面子 ’”,有篇文章论证的中心是“维护国家人民尊严的‘面子’不可丢,太看重个人‘面子’的思想不可留”。要论述这个中心,必须分两层来说:一是强调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尊严;二是强调不要太注重个人的虚荣。这就是从中心论点中分解出来的两个分论点。

  2、因果分析法。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如要论证“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说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呢?可以列出下面几个分论点:①青年时代是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时代;②青年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时代;③青年时代是建功立业的时代。这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

  3、辩证分析法。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分析,②对中心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①正反对照分析,如要证明“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立论:a、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不参与实践,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就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正反对照,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实践出真知”的观点。②一分为二地分析,如要论证 “成才的关键不在于逆境”,便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a、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b、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这两个论点看似矛盾,但都统一在“逆境能否出人才”的总论点之下。

  4、条件分析法。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如要论证“争做跨世纪的接班人”,对于这个题目就可以采用条件分析的方法,先设想一下,“要做跨世纪的接班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得到下列三个分论点:①要有报效祖国的决心,②要有过硬的本领,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5、比较分析法。这是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常用的比较简易的一种方法。如“常立志与立常志”,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提倡树立远大志向,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论述时,可以把“常立志”和“立常志”这两种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不同的结果,通过比较阐明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才能有所建树。

  以上是我们常用的几种方法,如果一时想不到好的分析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常规的分析方法,即面对论题,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就此列出分论点,然后再进行筛选。南师大文学院何永康先生曾经说过:“在高考作文中,由于通篇字数有限,每一小论点的阐述最好控制在260字左右,大体阐述过程是:先用几句话点明小论点,然后再简要地分析议论一番,接下去可联系实际,摆出事实,最后收拢。”这段话较具体地讲明了一个分论点的实施过程。

高考议论文“三M法”

去年我任教高三,指导学生用“三M法”写应试议论文,学生的优秀考场作文大批涌现,学生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简直无论什么作文题,都成了小菜一碟。后经我推荐出去的学生考场作文,十篇之中有八篇获得公开发表。

  但这“三M法”有公式化之嫌,绝不符合正统的作文教学理论,我自己也并不认为其科学,觉得拿出去可能会贻笑大方,乃至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看到莘莘学子苦苦复习,我有这高考应试的“三M法”“要诀”而不示人,未免太自私了些。所以还是决定通释此“三M法”,招致攻伐也无妨,作为作文教学改革的反面材料也罢,只要能使眼下的考生有益就好。

  其实所谓的“三M法”,就是三个“么”(me):“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即从应试作文特定的场合、时间、读者对象(的浏览时间)出发,一开篇在100字左右,一定要把看法“是什么”揭示出来,决不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不峰回路转,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以收“观点鲜明”之效,先声夺人,给特殊的读者以良好印象。当然在保证特殊的读者不“费解”的前提下,也可略微表达得“含蓄”些,“艺术”些。

  接下来的文章主体,分成两部分。

  前一部分,论述“为什么”。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上述看法。脑子里要仿佛有一个人在反驳似的,把道理讲透彻,旁征博引少不了,摆事实讲道理为根本,层次清楚是正道。“为什么”的道理讲透了,笔下的作文已经攀上了二类文档次。

  后一部分,着重说清“怎么办”。也就是在写好上述“为什么”的内容的基础上,乘势破竹,讲清楚怎么样来使开头提出的看法“发扬光大”;如果是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看法,则要痛痛快快告诉“读者”——最好应当“怎么办”。这一部分论述清楚了,所写的文章就达到“一类文”了!

  至于结尾,是“轻流直下三千尺”后的景象,或水花飞溅刀枪鸣,或间关莺语花底滑,不作硬性规定,篇篇顺其自然。

  为了使较为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明朗化,人们常用“要诀法”,如西方的新闻界讲新闻的写作要素时归纳出“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件(What),何原因(Why);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作时说,东方写应考议论文要注意“三个W”,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How最后一个字母也是W,三个W倒过来写就是三个M,而三个“么”的拼音第一个字母也都是M,就合称为“三M法”。学生听得欢呼雀跃,钻心入脑,成了高中阶段里最欢快、最兴奋、最难忘的课之一。

  我告诉学生。这高考议论文写作的“三M法”,可以作为权宜之计。熟练了还可灵活使用,推陈出新,有所创造。写高考作文本来好比戴着镣铐跳舞。我们就是还要跳出尽可能精美的舞姿。而且其实议论文还可以有一般的章法的。按照“三M法”写议论文,什么引论、本论、结论,什么论点鲜明、论证充分、思想深刻、结构完整、富有立体感等等的优点,都是题中应有之义,都成了瓜熟蒂落之势。

  他们牢牢记住了“三M法”,应试时写议论文章,当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出手不凡。

附“三M法”应试作文一篇:

贪婪是贪婪者的座右铭

  传说中的加勒比海妖,往往以最美丽最纯善的面容和最动听最撩人的歌声引诱过往的水手,从而使其成为自己的美餐。

  同样,现实生活中张牙舞爪的恶人毕竟很少,而更多的陷阱、骗局往往“看上去很美”。因此,出于更好的活下去的美好愿望,练就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眼光,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该文首段就有所创新,先作了生动的引述。到第2段末尾才提出了“是什么”的问题——“练就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眼光,是现代人的必修课。”而且,这个“是什么”中,又包含了“怎么办”的意蕴,异军突起,使全文处于较高的思想层面上。)

  既然作为一门“课”,总归有人会不及格,即便它很重要,但清楚这一点的人毕竟不多,我把“贪欲”归结为他们不及格的重要原因。  (第3段顺着第2段末的比喻,用类喻的手法,指出“贪婪者”在生活的课堂里实在很难“及格”。接着进入文章主体部分,着重分析“为什么”,荡气回肠。)

  贪婪是贪婪者的墓志铭。  (虽然似乎将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名句搅混了,但可以将错就错,视为改造或意引,也未尝不可。)

  吃小亏占大便宜,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温良恭俭让的典型观点。这虽然有失绝对化,至少这是姚明没有成为“奥尼尔”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反过来的“占小便宜吃大亏”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

  街头被骗:痛失“金元宝”,数万元换来一堆废纸……如此糗事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不是骗子们巧舌如簧,骗术高超,其中不乏鲁钝的老农,也不是受骗者IQ零蛋,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是一个字“贪”,妄想飞来横财,不意遭飞来横祸,典型的机会主义者。

  小贪吃小亏,大贪吃大亏。吾观李真、李纪周之流皆有龙凤之姿,不想一个“贪”字,断送前程乃至命程,可叹可悲。(以上三段的典型论据,使思想境界“居高不下”,振聋发聩。)

  反观那些顺利通过并获高分的人,无一不是胸怀大志、纵横捭阖之辈。所以说,能够经受住金钱、美色等诱惑,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素质,它不仅仅是狭义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是一种朴素而又先进的世界观。持有这种世界观的人相信:不劳动不得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机会主义者是永远不会有资格拥有的。所以历史注定他们会不及格。(这第8段正面阐述“怎么办”,新人耳目,而且回扣了第2段末提出的“练就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眼光,是现代人的必修课”的论点,亦即在意蕴上反复强调“怎么办”的问题。)

  面对诱惑,我们要学会大气一些。

  大气是大气者的通行证。(最后两段,在“大气”二字上做文章,继续强化了“怎么办”的问题,使中心论点得到了提升。)

  总评:

  这篇应考作文的作者,已经在灵活运用“三M法”了。表现在“是什么”的部分,提出的论点已经带有“怎么办”的色彩,在通过主体部分交响乐般的强劲论证 “为什么”之后,得出了“大气”是克服贪婪的有效武器的思想观点,使得中心论点成功升华,文章的立体感很强。而且,在第2段揭示中心论点已包含“怎么办” 的基础上,好比一首乐曲一开始就处在高音区,在这个高音区再上一个层面,不很容易,但是,上成功了,也就格外喜人。从效果看,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确非同凡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