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小学作文的重要性该怎么去跟孩子讲)_框架_作文_习作

本文目录

  • 小学作文的重要性该怎么去跟孩子讲
  • 小学作文如何构思作文框架结构

小学作文的重要性该怎么去跟孩子讲

如果是讲出来的重要性,孩子是不会领悟的,更不会领情。

那怎么办?我的观点是孩子们通过“做”来感悟重要性,把外在的信息刺激转化成内在的成长需求与动力。

作文,那就让孩子们自己先写作文,通过仿写,能让孩子们快速起步入门;再次借助课堂上的优作分享,让孩子感受到习作的成就感,肯定他们的脑力劳动,肯定他们有价值的付出。激发了这一层兴趣之后,来点更高层次的刺激。

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专门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作品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以此来表达自己是能写作的,之前多数孩子只能通过非常有限的报纸来发表习作,只是刺激了少部分孩子。现在有了公众号平台,发表的概率大多了,只要我们用心写,写真实地体验,写真情实感,再加上修改,那就可以发表在公众号上了。当然,肯定还有一些平时习作能力就是很弱的,那就让我们老师或家长与他一起来理理习作的思路,提炼一下习作的中心,然后再作一些修改,那也是可以发表的,前段时间,我们班级的一位同学,就是对家里的离婚一事写了一件事,帮助他修修改改,就发到公众号上了,孩子挺高兴的。

孩子们觉得自己的习作能够发表了……

只到这一步还不够让体会到习作的价值,我开通了奖赏功能,家长们看了可以给习作打赏,然后,等家长们打赏完了,老师将收到的打赏全部发给家长,并在班上进行通报表扬激励,孩子此时才感知到原来自己的习作是可以转换成财富的。

当然,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价值并不是在金钱上的财富,更主要的还是在试场上的习作,还有是家长们的评价等精神层面的激励。绝对不能把孩子们引向狭窄的价值观,要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他知道,这些发在网络上的习作,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甚至是可以仿写。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等你老了,你的习作依然这么年轻地存活在网络空间里,成为永久的怀念与记忆……

小学作文如何构思作文框架结构

作文框架漫谈

写作文 ,框架是一个必须研究的内容,我从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什么是框架

框架,就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也可以说 ,框架就是一篇文章的结构。

它就像一座房子的水泥钢筋架子;它就像一条鱼的骨刺;它就像一把伞的支架。

框架,是作文学习的内容之一。

二、框架的作用

框架在文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框架 ,材料就无处依附。

这就像盖房子,没有框架,砖就不知往哪垒,门就不知道往哪安,窗就不知道往哪装。

这也像一条小狗,没有骨架,肉就无处可以依附。

所以,写文章,必须要有一个框架。

三、框架的层次

不同年级的学生,作文的框架应有所不同。

小学一二年级写一段也可以。因为在一二年级还用不着去看他的结构,只看他把句子写明白,把字写对就行了。

三四年级要写三四段。至少要写三段以上,不能写一段或两段。为什么要写三段以上呢?因为只有写三段,才可以分清开头、结尾、中间。你如果写两段,不是缺头就是少尾。

五六年级要写五六段。开头、结尾、起因、经过、结果,把这几部分写出来就是五段。如果经过内容丰富,把经过多写出一两段,文章就是六七段。

初高中生写作文,框架可以少复杂一点。最多也就七八段。

到大学写文章,要分一个大层下面要有三小层,一篇文章共三大层,九小层;或者四大层,十二小层。那就是论文了,我们就不去研究了。

四、立框架的方法

(一)时间法。

按照时间顺序去立框架。比如用春夏秋冬去立《美丽的校园》的框架;用早中晚去立《忙碌的一天》的框架;用考前、考中、考后去立《一次难忘的考试》的框架。

(二)地点法。

用方位的顺序去立框架。如用客厅、卧室、厨房去立《我爱我家》的框架;用山脚、山坡、山顶去立《一次爬山》的框架;用小湖、花坛、竹林去立《美丽的植物园》的框架。

(三)分类法。

用事物的类别去立框架。比如写玩具,可以按照布制、木制、铁制、瓷制去立框架;写文具,可以按照毛笔、钢笔、铅笔去立框架;写植物,可以按照花、草、树去立框架。

(四)发展法。

用事情的发展去立框架。事情都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写事的作文,基本都是以此法,去立框架的。

(五)排列法。

就是安内容的重要程度去立框架。该法小学生不太常用,不去多说。

五、立框架的要求

(一)文章的题材确定后,要进行一番思考,选择一种立框架的方法。

(二)要列一个提纲,把框架的内容写下来。

(三)列框架时要明确写作重点。

(四)提纲中要用一句话标出文章的主题。

闫老师简介

我是一名作文老师,业余时间喜欢写作,曾经发表短文300余篇;著有《新闻漫话》《闫老师教作文》《中考作文冲刺》等书。有喜欢作文与写作的朋友请关注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