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东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_诸侯_孔子_礼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礼崩乐坏 诸侯 孔子 礼乐

本文目录

  •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东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 成语“礼崩乐坏”中的“礼乐”指的是什么
  • 《倚天屠龙记》中,金庸为何要把朱长龄和武烈等这样的名门之后,写成无耻小人
  • “礼崩乐坏”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的何种潮流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 有功不能尽赏,有罪睚眦必报,晋文公为何独独对只有过一面之缘僖负羁情有独钟
  • 孔子仍然身处周朝时期,为什么说当时礼崩乐坏具体是哪些礼崩了哪些乐坏了
  •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春秋时期道德并存,这是真的吗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并不是诸侯国,而是周王室自己,标志性事件是“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

第一次“二王并立”

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13岁的周幽王继位,国丈申侯把持朝政。周幽王21岁时奋起反抗,废了申侯外孙太子宜臼。申侯在西申国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竹书纪年》记载,“先是,申侯、鲁(缯)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这就是第一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

周平王自立以后,周幽王出兵西申,讨伐这个伪政权,不料被申侯和周平王反杀。周幽王死后,申国、缯国、许国拥护周平王。虢公翰和畿内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周携王。这就是“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影响就是礼崩乐坏

周平王弑君自立,不被诸侯承认,已经造成了礼崩乐坏。周携王是周幽王的遗留势力,是正统的周王。周平王后来指使晋国杀了正统的周携王,再次造成礼崩乐坏。结果就是《清华简》上说的,“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诸侯都不来朝见周平王了。

其他典型的“礼崩乐坏”事件

周郑交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害怕郑庄公专权,要分去郑庄公一半的权力给虢公。郑庄公以辞职相要挟,最后双方妥协,“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刚上台的周桓王就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为了报复,“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

州吁弑君

卫国桓公知道弟弟州吁有篡位的野心,把他赶出了国都。公元前719年二月,卫桓公去成周吊唁周平王,恭贺新君。州吁带着手下的死士,在途中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被弑杀的国君。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弑杀时间频发。《史记》说,(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因此,州吁弑君是礼崩乐坏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假托王命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假托周王的命令,召集鲁国和齐国讨伐宋国。

射王中肩

公元前707年,因郑庄公对周王不敬,周桓王率领蔡、卫、陈讨伐郑国。在“繻葛之战”中,郑国的祝聃用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头。

卫灭同宗

邢国被北戎灭了以后,齐桓公帮助邢侯迁都,重新建国。后来,齐国指使邢国攻打卫国。公元前635年,卫国出兵灭掉了同为姬姓的邢国。卫灭同宗,礼崩乐坏,拉开了春秋无义战的序幕。

综述,因为有“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榜样,才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东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生活的时代不同,时代的变迁,在

周公制礼乐,用以限制诸侯,士大夫,百姓,而礼制他对天子没有太多限制,天子就是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天子管辖制度,遇到时代变故,生活在乱世,自己有的时候,也是被逼无奈。

西周末年,由于年年征战,城池被人进攻,最后城池被破,作为天子向东逃跑。

在哪个时候,天子都逃跑,证明要国亡,一个要亡国的天子,谁还能听他的话,所以说诸侯不再遵守约定,哪个诸侯不是没有兵马,他们都回想用自己的兵马保全自己,有的诸侯想要当天子,开始新的战争开始,天子对诸侯的制约不再存在,诸侯对天子也不再尊重,诸侯都有自己的算盘。

敌军杀周王,天子直接失去顶梁柱,诸侯已经不在对天子有所尊重,就是说你没有兵的天子,还是天子吗?

成语“礼崩乐坏”中的“礼乐”指的是什么

周代是礼治的时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周礼》,而礼乐正是礼治的核心内容。

礼原本是人们供奉鬼神的一种原始习俗。国家出现以后,礼逐渐由祭祀仪式发展成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以礼为准则能够达到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制度的目的。它成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上图古代礼乐表演

礼制,主要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它的特征是差等性,上自君臣尊卑贵贱的秩序,下至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的标准和分寸,都有严格的定韦曳其核心是维护“亲亲”、“尊尊”的等级秩序,任何人不得僭越。大至国家军政大事,小至黎民百姓毫发细节的小事,每一层级的人必须按自己的身份、地位行事,方可无碍。

乐制,主要指音乐。周代的乐制还包括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和亡国之音。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乐的政治功能相互补充。礼的主要作用是辨异,区分上下尊卑贵贱;乐的主要作用是求同,缓和上下的矛盾。礼使人尊敬,乐使人亲爱;礼严肃于外,乐和顺于内。礼与乐相配合,使得暴民不作乱,诸侯归顺,兵革不起,五刑不用,百姓没有祸患,天子没有愤怒之事。这就达到了乐的目的了,真可谓天下太平,歌舞升平,一派和顺的理想王国。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典章制度也日益完备,特别是突出皇帝威仪的礼典,各朝各代都特别着意修改增补,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对古代礼乐有所损益。皇权越加强,礼乐制度就规定得越来越细,杜佑所撰的《通典》被认为集古代典章之大成,其总数为200卷,其中《礼典》就占了100卷,其他政书中的礼乐部分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在中国古代,凡国家重要活动都有严格的礼乐规定,凡有礼乐活动的地方都要受到国家监察部门的监察。一般来说,各种国家大典都有御史在场监督,违者即时弹劾。审视群臣的活动是否符合礼乐规定是监察官的重要职责之一。礼乐活动是维护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被视为国家的要政之一。

《倚天屠龙记》中,金庸为何要把朱长龄和武烈等这样的名门之后,写成无耻小人

朱长龄和武烈等人成为无耻小人,实际上在神雕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不仅是朱长龄和武烈等人,张无忌自从蝴蝶谷出来以后,遭遇到的名门正派就没有好人。这样形成了名门正派和明教众人的反差,为张无忌单挑六大门派做了很好的铺垫。

武烈的先祖武三通、大小武等人的品质本身就存在大的缺陷!

武三通作为“南帝”(南僧)的弟子,并没有学到出家人的慈悲为怀,也没有修身养性的习惯!武三通爱慕自己收养的义女何阮君,和李莫愁一起大闹陆展元的婚礼,完全没有名门子弟的风度。十多年间,为此疯疯癫癫,不顾自己的结发妻子和自己的孩子。神雕开篇,武三通硬生生的挖了陆展元夫妇的坟墓,虽有爱护之意,但行为却也是太过了!武三娘为了给丈夫吸毒而死,而武三通竟然丢下孤苦的大小武自己走了。

大小武自幼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却幸运的拜了郭靖为师。然而大小武没有学到郭靖的武功,也没有学到郭靖、黄蓉的高贵品格,只会争风吃醋,两兄弟一直围绕郭芙转,丝毫没有大局观念。杨过被赶离桃花岛,大小武两人是要占很大责任的。大胜关前,金轮法王等人前来挑战,大小武冒冒失失的就上去和霍都打斗,结果灰头土脸的败了!

之后郭芙被抓,黄蓉怀了孕,杨过、小龙女冒死相救,结果大小武提议抛弃两人离去,被黄蓉呵斥。小龙女出走,杨过单独前来相救,好不容易将金轮打退,杨过生死未知,大小武、郭芙等人又抛弃救命恩人离开了。

这些事情未造成大祸,然而后面大小武的行为,差点陷郭靖和襄阳城于死局。蒙古大军来袭,大小武因为郭芙的一句话, 就跑去蒙古大营,偷袭忽必烈,却被扣押当了人质。郭靖为了救两人,和杨过只身闯蒙古大营。要不是杨过最后反水,要是背后捅一刀,郭靖就这样死在了蒙古大营。郭靖重伤而回,霍都前来骚扰,黄蓉用计骗霍都,却被大小武脓包行为破坏了。又因为此事,大小武不顾郭靖安危,竟然要兄弟相残,又累得杨过和郭芙矛盾,杨过手臂被砍断。

就这种种行为,武氏父子虽是名门子弟,纵有爱国情怀,却也缺少高尚的情操和坦荡的行事作风,显得儿女情长,自私狭隘!朱长龄和武烈等人作为后辈,能够感受到先人的荣光,却没有受到严格的家训约束,自然难免被世俗名利所诱惑,成为阴险的无耻小人。

朱长龄等名门正派的无耻行为,和明教光明磊落的形象做了一个鲜明对比,为张无忌单挑六大门派做了极佳的铺垫!

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寒毒之后,便不断的接触着江湖上的武林人士,常遇春这光明磊落的汉子,就博得了张无忌的好感!胡青牛脾气古怪,却对张无忌极好,这无疑有刷新了张无忌对明教的好感度,而灭绝师太强势出场,蛮横的将纪晓芙打死,就降低了张无忌的好感。

张无忌千里送杨不悔上昆仑山,遇到了恩将仇报的名门子弟和讲义气的明教众人。而昆仑派何太冲夫妇名震江湖,更是诸多龌龊。班淑娴竟然向何太冲的小妾下毒,而何太冲为了保命又出卖张无忌,种种行为都丢尽了名门正派的脸面,妥妥的小人行径!而后朱长龄和武烈的阴谋更是让张无忌知晓了人心险恶!

就这种种行为刷新了张无忌的认识,让他知道了并不是所有名门正派都是像武当派一样行得正坐的端!烈火旗等人的义气行为,也激起了张无忌心中的侠义之情,宁愿受灭绝师太三掌,也有救烈火旗众人!韦一笑不肯吸殷离的血解寒毒,光明顶上得知明教的来历,都让张无忌对明教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对比十分的强烈,让张无忌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明教这边,这才有了张无忌一人独斗六大门派的风采!

我是随波逐流却又独具风格的浮萍,为您解读金庸小说背后的故事!不对请直言,期待你的关注!

“礼崩乐坏”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的何种潮流

礼崩乐坏是周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势力强大到超过周王朝的势力,不遵守周朝的礼制,不听天子的调迁,天下诸侯混战,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就是礼崩乐坏旳结果,所以当时的孔子要克己复礼,想恢复周朝鼎盛时期礼制,其结果是孔子一生未能如愿。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诗经·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周王朝存在八百年,这样的王道乐土实际存在却不是很久。疆土广袤,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使得一些诸侯王常年听不到周天子的声音,一天天坐大。诸侯国众多,一些诸侯王不守本分,不听从周天子的王命,胡作非为,捣乱周王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从根基上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周室大夫申侯勾结缯和西夷的犬戎人进攻周王朝的国都丰镐(今陕西西安),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姬宫湦。在这次战乱中,大多数诸侯王隔岸观火,只有秦襄公等少数诸侯王率兵前来勤王,平息了暴乱,赶跑了犬戎人。

这次暴乱对丰镐的破坏很大,都民被杀,财物被掠,宫殿被焚。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战乱后的丰镐难以为都,周平王决定远离犬戎人,将国都从丰镐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国都的东迁成了周王朝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也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原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王朝一去不复,逐渐地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或“自大夫出”所取代。此时的周王朝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实际控制能力,各诸侯国开始明目张胆地不尊周天子,各自为政,各有春秋。

有功不能尽赏,有罪睚眦必报,晋文公为何独独对只有过一面之缘僖负羁情有独钟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由于其上位的传奇性,兼之日后的成就,一直是春秋这段历史的热点人物。

晋国内乱,晋献公宠信骊姬,骊姬想要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于是,大肆迫害晋献公其他的儿子,先杀太子申生,又图谋重耳和夷吾。

得知消息的重耳和夷吾逃亡。

由此重耳,也就是未来的晋文公,开启了其19年的漫漫征途。

(影视剧中的重耳逃亡)

当时的春秋时期,这种“出奔”或在本国不得志而在外游历,寻求机会的诸侯之子非常多。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中郑国的国君说了这么一句话:

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意思就是说诸侯逃亡的公子经过本国的太多了,哪里可能对每个公子都礼遇有加?

什么叫“礼遇有加”,那就是把经过本国的逃亡或游历的公子们都当成诸侯来接待。

比如重耳流亡到宋国和楚国的时候,当时的宋襄公和楚成王都很看好重耳的前途,所以对他很礼遇,以接待诸侯的礼仪接待了他。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去,过宋。宋襄公……闻重耳贤,乃以国礼礼於重耳。《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如果按照春秋时的礼仪来说,这其实也是应有之义。

但是正如郑文公说的,天下的公子这么多,三天两头有公子来到本国,都按照诸侯的礼仪来招待,我们这小小的郑国也折腾不起啊。

(影视剧中的重耳在狄国娶的妻子)

周礼那是非常隆重和繁琐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还需要身为主人的郑文公亲自操持。

这就好比现代的某家人,穷亲戚在家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每一个穷亲戚都要按老规矩上十二个菜来招待,换你,你受得了?

所以郑文公就把重耳当成了一个普通的门客。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过郑,郑文公弗礼。

按理来说,郑文公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

可惜这个世界上有种说法叫“莫欺少年穷”,当然了,此时的重耳年纪已经老大,远说不上是少年。理是这个理,但是按几率来说,上位或成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我们这里不讨论“少年穷”这个问题。

从重耳这19年的流亡生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出奔或游历的公子们实际上都能在各个国家得到招待,这些招待可能规格不一,待遇不同,但是基本的饮食起居还是能够保证的。

(影视剧中的晋文公妻子齐姜)

但是也就是如此了。对于最重要的“礼”确实无法再坚持。

我们也可以从晋文公的一生来讨论一下春秋之“礼”。

重耳在狄国就呆了12年,娶妻生子,可以说,如果没有后面晋惠公的追杀,重耳应该就会在狄国终老。

从狄国逃亡之后,就到了卫国,在卫国遭了冷遇,又去了齐国,当时的齐国国君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齐桓公,对他很看重,又给他娶老婆又给他安家费。

齐桓公死,齐国内忧外患,因此,重耳离开齐国去了曹国。

晋文公在曹国的这一段历史可以详细说一下,因为这前后发生的事,很直观的表达了晋文公对于“春秋之礼”的不屑和利用。

曹共公这个作死的君主对重耳身上的肋骨非常感兴趣,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窥。这种极其无礼的行为被当时身为曹国大夫的僖负羁阻止,未果,僖负羁只能偷偷摸摸地给晋文公送饭又送玉璧意图弥补一下。

后来晋文公进攻曹国的时候,因为这一饭之恩,命令军士对僖负羁家秋毫无犯。

这算是晋文公的“义”。

但与此同时,晋文公也没忘了利用僖负羁一把,用曹共公不听僖负羁的劝告为攻打曹共公的罪状,可以说把僖负羁利用到骨头渣都不剩。

《左传》: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

这就是晋文公的“不义”。

与此同时,晋文公在攻打曹国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把曹国人的祖先坟墓当成了工具。

在《左传》的这段文字中,晋文公让军队驻扎到了曹国人的祖坟上,威胁要掘了曹国人的祖坟。曹国人非常恐惧,在这种威胁下战斗意志消退,最后被晋文公攻下。

《左传》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我国从夏商到当代,对祖先的崇拜是一贯以之的,所以,这种用祖坟威胁他人的行径在当时是耸人听闻的,甚至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事。也足以表明晋文公的不择手段。

如此的行径当然既不“礼”也不“仁”。

(影视剧中重耳逃亡)

接着重耳还去了宋国、郑国,在郑国时郑文公也没有按照礼节接待重耳,郑国大夫叔瞻就劝告郑文公,要么你就以礼待之,要么你就杀了他。

没有以“礼”待之,最后也成为了晋文公攻打郑国的借口之一。

之后,重耳去了楚国,再入秦。

在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还许下了“退避三舍”的诺言。

借助秦国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位的晋怀公昏庸无能,最终,重耳终于登上了晋国的国君之位。

此后,有关于晋文公的记载,有很多跟他在流亡过程中发生的事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在与楚国的争斗中,也着重说了“退避三舍”这个诺言在战争中的巧妙运用。

这种前后的对照,不知道是史家的有意还是无意,但是确实让我们可以从中窥到“春秋大义”的败落还有最后的挣扎。

而晋文公的死亡之谜,也为“春秋大义”做了最后一个注脚。《左传》注《春秋》,晋文公的葬礼是极其匆忙的,诸侯要停尸五天才能入殓,但是综合《春秋》、《左传》的记载,确实初九死,初十就埋了,而且在埋的时候,棺中还有响动。

由此引发了一个千古之谜,晋文公是不是被活埋了?

而释读《春秋》微言大义的《左传》在这里特意地详解晋文公之死,是否也算是一个间接地表态呢?

《春秋》:“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左传》:“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不管怎么说,晋文公的一生,礼与不礼,仁与不仁,义与不义,信与不信等等都是交缠在一起。上古陨,礼崩而乐坏。

他对僖负羁也不能说是情有多钟,而是在示之以仁的同时也没忘了物尽其用。


孔子仍然身处周朝时期,为什么说当时礼崩乐坏具体是哪些礼崩了哪些乐坏了

感谢邀请。

孔子当时对于礼乐崩坏,崩坏的究竟是什么呢?这要从孔子坚持的东西着手。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而西周的礼乐制度关键就在于周公制定的《周礼》了。

第一个,在周礼中,诸侯的城市是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王的都城多长多宽,不同等级的诸侯城市又是多长多宽,到了下面没有诸侯身份的人,其实只能称作“邑”,而不是都城。在周公的封地鲁国尚且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鲁定公时期,季孙氏等三家权势比较大的大臣纷纷在自己的封地建造了城,而城的标准是超过了其身份地位的。所以在孔子成为鲁国的大司寇之后,曾经有过一次著名的“坠城”行动,说白了就是要把这些不合标准的东西拆除掉。

第二个,西周规定,君王才能享受八纵八横的女乐队伍。但是在当时的鲁定公时期,鲁国大臣季氏曾经自己在家里养了一支乐队,其标准竟然是用的周王的。这在孔子看来是无法容忍的。

第三,西周时期,西周王可以有六军,大诸侯可以有三军,然后是二军和一军。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一般都已经建立了三军制度,普遍称为上中下三军。军队多了,样的士兵也多了,需要征收的税收明显也多了,这不但是乱了西周的礼乐制度,还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第四,在西周时期,能够到泰山封禅祭祀的,也只有周王室才能搞。可是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孙氏就谋划着要到泰山祭祀去。为此,孔子有个帮助季氏执掌政权的弟子,叫做冉有,孔子便问他,能不能阻止季氏的行动呢?冉有说不能,孔子不由叹息一声。而西周对于祭祀使用的器具是很讲究的,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没有了那一套,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尊西周王室,所以祭祀用的东西多都参照西周王室祭祀用品。

第五,西周时期音乐也比较盛行。不过音乐的类型以庄重的乐曲为主。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各地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称为“靡靡之音”的卫国乐曲了。孔子担任鲁国官员时,齐国害怕鲁国强大,更是给鲁国定公送了一套东夷的乐队,其中的东夷女子穿着打扮都完全是东夷的装扮,这是完全不遵守周礼的东西。

说白了孔子要坚持的是天下统一的格局

在西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天下诸侯归心。所以周王室的各种礼仪制度便在诸侯国之间流传开来,面对军事和道德素质强大的周王室,大家无力抗拒。所以自然遵守与周王室之间的约定了。整个天下显示出的是一种统一的局面,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大好事了。

但是到了西周后期,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到了东周时期,更是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难以组建起来。各个诸侯国有点心思的人都在谋划着称王称霸,春秋五霸中也就齐桓公对于周王室的尊崇比较重一点,到了晋文公时期就开始了各种变革。

这种私心也逐渐扩展到各个诸侯国的权贵那里。他们纷纷帮助各自的君主建立独立的国家,不断向外扩张自己国家的势力范围,吞并小国,弱化大国。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就没有一年是不打仗的。

国家不再统一,而民生不断恶化。这与孔子心中的“大治”之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孔子在深入研究了西周的制度之后,认为沿用周礼是正确的。于是在那个时期重新开始提倡周朝礼乐制度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春秋时期道德并存,这是真的吗

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只是坏了,但还有。战国时期已经没有礼仪了,只有勾心斗角。

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孔子著春秋,就是因为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心忧天下,才写下这部书的。他把哪些礼崩乐坏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后来,只有关羽看懂了春秋,引以为戒,成就忠义之名。其他人,都把它当作学术著作来看,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不能理解其中的真实意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