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干夫简介
黄干夫(1871-1935):贵州安顺人,王若飞大舅父,清光绪十四年(1888)秀才,入经世学堂(贵阳书院)。创办达德学校。民国时任省实业厅厅长,创办劝工局、商品陈列所等新兴实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卒于江苏镇江。
黄干夫资料
别名:红岩山人
所处时代:清代
出生日期:1871年
出生地安顺民族:汉
教育成就
黄干夫名禄贞,字伯廉,别号红岩山人,以号行;他是“四·八”革命烈士王若飞的大舅,黄齐生的兄长;同治十年(1871年)生于安顺幺铺一个贫寒家庭。黄干夫幼入私塾,师从外祖父王紫沾和表兄彭雨生,彭为天主教徒,随西方传教士学过数学、物理,常从教会借回绘有插图的书籍,黄干夫因此得以接触西方近代科学和绘画。
1896年,时任贵州提学使的严修创办经世学堂,在全省招收40名俊才,黄干夫以数学、物理入选。从经世学堂毕业后,黄干夫发起成立算学馆,从事数学和物理研究,自任主讲。不久他又在算学馆的基础上成立达德书社。1904年,黄干夫与凌秋鹗等18人共同创办了达德学堂,被公推为堂长。翌年黄干夫奉巡抚林绍年委派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他历任贵州提学使署学务公所实业科科长、贵州实业司司长、下游矿务总办,其间曾在青岩开办陶厂,自行设计图案。1917年迁居北京,就职于农商部。1928年后不再担任公职,曾一度南下投奔其弟黄齐生,晚年移居镇江,与当地文士结成梦溪诗社,又醉心于佛教,时与僧人往来。1935年2月中风去世,享年65岁。
绘画成就
黄干夫出生于号称“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这里自古以来文化积淀便十分丰厚,清代末年更涌现了陈钰、周之冕、王恩诰、何威凤等著名画家,他自幼耳濡目染,对绘画十分喜爱,后来他从表兄彭雨生那里接触到西洋书籍插图,对绘画的兴趣更加浓厚。他在经世学堂学习时,曾绘制自行车机械图,制作地球仪模型,获得严修的赞赏,他在青岩开办陶厂时,自行设计新颖的图案,表现了在绘画上的卓越才能。但黄干夫真正在绘画上崭露头角,是在他迁居北京以后。他到北京之初,曾住在乡人兼同学姚华的寓居之所莲花庵,姚华当时已是北京画坛的领袖,他见黄干夫在绘画上功底深厚,便把所藏古代绘画碑帖供其观赏学习,并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对艺术的心得体会,互相切磋
砥
砺,使黄干夫获益良多。为了帮助黄干夫融入北京艺术圈,姚华还介绍他结识了陈师曾、王梦白、汤定之等画坛名家,使黄干夫眼界大开,艺术日益精进。
黄干夫主攻人物画,兼擅山水画。其人物画有两种风貌,一种是传统题材,绘佛道人物、文人高士,代表作有《安禅制毒龙》、《白描五百罗汉像册》、《梦溪咏社雅集图卷》等,其中《白描五百罗汉像册》绘五百个造型各异的罗汉,倾注了他后半生的心血。另一种是现实题材,代表作为1924年创作的《挽车人物图》,该图上有黄干夫、姚华、乐嘉藻三人题咏的诗文,据此可知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一些前清遗老因特权废除而陷入贫困,被迫以拉人力车养家糊口的社会现实。画中一头拖长辫、眼神迷茫的车夫,手挽人力车,在晚风中疲惫前行。车夫在画中只占四分之一的篇幅,上面留出大片空白,使人感到十分压抑。整幅作品立意鲜明,造型准确,笔墨简洁,形象生动,技法上融传统减笔画法和西洋写生技巧于一炉,是贵州绘画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杰作。
黄干夫的山水画远宗董源、郭熙、燕文贵、戴文进诸大家,博采南宗北派之长,并注重师法造化,观察自然,作品构境清新,笔墨浑厚,气势雄伟,传世画作有《天目山景图》、《溪山深秀图》等。笔者家中藏有黄干夫的《凤泉琴韵图》,该画作于1922年,图绘深山幽壑,烟岚飘浮,晚风在林间喧鸣,清泉在石上流淌,一高士盘腿席地而坐,膝间置一张古琴,他闭目凝思,仿佛刚奏完一曲,正陶醉在风声、泉声和琴声的交响中。全画笔墨高古,色彩淡雅,意境幽远,极富艺术感染力。画上有黄干夫自题“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雅”十四字。黄干夫对此画十分珍爱,一直随身携带陪伴自己。1935年黄干夫病逝后,其弟黄齐生亲赴镇江为他料理后事,并于三月十三日在画上题道:“此为干兄十三年前之作,留作家庭纪念者,齐生敬识于兄逝世一月”。
黄干夫和黄齐生同为贵州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名人,“二黄”墨迹汇于一幅画中,实乃罕见,故该画不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是研究黄干夫、黄齐生兄弟的宝贵实物资料。
获得荣誉
1908年,黄干夫被任命为提学使署学务公所实业科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