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朝是怎么被推翻的
- 如果清朝在1800年被推翻,那还会不会有新的王朝
- 清朝如果没有被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会不会被列强瓜分完毕
- 推翻清朝后为什么不对满族进行清算
- 大清帝国为何会被推翻大清帝国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推翻
- 吴三桂想推翻满清为啥会失败
- 推翻清政府为什么那么难
- 为什么说清朝一定程度上是被自己的士兵推翻的
- 太平天国前期如果全军北伐,有没有可能推翻清朝
- 有没有主角穿越到清朝晚期借练兵机会壮大自己推翻清朝的穿越小说
清朝是怎么被推翻的
太平天国消灭了清朝的八旗军主力,促成了汉人军事贵族的崛起。随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又使得地方督抚们掌握了经济实力。后来,在东南互保事件中,清朝已经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了。地方割据之势己成。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乘势而起,他们喊出了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等于自废授官权,从此,知识分子与清廷离心离德。
满清编练新军共十四镇20万人,最精锐的北洋军就占六镇8万人,只听命于袁世凯。载沣将袁世凯开缺回原籍,彻底的将袁世凯推向对立面。
没有议会,没有责任内阁的君主立宪,让立宪派非常失望。
因此,清廷将中国的几股势力都得罪了个遍,只待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它就会被推翻。
如果清朝在1800年被推翻,那还会不会有新的王朝
国家也好 企业也好,都和自然状态下的人一样 存在着客观可见的生命周期,或可说就是气运。气数好时皇帝再烂,天灾人祸再大也能挺过来,比如明朝好几次走了背字,皇帝也烂,但好在气运尚在命不该亡,所以无论是丰臣秀吉还是瓦剌鞑靼,都没有动摇明朝的根本。而王朝气数不佳时就是辛亥那个样子了,几个小兵的临时起意而已,论蓄谋已久比不上里应外合的天理教叛乱,论影响更比不上起于西南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 ,可居然最后却居然捅倒了一个三百年的王朝,武汉新军连同孙中山黄兴都算上,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呢?无他,清朝气运到了。
清朝如果没有被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会不会被列强瓜分完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11条回答。
没有辛亥革命,中国早就被列强瓜分光了。
我们可以看一看满清灭亡时候的情况如何?
第一,台湾没了。
第二,外蒙古没了。
第三,内蒙古没了一半。
第四,西藏在英国扶持下基本独立。
第五,东北北部被沙俄控制,南部被日本控制,两国稀里哗啦在东北打仗,满清吓得自称中立。
第六,西北出现回族割据势力,宁夏、青海、甘肃都出现了穆斯林军阀,盘踞一方,稍后就形成了国中之国,西北三马。
第七,新疆不稳,地方分裂势力成燎原之势同沙俄勾结,很多地方实际上还是伯克自知。
第八,法国人渗透云南、广西 ,英国人渗透广东,德国人占据山东等等。
全国到处都是洋人的租界,以长江为例,从东面出海口上海,到上游的重庆,沿江到处都是洋人的地盘,洋人军舰肆无忌惮乱窜。
可以说,满清能够相对能够控制的地区,大体就是长城以内的地区。
那么,满清如果不垮台,能够抵抗列强入侵吗?
事实证明,绝无可能。
就军事力量来说,满清可以控制的就是北洋六镇的新军,大约7万人。
且不谈战斗力如何,这区区7万人能够对付得了哪个列强?
要知道,仅仅日俄战争,日本出兵40万,沙俄出兵50万。
就经济上,满清还没灭亡,财政就已经崩溃了。
1909年满清没有打仗,当年财政收入30122万两,财政支出却高达36787万两,财政赤字为惊人的6665万两。当时连政府日常的运转也难以维持,更别说军费了。
一旦和列强开战,立即需要巨额经费。
如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立即将1911年军费设定为13700余万两。客观来说,这还是少的。
以满清的经济来说,根本就无法维持战争。
就民心上来说,到1909年没有老百姓还把满清放在眼里。
由于满清皇帝两次被洋鬼子从北京打走,第一次一把火烧了圆明园,第二次连紫禁城都被占了,还大阅兵,丢脸到这种地步,哪里还有丝毫威信。
加上满清将洋人的压力转嫁给人民,老百姓苦不堪言。
所谓永不加赋的田税,庚子之前的不超过3000万两,1909年达到4396万两
房捐、猪捐、肉捐、鱼捐、米捐等地方杂捐,本来是无足轻重的,现在因想尽方法弄老百姓的钱,竟然达到占到该年总岁入的8%以上,非常近人。
人民无法生活,被迫起来斗争。从1901年开始,到1911年短短10年内,大规模民变就有多达1300余起,“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
所以,到了1911年,几乎全国都反了,满清从内部直接崩溃。
这样一个政权,你认为他能守得住国土?
试问,如果日寇在甲午战争期间就可以占领山东、辽东,逼近北京,到了此时日寇已经成为世界列强,可以击败沙俄,满清又靠什么去挡住日寇的入侵?
当时溥仪的心腹谋士郑孝胥都认为,满清已经无能力控制国家,应该让国际共管,也就是各国建立一个联合托管政府,帮助满清来管理行政,以及镇压民变。
郑孝胥可是溥仪最信任的顶级军师,连他都这么说,可见满清当时什么情况!
而中国人为什么在抗战那么不利的条件下,能够坚持14年获胜?
最重要的是思想启蒙了,有了国家民族的意识。
以中国空军为例,小伙子们都是国家精英,很多生活在富裕家庭,有的还是官宦人家子弟。
牺牲的飞行员中,不乏著名官员的孩子:如国民政府军政部次长兼兵工署长俞大维的长子俞扬和,我国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的儿子(林徽因的弟弟)林恒,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长子顾德昌,时任军令部次长、陕西省主席熊斌的儿子熊安仁等等。最有名的就是翁心翰。翁心翰是时任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部部长、后任行政院院长翁文灏的次子。
抗战飞行员平均牺牲年龄不足23岁,而且由于空军实力衰弱,任何一次起飞作战都是极为危险的,很有可能不能活着回来。
为什么这些小伙子义无反顾?他们家里有钱有势,完全可以学习八旗子弟一样吃喝嫖赌,享受生活,为什么要去冒着巨大的危险拼命?
因为他们明白国家是人民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为了国家和民族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拼命!
试问,满清时期,国家根本就是皇帝老子的,和老百姓有鸡毛关系?老百姓为什么要为皇帝去拼命?为什么要去做炮灰?
看看老佛爷是怎么对待义和团的?需要的时候就用一用,说他们是义民、好汉,给钱给物让他们去杀洋人;不需要的时候,立即就是暴徒、邪教,帮着洋人将义和团斩尽杀绝。
满清这种垃圾王朝,早点灭亡对国家民族都有很大好处!
推翻清朝后为什么不对满族进行清算
推翻清朝后不对满族进行清算的原因:
1、民国还是希望保留清朝疆域的。如果非要分“你们我们”,那很多版图就要丢失了。
2、民国当时并不得民心。如果没有清朝承认民国是自己的继承人,民国恐怕难以存在。既然民国依赖清朝,就不能太过分。
3、清朝不是被武力推翻的,而是自己逊位的。这样清朝其实还有很强大的残余力量。民国如果非要鱼死网破,恐怕后果反而不乐观。
4、民国初年的民族情绪还不浓厚。中国形成民族意识要到抗战时候。因此即使仇恨,也只是对着皇室,不是所有满人。(十六国时候虽然有汉胡矛盾,但那时候汉人胡人生活中就有矛盾,不是出于民族情绪。清朝时候满人和一般汉人没有接触,因此没有这种矛盾)
5、民国时候还有太多更加艰巨的任务要完成,比如发展和富强。不应该把精力花在这种事情上。
6、从人道角度出发,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那时候还活着的人们都是无辜的,不应该加害他们。这就像印第安人就算发达了,也不可能把美洲的白人全杀光一样。
大清帝国为何会被推翻大清帝国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推翻
这个问题从逻辑上来说要分为两个层面分析,否则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一是从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来分析。二是当时的世界发展趋势,也就是清政府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的作用结果来分析。或许这个才是关键问题,因为清朝所处的外部环境相比于其他各个朝代来说,太特殊了。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层面。从历朝历代的更替来说,好像清政府的垮台是一种历史“必然”,就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个朝代的垮台很正常,另一个朝代的建立也是必然的。按照我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来看,一个朝代的衰落来自于统治集团的腐朽,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然后推翻了这个朝代。这种逻辑是对的,因为事实上也就是这样啊,你敢说哪个王朝不是。到了清朝这边,用这种逻辑去套“答案”基本上也是可取的。统治者不断的剥削,压迫。尤其是清朝还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就是即使实现了部分的满汉融合,实际上满清政府对汉族还是根本上存在着隔离倾向。民族不能和谐,政权必然不稳定。这一点可能是清朝存在的重大缺陷。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分析清军战斗力的问题。比如清军自康熙王朝以来,战争少了,当年的八旗劲旅变成了老爷兵。当然这个问题根本上就是军队建设体制问题,实际上确实也是清王朝在后期对内对外战争中战败的一个技术原因吧,这是不可否认的。
要仔细分析这个侧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在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前清政府的统治情况。实际上,清政府在这个时期还是治理有效的。至少当时就整体来看,这个国家经济体量大,疆域广阔,政府政权完整有效,还是所处地区的文明中心,这些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清朝简直是妥妥的世界大国,强国。当然所谓的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峻,统治集团腐化这些问题和其他朝代一样,没有多大区别。要说根本原因吧,或许就在于一种隔绝世界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中国但凡在经济上或者政治,军事上辉煌的朝代都是对外交流很发达的朝代。西汉,隋唐,宋(经济上),明朝,哪个不是,没有例外。而清朝确不是这样,最后被推翻也就是很正常的逻辑了。
所以我们稍微总结一下。清朝的灭亡源于内部统治集团的政策偏差,也就是没有处理好军队建设,民族交融,对外交流,体制建设,社会矛盾的缓解等等。好吧,其实我也说了废话,这些不是大多数朝代的问题所在嘛。
那就看看另外一个层面。清朝被推翻更重要的角度来源于外部环境所引发的内部反应结果。
我们可以先做这么一个假设:如果没有列强入侵,没有清政府如此的惨败,那么它的统治是否可以再延续一段时间呢?我的答案是可以的。说起这个问题角度就要放大,放深一点。大家也经常会遇见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说中国近代以来的灾难是清政府造成的。实际上是,怎么不是,这是事实。但实际上也不是。我们可以想想。一艘航行在大海深处的大船,引领着航行的方向和海水的潮流。但是突然间海潮反生了改变,不再是顺风而是逆风时,这艘大船怎么办。有这么一种选择,继续引领潮流,但是越来越困难,最终沉没大海。另外一种就是掉头,但是问题来了,风速太快,船太大,无法及时掉头。在掉头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太多的部门,转变方向需要足够的时间。但是风潮不给你这样的时间。很显然,中国就是这艘大船,世界潮流就是这么任性。这也就是我本人认为为啥不能像日本一样转型成功的根源所在。
所以,清朝就是处在这么一个大的环境之中。在面对世界潮流大趋势之时,清朝统治集团刚开始不想搭理它,还在保持原有的前进方向。等到真的发现自己的方向错误的时候呢,发现自己已经来不及了,历史没有给清朝挽救自己留下太多时间。因为这时这艘大船已经被海浪侵蚀了太多肌肉,内部的机制,制度已经被破坏了,海水也进入了,而本身的肌肉也老化腐朽了。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把这艘大船掉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走向大海死亡的边缘。
多的实际问题我们就不多说了,大家对近代这段历史很了解,可以举大量例子。我们就通过这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综上所述清朝灭亡的根源在于自身的泥泞不堪与世界潮流的冲击,使得其不想,最后不能改变自我发展趋势,最终被淘汰了。
至于如何避免被推翻这个问题其实从原因里面就可以找到答案。但实际上这个答案已经太晚了。清朝要能生存的根本在于除了将自己的内部矛盾和制度解决以外,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转型的战略方法,顺应潮流,自我发展。这是唯一,也是最难的道路,因为弄不好也是一条死路。
吴三桂想推翻满清为啥会失败
吴三桂推翻清朝失败这件事,如果细究起来,原因就太多了。
首先,作为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名声一直比较一般。尤其是杀了南明的永历帝之后,名声更是臭到了家,非常不得人心。其次,吴三桂巅峰时期,影响力确实很大,但真正能够实际控制的地盘,其实并没有那么大,这就给了清朝各个击破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就在双方僵持的关键时刻,吴三桂自己忽然病死了。而吴三桂的死,直接导致他这边人心大乱,再也没人能够撑起全局。所以,失败自然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倒是不妨先回顾一下,吴三桂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的。
公元1644年,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尽,历史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当时在山海关以外的辽东地区,清朝正虎视眈眈,随时会攻破山海关;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虽然占领了北京,但势力范围却仅仅只局限于河北、河南、山西以及陕西等地,在南方并没有什么根基。
另外,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政权,则是占领了四川地区,实力同样不容小觑。而在广阔的江南地区,则是依然由明朝政府控制。
这就是崇祯皇帝去世的时候,天下的基本割据。而除了这几个超强势力之外,中原地区其实也有其他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农民军。这些农民军,虽然数量很多,但整体上却并没有争夺天下的实力。
就是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时任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城门,放清朝大军入关了。吴三桂之所以会放清军入关,除了清朝给的好处比较多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吴三桂误以为自己在北京的家人,都已经被李自成这边给害死了。连吴三桂最宠爱的小妾,都被李自成麾下的将领霸占。
所以,吴三桂才会‘冲冠一怒为红颜’,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而随着清军入关,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历史就比较复杂了。喜欢清宫剧的朋友,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基本上都局限在当时的顺治皇帝身上。大家比较了解,顺治皇帝少年时代的恋爱史,或者是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那些逸闻野史。而对于正史上真正波澜壮阔争夺天下的那一部分历史,则是相对了解较少。
实际上,清军入关之后,遭受的抵抗强度,是难以想象的。虽然清军已经攻入了中原,并且在一片石之战当中,击败了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主力。但当时的清军主力,满打满算其实也就不到十万。就算加上吴三桂率领那部分投降明军,以及臣服于清朝的蒙古军队,清军总数仍是不超过二十万。
相比之下,不管是当时战力犹存的李自成,还是雄踞蜀地的张献忠,亦或者南明朝廷,军队数量都远胜清朝这边。虽然在战力上,可能比不上清朝的八旗军。但在人数上,确实要胜过清军太多了。
除此之外,在接下来的作战过程当中,清军遭遇的民间抵抗,更是强的难以想象。哪怕清军已经用上了屠城这种手段,仍是无法让南明军队投降,反倒是导致民间抵抗更强了。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靠那些汉人降将,去缓和江南地区的抵抗。
如此一来,作为最早投降清朝的汉人降将,吴三桂的重要性,就瞬间凸显了出来。
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样,吴三桂对于清朝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打工仔,而是更近似于一个职业合伙人。吴三桂降清的时候,手下的精锐军队接近五万。当时的清朝主力军队,全部加起来,也就十多万而已。
另外,在南下的过程当中,吴三桂也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麾下军队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吴三桂不但属于职业合伙人,而且还是大股东!
自清军入关开始,接下来的十八年时间里,吴三桂一直替清朝征战,而且一直是冲在最前方。在整个顺治时代,清朝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消灭大顺、大西以及南明政权。至于说顺治皇帝的恋爱史,以及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那些绯闻,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无足轻重,对历史没有任何影响力。
在整个顺治时代,吴三桂不断率军南下。尤其是在西南的战事当中,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攻略西南的过程当中,吴三桂也不断安插自己的旧部。很多西南地区的官员,都是吴三桂的下属,这就为后来吴三桂的起兵,奠定了基础。
公元1659年,清朝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正式率军攻入云南。当时的云南以及广东广西等地,已经是南明政权最后的一点地盘了。一年多以后,吴三桂不但控制了整个云南,还率兵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当时逃往在缅甸的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朱由榔。
最终,在吴三桂的逼迫下,缅甸被迫交出了永历帝。此后,永历帝被带回昆明,公开被处死。永历帝的死,也成了吴三桂后来起兵之后,最不得人心的一个关键点。如果说,之前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还只是为自己家人报仇,在道义上站得住脚,可以得到很多人的理解。那么处死永历帝这件事,则是让吴三桂彻底失去了人心。
毕竟,明朝政府在当时,还是有很多人支持的。而吴三桂杀了永历帝之后,这些人自然也就不愿意再支持吴三桂了,这就为后来吴三桂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永历帝被杀之后,南明政权最后的一点力量,也彻底烟消云散了。自此之后,南明政权成了历史,清朝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同时,对于吴三桂来说,自此之后,外部的敌人也没了。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之前南明强大的时候,吴三桂以及他麾下的军队,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如今,南明已经消失了,那再之后,吴三桂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和价值,存在于清朝的统治体系当中,这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从吴三桂的角度来说,当时的吴三桂,希望自己能够像明朝的沐家那样,永镇云贵,成为云贵地区的土皇帝。在明朝的时候,云南的沐王府,可以说是鼎鼎大名,直到今天都被大众所熟知。
而沐王府的初代王爷,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后来被朱元璋封到了云南。此后世世代代,一直到明朝灭亡,都在帮明朝镇守云南边境。甚至到了南明后期的时候,更是成了抵抗清军南下的主力。
吴三桂和清朝皇帝的关系,自然比不上当年沐英和朱元璋的关系。而吴三桂对清朝的忠诚,肯定也比不上当年的沐英和沐家。但毫无疑问,吴三桂想做云贵地区的土皇帝,直接辖制一方,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从清朝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清朝中央来说,一个尾大不掉的地方藩王,直接辖制整个西南边境,这个雷实在是太大。如果哪天爆了,很容易会动摇清朝在全国的统治。所以吴三桂的这个设想,清朝中央是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不愿意归不愿意,当时的时局,却逼着清朝中央,不得不同意吴三桂的请求。
因为,就在公元1661年这一年,刚刚成年不久的顺治皇帝,忽然驾崩了。对于顺治皇帝的死,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他死了,也有人说他出家了。不管真相如何,总之,在这一年,清朝的皇帝,确实是从成年的顺治皇帝,变成了当时只有8岁的康熙皇帝。
随着康熙皇帝登基,清朝高层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当时以多尔衮为首的一众清朝开国牛人,都已经去世,虽然有孝庄太后极力维持局面,但还是无法避免主少国疑的局面出现。而且,这一年,吴三桂虽然已经控制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但南明政权还是有一点实力。直到一年之后,永历帝才真正被杀。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接受吴三桂的请求,不接受那些汉人武将的请求。那么顷刻之间,整个南方就有可能全部易帜。到时候清朝还能否存在,都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公元1662年,就在吴三桂干掉永历帝的那一年,吴三桂正式被封为亲王,同时全权辖制整个云贵。与此同时,比如尚可喜、耿精忠等其他降将,也纷纷就藩。虽然他们对于清朝的功劳,没有吴三桂那么大,但在南方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在南方的统治,不得不让他们封王,同时辖制当地。
这一年,吴三桂51岁。
但是,从他们封王的那天开始,他们和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就呈现出无法调和的状态。
就藩之初的吴三桂,不但辖制了整个云贵地区,而且连当地的财权、人事权、司法权以及军事指挥权,都牢牢地抓在了手里。除了行政和外交这两项权力,名义上还掌握在清朝中央政府手里之外,整个云贵地区,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连清朝中央都插不进手。
对于这样尾大不掉的藩王,清朝中央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管。所以,从永历帝被干掉的那天开始,既然南明已经不存在了,那清朝自然要开始着手削减吴三桂等人的权力。于是,就在这之后不久,清朝中央的削藩手段,开始逐渐用出来了。
首先,公元1663年,就在永历帝被杀不到一年之后,清朝以战事结束为由,收去了吴三桂手里的一部分军权,同时收回了吴三桂的人事任免权。四年之后,清朝政府又用阳谋,逼迫吴三桂主动上书,请辞总辖云贵地区的位置,清朝中央趁势同意,允许云贵两省的高级官员,直接归属中央管辖,不再归吴三桂管辖,同时还拿走了吴三桂手里的司法权。
到了这个时候,看似强大的吴三桂,已经开始逐渐被清朝中央给压制了。而且,在拿走吴三桂手中权力的同时,清朝中央还在不断向云贵地区安插钉子,任用中央信得过的官员。
如此一来,吴三桂手中的权力,被大幅削减了。对此,吴三桂自然也不愿意,后来还以镇压当地治安的名义,趁机再次扩军,并且向朝廷索要军费。
就这样,在这种暗流涌动的斗争下,双方争斗了好几年,只能算是各有胜负,谁都没有取得大的胜利。而这种僵持,也为接下来吴三桂的起兵,埋下了伏笔。
从吴三桂的角度来说,当年吴三桂刚刚拿下云贵,并且全权节制云贵的时候,显然是势力最大的时候。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吴三桂,没有选择就地反叛呢?那样不是更容易成功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的吴三桂,作为一个明朝降将,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别看当时吴三桂手里军权不小,但真打起来的话,恐怕根本没多少人愿意追随他。而且,当时的吴三桂,确实也想做一个忠臣良将。清朝当时给他的待遇,已经好得无以复加,这种待遇,也让他当时没什么造反的心思。
造反当皇帝这件事,听起来似乎很过瘾。但实际上,只要活的还不错,其实没谁愿意真的造反。毕竟,没有人愿意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但是,等到康熙年间,随着清朝中央逐步开始削藩,吴三桂手里的权力被一点点拿走,这时候的吴三桂,才终于有了造反的念头。而且,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在云贵地区就藩多年,政治影响力也足够大了。这时候再造反,确实也有足够的人追随他。
而这种矛盾,最终在公元1673年的时候,被彻底激化了。
这一年,广东的尚可喜,以及福建的耿精忠,都被迫主动上书,希望能够放弃镇守边疆,返回老家或者京城养老。对于两位边疆藩王的请求,康熙皇帝直接批准了他们的退休报告。如此一来,仅剩下的吴三桂,自然也不得不主动上书,请求回家养老了。
但是,已经坐镇云贵多年的吴三桂,自然不愿意就这样放手。同时,吴三桂也知道,如果自己想争的话,这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所以,在这一年年底,经过私下的串联之后,吴三桂趁势起兵,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杀了云南巡抚,正式开始起兵造反了。
就在吴三桂起兵的同时,各地的前朝降将,也开始纷纷响应。尤其是很多吴三桂留守在各地的旧部,更是就地起兵。在各种文艺作品当中,这场叛乱,似乎只有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家,在对抗清廷中央政府。但实际上,正史上的这个名单,那就要长太多了。
吴三桂起兵之后,很快,四川的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河北的蔡禄,都开始同时起兵。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福建耿精忠,以及广东的尚可喜,这两省基本上是全省反叛了。
从这个名单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吴三桂的影响力,基本上遍及了整个南方。而且,就连河北地区,都有了响应吴三桂的力量。要知道,河北可是紧邻北京的,如果河北这边叛乱军队多一点,直接打下北京,生擒康熙皇帝,都绝非难事。
与此同时,一直盘踞在台湾以及南海地区的郑家,也开始站到了叛军这一头。郑家的加入,更是让叛军在海上的力量,瞬间压倒了清廷。
从整体实力来看,此时叛军这边,显然是极强的。叛军的整体实力,未必一定能够超过清朝中央,但和清朝中央平分秋色,肯定问题不大。如果吴三桂能用好这些力量,就算不能彻底灭了清朝,改朝换代,至少割据江南问题不大。甚至占据整个黄河以南,恢复当年北宋的巅峰疆域,绝对是有可能的。
但问题就在于,从起兵的那天开始,叛军这边就是一盘散沙。
那些响应吴三桂的各地军阀,虽然跟着吴三桂一起造反,但未必真的愿意听从吴三桂的命令。他们之所以愿意反叛,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权力不被清廷拿走。如此一来,大家自然各自心怀鬼胎,各有各的算计。
这就给了清朝中央,各个击破的可能。
对此,吴三桂自然也不是不知道。吴三桂很清楚,这些看起来很支持自己的各地军阀,其实都是猪队友。想要指望他们,帮自己干翻清朝中央,基本不可能。而吴三桂对他们的唯一期望,就是希望他们能多拖住清朝的一部分军队,给自己多争取一段时间。
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才行。
按照吴三桂的计划,前期主要依赖这些炮灰队友,去吸引清朝主力。自己则是趁机猥琐发育,先控制整个云贵地区,然后趁势向湖南湖北发展,控制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只要能够扼守住长江,下一步,吴三桂便可以趁势向四川发展。拿下四川之后,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比三国时期最巅峰的蜀国,还要更强大了。此时的吴三桂,可以从四川这边,和陕西的王辅臣取得联系,继而攻占整个关中。
如果这时候,尚可喜耿精忠他们,和清朝主力两败俱伤的话,吴三桂更是可以趁势进攻队友,很快拿下整个江南。手握整个江南,再加上一个关中地区,这时候的吴三桂,已经比当年刚刚称帝的朱元璋,还要更强了。
客观来说,吴三桂的这个计划,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成功的话,清朝估计也就没了。最好的结果,也是退回黄河以北,或者退回东北老家。但问题是,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大实现的可能。
因为这个计划想要实现,首先,吴三桂需要迅速控制整个云贵。这个不难,吴三桂起兵之后,很快就做到了。下一步,吴三桂需要拿下湖南湖北,而且不能损失太多兵力。同时,四川的几位降将,以及陕西的王辅臣,都必须坚定支持他,甚至愿意把他带入自己的地盘。
而且,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率领的势力,还得坚决和清军主力进行消耗战,丝毫不考虑吴三桂日后可能从背后捅刀子。
这个可能性,其实无限趋近于零。所以,这个计划想要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果不其然,在这个计划刚刚走到第二步的时候,吴三桂就卡住了。公元1674年,吴三桂正式攻入湖南,占领了湖南岳州。但接下来,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吴三桂都没能占领整个湖南。因为康熙皇帝在荆襄地区,布置了大量精锐,阻击吴三桂北上。吴三桂手下的大军,根本就打不过去。
随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时间越拖越长,清朝在其他战场上,却开始逐渐取得优势。两年之后,尚家和耿家因为战事不利,直接投降了。而且,在这两年当中,尚家还和台湾的郑经打起来了。双方原本都是反清的盟友,但是却因为地盘原因交战,产生了大量的内耗。
所以,尚家和耿家,虽然打了两年,但是却并未给清军造成根本性的伤害。反倒是两家投降之后,直接让吴三桂的侧翼,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至于其他各地的军阀,此时也基本被清军各个击破了。尤其是陕甘地区的王辅臣,更是直接再次投降了清廷。王辅臣的投降,注定吴三桂就算能拿下长江以南,再进一步攻入四川,一样无法进取关中。这就导致吴三桂的整体战略规划,彻底成了泡影。
总之,打了两年之后,吴三桂忽然发现,所有队友基本上都没了,只剩下他一家而已。而且,此时的吴三桂,还仅仅只能占领云贵地区,以及湖南湖北的一部分。到了这个时候,清廷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吴三桂再想逆风翻盘,基本上已经不太可能了。
在这种局面下,为了鼓励自己麾下的将士,公元1678年,也就是正式造反四年之后,吴三桂在衡山祭天,正式称帝。吴三桂称帝这个举动,对麾下的将士有多大的鼓舞作用,确实不好说。但对他本人而言,确实让他过了一把皇帝瘾。
与此同时,吴三桂意识到,自己原有的战略规划,已经彻底没希望了。再加上此时耿家和尚家已经投降,不再是他的队友。所以,在这之后,吴三桂转变了思路,打算先死守长沙,阻挡清军南下。至于他本人,则是率军攻略两广,先把两广拿下来再说。
不得不说,吴三桂本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吴三桂主动率军进取两广之后,两广地区的清军,很快就开始败退。几个月之后,大半个广西,基本上都被吴三桂给拿下来了。
如果吴三桂能继续打下去,拿下两广乃至福建,还是有希望的。一旦占据了这几个沿海省份,再依托岭南的地形进行防守,清朝就算以后想镇压吴三桂,恐怕也得耗尽国力,而且还未必一定能成功。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吴三桂本人忽然病死了。
这一年,吴三桂已经67岁了,早已不复当年的勇猛。多年的征战和政治斗争,已经彻底耗尽了他的心力。而吴三桂死后,因为其长子早逝,所以他的皇位由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但和吴三桂比起来,年轻的吴世璠此时才十三岁左右,别说治国了,防守都防不住。
所以,勉强又撑了两年多以后,清军攻入云贵地区,最后攻破昆明。在攻破昆明的同时,吴世璠自刎而死,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也终于彻底被平定了。
纵观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整个经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从一开始,吴三桂就没什么成功的希望。三藩叛乱刚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似乎很强,但本质上只是一盘散沙。
如果吴三桂能够指挥所有叛军,专心和清军对战的话,或许还有很大的机会取胜。但问题是,就凭吴三桂当年投降的经历,以及之前绞死永历帝的做法,吴三桂注定不可能得到这些反叛军阀的认可,自然也不可能指挥他们了。
说到底,归根到底,吴三桂的这场叛乱,从一开始就没什么胜利的希望。
推翻清政府为什么那么难
难在筹集经费购置军火,难在建立具有战斗力的武器精良守纪律服从指挥的武装力量,难在要有三千为正义的民族大业牺牲而无悔的虎贲勇士
为什么说清朝一定程度上是被自己的士兵推翻的
谢谢邀请!
为什么说清朝一定程度上是被自己的士兵推翻的?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使清政府内外交加,洋务运动的实行,更推动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军事训练,编制和训练新式陆海军,但在组建招募中,有很多资产阶级革命派志士也进入其中,不乏有进步知识分子也入其列,亦或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成立的“强学会”政治团体组织成员。
由于这些人的头脑敏感,分柝事物清楚,认识事物独到,辨解能力强,很快会得到认同,提拔为骨干,在新军中站稳了脚步,而他们在新军的加入,大多还是以传播革命为主,暗中宣传革命活动,联络革命力量。
随着“兴中会”会员的渗入,“同盟会”会员的增加,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更触动了新军中进步青年和尚在觉醒中的人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主共和的观念让很多新军士兵得到了认可和支持,“同盟会”会员遍及全国各地武装体系,民主共和的观念曰益深得人心,星星之火,已在全国各地准备点燃,敲响子夜钟声的棒槌正准备落下。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武昌起义的胜利,促使了全国十多个省先后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宣告结束。
所以,也可以说,清朝的灭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己的士兵推翻的。
太平天国前期如果全军北伐,有没有可能推翻清朝
我在差不多20年前曾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论述此事:
好凭只手缚双鹿?——就定都天京问题与王庆成先生商榷
王庆成先生在其《太平军内部对建都问题的论争及其影响》一文中,对太平天国在占领南京前后围绕建都问题的争论考据甚详,并认为,东王定都南京的意见占据上风后,太平军的战略态势因此趋向保守,失去了与清廷争天下的勇气与决心。
窃以为,事情远非看上去那样简单。
首先,太平军并未因定都金陵,而失去对北中国的关注。
扫北军从客观上看,的确不足以致清廷于死地,但从太平军方面来说,却已是最精锐的部队,全部九个军都是编号5以内的老部队,统兵主将则系惯打头阵的林李吉,占了当时全部六名正副丞相的一半。他们的确是低估了敌人,高估了自己,并为此铸成大错,然而当时太平军从偏远山区一路打到东南大邑,尤其自武昌至金陵,简直势不可挡,对于经验缺乏、阅历不丰的起事农民们而言,由此引起对敌我力量对比判断不明,并产生轻敌急躁情绪,是非常正常的。这当然应该批评,但因此而指责他们忽视北中国而偏安东南,是不客观,不公平的。
扫北失败后,太平军也并非就此失去争衡全国的信心。“誓屠八旗以安九有”、“与该清争天下”之类词句,在各级天国官员的对内对外文书布告中屡见不鲜;干王初到天京不久便连衔发布《诛妖檄文》,并自拟北伐文稿,以出师扫北,消灭清廷相鼓呼;天王本人在答复欲与其平分疆土的外国冒险家时也明白地说,“我争中国,欲想全图”,庚申十年并曾命忠王等出师扫北,因不切实际遭到抵制而未果,直至壬戌十二年湘军兵临雨花台,还强令忠王“进北攻南”、争夺北方;甚至天京陷落之后,退到福建南阳乡的汪海洋余部,也仍然在壁上大书“陈谭胡廖定灭清”。虽然这些北进的想法未必现实,有些甚至是完全错误并给天国带来重大损失的部署,但这足以表明,上至天王,下至普通官兵,并未因定都天京而抛弃与清廷争天下的理想。
其次,占领南京后,分军镇守江南,而主力北进取河南为业的战略本身,有其难以克服的困难。
太平军占金陵后号称百万,其实战兵不过十万多,精锐更少,如分军镇守,主力北进,能北上之战士估计也不会多于八九万,盖江南留兵太多则北上兵力不敷,留兵太少,则不足以保固南方。历史上起义军北伐,分兵留守者多不能持久,如卢循攻建康,而广州为晋水师袭夺;黄巢攻长安,鲁景仁只堪退守连州一隅。且当时天国眷属老弱,多达数十万,随军北上则无舟楫便利,必碍军情;留江南则力不能佑,北伐将士后顾有忧。历史上吕子明白衣渡江,尽取荆州军户家口,使关羽数万得胜之师旬日崩溃的前鉴,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扫北军以单薄的兵力一路打到天津,有其特别的条件,即这数万人马都是久经战阵的选锋锐卒,战斗力较强,且无眷属拖累,骨干官兵家小俱在相对安全的天京,将士无后顾之忧,因而不论攻守进退,较诸拖家带口的部队,在战略上的选择余地要大得多;而若是全军北进,利钝相杂,妇孺相望,人员虽多,反倒失去了战略上应有的机动性、灵活性。太平军自金田至永安,从蓑衣渡到郴州,屡屡盘桓打圈,束手束脚,也常常因为此。而从武昌到金陵的神速进兵,系因有舟船万计以安顿妇孺,且可轮流修整兵士以保持其精力,这才大大提高了老幼相杂数十万的太平军的进军效率。而北上中原,无此舟楫之便,再想重复上述奇迹,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有便是粮食问题。
东王不愿迁都河南的顾虑是“水小而无粮”,这个顾虑是不无道理的。淮北以至河南,当时是地瘠人多,粮食本已不敷食用,因此捻幅打粮之众才此伏而彼起。自元初汴水湮塞后,漕运断绝,仅凭陆运,是无法解决数十万兵民妇孺的温饱问题的——事实上大得舟楫之便、广略湖广江南鱼米之乡的天京军民,还时或弄到吃粥的窘境,何况“取河南为家”呢?
王先生在文中部分承认了上述困难的现实性,但认为革命应有勇于冒险的精神。话虽不无道理,但冒险必须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即冒险可能得到的收益应远远高于可能遭遇的风险,冒险才有其合理性,而从上述分析上看,这样的冒险,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必须指出的是,始终坚持迁都河南的天王,其迁都的决心系建立在“天父天兄佑护”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对局势和战局的理性分析基础上——这是这位“睡稳都坐得江山”,身居宫中不出,不喜庶政的真命天子所不屑为的。这样作出的决策难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危险性。他后来不顾敌情,强行“进北攻南”的恶果,不正血淋淋地验证了这一点么?
当然,定都天京后,诸王矛盾激化,生活腐败,享乐主义抬头,并最后导致天京事变的惨祸。但此事系诸王因胜利冲昏头脑所致,与定都本身并无关系。定都天京,同样可以如刘邦、朱元璋那样选择正确的战略措施,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全军北上,也同样有可能像杜洛周、翟让等部那样发生火并和内讧,而且,倘在流动作战的情形下发生如此事件,损失必然更大,太平天国政权本身也很可能无法象后来那样,在天京事变后仍维持长达八年之久。
以当时天国之力,只能倾全力于一个战略方向,先定东南而后北图,则是最稳健的选择。然诸王虽定都天京,却计不出此,而是置百里外的清军于不顾,分兵北进以取燕京,这种战法如同只手搏双鹿,结果导致两个战役方向都不足以致敌于死命,窃以为,这才是扫北无功的症结所在,却不能因北伐的失败而认定“建天京于金陵”是一项错误的抉择。
有没有主角穿越到清朝晚期借练兵机会壮大自己推翻清朝的穿越小说
关键词:晚清,推翻
《庚子猎国》:主角穿到1900年庚子国变,后来建立帝国。
《帝国的朝阳》:从张之洞湖广大地辗转北洋朝鲜,在东北扎根,先和清廷翻脸,僵持几年后击败俄国,入关推翻满清建立帝国。
《核武皇帝》:核弹兵带着几枚核弹穿到日俄战争时期,帮俄国击败日本然后在东北扎根,武昌起义之后入关建立帝国,从一战讲到二战最后中国成为世界唯一拥核国。
《开艘航母去抗日》:共和国新型航母及全体成员集体穿越到甲午战争,推翻满清建立了一个新的共和国,总共3000多章,后2000章都在讲新共和国成立后的事。
《崛起1892》:主角本地人,但意外获得了金手指,于是推翻满清建立帝国,另外这个金手指可以让主角穿越其他世界,小说主要写了主角的世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个类似地球局势的架空世界。
其他的符合主题的晚清小说:《席卷晚清》《乱清》《天朝之梦》《中华第四帝国》《晚清之乱臣贼子》《我的老婆是军阀》《龙起南洋》《铁血强国》……
另外还有《重铸清华》《女亲王》《主宰江山》《帝国风云》《水煮清王朝》等等跟清朝有关的军事历史小说,不过不太符合主题的意思,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