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钱财(宝藏)下路不明
- 历史上真的有女海盗吗
- 望厦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吗郑一嫂如何成为林则徐的军师的
- 晚清女海盗郑一嫂,手下海贼10余万,为何最后成澳门赌场鼻祖
- 晚清第一女海盗是谁有什么事迹
-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女人
- 中国曾经有过女海盗嘛
- 清朝有一支强大海军,屡败英国葡萄牙联合舰队,后为何神秘消失
- 与西方列强交战明朝几乎全胜,清朝几乎全败,为何有人夸清贬明
- 战争史上有哪些奇迹
历史上有哪些钱财(宝藏)下路不明
广东海盗王——张保仔的宝藏
身为一个广东人,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港片,记得赵文卓出演的一部黄飞鸿电影《龙城歼霸》里,有一个近百岁的“活僵尸”,武功极高,同时又是当地出了名的大海盗,是整部片的大反派。
这位连黄飞鸿都感到棘手的人,就是清朝嘉庆年间广东沿海的著名海盗——张保仔。
张保仔和黄飞鸿一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原名张保,“仔”字在广东话中有“小孩子”的意思,之所以加个“仔”字,是因为他最早是在海盗——红旗帮主郑一的手下做事,由于年幼时就被郑一掳劫了去,又深得郑一看重,叫他为“保仔”,并收为义子。“张保仔”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郑一死后,红旗帮由郑一的遗孀郑一嫂打理,但清朝女子不方便露面,郑一嫂又风华正茂,于是张保仔就和郑一嫂混在了一起,红旗帮也被张保仔接管了。在张保仔的带领下,红旗帮逐渐成为了南海海域上最强的一支旗号,不断地招兵买马和清廷对抗。
嘉庆十五年,张保仔因清廷的困海战术,不得已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在交出了自己所有的船队和兵器之后,张保仔协助清水军擒获蓝旗帮麦有金,屡立战功,清廷授予张保仔福建闽安副将,为三品武官,委任镇守澎湖列岛,郑一嫂也被封为诰命夫人。
不过由于张保仔本就是海盗出身,在清朝官员特有的优越感之下,张保仔的为官之路很不顺畅,即使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可依旧被清廷看做是不安分分子,处处钳制。道光二年,张保仔病死于澎湖,其妻子被剥夺去诰命的身份,贬为平民。
张保仔之子张玉麟(《龙城歼霸》中的boss)一生没有投军,也没下海为盗,最后病死于澳门。
而在张保仔传奇的一生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那传说富可敌国的财宝了,据说张保仔在接受招安之时就预料到清廷会过河拆桥,于是在之前就把自己多年抢夺来的金银珠藏在了沿海的各个小岛上。张保仔将其宝藏分为天地人三份,其中地份财宝就被埋藏在了秘密地方,以防不时之需。
目前关于张保仔的宝藏传说,其中两个最主要的地点就是广东台山县上川岛和香港。
上川岛的藏宝点又分为七盘山、马山、弓湾、石船咀、乌猪岛等十余处。
而香港据说是张保仔的大本营,目前也有不少地方和张保仔有关,比如太平山上的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瞭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营寨、长州和赤柱有张保仔洞等等。
至于这些宝藏是不是真的呢?据说有人在乌猪岛上发现了几页纸,上面写着:“乌猪州仔有石船,船头向往穿石心,船尾向往下三尖石下一石香炉,石香炉底有井字,从井字量起三十六周线,黄金三百两,白银三皮箱”,后面有人去考察过,确实发现了一艘石船,但因为资料太少,弄不清“三十六周线”的意思而停止了挖掘。
在众多关于“张保仔宝藏”的谜语中,最著名的当属“榄仔对峨眉,十万九千四,月挂竹竿影,两影相交处”,“榄仔”就是橄榄的意思,指的是上川岛上一块类似橄榄的石头,而石头正对着的就是一块灰白色、上有一条天然裂痕的“峨眉”石头。
这句谜语的意思就是:榄仔石头和峨眉石头之间埋有1万九千四百两银子或黄金,只要在晚上竖起两条竹竿,月亮升到竿顶时,从两竿的影子相交之初挖下去就可以了。当然后面这些财宝也没人找到,因为不知道竹竿要多长,应该立在哪里?这些都只能等待探究技术更先进,宝藏资料发掘越多之后,或许就能为我们再现张保仔宝藏之谜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历史上真的有女海盗吗
海盗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女海盗不多。而且,关于这些女海盗的描述,充满了太多的文学想象,几乎无一例外,都冠以“女神”笔法,模样必然貌美如花,魅力必然惊倒众生。
可是,这并非事实。以中国女海盗郑一嫂为例,后人觉得她若非倩影惊鸿,必是绝代尤物,“手执皮鞭、长发飘逸、戴黑眼罩、箍窄文胸”,该是怎样的冷艳和性感,
然而,因为被绑架和其有数面亲聆之缘的英国人格拉斯普尔,对郑一嫂的印象却是这样的:她“皮肤粗糙,眼角下垂,笑的时候坏牙齿便露出来了”。形象这么差,她漂亮吗?
生于1775年的郑一嫂,1810年投诚清政府。格拉斯普尔见到的她,年龄最多不过35岁。一位不到35岁的女人,容颜早衰如此,用“惊鸿”“尤物”来形容,未免太过了。
不管怎么说,郑一嫂看上去至少像个女人。而玛丽·瑞德、安妮·波妮、格蕾丝·奥马利、唐·埃斯坦巴·卡特琳娜等一众欧洲女海盗,大部分人从外貌上难以“辨雄雌”, 借用现在的流行语恶意开个玩笑,属于“女汉子”,表面上看,绝对“纯爷们”。她们都有做海盗“花木兰”的经历。
海盗世界的两大现象耐人寻味:
其一,同性恋较为普遍,郑一嫂的第一个老公郑一和第二个老公张保仔实际上是一对同性恋人,17世纪的同名英国海盗艾德蒙德·库克和威廉·库克也存在同性恋的关系。加拿大的提姆·特拉弗斯在《海盗史》中指出,有些男海盗甚至结成固定的“家庭”,彼此授予对方财产的继承权和处置权。
其二,对女性进入海盗行当的严格禁止。巴塞罗缪·罗伯茨所撰《海盗法典》明文规定,不能让女人和孩子待在船上,把乔装打扮过的女人带上船来的人“当被处死”。
为什么会这样,两者互为因果。海盗船上女人寥若晨星,男海盗们便只能互寻慰藉。既然如此,海盗船更有动力成为男人们的纯粹王国。原因很简单,女人的加入会导致海盗船原有社会生态的崩溃。不但男人对女人的竞相追逐可能让海盗们无法团结成为一个整体,而且,海盗们既有的感情架构同样会遭受挑战。不少的观察者,判断海盗世界对女人的拒绝,与工业化之后煤矿是女人的禁地理由相同:女人,代表着不祥。但是,为海盗船社会生态的稳定计,可能是更真实的理由。
这种情况下,除非女性特征太不突出了,否则,女海盗们长时间隐瞒“女儿身”的事实,概率基本是零。所以,很大程度上可以断定,玛丽·瑞德没那么有女人味,当然,离女神的距离更是远之再远。
有人可能持保留态度,会想到涉及女海盗的书刊的戏剧化细节或许是有力的反证。比如,玛丽·瑞德和安妮·波妮在撂倒敌人之后,通常会故意袒胸露乳,告诉对方是被女人杀死的。再比如,唐·埃斯坦巴·卡塔琳娜,当上海盗船长之后,紧身衣瞬间换长裙,原先并肩作战的小伙伴,“完全被惊呆了”。
这些的确都是无比香艳、生动的剧情。可是,首先,这未必是真的;其次,即使这是真的,也说明不了她们多么“女人”。真正的女人,脸上抹满黑漆漆的海泥,身上披着破旧不堪的外衣,依然遮不住柔媚的光辉,挡不住芬芳的体香。如果在同性恋见怪不怪的海盗船上,她们都不如一般的男士更有吸引力;如果宣告自己是女人后,唐·埃斯坦巴·卡特琳娜无论做海盗还是后来归隐田园都没有人追求;如果玛丽·瑞德亡夫后一度不得不靠四处游荡打发时光,那么,这些事情只能验证一点:她们,是不折不扣的“女汉子”。看准了,这“女汉子”,可不是今天的潮女们给自己扯来用以吸引男士的“女汉子”标签,它的着重点在“汉子”上。
当然,也不必过于失望。本来规模有限的女海盗们群体,美女少之又少,并不意味着没有美女。从记载看,大名鼎鼎的贝利维夫人―让娜·德·贝利维,十有八九就是美人一枚。第一任丈夫殁后,她能够孤身携带两个幼子,以楚楚可怜之状,成功游说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出钱、出船、出人组建船队供其复仇母国法国;俟近20年后儿子长大成人,战败被俘押解送回法国,又凭嗔怒难分之神情,先获法王菲利普三世特赦,继而得再择嫁贵族之家。单靠口才、能力和运气,而无倾国倾城之貌,应该是做不来的。
望厦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吗郑一嫂如何成为林则徐的军师的
谢谢悟空邀请。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望厦条约》是中国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并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为清朝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这也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第二个问题,郑一嫂原本是台湾红旗帮的领袖,郑成功的后代。后来被清朝招安,被封为诰命夫人,她的红旗帮由海盗变为义军。这一年,是1809年。
三十年后,鸦片战争爆发,郑一嫂虽然60多岁,依然为协助林则徐抗击英军,出谋划策。1844年去世。
晚清女海盗郑一嫂,手下海贼10余万,为何最后成澳门赌场鼻祖
中国人很少提起这个人。反倒是西方人把她排在加勒比海盗前面。
说起郑一嫂,不得不提郑一,郑一与郑七是郑成功家族人物,清军收复台湾后兄弟二人拒不投降跑到越南,成了西山王朝的海军司令,跟阮福映的政权对打。阮福映在法国邦助下实行洋务运动,灭掉强大的西山政权。郑七被杀,郑一当了海盗,谙习先进作战模式,横行广东外海。整编华南海盗,成立五旗邦,以郑一红旗最大,劫掠中外商船。嘉庆先后派那彦成(剿白莲教专家)等名臣清剿皆失败。
郑一嫂(香姑)在广州开歌厅,当地官员要抢她当小老婆,郑一杀了贪官,带她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从此称郑一嫂。黑旗郭邦主亦暗恋郑一嫂。1807年,郑一英年早逝,郑一嫂主持五旗大局,提拔张保仔当前线指挥。
1809年以后,嘉庆帝派张百龄任两广总督,张百龄封锁海面,实行禁海,兴办团练,盐商许拜庭自己掏腰包组织三千乡兵。中央又调闽浙水师攻蔡牵,林则徐就在北路任慕僚。
张百龄仍然打不过郑一嫂,又通过十三行勾结西洋战舰夹攻红旗邦,黑旗邦郭帮主为了占有郑一嫂,欲杀掉张保仔竞然投降清朝,但郑一嫂只喜欢张保仔。
张百龄诱降张保仔和郑一嫂,允许二人拥有二十条免税的大船经商,并给二人当证婚人。后来张保仔带郑一嫂去台湾澎湖上任。又过些年中央欲提拔张保仔当总兵,林则徐上书朝廷认为海贼不可靠,乃罢。
张保仔由于吸食鸦片,寿命很短,留下一子一女,儿子多病早夭,女儿亦亡。郑一嫂又成孤寡,遂回澳门开赌场。不知后世澳门成为赌城是否受她影响。但郑一嫂张保仔以香港为大本营,人员达40万,为香港崛起奠定基础。
1840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想找伍秉鉴麻烦,郑一嫂拿出一张伍家的借条,30年前伍家曾向她借40万两。这已经是郑一嫂最后一次露面了。
中国人淡忘了郑一嫂,但西方人尤其被郑一嫂打败过的一个军官很佩服她,这个女人带领一群渔民曾一次劫掠18艘西方大船!而鸦片战争中大清朝倾全国之力对付不了英国五十来条船。
晚清第一女海盗是谁有什么事迹
古时,生活在珠江下游的渔民,常年生活在水上,被人们称为疍家人。在这些疍民中,也有一部人以海盗为生。在明末时,就有郑、石、马、徐四大家海盗横行珠江。我们知道,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有名的海盗。在清朝,在这些海盗中出现了一位女首领,她中西通吃,不但绑架国内船只,对外国商船也毫不手软,在海上令人闻风丧胆。她就是号称清朝第一女海盗的郑一嫂。
郑一嫂本名石香姑,是广东新会人,她的家庭是一个海盗世家。她的丈夫是广东新安人郑一,所以人们称其为郑一嫂。
郑一的堂兄弟郑七,曾是莫官扶的左膀右臂。而莫官扶是清初的大海盗,他和郑七在乾隆五十三年投奔了越南西山政权的陈添保,并先后混上了总兵、东海王,期间也没有放弃海盗的老本行。所以说郑一也出身于海盗世家。
顺治年间,郑成功在南京之战中失利,后被迫退守宝岛。一些来不及撤退的部将流向珠江口海域,成为海盗。此时,横行于珠江口的海盗由明末四大家分化为红、黄、蓝、白、黑、紫六帮。
郑一嫂的丈夫郑一为红旗帮的当家,他的野心很大,很想一统珠江口的各路海盗。在他多年的努力下,1807年他的野心终于实现,各帮海盗推其为共主。在这期间,郑一嫂帮助丈夫出谋划策,协调各方,功不可没。海盗们对这位帼国不让须眉的大姐大也很尊重,尊称其为“龙嫂”。
可是,郑一的运气确实有些背。各路海盗好不容易结成联盟,他却在1807年十月十一日的一场台风中坠海丧生,年仅四十二岁。
郑一嫂确实是个不凡的女人。郑一死后,她接过帮主的大旗,成为红旗帮的当家。她上任后,首先树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为此,她制定了严厉的纪律和惩戒办法。
例如,专权或违抗上级命令、偷盗公私财物、私藏战利品者都会被处死。即使犯小错,如开小差等就会被割掉耳朵并游行示众。
通过这些严苛的措施,郑一嫂的权威很快便树立起来,船队也得到很大发展。船只超过五百般,人员也达到四五万之多,在香港岛有自己的营盘和造船工厂。活动范围由原来局限于珠江口扩展到了琼州海峡。
郑一嫂虽是一介女流,头脑却非常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她对西方的精良武器就非常心仪,她的船队配备的武器都是洋货。所以在对清军的作战中,屡屡得胜,并大杀四方,给葡澳舰队和英国舰队以重视。1809年,郑一嫂在广州还俘获了一艘英国船舰,震惊西方。
郑一嫂这些成绩的取得,多亏了一个人的襄助,他就是郑一的义子张保仔。
张保仔15岁时,被海盗郑一在海上掳走,成为一名海盗。他做事勤快灵活,又能说会道,被郑一收为义子。
郑一死后,他帮助郑一嫂稳住了局面,并和郑一嫂共同努力,把红旗帮做大做强。张保仔虽然与郑一嫂母子相称,但实质上两人成为姘头。
随着红旗帮在东南沿海的动静越来越大,清廷联合葡英等舰队,意图突袭红旗帮。本来联合舰队突袭的是大屿山,郑一嫂得到情报后,稳座大屿山,并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派主力攻打广州。此时联军被迫撤退,却又遭到事先埋伏的红旗帮的包抄。最后联军大败逃窜广州。
随后,清廷又派大军围剿红旗帮,但依然被郑一嫂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浙江水师提督徐廷雄、虎门总兵林国良先后战死,广东水师提督孙全谋被俘。清军损失了二十多艘战船、三百多门火炮。清廷频频更换两广总督,但对红旗帮都无可奈何。
既然围剿不见起色,清廷对海盗也政变了策略,由围剿变为了招抚。这时海盗们内部也发生了冲突,整体实力也被削弱。冲突的原因是因为海盗第二大派系黑旗帮主郭婆带欲纳郑一嫂为妻,而郑一嫂不从,从而导致帮派冲突。
面对清廷的招抚,黑旗帮选择了投降,这就导致了郑一嫂的实力被削弱。无奈之下,郑一嫂也选择与清廷谈判招安。
郑一嫂一身是胆。1809年,郑一嫂未带任何武器赴广州与两广总督百龄谈判。在谈判中,郑一嫂据理力争,要求保留一队帆船。最终百龄做出巨大让步,谈判达成。
根据谈判条件,郑一嫂和张保仔由皇帝赐婚,结为夫妻。张保仔被授为三品武官,在东南沿海一带出任副将,而郑一嫂则被授为诰命夫人。
道光二年,张保仔死于闽安副将任上。此后,郑一嫂携子定居于南海县。1844年,郑一嫂去世,此后她的诰命夫人衔也被削夺。
从横行海上的海盗女首,到朝廷的诰命夫人,郑一嫂的一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映的电影《怒海侠盗》还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女人
杨开慧、江姐、赵一曼、刘胡兰、凡是为革命牺牲了的女人都优秀,自己老死的不算!
中国曾经有过女海盗嘛
有过,而且是大名鼎鼎的,清朝中晚期,活跃于广东沿海的女海盗,郑一嫂,本姓石,也有人称郑石氏,她丈夫叫郑一,本是海盗组织红旗帮的首领,郑一嫂在身边参与海盗事务,堪称贤内助,没几年郑一在台风中丧生,郑一嫂接过丈夫的摊子,把海盗红旗帮发展壮大,还把珠江口的几大势力笼络在一起,形成海盗大联盟。
西方绘画的郑一嫂。
清朝时期粤洋有多股海盗武装,他们以各色旗号区分,分别为红、黄、青、蓝、黑、白等,势力最大的是郑七的红旗帮,后来郑七被越南阮福映炮死,由弟弟郑一接继,当时粤洋旗帮海盗活动时分时合,为了对抗清政府的剿匪,郑一决定归拢各势力海盗,形成海盗大联盟,事还没成,郑一为飓风所沉而死,遗孀郑一嫂担负起了红旗帮的职责,丈夫在世时她就参与海盗事务,颇有众望,她继任后建立陆地后援基地,制定帮规,稳定内部后对外扩充实力,最鼎盛时期拥有400艘大船,1万多部众的大海盗,海盗圈都盛传“红旗遂独雄于诸部矣”。
西方绘画中战斗的郑一嫂。
嘉庆14年,广东水师右翼镇总兵林国良,驾战船25艘攻剿红旗帮海盗,郑一嫂接到谍报后,派手下迎击水师官兵,假装败阵后引诱林国良到孖洲洋,郑一嫂埋伏的海盗战船从四面八方围来,杀的官兵丢盔弃甲;嘉庆18年,广东提督孙全谋率百余战船驶出广州,企图偷袭郑一嫂海盗,她令一部分船队正面拒敌,一部分绕道尾部,再分左右两翼,各部合围孙全谋,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缴获清军战船14艘;不仅如此,郑一嫂领导海盗还进行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战斗,不但在海上拦截西方洋舶,还在珠江口炮击英国军舰,赶走侵略走。
海盗组织都是秘密行事,外界不知其内幕,所以对郑一嫂及组织史料记载极少,嘉庆时期郑一嫂率领的海盗船队劫掠来往的商船,并以人质为肉票,一个叫格拉斯普尔的英国富商被郑一嫂的海盗绑架,在其家人交纳了7000多银元赎金后,幸运的回到了英国,他把这场遭遇写成了回忆录,在欧洲流传,电影《加勒比海盗3》中的女海盗程夫人,乍眼一看是日本服装,应该是日本人,其实不然,清朝海盗习惯冒充倭人,不但可以吓唬百姓,就算被官府抓也不会暴露大陆身份,所以程夫人是中国人,原型正是郑一嫂。
香港张保仔洞,当年藏宝的地方。
后来由于粤洋另一势力黑旗海盗投降了清廷,形势开始大变,黑旗变身为官兵与清军一举围剿红旗帮海盗,郑一嫂面临困难局势,开始与官府议降,双方达成协议后,红旗帮280艘船上缴,解散部众2万多人,大炮400余号,部众均安置广州诸营,郑一嫂为女流辈,不能为官,于是授诰命夫人,寓居广州城养老,她与部下张保仔结为夫妻,张保仔授三品参将。
清朝有一支强大海军,屡败英国葡萄牙联合舰队,后为何神秘消失
你问的应该是清朝的“伪海军“红旗帮,说起这个红旗帮还得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郑成功,后来红旗帮的郑一就是郑成功的手下。康熙把郑成功的小王朝剿灭后,郑成功的一些余党们就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帮派,郑一的红旗帮也就是那个时候成立的。
他们多年生活在台湾,所以对海上战斗非常熟悉,说白了这个红旗帮也就是一个庞大的海上盗匪集团。就这样红旗帮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可有一天郑一在一次海难当中竟然死了,郑一的妻子郑一嫂是个有头脑的女人,由于她聪敏有才干顺利接盘成为带头大姐。
郑一嫂接手红旗帮后,规定了一些比较正能量的帮内法规,比如不能抢平民百姓的东西,不能强抢民女等一系列好的约束法规。红旗帮在郑一嫂的细心经营下越来越壮大,甚至当时清政府、葡萄牙、英国等国都相继派过军舰攻打过他们,但都被郑一嫂打得落荒而逃,由此可见当时的红旗帮实力有多强悍。红旗帮还不像清朝那样闭关锁国不思进取,由于经常劫杀外国船队,能及时接触到西方先进武器,红旗帮就会及时吸取这些先进的武器来武装自己。红旗帮也不是神秘的消失了,它的消失其实很简单,和水浒传里的宋江差不多,就是郑一嫂后来接受了清政府的招安,大部分红旗帮成员都跟随她归顺了清政府。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与西方列强交战明朝几乎全胜,清朝几乎全败,为何有人夸清贬明
史界观点普遍认为清承明制,两个朝代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我认为明朝与清朝相似的只是形式,本质上完全不一样。
不同的人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朝与清朝的差别,是由统治者的不同决定的。
明朝的特点
明朝的统治者是汉人,在政治上处处透出汉人的特色。
1,华夏文明是原生的,也是开放性的。亘古至今从未中断,汉人因此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在文化上的自信,在我们汉人身上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对待华夏之外的人,我们充满了骄傲,一直视华夏之外的人为蛮夷。中原王朝对外扩张,被称为教化四方,外族融入被称为归化。
在对待外来的文明方面,我们也充满了自信。对印度、中亚、欧洲的文明,我们总是持开放态度,兼收并蓄,最后消化吸收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明朝时期,虽然政府很长时间内闭关锁国,但是心态上、本质上仍然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
明朝后期,政府发现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就逐渐放开政策,经营远洋贸易。
明朝与欧洲人打交道时,发现这些洋人的战术、装备有可取之处。就立即引进,对新东西的出现,没有丝毫排斥、固步自封的态度,体现了真正的文化自信。
明朝天启年间,中央专门派内行的徐光启向葡萄牙人购买红衣大炮、新式火枪。还想办法邀请葡萄牙人的士兵入境,教明军学习新式战术。
2,汉民族是农业民族,看待土地价值,是以农民的角度出发的。能种庄稼的土地才有价值,不能种庄稼就完全没有用处。
所以,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军队多次攻占境外的土地,最终又自行放弃了。
明朝时期对土地的认识,依然是如此。青藏高原在明朝的眼里,就没有直接经营的价值,最大程度也只能做为羁縻地区存在。
努尔干都司同样如此,明朝人觉得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蛮荒地区,不能种庄稼,拿在手里只能赔钱赚吆喝,后来就干脆放弃了。
3,汉民族长久的生活模式是男耕女织,生存所需,包括粮食、衣物等,都是自己生产出来的。不需要对外进行掠夺,所以没有侵略性,不被逼到迫不得已就不会对外战争。
因此明朝有足够自信心去接受外来文明,却没有太多的领土。
我们再来看清朝的特点
清朝统治者以曾经建立金朝的女真人为先祖,其实不然。他们的先祖,是比女真人更野蛮,落后的通古斯人。生活方式,以渔猎、互相之间的劫掠为生。
1,清朝统治者的野蛮。
清朝统治者进入人们的视线,是明朝成化年间。此时,努尔哈赤的祖先劫掠辽东的各族百姓,明朝成化帝出兵对其进行犁廷扫穴,只有几个人逃了出去,其中之一就是努尔哈赤的先祖。
努尔哈赤崛起时,对女真人残忍极了。无数的女真部落被努尔哈赤灭族,金人后裔完颜部落首领,被努尔哈赤直接斩首。
努尔哈赤背叛明朝后,在辽东半岛进行残无人道的杀戮、抢劫。原本繁华的辽东半岛,人口减少了100多万,成了千里无人烟的荒凉之地。努尔哈赤死台,满清经过长期的努力,都没有让辽东恢复到原来的繁荣。
入关后更是野蛮,搞了无数的屠杀事件,此次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大家都知道。
2,清朝皇室在文明方面的不自信。
满清皇帝,有数人以汉学家、中华正统自居,但是骨子里是满清的不自信。
清朝在文明方面,完全没有明朝的开放。明朝晚期已经开始对西方科技进行吸收,被清朝中止了。以至于,鸦片战争时,清朝还在使用明朝的火器。
甚至,清朝还开历史倒车。明朝军队,已经开始了火器的列装。清朝统治者居然要求,不再列装火器,反而“以骑射为本。”
满清还禁止思想、舆论的自由。满清的文字狱事件频发,大臣以奴才自居,没有发言的权力和勇气,民间思想也被禁锢。
整个清朝,只有初期和晚期有思想家。初期的思想家是明朝遗留的,晚期是西方入侵所倒逼而出现的。
3,清朝的领土概念。
满清统治者不是农耕民族,对土地价值观与汉人是不同的。
满清看来,放牧、渔猎都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只要是能有产出的土地就是有价值的,草原、沙漠都有价值。
所以明朝看不上的,清朝能看的上,在青藏高原、新疆、蒙古高原都拿到手里,直接驻军。
这些不同之处,使得明、清显得如此的不同。明朝的经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如此的好,但是对领土的扩张没有太多的野心。清朝的社会各方面发展被禁锢,甚至显得黑暗不堪,但是打下了广阔的领土。
这些就是我对明清的看法。
(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战争史上有哪些奇迹
如果不是1950年的大暴雪,美国军队将出现历史上最大的惨败!那就是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与美国的“天下第一师”陆战一师的生死较量。1950年11月27日,在半岛最寒冷的盖马高原上,志愿军第9兵团,经过6天的潜伏,堵住美陆战第1师,在70公里战线上发起攻击。冲锋号吹响,零下40摄氏度被冻得神志不清的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猛攻公路上的美军纵队。
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挫败了美军的圣诞节攻势,沉重地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鼓舞了战场上中朝联军的士气。
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在气候恶劣,装备落后,后勤基本断绝的情况下,与世界一流军事力量展开了殊死搏斗,成功击退了美海军陆战一师的攻击,将其驱赶至兴南港。后因为我军部队减员严重,突击能力下降而错失战机,令其从海路撤退。在这场战役中,我军所展现的非凡战术艺术,顽强的战斗意志值得后人追忆与研究。
无可比拟的坚韧与勇气的史诗 长津湖是位于半岛北部长津江上游的人工湖,处在盖马高原的顶端,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冬季平均气温可下降到零下27度,是典型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史密斯在战后曾评价:长津湖地区完全不适合作战。极寒的天气加大了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各种冻伤冻死人员不仅严重拖慢了部队的行军速度,更损耗着攻守双方的士气。美军作为当时世界上后勤保障体系最完备的国家,给每个士兵都配备了鸭绒睡袋和冬季防寒服。即使这样,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美军的非战斗减员仍高达7338人。而匆忙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原本部署在福建一带,战士们开赴东北时因为停留时间极短而来不及分发冬装,许多战士甚至身着夏单衣入朝作战,后勤补给线也经常在美军空袭中被切断,所以第九兵团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一直处于饿冷的状态。
但是在如此艰难的作战条件下,志愿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斗志,在长兴里、新兴里、下堨隅里以及古土里地区隐蔽等待敌军整整两天。为了不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部队长时间卧倒在雪地里,即使在吃饭时也不能生火取暖,但没有一人喊苦,没有一人掉队,不少战士伏在阵地上直至牺牲。守卫死鹰岭的59师177团6连在战斗打响时,竟没有一人开火射击,战斗后团参谋爬上阵地后发现,全连125人全部冻死在死鹰岭阵地上。6连的战士们身穿薄薄的夏季单衣,直至牺牲时都保持着据枪卧倒的姿势。在伏击等待的两天里,没有一个干部让战士们起来活动活动身体,没有一个人升起火暖暖身子,因为大家知道,哪怕一个动作都会暴露阵地位置,让整个伏击作战都功亏一篑。6连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在一张纸片上写下了这封绝笔信: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这是在人类生理与心理极限的一场无声较量,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在长津湖书写着英雄的战史,用勇气与毅力弥补着装备与后勤的不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军的兵源构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市士兵、学生兵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硕士乃至博士入伍都已经成为常态,部队的文化水平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物质条件日渐丰富的今天,威武之师如何保持威武,成为新时期的练兵难题。在长津湖战斗中,第九兵团有不少战士来自上海,苏州等城市,他们大都是在解放后加入革命队伍,入伍不到半年就开赴战场。即使是出生在城市,入伍时间短,但是这些当时的“城市娃娃”在战斗中并不逊色,他们往往战斗最坚决,冲锋最积极。这就说明高效的政治工作可以激发出部队的最高战斗力,不论士兵的出身如何。
高效完整的后勤保障:部队战斗力的催化剂 现代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而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首先,半岛以山地为主,道路崎岖,物资运输极为困难。并且由于半岛的狭长版图,导致后勤补给线漫长,遇到恶劣天气时,物资往往不能及时前运。其次,志愿军极度缺少海空运输,种类繁多的补给只能通过陆路运输,不仅极易受到美军的空袭,也大大加长了运输时间。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在前期陷入重围后仍能保持较为完整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长津湖战役中的美陆战一师得到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密切的空中支援,最多时达7个中队约150架飞机。同时,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可以从空中和地面同时进行补给,即使美陆战一师被第九兵团彻底包围,补给路线被完全切断时,仍可以通过空中进行补给。此外,美军的医疗后送十分便捷,在下碣隅里修建了大型野战机场,伤员可以通过C47运输机和直升机进行后送,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也对士气起到了鼓舞作用。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在战斗打响后保持高度的组织性,进行交替掩护,用汽油桶、坦克、卡车设置环形防御带,依托强大的后勤能力完成防御作战。
而志愿军第九兵团则在后勤保障方面处于完全的劣势。路上铁路补给线常常受到美军的空袭而暂停,只能通过卡车的短时间突击性运输才能将补给输送至前线,并且也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仅有的1000余辆保障后勤支援的载重汽车也在美军空袭中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大部分的粮食弹药只能通过人背马拉的方法,越过崇山峻岭,有时物资和给养甚至只能通过在当地筹集,而第九兵团为了隐蔽行进,大多选择荒无人烟的地区行军,所以能够筹得的粮食就更加稀少。此外,第九兵团入朝前驻扎在华东沿海地区,部队开赴东北集结时仍只穿着夹衣或者夏季单衣。在入朝作战时因为时间紧迫,大部分战士都没能完成换装,穿着单薄的衣服出国作战。而恰逢长津湖地区遇到了五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季,所以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整个战役期间,是处于饥寒状态与联合国军交战。
虽然在战役前期,志愿军将士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后勤与装备上的困难完成对美军的合围,但随着战役的深入,第九兵团20军和27军连续作战下伤亡增加,弹药匮乏,人员疲惫,攻坚力量大幅下降,而作为预备队的26军迟迟无法投入战场,使得20军和27军只能在高强度的状态疲劳作战。至12月8日,26军才到达预定地域展开攻势,但此时的美陆战一师已经撤离了长津湖地区,逃往兴南方向。这也是整个战争我军作战的一个缩影,战斗意志坚定、战术运用灵活,但是在后勤保障方面一直无法满足作战需要,战役时间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使得战斗范围受到了限制,战斗成果也往往小于预计,无法消灭大量敌有生力量。
今年是长津湖战役七十周年,在七十年前的盖马高原上,中国志愿军用勇气和毅力书写了一首壮丽的史诗。在信息化作战的新时期,大兵团作战的时代已经结束,高精度,高毁伤武器大量投入战场,人的因素在现代战争中不可避免的降低。但是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所展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仍然值得当代人民解放军的学习与传承。在面对未来更加错综复杂的战场环境时,我人民解放军仍会坚定战斗意志,弘扬先辈的战斗精神,树立顽强的战斗品质,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