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朱舜水怎么去了日本
- 明末西学已东渐,日本江户时代即兴起兰学,满清却一直在干什么
朱舜水怎么去了日本
明末学者朱之瑜,字楚屿,号舜水,人们更习惯叫他朱舜水。
朱舜水从小聪颖好学,轻视功名,以贡生身份治学,远近闻名。
满清入关,南下江南,打破了朱舜水读书的安宁,从此他放下书本,先后追随鲁王、郑成功、张煌言参加抗清战斗,从未妥协,和那个“头皮甚痒”“河水甚凉”的钱谦益形成鲜明对比。
顺治十六年,朱舜水看到了清政府在中原日趋巩固,反清复明的事业恐难以实现,但不想投敌,辞别了故土,流亡至日本,在日本生活了二十余年,大明衣冠从未改变,将中国先进的农业、医学、建筑等先进技术传授给了日本人民。
日本的常陆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将朱舜水生前的书札和文稿整合,刊印了《朱舜水文集》二十八卷流传于世,得到了日本全国人民的尊重。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末西学已东渐,日本江户时代即兴起兰学,满清却一直在干什么
清朝兴起文字狱,万马齐喑,恐惧之下,文人不敢过问学问,所以兴起考据之学,也就是对古籍的研究,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等……可怜清朝文人满腹经纶,却只能皓首穷经在发霉的古籍之内,不能经世致用,严重脱离现实……
不过考据之学兴起于明朝中后期,在乾隆时进入极盛,清朝修四库全书,名为修书,实为毁书也,除了文字狱外,实在也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文化方面进无可进了,更何况读书人沉迷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以博取功名……而明朝的书院,自由讲学的风气也是一扫而空,各家讲学的盛况到了清朝就开始沉寂……
清政府除了文字狱和闭关锁国外,还有一个手段就是大力扶持程朱理学,称孔孟之后,“朱子(朱熹)之功,最为宏巨”,所以在官府带领下,文人很自觉的对陆王心学进行打压,甚至把明朝灭亡归结于王守仁的“致良知”和清谈误国……
因为程朱理学是外在的天理,规则,讲究压抑个体,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而王守仁的致良知,则是讲究个体内心对良知的判断,所谓良知,千人千面,标准却不同,能够培养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程朱理学有明确为奴的客观标准,更容易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青睐……
所以明朝末年很多文人不要脸的投清,不讲士大夫气节,被清朝视为心学之遗毒,他们就是认为心学没有明确的标准……
加上清朝有科举制度,文人保守倾向于维护传统和权威,而广大农民,不喜欢改变,对新生,和外来事物非常排斥,而心学没有权威和标准,讲究顺应时事而不断调整,这就让广大文人失去了兴趣……
后来进入中国的西学也是如此……受到清朝保守派的强烈排斥……
但是心学在日本却非常流行,而且待遇也和清朝截然相反……
先说说日本的情况,日本没有完全的闭关锁国,和荷兰一直有交往,兰学也一直在日本流行,所以日本人看到黑船,他们知道那就是蒸汽机……
日本将军对整个国家控制力较弱,大名和商人在日本都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力……日本当时工商业十分发达,城市人口多,识字率极高……这些人对新兴事物接受度强……不像农业国家只对死板的事物感兴趣……
所以明朝大儒朱舜水去日本后,日本举国轰动,而王守仁的心学在日本也非常受欢迎,明治维新时,很多日本名人都是心学门徒,比如福泽谕吉,伊藤博文,东乡平八郎等等……
所谓心学,讲究经世致用,务求实际,其实这也是大儒朱舜水东渡日本后一直强调的……做人要知行合一,在不断的人情世故,或者经历各种事情中,磨炼自己的内心,了解宇宙大道,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所以心学在清朝陷入湮没,而在日本却备受推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