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是什么?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件_文字狱_清朝_统治者

本文目录

  • 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是什么
  • 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件
  • 为什么没听说过宋朝有文字狱
  • 历史上,为什么明清时期文字狱折腾的比较厉害
  • 清朝文字狱的危害
  • 如何看待乾隆皇帝时期的文字狱该怎样评价乾隆皇帝
  • 明太祖朱元璋有没有兴过“文字狱”文字狱,都有谁被杀

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是什么

在清王朝250年的统治中,对汉族人进行了残暴统治,甚至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这一切都与清朝百年的文字狱息息相关。

文字狱,即是因文生祸,钳制思想自由。清朝文字狱横行,其中康雍乾三朝甚为突出,在那个华丽的盛世外衣下,掩盖的却是极度的专制和黑暗。

文字狱鼎盛的历史原因

从顺治时期起,到乾隆时期,共历四朝,长达150多年,在此其间,文字狱不绝于缕。据史书记载,仅乾隆帝一朝,文字狱多达120起以上,即便是个疯子也没有被放过。在这100多起文字狱的背后,埋葬的是成百上千条人命,也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历朝历代以来,文字狱一直存在,几乎没有断绝过,而发展到清朝时,文字狱也到达了顶峰。而在清朝如此兴盛,也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明末,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吴三桂则引清军入关,最终清朝统一天下,建立起最后一个封建一统的王朝。满清统治者能够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故而从汉族的传统观念来看,清朝的崛起也被称作“乾坤反覆,中原陆沉”。这也就注定了在中原大地上,汉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是清朝统治者注定无法用武力夺得的。

明末清初,汉族知识分子具有着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这个时期里面的各种著述里都流传深远。而对清朝统治者来说,这是巨大的一种潜在威胁坐。

于是为了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对汉族的反清思想防范十分严格,打击力度极大。乾隆时,更是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想要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

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其中的大部分案件可能都有反清的性质,又或是被人蓄意罗织的反清罪状。由此可见,清朝文字狱的特殊历史背景便是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持续存在。

因钱财而掀起的诬告之风

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时代背景,那么诬告之风便是直接的导火线。这里所说的诬告并非是指官员之间的权力相斗,而是民间的风气。

据清朝记录在案的文字狱共有194起,而在这194起文字狱中,有25起是被诬陷的,而诬陷之人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市井小民。他们与被诬陷之人大多是没有渊源的,原因只是在于他们诬告的对象是士绅阶层,而其目的是敲诈钱财。

清朝时期人口逐渐增加,而土地却是逐步减少,人多地少,百姓生活也就无法保障,百姓也就把钱财看得极重。无法靠农业生产来果腹,就导致了一些胆大的刁民通过其他手段敛财活命。

于是在朝廷大兴文字狱之际,这些人开始告发士绅,并从中牟利,甚至还有了以文字狱为政策而背书的另类现象。

因为文字狱的一旦罪名落实,这些士绅便大多都被以谋反大逆罪论处,诸如凌迟、连坐等,处罚极重。

与此同时,朝廷为了发动群众进行举报,还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奖励,不仅对其授予官职、军职,就连罪犯的全部财产也会作为奖赏,送给这个举报者。

这些奖励政策极为容易让人产生误读:一旦举报并且抓获犯文字禁忌的士绅,也就可以升官发财了。

尽管清廷对于诬告陷害也有很多处罚,但是耐不住汉字的博大精深,一字多音、多义,还有比拟借喻的存在,即便是行文者无反逆之心,好事之人也可以从中挑出毛病来。

只要是有一个解释触动了朝廷的神经,那么就是成功的了。可见当时的文字诬陷基本是无成本,收益高的买卖,最终导致了清朝时期的诬告之风盛行。

众所周知,文字狱的危害是许多的,那么这其中有没有一点对于国家的好处存在呢?

是否真的百害而无一利?

文字狱的危害确实不少。首先,败坏官场风气;清朝时期,官员以科举入仕。一方面,作为文人,这些臣子也极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帮凶,甚至是制造者。

因此他们不愿意自己身死家破,又不愿因遵谕旨不力,不能严究他人的文字之责而获罪。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了清朝的官员向着谨小慎微、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的,在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更是登峰造极。所以到了乾隆时期,更是无以附加的强化,导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扭曲变形,甚至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中国文人的气节更是每下愈况。

在近代的侵略战争中,涌现的许多卖国贼,又何尝没有这个缘故在其中呢?没有民族的气性,没有文化的气节,怎能够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呢。

文字狱造成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是大量文字书籍的泯灭。满清统治者收缴了全国藏书,一旦其中不利于满清的文献史实,都会被禁毁,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正史中,还要进行篡改和加工。乾隆时期,被销毁的历代史书典籍将近三千余种,多达六、七万卷以上。

第三,封建愚昧的满清统治导致了中国势力渐弱,落后于世界。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时,清朝却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还蛮横地推行着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这样的极端手段,禁锢思想,统制言论,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于是最为直接的便是造成了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落后,从而拉大中西方的差距,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再来谈一谈这个好处,最为明显的便是对于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促进作用。

文字狱是盛世时期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极端手段。无疑,文字狱确实使得统治者对于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控制大大加强,从而使得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

再者,文字狱的兴起使得当时的文人不敢发展新思想,于是转向研究一些古典诗经,社会风气也由此转为古雅。清朝时期对于前朝的文化遗产进行大量的整理,使得很多古典书籍再度普及,也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学财富经验。

于是在这样背景下,清代考据学潜移默化地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在学术史上占具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小结

纵观古代王朝的盛世时期,不难发现,其中大都有着文人的血泪辛酸,这是出于大一统王朝统治需要。唯有在战乱之时,才是各家各派思想鸣放之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从以上种种分析来看,文字狱束缚了清朝的思想进

步,也造成了许多导致历史退步的危害。其中唯一令人感到慰籍的地方,或许便是让很多文人只能沉迷于研究古典诗书,有了很多新奇的发现,最终衍生出一个新的学术吧。

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件

明朝有一位官员叫朱国祯,浙江湖州人,退休后在家写《明史》,这是一部从洪武写到泰昌(有一种说法是写到天启)朝的史书。

朱国祯死后,家人将这书稿卖给了同乡庄廷鑨。庄请人把书续完,补足了天启、崇祯朝的记录,连南明的也一起写完。因为事以朱国祯的书稿为基础,所以其自带明朝正统思想,写到明朝后期建州崛起时,对建州统治者使用了明朝册封的官爵,对与建州作战失败的明朝将领用同情的笔法,对投降建州的官员称为叛贼,同时在南明部分采用南明皇帝的年号,而不用当时在北京的顺治皇帝的年号。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明史》完成,不久庄病死,其父庄允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印刊发,并请江南名士写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有人告发,清廷大怒,最后惊动鳌拜,下令彻查。康熙二年,1663年结案,写书者被凌迟,作序、刻印、出版、贩卖、购买者全部处死,共处死70余人,家人发宁古塔,朱国祯家和庄廷鑨家极惨。金庸《鹿鼎记》开篇介绍了此案的详情。

这个案子,是清朝文字狱第一案。就像我们平常常说的那样,越是喝醉的人越说自己没醉。其实在朝代这里也是如此,越是窃取江山得国不正的朝代,就会越加剧对文字的掌控。

为什么没听说过宋朝有文字狱

一提到文字狱,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清朝的“文字狱”,清朝大兴文字狱,到什么程度?仅乾隆时期就有130余起文字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文字狱的定义直接就是“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那么宋朝有没有文字狱呢?我们为什么很少听到宋朝文字狱的消息呢?

首先,宋朝肯定是有文字狱的,汉宣帝时期就有文字狱的记载,之后到清朝就一直没断多。之所以会有“宋朝没有文字狱”这一错觉,一方面是明清的文字狱太出名,导致文字狱成为了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排除异己发明的专属手段,其实不是的。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宋朝的普遍印象是宋朝文人地位较高,言论也相对自由开放,据说这个宋朝的太庙中的誓碑上就有为后人留下过“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话。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字狱是没有市场的,统治者也不会去找文人的毛病。

其实不是这样的,宋朝也有过不少文字狱,找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我们的大文豪苏轼,21岁就名动京师,深受欧阳修赏识,后来怎么就怀才不遇了呢?原因就是苏轼在四十四岁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文字狱”,这场文字狱就是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乌台诗案”,从此苏轼的仕途就戛然而止了。

在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在给皇帝上表谢恩的文章中,被人挑出了毛病。苏轼是这样写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对于苏轼的这句话,御史是这样理解的,苏轼用“新进”和自己相对,而又将自己“不生事”,是不是在暗示“新进”官员“生事”呢?

随后苏轼被从湖州押解回京,关押了起来,当时皇帝正在推行王安石的变法,而随之形成的新旧两党争纷不断,苏轼的主要罪名就是诽谤、诋毁新法。这些御史又从苏轼的其他诗词中找到了一些漏洞。

皇上要推行“青苗法”,太好了,苏轼写过“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上想要明法整顿吏治,苏轼写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皇上想要兴修水利,苏轼写过“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皇上还要推行盐禁,苏轼还写过“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这一一对应起来,苏轼的罪名就坐实了,后来苏轼虽然被营救出来,但一百多天的牢狱生活对苏轼的影响也非常大。后来苏轼被“发配”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时的苏轼就有了怀才不遇的心思,《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在这时写的。

除此之外奏邸之狱、车盖亭诗案、同文馆之狱、胡铨奏疏案、《江湖集》案、李光《小史》案等等,都是发生在宋朝的文字狱。

历史上,为什么明清时期文字狱折腾的比较厉害

导读:文字狱历朝皆有,封建统治者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从来没有停止过,明清时期文字狱尤为厉害,特别是清朝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雍正时庶吉士(翰林院学士)徐骏无意中写了一首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人告发,被定了一个蓄意诽谤朝廷的罪过,被雍正斩首。

狱在历朝历代都是存在过的

从秦始皇时,就发生过“焚书坑儒”的事情。到宋代的时候,文人当道,文人相轻各自揭发,互相看不顺眼,今天在你文章里看到什么字可以做文章,立刻告诉老大,这人狼子野心,不可重用。明天又因为某件事吵了起来,但是就算这样,危及生命的事还是没有。

就连大文豪苏轼都没有逃脱过被人陷害的命运,乌台诗案中被人举报谋反,苏大学士做个东坡肉,东坡肘子,逆风相信他是拿手的,像谋反这种技术活,大学士好像并不专业。

苏大学士被贬到了湖州,已经远离了是非之地,但是那些反对派,还是要把大学士给扼杀在湖州路上,于是在一首《咏桧树》的诗词里找到了谋反的蛛丝马迹,“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竟被别有用心的人说成是谋反证据,宋神宗看到此诗后,也是勃然大怒、甚至真要杀苏轼,好在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政策,苏轼才保住性命。

不但文人无聊,封建统治者更加无聊,言路通畅才能国运长久,何必堵塞民众的言论。

明朝时期的文字狱就开始残酷了,这个时期,对于文人就没有那么宽容了,老大看不惯就要动“屠龙刀”,江湖也没有那么平静了。

由于元朝的暴虐无道,文化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遏制,这也间接的导致明朝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封建文人与新王朝之间的磨合,必然产生无可调和的矛盾。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开始了打击异己的文字镇压,凡是不利于统治思想的言论统统打击压制,甚至因为不当言论而获罪。

明朝文字狱在明太祖到天启帝时,贯穿整个时代,洪武时期最为严重,可以说是人人自危,嗜杀的明太祖更是因为特殊出身,更是对文人打击过度。朱元璋出身贫困,对于权利有特别的渴望,他痛恨一切想染指皇权的人,元朝的暴政,亲外甥的反叛,让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造成了明太祖多疑的性格。

有记载曰: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这诸多的案例来看,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得,非要人命的罪过,但是这些人却被杀掉了,不得不说君心难测,朱元璋的多疑的性格,让这些人无辜被杀。

明朝的文字狱贯穿一个时代,每个皇帝手下都冤死之人,嘉靖帝时,吏部尚书李默因为出试题而获罪,他用汉唐讥讽当朝,嘉靖帝大怒,着锦衣卫镇抚司拷问,李默死于狱中。嘉靖帝时虽然名臣辈出,但是一旦涉及讽刺当朝的言论,他一样是不手软的。

明朝皇帝对于文字狱的态度,除了太祖朱元璋外,大多对于不涉及讽刺当朝的态度,还是宽容的,最多罢黜,要命的还是少数。明太祖朱元璋有特殊经历,生性多疑,加上元朝遗臣并不妥协,不得已而杀之。

清朝的文字狱烈于各朝各代,与民族矛盾有莫大的关系

严格说来,清代文字狱甚于明时,为什么呢?

这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这种残酷的文字约束,在历史上是罕见而奇特的现象,简直到了摘章逐字的压制思想。

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于汉人知识分子多有防范,在言论上打压文人的思想,甚至从只言片语中罗织罪名,构成了很多冤狱。清朝的文字狱可以说是对于社会结构造成了极大的改变,在清政府当政的时代,对于文人的打击从未停止过,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文字狱达到了顶峰。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者被人怀疑有讽刺意味,立刻株连九族,甚是残酷。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大多数是捕风捉影,被清政府冤杀。

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是民族的矛盾难以调和,统治者想通过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思想,虽然统治加强了文化统治,但是他们却让文人寒心,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都会有杀身之祸。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道理千古适用,清政府如此大兴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的发展,也堵塞了言路的畅通,虽然巩固了皇权,其实是得不偿失。文字狱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也让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本来文化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是文字狱却让文化思想如凋谢的花朵,在腐朽的文化荒漠结出了畸形的果实。

历朝历代都有针对文人的压制打击,封建统治者无一不想通过愚民政策达到统治的效果,但是人民不是瞎子聋子,总有先进的思想传播进来。明朝的文字狱是因为明太祖的多疑,还有遗臣的不妥协,其余皇帝只要不涉及政治讽刺,也不会危及生命。清政府的文字狱是因为民族矛盾造成。

综上所述,文字狱的原因是统治者对于文化的打压,是愚民的一种手段。

清朝文字狱的危害

文字狱是读书人因为言语或文字而被治罪的案件,历朝历代都有发生,其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两朝的文字狱最为大家熟知,而尤以清朝的文字狱最为后人诟病。

文字狱是对士人的严重打压,仅雍正一朝,就出现了吕留良、汪景祺、钱名世、查嗣庭、谢济世、陆生楠、徐骏、吴茂育等文字狱,牵连甚广,大批读书人遭到打压。面对生命威胁,读书人向来推崇的激扬文字、点评时政的风骨逐渐被磨灭了,由此带来的则是舆论的消沉,皇权日益隆盛。

此外,文字狱使中国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清代的焚书毁书规模甚至超过了秦始皇的焚书活动。康熙、雍正时期尚未开展毁书活动,等到乾隆时期,则以修纂《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为名,搜集了一批图书,对于其中有碍统治的内容或者篡改,或者焚毁。

如何看待乾隆皇帝时期的文字狱该怎样评价乾隆皇帝

一、文字狱概述

文字狱的实质就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对知识分子进行的迫害,为知识分子编造莫须有的罪名。清朝的文字狱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的产物, 清朝大兴文字狱就是为了束缚民众的思想,从而树立满族统治的权威。在顺治和康熙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些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事件,但大多是汉人之间的相互陷害,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文字狱产生的频率远高于之前,嘉庆、道光之后,仅出现了《苏报案》一起,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纵观清朝历史,虽然各时期都出现过或大或小的文字狱,但是目的都未发生过改变,即统治者试图通过文字狱镇压汉族士大夫的反清思想,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从一定意义上说,清朝的文字狱是具有必然性的,满族人统治国家必然会造成满族与汉族矛盾尖锐, 长期以来受华夷之别思想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对汉人的作品吹毛求疵,这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段之间的斗争,而在此过程中,无不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性。

二、文字狱产生原因

(一)政治原因。雍正继位之后将注意力放在了内政的处理上,强化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加之雍正帝的继位本身就存在着一些争论, 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断升温, 所以无论是觊觎雍正权势的人还是兢兢业业为其效力的人,一旦对皇权产生了威胁,就会被加上各种罪名,这也导致了文字狱的纵深发展。 特别是在吕留良的事件发生之后,统治集团对人们的思想倍加关注,尤其是知识分子诗作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官吏知道只要检查出了忌讳文字就可以邀功,于是频繁检举、诬陷忠良,雍正中后期的文字狱多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已经达到了顶峰,究其缘由,主要是乾隆皇帝实施的文化政策有所不同, 轰动一时的孙嘉淦奏稿案让乾隆意识到加强思想控制的重要性,一度掀起了文字狱的高潮。

(二)帝王个性。清朝皇帝在文字狱的处理上都显得十分刻薄无情,雍正皇帝将打击的范围扩大到了下层的知识分子和平民,因发表政治见解而获罪,更令人侧目的是,这时期的文字狱出现了精神病人被指犯有大逆之罪的情况,其实这些人可能只是随手乱画了几个字,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严重时亲属还要遭受连坐,惩罚手段极为残酷。帝王的自卑心也是导致文字狱泛滥的一大原因, 尽管帝王处于万人之上, 但归根究底, 他也有着平常人的情感和心理。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他们是被排除在外的,让其统治中国违背了汉文化的观念。所以当清朝统治者逐渐被汉化的过程中,不免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但又无法摆脱的自卑心理,为此,雍正帝还亲自撰写了《大义觉迷录》来驳斥吕留良的夷狄观。

三、文字狱的巨大影响

积极影响。首先是维护了封建皇权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在汉朝成为了主流思想,在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下,大部分民众都将儒学思想看作是正统思想。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程朱理学等对稳固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奉行儒家思想,有利于强化前朝遗民的认同感,也有助于清朝的统治;其次有利于巩固政治权力,清朝之所以要对汉族士人实施文字狱,主要源于汉族士人的不顺从,文字狱不仅可以帮助统治者树立权威, 还可以警示朝野中的其他汉族士人不要暗结党羽;最后,文字狱客观上推动了小学的发展,文字狱盛行,学术界相关人士也十分恐慌,部分学者改变研究方向,促进了小学之风的发展,比如方志学、考据学等,文人们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从出世到避世,这也使得清朝的小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消极作用。尽管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 文字狱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文字狱在极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推迟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脚步。 第一,文字狱限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清朝大兴文字狱,使得读书人的性格被严重扭曲,过去推崇的经世致用现今变为畏手畏言,实用主义变为了空想主义, 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狱严重削弱了知识分子的权利,国家的发展也必然面临走下坡路的状况;第二,文字狱屠杀了大量的无辜人才,从庄廷珑的《明史》案和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我们就可以看出牵连之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社会人心惶惶,文人的著作和藏书大幅度缩减,清朝文化专制的加强,使得很多汉族有志之士不敢用其才, 人们很可能为了一己私欲告发无辜的人,社会道德被严重破坏;第三,文字狱的产生破坏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中国书刊史上的浩劫,除了大规模的屠杀以外,还焚烧了不少书籍,士人对此也敢怒不敢言,学术界的研究步伐十分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脚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清朝的文字狱是在比较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统治者为了集中权力、维护统一采取的极端思想控制,而汉族的士大夫对于清朝的统治秉持不顺从的态度,特别是康熙年间发生的《明史案》和《南山集》等文字狱案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残忍和刻薄。但是在今天,对于文字狱所产生的影响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 积极的方面是巩固了集权统治,防止了民族分裂,促进了小学的发展,消极的影响是抑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同时流失了大部分有用之才,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破坏,不可否认的是,清朝的文字狱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明太祖朱元璋有没有兴过“文字狱”文字狱,都有谁被杀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没有文字狱,正史并没有记载,是一个比较争议历史问题。对文人志士并没有过多的残杀,但是他杀过的开国大臣倒不少。

朱元乞丐出身,使得性格比较怪异,好的方面果敢理智,节俭,刚毅,会用人。坏的方面自尊心强又自卑,生性多疑,对待开国元老极其残忍。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将领几乎无一幸免,都被他残忍杀害,马皇后死了以更是变本加厉。杀害的比较著名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男爵有23位,子爵有11位,伯爵12位,侯爵79位,公爵25位,都是开国

英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