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如何对付大明遗民顾炎武的?如果大家都对唐诗宋词很了解,那么顾炎武这个人是哪朝哪代人物他的诗都写些什么呢你如何看待这个人_顾炎武_康熙_文字狱
康熙是如何对付大明遗民顾炎武的
康熙跟顾炎武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在康熙眼里顾炎武或许还不够自己来对付。虽然顾炎武在康熙一朝两次卷入文字狱,但顾炎武的文字狱也不过是全国数以千计的文字狱中的一个,并不足以引起康熙的重视。
第一次,《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案。这本书的主要编纂者并不是顾炎武,而是顾炎武的姐夫陈启生。这本诗集涉及全国各地700多位文人,顾炎武不过是其中一份子而已,或许当时康熙压根就没注意到顾炎武。康熙的关注点应该在陈启生的身上。由于涉及的文人太多,为了快速平息此事,朝廷干脆将告密者处死,草草收场。(这应该是最惨的告密者了)
第二次,黄培诗案。其实听名字也能听出来,这次的事跟顾炎武关系也不大,否则的话就该叫顾炎武诗案了。事实上这次顾炎武入狱是被人诬告的,黄培府上的《忠节录》压根就不是顾炎武写的,最终也因为查无实据顾炎武被释放。
两次文字狱实际上主要针对的都不是顾炎武,他只是因为点背不小心搅进去了。所以,康熙还真没必要对付顾炎武。一个穷酸文人,没有广泛信众,没有政治背景,没有群众基础,还真入不了康熙的法眼。
如果大家都对唐诗宋词很了解,那么顾炎武这个人是哪朝哪代人物他的诗都写些什么呢你如何看待这个人
答: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人,字忠清,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儒学大师。他对唐诗深有研究,开一代先河,特别是对音韵训诂之学研究颇多,书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等。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如
《赋得秋柳》
昔日金枝间白花,
只今摇落向天涯。
条空不系长征马,
叶少难藏觅宿鸦。
老去桓公重出塞,
罢官陶令乍归家。
先皇玉座灵和殿,
泪洒西风日又斜。
又如《白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
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
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
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
江水平添十丈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传世名言。完毕!
谢邀。
请问顾炎武师承何人其学问是自学的吗
大明万历年间,在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一户江东望族顾家,一代大儒顾炎武出生了。他本名绛,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故而更名炎武。其栖居处有亭林湖,后世人尊其为亭林先生。他集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为一身,被称为清学“开山始祖”。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顾炎武的老师便是这样的。
早年间,顾炎武因其堂伯顾同吉早年去世,他被过继过去。由其母王氏独立抚养长大,并授其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成为其处世之师。
民间传说其小时候得天花,因麻疹的疤痕去不掉,故而一直到七岁的时候都不去上学。后经母亲劝,才到了学堂,学堂的同窗都叫他“小麻子”。由此,可知这一时节,顾炎武有授业之师,但其姓名已不可考。
他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中请了四个秀才帮他讲授、巩固、温习学识。也算得上是其一字之师。
他的爷爷有一次拿《资治通鉴》给他读。要他不仅仅是读完,还需明白道理。后来,他果然读完了,并从此表示要走遍天下路,读遍天下书。他的爷爷也当得上他的明理之师。
其年青时,入复社,张溥、张采等均为其治学楷模,当得上是授业之师。
不过,在顾炎武自己看来,他真正的老师是王寅旭、杨雪臣、张稷若、傅青主、李中孚、路安卿、吴志伊、朱锡鬯、王山史、张力臣等人。他著了一篇《广师》,列举了这些老师带给他的裨益:“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师, 吾不如张稷若;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至于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议也。”
至此,我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这世间还有谁会似顾炎武那样记得住从小到大,给予自己知识的恩师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