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有哪些重要作品?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_明朝_昆山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顾炎武 顾炎武 明朝 昆山

顾炎武有哪些重要作品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顾炎武的重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扩展资料:

顾炎武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朴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故居位于千灯古镇之千灯浦西,蒋泾南岸。故居为顾炎武祖父顾济创建,嘉靖年间为倭寇所毁,嘉靖帝于原地赐重建。顾炎武故居座西朝东,为五进大宅。正厅贻安堂为明代建筑,雕梁画栋。故居后园有顾亭林之墓和石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炎武

顾炎武是个怎样的人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出生于1613年,因其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们都叫他亭林先生。

顾炎武的家族是江苏有名的四大富户之一,又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从他的高祖到他的父亲,祖孙五代都做过明朝的大官。顾炎武的养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教养有学识的妇女。她还没结婚,丈夫就死了,后来抱养了顾炎武做儿子,决心要将他培养成人。

顾炎武小时候学习非常勤奋。3岁的时候,养母就亲自教他读书,给他讲古代英雄的故事,10岁时,他开始跟随祖父学孙子、吴起的兵法著作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他14岁就考中了秀才,正是“少年得志”。

顾炎武不仅专心学习,还关心国家大事,他参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学团体“复社”,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明朝灭亡以后,顾炎武接受了福王聘请,到南京担任兵部司务,可是不到一年,福王政权也灭亡了。顾炎武满怀亡国之恨,回到家乡组织义军抗击清军。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顾炎武率义军苦战了四个昼夜,因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而失败了。养母王氏闻讯之后,深为国家前途担忧,自此粒米不进,绝食而死,临终前还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妇道人家,但也有爱国的思想,你千万不要忘记亡国的耻辱,不要当异族的臣子,要牢记先祖的遗训,那样我死也瞑目了。”顾炎武将养母的遗训深深地铭刻在心中,决心抗清到底。

顾炎武安葬母亲后,立即与唐王政权联系,筹划联合组织力量抗击清军。不料这件事走漏了风声,被人告发到清朝,顾炎武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后来,他的几位好朋友经过多方努力,才设法把他搭救出来。

顾炎武在家中没法待下去了,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旅居生活。

顾炎武注重将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他从明朝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中,深感必须要寻找社会兴亡的真正原因和历史规律,于是,在45岁时,他带着两匹马,轮流骑坐,还有两匹骡子驮着必备的图书,走上了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道路。他先后游历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凡是名山大川、天险要塞,他都要亲自登攀,详细考察。到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蓟州、昌黎等战略要地,他都亲自来到当地的老农和退伍的老兵家,听他们介绍情况,向他们详细询问地形、地势和风土人情。遇到与书本记载不一致的地方,他都反复勘对,校正书本的错误。遇到古碑遗迹,他总是设法越过荆棘和野草,有时干脆就手足并用,爬到碑前,擦去碑上的斑藓青苔,仔细辨认诵读,将它摹拓下来。

在长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顾炎武提出“务农积谷”“守边备塞”

的战略思想,提倡国家要加强边防力量,要关心边境人民的疾苦,设法使他们生活富裕起来。

顾炎武身体力行,从来不“纸上谈兵”。他每到一处考察,凡是能办到的,总是亲自去办。他看到北方丰富的水利资源被白白浪费了,深感惋惜,就计划把南方的水车、水碾、水磨引过来,还写信邀请南方的朋友来边塞一同实现这些计划。他到一处住下来,看到可开垦的荒地,就向当地农民建议垦荒,并亲自挖地,种植五谷,深得农民的钦佩。

顾炎武为人直率,同时又谦虚好学。周围人都喜欢与他在一起交谈,他遇到不懂和有疑问的问题,常虚心向有经验的老者请教,积累了丰富广博的知识。很快,他的名字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开了。

顾炎武在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涯中著述甚丰。他完成了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的对治国安邦方略的研究,写成了《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两部书不但是研究民生利弊的专著,而且是清初地志学上的重要著作。《肇域志》100卷,专门论述地理形势和山川要塞;《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200万字,专门论述地方利弊和经济的发展。凡是有关河流水道、农田水利、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徭役等情况,他都做了详细的记述。

除此以外,顾炎武在音韵学、考据学、训诂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著述。

顾炎武晚年时,清王朝对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康熙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下令叫各地举荐著名学者。顾炎武那时已是名闻天下,也有人举荐他,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顾炎武从45岁离家,整整在外漂泊了25年。晚年才定居在陕西华阳县,授徒讲学。1682年,顾炎武在旅经山西曲沃时,不幸患病,与世长辞。

顾炎武画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