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出的子女如何变成嫡出?古代原配过世再续弦,生的儿子是嫡出还是庶出_袁绍_长子_庶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嫡出 庶出 袁绍 长子 庶子

本文目录

  • 庶出的子女如何变成嫡出
  • 古代原配过世再续弦,生的儿子是嫡出还是庶出
  • 嫡长房的庶出和嫡二房嫡出哪个地位比较高
  • 《红楼梦》中贾惜春是嫡出吗
  • 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 古代嫡长孙和嫡长子的嫡长子哪个地位高
  • 古代为何会出现“嫡”“庶”之分“嫡”“庶”之分有多严重
  • 什么是“嫡女”是什么意思

庶出的子女如何变成嫡出

古代嫡庶有别,而决定子女嫡庶的就是其母,如果要庶出变成嫡出,那只能是母亲地位改变,没有其他办法。

很多时候俗语都会说“三妻四妾”,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妾可以很多,但妻只能有一人。古代婚姻对于正妻需要明媒正娶,并且有一系列复杂礼仪程序,正妻确立以后绝不可以降为妾室,正妻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嫡出”。

而妾的地位要低很多,不需要三书六礼,只要经过简单程序甚至不需要就可以。妾甚至可以变卖,如同奴婢。媵女(正妻陪嫁)、妾所生的孩子都是所谓的“庶出”。

自古嫡庶尊卑有别,在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嫡庶的出身就决定了以后的地位甚至命运。

如果庶出要变成嫡出,那么就要将其母亲地位扶正。然而,宋朝以前的朝代,妾室是不可以扶正为正妻的,如果有人将妾室扶正甚至需要被处置。

元明清以后,民间嫡庶逐渐淡薄,虽然条件苛刻,但当时已经可以将妾室扶正。若妾室扶正,其子嗣自然就成为了嫡出。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正妻无所出,可以将庶出子嗣过继到正妻名下为其“换母”,这时候庶出就有了嫡子的名分。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无子,将宫女刘氏所生的庶长子李忠过继为养子,李忠有了嫡出的名分成为了太子。

虽然民间以庶变嫡非常罕见而且条件苛刻,但是皇室却反而又宽泛很多。古代很多皇帝,其生母都是妃嫔,之后又成为皇后,从庶出变成了嫡出。比如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氏,本为美人,薄皇后被废之后成为继后,刘彻从庶子变成了嫡子。

而皇后也分成元后与继后,元后乃是皇帝的结发妻子,是元配,如同民间的正室与填房。虽然她们的孩子都是嫡出,但继后的孩子地位仍旧低于元后的孩子。

古代原配过世再续弦,生的儿子是嫡出还是庶出

第一,要纠正题主一个错误,古代的正妻叫做“元配”,而不是“原配”。

元,是“头、首、始、大”的意思。原,是“最初的;开始的”。看起来好像一个意思,其实大有不同。

原配虽然可能是古代某男第一个女人,但不一定是正妻。只有元配才是正妻之意。

《红楼梦》里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是袭人,后来被贾宝玉收房,做了他第一个女人,可以称得上原配。但袭人不是妻,更不是妾,她的地位连妾都不如,叫做“通房丫头”,白天做保姆,晚上陪睡。

而“元配”的身份就不一样了,像贾二爷这样的身份,只有薛宝钗才称得上是门当户对的元配,虽然他俩可能连夫妻生活都木有过,贾二爷就出家当和尚了。

第二,关于古代妻子“断弦”与“续弦”的来历。

古代称呼夫妻关系,不像现代人这样直白粗俗,什么老公老婆我爱你,而是非常委婉,常常比喻为“琴瑟”,源于春秋时代著名音乐家俞伯牙的故事,说当年老俞经常用琴和他妻子的瑟一起合奏表演,后来妻子生病了,老俞就独奏给妻子听,有一次正弹着,弦断了,再看妻子,已经咽了气。所以“断弦”就比喻为丧妻。

再说“续弦”的来历,还是俞伯牙的故事,说老俞丧妻后,无心弹琴,一直让弦断着。直到后来某天,有人找老俞去相亲,结果老俞看到那个姑娘眉清目秀,竟一见钟情。那个姑娘毕竟还没嫁过人,当然要和俞伯牙这个二婚男谈条件,说你弹一首曲子我听,满意了就嫁,色迷了心的老俞于是一路马拉松跑回家,将断了弦的琴拿出来,换了新弦,扛着它又一路马拉松跑姑娘家去,到底是音乐家的手法不凡,一曲就征服了姑娘的心,于是就将丧妻再娶称为“续弦”。

第三,关于“元配”、“继室”、“续弦”、“填房”的区别。

古代人的婚姻制度,实在太重要了,别的不说,关于妻子的各种称谓就很多,大房称元配,二房称良配,三房称淑配,四房称德配。当然,现代人的婚姻也重要,但无论如何都赶不上古代婚姻礼仪繁琐,因为与本题无关,不提。

古代人关于“元配”、“继室”“续弦”、“填房”,这几个称谓还是有所区别。

首先,“继室”“续弦”都是针对正妻、也就是元配而言的,如果妾去世了,没有续弦的说法。哪怕再去娶妾也行,但不能以续弦为借口。

其次,“继室”“续弦”可以是新娶,也可以将妾扶正。但称作“填房”的,基本都是年轻寡妇或者大龄女青年,不一定门当户对。

再次,元配的地位很重要,总会排在继室前面,哪怕男主人挂了,元配也会葬在男主人的左边,继室只能葬在男主人右边,古代左边为大。

第四,补充一点,古代将妾扶正做继室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她的身份是妾,就意味着她和男主人门不当户不对,古代人很讲究门当户对,等级森严,你一个平民家的女子,人家男的是一科级干部,那么,你可能就是妾的命,再怎么也轮不到你来当正妻。

第三,关于嫡、庶的问题。

嫡子一般适用于正妻,也就是元配之子。其他妻子的孩子都是庶出。

但是有一种可能,正妻无子,哪怕她没死,还活着,妾的最大孩子也可以称为嫡子,也可称为嫡长子。

古人关于嫡、庶的重点,主要是继承权的问题。古代的继承顺序主要有两大原则: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也就是说,只有嫡长子才能够继承家业,其他的儿子只能跟着嫡长子混。

排位顺序如下图:

如果嫡长子挂了。

第2继承人是嫡长孙。

第3继承人是嫡幼子。

第4继承人是庶长子。

第5继承人是庶幼子。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成为嫡长子,有多么多么重要?难怪古代皇室中会发生各种暗杀事件,都是想干掉排在自己继承顺序之前的人,让自己排第一。麻烦就麻烦在古代皇帝生的娃太多了,如果某娃排在10名之外,他继承皇室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因为他要干掉的人不仅包括他兄弟,还要包括兄弟的娃,有的兄弟还不止一二个娃,这个暗杀名单将会很长很长,想想头都大了,只好埋头腐败。

毕大费/文

嫡长房的庶出和嫡二房嫡出哪个地位比较高

一般说来,嫡长房的庶出是庶子,而庶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而嫡二房的嫡出既是嫡子,社会地位很高。

但是,嫡长房庶出的庶子,即使社会地位再低,那也是嫡长房的孩子,与嫡长房的血缘很近,是父子。他具有嫡长房的继承权。并且这种继承权除了比不上嫡长房的嫡长子之外,是与嫡次子相同的。

在封建时代,继承分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宗祧继承是指对祖宗血脉的延续,一般情况下只能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那就嫡长孙。如果没有嫡长孙,就有嫡次子继承,如果没有嫡子或嫡子都不在,那么就有庶长子继承,以此类推。

而财产继承则以“诸子均分”为原则。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宗祧继承,嫡子与庶子的继承权是一样的。

而分了房的嫡二房,无论社会地位多么高,都与嫡长房的关系比较远,如果嫡长房有儿子在,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嫡二房都没有资格去继承嫡长房的东西,嫡二房的嫡出也不行。

《红楼梦》中贾惜春是嫡出吗

贾惜春是嫡出吗?

又一个世纪难题。

头条的人是真的喜欢红楼梦呀!

可你要知道了红楼梦的背面书不哭吗?

我是哭了。

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袁绍和袁术,一个是庶出,一个是嫡子。在家族内部,地位有天壤之别。

这种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

别的不说,单说继承权。如果哪天袁氏老人都不在了。要推荐晚辈继承家族产业、职务和爵位。继承人也是袁术,轮不到袁绍。

像这种情况,搁到一般人身上,可能也就认命了。当不了凤头,当个凤尾,也行。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即便只是庶子,那也比一般士族子弟强多了。

但袁绍不同。他不是一般人,他有极强的好胜心。在他看来。虽然在家族内部,自己没有翻身机会。但他可以另立门户,通过自己后天努力,爬到比祖宗更高的位置。

他就是要让袁家人知道,自己比袁术强。迟早有一天,要让袁术臣服于他!

那么,袁绍到底做了什么,才完成他的人生逆袭呢?

首先,他认真包装了自己形象,在士人眼中留下了很好的形象。

东汉以孝治天下。母亲时去世,袁绍立刻辞官回家服丧。

后来生父又去世,他又服丧。(袁绍已经过继给二伯袁成了,可以不用为生父服丧)

这前后两次服丧,共计六年。

绍生而父(养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英雄记》

等于说,袁绍耽误了六年时间。

在现代人看来,守孝六年,傻不傻?但作为古代四世三公的门阀世家之子,袁绍当时的这一行为,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其二,他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与许多党人结为朋友。

守孝期满后,袁绍跑到京城洛阳。不应朝廷的征辟,而是与当时的党人,如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人结为奔走之友。

他的这一举动,招致了宦官不满。宦官们公开指责袁家:你们家的袁绍不出来做官,还与党人结交。他到底要干什么!

袁绍的叔父袁隗听说之后,专门跑去警告袁绍不要与党人结盟。但袁绍不为所动。后来是为了家族不受影响,才“勉强”应命,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下,担任司隶校尉。

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他在广大士人的心里的形象又高大了不少。

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英雄记》

当时很多人谈起汝南袁氏,总要说袁家的袁绍真了不起。不仅孝顺,颇有德行,在外面也是姿貌威容,是个很有出息的年轻人。

第三,他在几个重要关头,屡次站队,还都站对了。风头出尽,吸粉无数。

黄巾之乱被镇压后,大将军何进与宦官水火不容。有的人劝何进不要与宦官斗,但袁绍深知何进的心思。在后面极力拱火。

值得一提的是。他当时不仅在何进一党与宦官之间拱火。他还偷偷征召董卓进京。使得时势的发展变得不可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史学家认为,东汉朝纲的崩坏,是袁绍引发的原因)

何进被杀后,袁绍立即带着人马,会同袁术等人把宦官全部诛灭了。一个真正由士族子弟主导的大汉朝廷,眼瞅着就要建立。

但不想,董卓进京后,不按套路出牌,京城被搞得大乱。董卓当时还放出话来——要废掉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袁绍听说了此事,又听说自己的叔叔袁隗是董卓废立皇帝的支持者(也有一说,认为袁隗才是废立皇帝的幕后黑手,董卓只是照袁隗的意思行事)。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他立即与董卓翻脸。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三国志·袁绍传》

别人都不敢跟董卓较劲。唯独袁绍敢。这一幕简直帅呆了。

董卓在事后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只能忍住怒气不发,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可以想象得到,袁绍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形象是有多么的伟光正。

相比于袁绍,袁术在当时,什么都比袁绍慢一步。而且还经常站错队。

袁绍积极结交士人,他从不结交。他的朋友居然大多是外戚。

何进死后,号召大家诛杀宦官,是袁绍第一个挑的头,袁术只是参与者。

董卓乱政时,也是袁绍先站出来反对。袁术表明立场,反对董卓,带着虎贲军(袁术是虎贲军统领)跑路时,已经是袁绍跑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而在这之前,他居然犹豫了,幻想与董卓和平共处。

第一和第二,是有差距的。更何况,袁术还不是第二。

他是一步慢,步步慢。既然比袁绍慢,那他在袁氏门生故吏心里的地位,就只能排在袁绍之后了。

而且,袁术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他以社会人自居,喜欢跟一些三教九流,如黄巾余党、匪帮、流寇、山大王之类的势力玩在一起。自身的形象很负面。

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三国志·袁术传》

当然,英雄不问出身。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三教九流,也不见得就比士大夫差。

但问题是,袁术不怎么搭理士人,且他还喜欢跟士人天然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三教九流玩在一起。那士人们肯定也就懒得搭理他了。

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十三路诸侯(演义中是十八路,但其实只有十三路)联合誓师讨董时,除了孙坚外,别人都不搭理袁术。

被大家奉为盟主的就是袁绍。不是袁术。

袁术当时对此很不满,大骂一群王八蛋竟然不来辅佐自己,而去辅佐袁家的奴才袁绍!

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三国志·袁术传》

然而,骂归骂。人心已经没了。埋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后来,袁隗被董卓干掉。袁氏的门人大部分都跑到袁绍那里去了。就连不是袁氏门生的颍川荀氏也慕名而去,投靠了袁绍。(后来荀彧两头下注,指定一个兄弟留下,继续效力,他自己跑到了曹操帐下)

至此可以说,袁绍的人生逆袭之路完成。他取得了比祖宗更高的成就。

当然,天下很大。天下士人很多。天下士人也不都是袁氏门生。

一部分士人不搭理袁术。袁术自己完全可以另起炉灶。

实际上,袁术生前,他自己旗下的人才,以及他在淮南地盘上的人才,也有很多。(也包括孙策打下的地盘)

如孙策、周瑜、鲁肃、张昭、吕范等,都是当世之人才。可以说,后来东吴政权半个领导班子,都是从袁术地盘上走出来的。

如果袁术能招揽他们,利用他们。他不说一统天下,至少割据东南,不成任何问题。

然而还是老问题。袁术这个人,屡到关头就大脑短路,站错队,走错路,成不了大事。

公元197年,他见自己地盘广大,又觉得汉室已经没戏了。于是,他居然称帝了。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一群人,纷纷与袁术划清关系。

孙策宣布自立门户,单飞,不陪袁术完了。

周瑜、吕范看出来袁术不成气候,袁术征召他们,他们扯了个理由跑路,投靠孙策了。

鲁肃也看穿了袁术。袁术活着时,他死活不出山等。袁术一死,他立马带着一家老小渡过长江,投奔了孙权。

总之,袁术在世时,他的地盘上不是没有当世人才。他的问题在于,有眼光的才俊,看不起他。甚至还有点怕他。

处在袁术的势力范围内的人才,各个都千方百计找机会出去谋生路。

而愿意为袁术卖命的人,水平又都不行。

袁术集团,至始至终,外强中干。看起来好像很强,其实实力很弱。不经打。

总的来说。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是三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袁绍的竞争。这点已经详细说了。袁术和袁绍是同质化竞争。人才都奔袁绍去了,投奔袁术的自然就少了。

其二,性格因素。袁术是公族子弟,他其实最容易团结士人。就算袁氏门生故吏不愿意搭理他,他也一样可以招揽人才。但他不遵守当时社会名流的游戏规则,没风度,不讲礼貌。他如此傲慢,一流人才当然不愿意搭理他了。在当时,就连刘备,刘表都有不少死忠粉丝,可袁术愣是没有一个死忠粉。

以他的出身,收服士人竟然还要靠绑票,也是当时的一大奇观了。

第三,能力不足。 袁术争取不到一流人才的支持,他就病急乱投医,犯了当时公孙瓒一样的错误,吸收一堆不上台面的三教九流加入自己的队伍。

如果说,他能把这些人利用好,打出自己的特色,都罢了。他势力大,自然有士人会去投奔他。可他并没有那个能力。他的地盘只是看起来大,势力只是看起来大。大家都看穿了他的虚实,有眼光的才俊自然就都不愿投奔他了。

古代嫡长孙和嫡长子的嫡长子哪个地位高

这问题问的,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必须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孙必须是嫡长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只要嫡长子有嫡长子,那么这个嫡长子的嫡长子自动就是嫡长孙。

古代为何会出现“嫡”“庶”之分“嫡”“庶”之分有多严重

嫡庶是因为婚姻制度造成的。同一个男人的女人既然有妻妾婢伎之分,自然要以规则来区分尊卑贵贱。

?妻的地位

嫡者,妻也。妻者,齐也。

所以,妻是与丈夫地位平齐的管理人。

又所谓,家有百口,主事一人。

所以,正妻只能有一位。

因同时可能存在妾、婢、姬、伎,这些女人绝大多数是奴隶身份,自归正妻管理。

依据礼制,原配地位最高,继妻次之。扶正妻最后。也因此,原配年龄最大的儿子,就是嫡长子,是家族宗祧继承人。

因为继妻也是三媒六证的正妻,拥有完全的管家权,所以继妻的儿子也是嫡子。显然,继妻儿子不可能比原配儿子年龄大,所以,继妻儿子的继承权居后。

同样,在正妻儿子存在的情况下,礼法禁止扶妾为妻,男子要么继娶,要么鳏夫。因为妾的儿子可能比妻的儿子年龄大,会对妻的儿子生存与法定地位产生威胁。所以,扶正妻的儿子继承权为最后。

?妾的地位

庶,则是所有非妻女子所出。

特殊情况下的奸生子(私生子),大多数时候没有继承权。除非本家绝户,得到验证身份之后被允许继承。

所有非妻的女子,一般都是奴隶身份。所以正常情况下很难享受到权益。

1、妾

正式的妾,需在官媒婆处登记户籍,所以法律意义上的妾是家庭成员,有微博的待遇,独立的房间与丫鬟。

因为国家政权历来控制女子成为妾,所以历代都有法律规定,比如:明代亲王额妾十人,年老无子才能再奏选一次。

卿大夫一妻二妾。官员可以有两妾。

士一妻一妾。具备士的身份,可有一妾。比如秀才可纳妾一人。

匹夫匹妇。庶民不能纳妾。元代,国家政权才允许庶民在年满四十无子条件下纳妾一人。

对非法纳妾,不符合条件纳妾,超纳妾,法律规定大体都一样。笞纳妾者及妾的法定监护人各四十,遣妾归宗,没收彩礼,罚款若干。

2、类妾

正因为富豪不愿意被法律约束,所以玩文字游戏搞出婢姬伎来规避条文。而历代法律基本给予默认,因为这些女子年龄大了会被遣出嫁给家生奴隶,只是延迟而非退出婚姻市场。

婢,就是通房丫头。

姬,就是外购侍妾。

伎,就是家庭女乐。

这些女子,实际从事妾的工作,但完全没有任何保障,甚至妾的微博待遇都没有。

?嫡庶的差异

1、男子:

秦汉之前,庶子犹如奴隶,甚至被驱逐出去独自努力,也因此当时余子多成为游侠。更不要说什么分得家产了。

汉代之后逐步建立诸子平权观念。也就是说不分嫡庶,儿子享有理论上的财产同权。明清时期明确私生子享有半权。

但这也是有法律后门的,父亲的财产要剔除族产、与官爵和职务(世袭职务,比如唐代百骑司,明代锦衣卫,清代八旗职务)相关联的府邸、爵田、御赐物等之后的公共财产才是诸子平分,而嫡母嫁妆也是嫡子女独享的。

同样,嫡母在管家过程中转移、隐匿或直接购买祭田都能将应分配公共财产分薄,从而达到少给庶子分配财产的目的。

此外,嫡母还可以用提前分家以奉养生母的理由逼迫庶子放弃财产继承权。

同时,庶子在生活待遇、受教育条件、过后家族资源支持、母族条件,等诸多方面都远不能比得上嫡子,非特殊情况,大多数庶子只能成为家族旁支,就此沉落。

女子:

东晋之前,庶女是悲催的。

不仅不能接受到教育,连单独出嫁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成为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的陪媵,就是作为嫡女拉拢和控制丈夫血脉的工具。比如,齐侯娶于鲁,正妻颜懿姬无子,侄融升姬生太子光。

东晋之后,世家基础动摇,因此改以庶女用于平行与下行联姻,以求控制下层世家。庶女才得到与嫡女的教育同权和一份嫁妆。

但与庶子一样,庶女的嫁妆丰薄,婚姻对象,婚后能否得到娘家资源支持,都远不能与嫡女相比。虽然庶女最终压倒嫡女也很多,但均是丈夫儿子出头的原因。

什么是“嫡女”是什么意思

嫡女,在古代大户人家对原配正妻女儿的称呼,若小妾生的女儿称呼为庶女,嫡女、庶女在家庭地位中相差悬殊,若是嫡子和庶子相比,一般继承家业的都是嫡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