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为政”成语是怎么来的?袁绍和袁术亲兄弟,为何选择各自为政_公孙_袁绍_各自为政

本文目录

  • “各自为政”成语是怎么来的
  • 袁绍和袁术亲兄弟,为何选择各自为政

“各自为政”成语是怎么来的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各自为政”成语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关于这个成语,有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宋国两个国家常常发生战争。

有一次,郑国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出大元帅华元为主将率军迎战敌人。

华元当上了宋军的主帅之前是个买卖人。他在出兵之前杀猪宰羊,犒劳三军,以激励士气。 但是,华元犒劳将士时却忘了他的车夫羊斟。为此,羊斟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

战斗打响了,华元让羊斟驾车上阵,羊斟一边备车,一边仍在为没有得到华元的犒劳耿耿于怀。

羊斟暗下决定:既然你华元不把我放在心上, 今天我要你看看我的厉害。

于是,车子上阵之时,羊斟便对华元说:“出兵前犒劳将士,由你华元说了算; 现在把车子驾到哪里去,就由我羊斟作主了。”说着便快马加鞭把车子赶到郑军阵地上去了。

就这样,华元成了郑军的俘虏。

堂堂宋军主帅就这样轻轻松松被郑军活捉了。而宋国军队也因为失去了主帅,乱了阵脚,因而被郑国打败了。

袁绍和袁术亲兄弟,为何选择各自为政

谢谢邀请。

袁术,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是嫡子,袁绍是庶子,在当时那个注重出身的时代,尤其是当庶子各方面都比嫡子强,就注定两人会有矛盾发生。

刚开始,两个人官阶不同、封地不在一块、所处位置也不一样,虽说不太亲近,但也说不上不和,随着十常侍之乱,兄弟俩举起了反董大旗,搞了反董联盟,这个时候袁氏兄弟的矛盾正式爆发。

导火线就是,谁做反董联盟的老大,在盟主推选时,大家公推袁绍,这么一搞,袁术不乐意了,我是嫡子,他是庶子,我官也比他高,不应该我做这个盟主嘛?

后来,大家看着盟主兄弟俩都争抢,窝里斗,反董联盟更是一盘散沙,不了了之。

紧接着袁绍又想模仿董卓,新立一个大汉政府,自己也选一个傀儡皇帝,便拉拢自己的兄弟袁术一起来做这个事,被袁术委婉拒绝。

再后来,袁绍因为不满公孙瓒,想要把他给灭了,但是南边还有曹操,为了断绝后顾之忧,袁绍与曹操结盟,全力对付公孙瓒。

这个时候的袁术,想拉拢刘表,刘表不愿意,还把袁术手下孙坚给杀死了,刘表就开始提防袁术了。

袁术在南方讨不到便宜,便向东征讨曹操,于是袁术联合公孙瓒携手攻打曹操。不成想两家联起手来还打不过曹操,却被曹操打的到处跑。

当袁绍得知袁术联合自己的死对头公孙瓒,袁绍就联合了袁术的死对头刘表。

最后就变成袁绍、曹操、刘表共同对付袁术和公孙瓒了,至此,兄弟之间彻底敌对,变成了真正的敌人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