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是怎样出现的?君臣年代的忠良故事对当代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如藏山背后的故事——赵氏孤儿_赵氏_杵臼_公孙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赵孤 赵氏 杵臼 公孙

本文目录

  • 三家分晋,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是怎样出现的
  • 君臣年代的忠良故事对当代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如藏山背后的故事——赵氏孤儿
  • 《东周列国志》这部小说符合史实吗

三家分晋,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是怎样出现的

韩、赵、魏三家为何习惯把“韩”排在第一呢?因为韩之祖先韩武子是晋之苗裔后人,正宗的姬姓贵族!

韩武子名万,谥号为“武”,故称韩武子,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庄伯的异母弟弟,也就是曲沃武公(晋武公)的叔叔。曲沃武公以小宗取代大宗,灭晋侯缗,周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更号晋武公。晋武公将韩原封给这个叔叔为采邑,因而以韩为氏,后世称韩万,韩武子。

韩武子后三世有韩厥,晋景公三年,屠岸贾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欲诛其子赵朔。韩厥劝止屠岸贾,屠岸贾不听。韩厥悄悄让赵朔逃走,赵朔不走,但他对韩厥说你必能护我赵氏不绝后,赵朔妻晋成公姊,此时怀有身孕,屠岸贾将赵氏一族满门抄斩,因赵朔妻子为晋公主,躲入内廷,幸免于难。后程婴,公孙忤臼能藏匿赵孤赵武成功,韩厥功不可没(这一段是大家熟知的赵氏孤儿)。

晋景公十一年,韩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乘伐齐,大败齐顷公于鞍,获逢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卿之位,号为献子。

赵之先与秦共祖就不赘述了,从孟增幸于周成王,至造父幸于周穆王,其后六世皆事周王室。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事周宣王,甚有功。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至赵夙。晋献公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赵夙为将伐霍,晋献公赐赵夙耿。赵夙孙子赵衰就是随晋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的五士之一,重耳反国为晋文公,赵衰为大夫,居原,任国政。

赵衰卒,子赵盾代之任国政,晋襄公卒,赵盾立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灵公年幼,赵盾专政。灵公壮,奢而骄,雕墙弹人作戏,吃熊掌说不熟把宰夫杀了。赵盾数谏不听,灵公反遣人杀赵盾,派的这个杀手却是当年赵盾当年救过的“桑下饿人“,因此让赵盾逃亡。

赵盾还没逃出境,赵穿弑君灵公,立襄公弟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赵盾又反回任国政。因此君子不耻赵盾,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赵盾卒子赵朔嗣,赵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上文中提到的赵氏孤儿那一段,此处不赘述!赵氏孤儿赵武成人,晋景公十七年生病,占卜为大业(秦赵始祖)之后不顺遂作祟,韩厥才说赵氏有后,复赵氏位,续赵氏祀!

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平公十二年,赵武为正卿。吴延陵季子使于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也。

魏之先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伐纣,封毕公高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一直为庶人。至毕万,事晋献公。献公十六年伐霍、耿、魏,赵夙为御,毕万为右。灭霍、耿、魏。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毕万生魏武子,魏武子也是从晋文公重耳出亡五士之一。其后至魏献子时事晋昭公,昭公卒而六卿强,公室卑。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老,魏献子为国政,晋六卿平王室乱,诛晋宗室邡氏,羊舌氏,尽取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子为大夫。魏献子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并为晋卿。

其后魏桓子(魏献子曾孙)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尽分其地,晋君成为附庸,公元前405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为诸侯,晋静公二年,迁为家人,晋绝祀!

君臣年代的忠良故事对当代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如藏山背后的故事——赵氏孤儿

一哥“一哥读史记”之——

召公献子与程婴救孤

为救“主”的儿子、舍了自己亲生儿子的记载当从召公始,《史记-周本纪》载“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俗人一哥的译文是:国人暴动后,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藏匿在召公家里,国人听说后,就把召公家给围了起来,召公出来说:“诸位哥,前些天我还给那货说,可不敢就这弄,要不然老百姓是要打屁屁的,那熊孩子不听,可弄成这个熊样子了,嘿,木办法啊。恁几个今天想杀了人家小孩,那个二B货还想着是俺恼他而干这事哩。俺可是老姬家的忠臣良相、道德模范,他就是杀俺俺也不恼,他就是骂俺俺也不怨,一般侍奉国君的都是这样,何况俺侍奉天子呢?”于是,一咬牙、一跺脚,把自己的儿子弄出来冒名顶替了,那个小静静就活了下来。

无独有偶,数年后晋国又出了类似一件事——赵氏孤儿案,《史记-晋世家》记载了赵氏的一段悲情戏,颇具戏剧色彩,“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这个一般读者都能读懂,不译。后来在晋执政大夫韩厥的帮助下,孤儿赵武复仇复位,老程婴自杀追主而去。这个故事后来除把这两个门客不知从哪弄来的无辜孩子改成程婴家的亲生子外,基本没有改动。也成了很多戏剧电影的脚本,尤以影帝葛大爷、豫剧艺术家李树建老师演绎的声情并茂。当然还有埃及法老因摩西出生而尽杀希伯来长子、希律王因耶稣出生而杀犹太幼儿的记载则更为恐怖些,不过人家那是世界圣人要降生了啊。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俗人一哥想问,后人为何不盛传召公而传两个门客呢?除了太史公记载这两件事的笔触不同外,一哥俗人窃以为,一是这个太子可是暴君之子,不足惜,赵武乃是忠臣良将之后,可惜。二是召公献子是为了表白自己是忠臣良相,程婴救孤是忠于旧主,符合士大夫的价值取向。三是人家程婴在被万人唾弃中忍辱负重十三年把旧主遗孤养大成人,而召公却以一子之死换来十四年共和殊荣,有点自私之嫌。四是召公是世卿贵族,尽忠理所应当,程婴、公孙是下层士子门客,尽义是万世流芳。俗人一哥只想说,这一群可怜的孩子啊!

《东周列国志》这部小说符合史实吗

《东周列国志》是作者将《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加以整理,然后用古白话写成的小说,虽说也有不少虚构,但总体来说是符合历史的。以下是一些不符历史之处:

1、原著中郑庄公声言如周,诱使武姜送信给共叔段,约定日期造反,公子吕差人在路上截获了武姜给共叔段的书信,得到了证据,随后郑庄公往廪延一路徐徐而进,公子吕率兵埋伏在京城附近并派人扮作商人混进城中。等到共叔段造反离开京城,潜进城中的人在城楼放火,公子吕在外攻城,遂占了京城,随即出榜宣布共叔段备恩忘义之事,京城人都说共叔段的不是。共叔段士兵也纷纷离散。共叔段奔向鄢邑,结果郑庄公已先进了城中,只得奔向共城。郑庄公率兵攻城,共叔段走投无路,叹曰:“姜氏误我矣!何面目见吾兄乎!”遂自刎而死。郑庄公进城抚尸哭曰:“痴儿何至如此!”这些细节都是虚构的,《左传》中对郑庄公攻打共叔段的记载是这样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记载的比较简洁,具体细节语焉不详,而且最后共叔段也没自尽。原著对这段算是合理虚构,使之更加精彩。

2、齐桓公与公子纠为齐襄公弟弟,原著中均成了齐襄公儿子。

3、作者没有搞清先秦姓氏制度,先秦男子名字为“氏+名”,原著中却多次将氏当成姓,比如赵衰是赵氏嬴姓,原著中却说赵衰姓赵。除此之外,原著也有几处将姓放在名前,比如阖闾是吴氏姬姓,名光,原著中有好几次称呼其为姬光,秦国是赵氏嬴姓,原著中也像我们平常那样称呼其国君为嬴xx,这些都是错误的叫法。

4、扁鹊见的蔡桓公是战国时的齐桓公田午,而原著中扁鹊见的却是春秋时的齐桓公小白。乐羊子是东汉人,作者将其与战国时的乐羊混为一谈,并用乐羊子的故事来丰富和演绎乐羊成名之前的经历。

5、《赵氏孤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赵庄姬陷害赵家导致赵家被灭族,另一种就是广为流传的屠岸贾屠灭赵氏,公孙杵臼、程婴保全赵孤。《东周列国志》选择的是后者。《史记》中记载屠岸贾没请示晋景公便灭了赵氏,杀的婴儿并不是程婴的儿子而是程婴、公孙杵臼用的别人的儿子,也没有说程婴是如何将赵孤藏匿山中的,赵氏复兴也是在晋景公时期。《东周列国志》中屠岸贾屠灭赵氏及索要赵孤都经过了晋景公的同意,程婴用的婴儿也像民间传说中那样是自己的儿子,韩厥遣人扮作医生入宫悄悄地将赵武带出宫交给程婴,最后赵氏复兴是在晋悼公时期。

6、萧史弄玉出自刘向的《列仙传》,并不是史实,作者对这一典故进行了加工。

7、小说中打仗总是一声炮响,方式经常是将对将,这些都不符合历史,可以说这是很多古典小说的通病。小说第二回赵叔带说出了“西周”一词,而西周是后人的称呼,当时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西周。“大人”一词用于官场始于明代,而小说中称呼官员却多次用到了“大人”这个词。纸是汉代才有的,原著中却多次出现纸。

8、《东周列国志》前后矛盾之处:第四十八回介绍赵穿是赵盾从弟,第五十一回赵穿却称呼赵盾为叔父。第二回褒珦因直谏周幽王而被囚,其子褒洪德为赎父而进献褒姒,后来史苏却说“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女褒姒归之。” (这个应该是作者在收集史料时忘了将这两种说法统一起来的事。)小说中将庄姬称为公主,后来却说公主是汉代才有的称谓,实际上周代已经有公主这一称谓了。祝聃在第十回已经死过了,但在最初冯梦龙《新列国志》中祝聃在第十一回却死而复生,后来蔡元放发现了这点,将第十一回的祝聃改成了郑将。

9、秦始皇之母真实姓名并无记载,《东周列国志》中称呼其为赵姬,后人便以赵姬来称呼秦始皇之母。楚成王娶的两个外甥女真实姓名也无记载,原著中起的名字叫叔芈、伯芈,直接让这俩随了母姓。

10、原著中存在不少鬼神之事,虽然这些基本上都有史料记载,但毕竟不可能是真实历史。

总的来说,《东周列国志》中的大事基本上符合历史,细节部分的虚构较为合理,对人物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其中的权谋、外交、国家兴衰等更是精彩纷呈,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与错误,但也算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演义小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