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有多强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都要看其脸色?在古龙的武侠小说里,楚留香和胡铁花的师父究竟是谁你怎么看_大族_世家_袁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世家子  大族 世家 袁绍

本文目录

  • 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有多强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都要看其脸色
  • 在古龙的武侠小说里,楚留香和胡铁花的师父究竟是谁你怎么看
  • 历史上杨修是怎样的人
  • 官渡之战中,实力大的袁绍为何会败

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有多强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都要看其脸色

 东汉建立后,在选官用人上延续了西汉的察举、征辟制,为了改变西汉末期察举、征辟制的败坏,东汉光武帝、和帝、章帝三代帝王,相继采取了增加察举科目、下放辟除权力、限制被察举者年龄、被察举者要进行考试等改革措施,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未能阻挡察举、征辟制迈向更加败坏的脚步,反而还导致了贵戚、四府九卿、州郡长吏等二千石大吏对察举、征辟权的垄断。这样,世家大族这一新的权力世袭集团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发展到东汉末期,世家大族在本州本郡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颍川荀氏家族、益州雍氏家族、荆州蔡氏家族、扬州陆氏家族和步氏家族,甚至州牧、郡守能否顺利掌管一州、一郡都要看这些世家大族的脸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人才、土地、百姓都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1、人才。从汉武帝规定“察举、征辟的对象仅限于儒生”开始,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步走向兴盛,并且“学而优则仕”被视为当时社会的唯一“正途”。发展到东汉初期,这种风气更盛,世家大族为了巩固地位和家族产业,非常注意子孙后代对五经等儒家经典的学习,结果就形成了“世代以经学入仕”的局面。至东汉晚期,察举、征辟权已完全被世家大族垄断,那些入仕无望的人才只能通过拜世家大族中有名望者为师的办法来获得入仕途径,而随着师徒名分的确定,他们就只能跟着世家大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东汉末期的大部分人才就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2、土地。战果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开启了土地兼并的风潮,历经四五百年的发展,至东汉晚期,世家大族通过兼并掌控了大量的土地,并以此吸引了大量失去土地的编户民前来归附。这样,世家大族就又掌控了大量的粮食资源;

  3、百姓。东汉末年战乱频繁,黄巾之乱、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军阀混战接连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百姓只能到处逃难,而世家大族则会在自己掌控的土地上修建“坞”这种拥有军事防御能力的微型城池,并且为了保护族人和家产,他们还会在坞中建立一支精锐的家兵武装。这样,大量走投无路的百姓为求生存就只能前去归附世家大族,一旦归附关系确立,这些百姓就只能视世家大族为主。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人才、土地、百姓就是一个政权兴衰、存亡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所以,真正能决定天下三分的不是曹操、孙权、刘备,而是世家大族。

  当时,谁更能迎合世家大族的态度,谁就能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进而在东汉末年的混战中占据优势。那么,当时的世家大族都持有哪些态度呢?个人认为,从董卓之乱后,依据持有态度的不同,可以将当时的世家大族分为维护汉室正统派和观望派。

  首先来看看维护汉室正统派。两汉儒学昌盛,儒学宣扬的君权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并且世家大族多重气节,所以持维护汉室正统态度的世家大族占据了当时的主流。

  董卓之乱后,这些世家大族眼见汉室倾颓,迫切希望有人出来力挽狂澜,而献策诛灭宦官、首倡讨伐董卓的袁绍就成了他们心中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袁绍就拥有了荀彧、郭嘉、董昭、田丰、审配等谋士,颜良、文丑、高览、张郃等武将,正是得益于这些人才的帮助,袁绍才能在很短的时候内占据冀州、幽州、青州等地,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势力。

  然而,袁绍缺乏远见、识人不明、不会用人的缺点很快就暴露无遗,荀彧、郭嘉、董昭等人很快就离他而去、另择贤主,其中荀彧的离去可以称得上是袁绍最大的损失,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荀氏家族在北方世家大族中颇具影响力,不仅家学渊源、门生遍天下,还在动乱中接济百姓,在民间也颇具声望,所以说荀彧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北方世家大族的态度。《三国演义》中关于荀彧的描写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从头至尾,荀彧的态度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汉室正统。

  李傕郭汜之乱后,汉献帝及一部分朝臣逃至残垣断壁的洛阳,既无钱粮,又无护送军队,处境相当艰难。为解燃眉之急,汉献帝最先想到的是受东汉恩惠最重(四世三公)、离得最近的袁绍,但是最后唯一赶来接驾的却是汉献帝和世家大族最看不上的宦官之后曹操。

  袁绍的这种表现,使得以荀彧为首的北方拥汉世家大族彻底抛弃了袁绍,转而支持曹操。这种情况在官渡之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看似强大的袁绍实际上对抗的是曹操和曹操背后的维护汉室正统派,最终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结果就属于情理之中了。同样,也正是得益于此,曹操才能在几年中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收服整个北方,所以说,促使曹操迅速崛起的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他最先迎接汉献帝并以人臣之礼侍奉左右的举动迎合了持维护汉室正统态度的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

  接着再来看看持观望派。观望派的世家大族以荆州的蔡氏、扬州的顾氏和陆氏为代表,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想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家产和地位,谁的势力更强、谁更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他们就归附谁,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背后站着顾、陆、朱、步等江东世家大族的孙吴重臣张昭在赤壁之战时主张降曹、在夷陵之战时主张降刘。

  此后,随着曹操封魏公、升魏王,各地的世家大族开始分别支持曹、孙、刘三家,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前,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彻底将汉献帝变成了手中的傀儡,引起了维护汉室正统派的警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直被维护汉室正统派看不上的“织席贩履之徒”刘备才进入了他们视线,尤其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先是强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接着又强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加九锡,引起了北方维护汉室正统派同曹操的争斗,而南方维护汉室正统派则开始大力支持刘备,所以,此后的刘备才能占据荆州、进取益州,最终建立蜀汉。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随即以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征辟制,给予了北方世家大族更大的权力,北方维护汉室正统派这才转而支持曹魏,所以曹丕篡汉后,整个北方依然能保持稳定。

  曹魏和蜀汉建立后,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才真正的将自己的利益与孙吴政权绑定,所以才有了孙权称帝。

  发展到这一步,以北方世家大族为主体的曹魏政权、以荆州和益州世家大族为主体的蜀汉政权、以江东地区世家大族为主体的孙吴政权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所以说,真正决定天下三分的不是曹操、孙权、刘备,而是世家大族。

在古龙的武侠小说里,楚留香和胡铁花的师父究竟是谁你怎么看

楚留香,一个行踪飘忽不定的盗亦有道的盗帅,胡铁花作为楚留香的铁杆好基友,两人从小便在一起长大,几乎形影不离。古龙书中对两人的身世并没有交代的很清楚,他们的武功来历更是云里雾里。

其实,通过书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我们还可以推测出一些端倪的。文中原文引用如下:

宫南燕果然沈吟了半晌,才缓缓道:“此人和楚留香一样,江湖中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武功来历,只知他们本都是世家子,而且自幼好武,是以家里为他们请了不少武师,但他们的武功却绝不是这些武师能教出来的。”………… 接着又道:“可是,他和楚留香虽是一齐长大的,武功的路数,却绝不相同,他武功走的是刚猛一路,似乎和昔年“铁血大旗门”的武功有些相似。” 胡铁花忽然笑不出来了,面上已不禁露出惊讶之色。 宫南燕连看都不看他一眼,缓缓接着道:“昔年铁中棠重振铁血大旗门后,”夜帝”父子就和大旗门中一位叫赤足汉的前辈,远游海外,他们曾经经过此人的故乡,以弟子推测,楚留香的武功也许是夜帝的传授,赤足汉却收了此人做徒弟。” 胡铁花叹了口气,喃喃道:“这次你猜的虽不中方不远矣,难怪江湖中人人都怕你们,看来你们果然真有两下子。”

这是古龙在《画眉鸟》中借宫南燕口中对子楚留香和胡铁花二人的猜测。

书中说到,胡铁花听到宫南燕的这番话面露惊讶之色,虽说不是百分百正确,但是离正确答案已经很近了。

由此可见,楚留香和胡铁花两人,必定和当年的铁血大旗门渊源颇深。

再来看一段书中的描写,原文引用如下:

也不知为了什麽,在这一刹那间,他神思竟忽然飘到了远方,飘到遥远的北国,那一片冰天雪地里。他想起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和胡铁花一齐在那可爱的雪推上打着滚,胡铁花悄悄将一块冰塞进他的脖子。冰雪直流下他的胸膛,那感觉就和现在一样。

楚留香回忆小时候和胡铁花的生活细节。生活的环境是冰天雪地,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两人并非出自世家子弟。

看过《大旗英雄传》的对大旗门的做法想必都是很清楚的,大旗门的弟子从小便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砺自己,以便养成日后钢铁般坚毅的性格。

所以,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楚留香和胡铁花,两人就是大旗门的子弟?

这样一来,岂非很多事情就说的过去了?

昔年大旗门云,铁两位先人所创立,以敌人的献血然就一面大旗,所以称“铁血大旗门”。

宫南燕的这番猜测,对于楚留香和胡铁花两人行事风格和武功路数都比较中肯。但是宫南燕所说的两人师父的推测,却有些跑题了。

大旗英雄传中,铁中棠学会了夜帝的武功,楚留香是大旗门子弟的话,又何须麻烦夜帝传授,铁中棠直接教楚留香就可以。

楚留香的行事风格,武功路数都和铁中棠极为相似,所以,我推断,楚留香就是铁中棠的弟子,或者就是铁中棠的后人。

那么胡铁花,显而易见的必然就是云姓子弟了。

他们两人行走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楚留香和胡铁花则是两人不想以本来的姓氏在江湖行走,惹得别人猜测。

历史上杨修是怎样的人

东汉末年,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他十分有才华,还十分聪明,但是他就是毁在了自己的聪明之上。

杨修的才华到底怎样,可以用几件事来分析

  • 《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才华横溢,内外皆知,曹操对他十分器重,有事总是询问他,以至于连曹丕都得巴结他

  • 曹操视察新建的相国府时,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他说:“门里加个活字就是阔“魏王觉得门太大了

  • 曹操给大家送了一盒点心,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一人一口酥”

这些故事说明杨修是十分聪明的,也很有才华,善于揣度曹操的心理性格,对于君王,总是希望自己喜怒无法被判断,杨修虽然很聪明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杨修除了才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缺乏政治敏感度。本来让大家捧得已经目中无人,恃才傲物了。居然利用对曹操的了解,参与夺嫡之事。

  • 在当时,曹操一直在考虑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继承魏王,于是出了很多难题来考验他们两个

  • 杨修与曹植关系很好,经常仗着自己对曹操的了解,帮助曹植渡过难关,后来被曹操知道了,对他十分忿恨。

最惨的是他管不住自己这张嘴

  • 君主最忌很的就是臣子揣度上意之后,到处去说。其实曹操手底下能人很多,都没出事,那是因为大家嘴都很严

  • 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主动撤军,行前将“鸡肋”作为当晚口令,主簿杨修遂命令部下收拾行装,并因此被曹操杀了

杨修的死主要还是因为参与夺嫡之事,政治队伍站错了,他自己又比较聪明,曹操为了给曹丕扫清障碍,就找了个理由杀了他。

官渡之战中,实力大的袁绍为何会败

看到这个问题,很想做个回答,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因而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仔细阅读之后,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近日,看到了另一个问题:曹操是不是一个胆大果断的冒失鬼?他的成功来自胆大和幸运吗?

我突然有了点想法,似乎这就是曹操官渡大战中以少胜多的主要因素。自然与之相反,也就是袁绍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为何输得一败涂地的原因啦。

01

袁绍之优柔寡断

我回答过一个关于诸葛亮《空城计》的问题,说过:罗老先生的《空城计》写得非常精彩,增加了小说的阅读性,但并不高明。

其目的是想说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然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说明了诸葛亮的愚蠢,最起码是失误。

《空城计》是败战计,是前期的失败导致不得已而为之,无一列外。

哪个军事家或统帅闲得蛋痛,有兵不用,去冒险采用这个计谋玩玩呢?

一败再败,最后被干掉的很多,很常规,所以,能被作为经典流传下来的就不多。《空城计》成功的很少,所以,能成功的都作为经典流传下来。

同样的道理,以多胜少,不足为奇,即便留传下来,也算不得经典。

以少胜多的几率很小,一旦成功,就是经典。

“官渡之战”就是如此。

袁绍兵力明显占有优势,其采取稳扎稳打,不急于取胜是正确的战略。

面对曹操这样的对手,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官渡对峙一年多,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年多,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袁绍挖掘地道,曹操挖掘壕沟以破之。

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纵然袁绍兵力占优,从根本而言,是不可能有绝对取胜的把握。

这是符合战争规律的。

我认为,导致这场大战胜负的是袁绍优柔寡断,失去了一个胜利的机会。那就是没有采用谋士田丰的建议,在曹操攻打刘备的时候,发起进攻,错失了战机。

最有意思的是,袁绍以小儿子生病为借口。

袁绍有那么愚蠢吗?

袁绍有那么不堪吗?

绝对不是!

我认为是袁绍心眼太多了,是想一石二鸟,坐山观虎斗,希望两虎相争,一死一伤,最后坐享其成。

曹操认为“世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难道袁绍就不知道刘备是枭雄吗?

刘备趁袁绍进攻曹操时,乘机反曹,尽管是袁绍的帮手,可刘备想啥,难道袁绍不清楚吗?是想干掉曹操,刘备趁机做大。

即便是联手灭了曹操,刘备就会趁机强大,难道不是另一个强大的对手吗?

刘备与曹操相争,即便是刘备不能战胜曹操,起码也会消耗曹操的力量。

这么合适的买卖,干嘛不做呢?

不仅仅是袁绍,令所有人失望的是,大家一致寄予厚望的枭雄刘备是如此不堪一击。

官渡对峙,袁绍大约十万兵力,而曹操大约两万。如此严重的局势,曹操不可能把吃奶的劲留着。

此时的刘备已经有数万人马,自以为可以趁机捞一勺,跟曹操叫叫板。

曹操亲率精兵东击刘备。曹操又能有多少精兵呢?

结果是刘备自己一个人跑了,老婆孩子都交给二弟关羽看着办啦。

这一结果,刘备没想到,袁绍也没想到,其实曹操更没想到。甚至曹操恐怕都没打算再回去。

曹操不担心袁绍趁机进攻吗?

担心又有个屁用啊!

不先除掉刘备这个后顾之忧,那是死路一条啊!

北据袁绍,东击刘备,跟《空城计》差不多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只有孤注一掷!

幸运的是,曹操赢了!

接下来就更有意思啦!

关羽投降了曹操,哦,是降汉不降曹。

看看曹操咋说:中中中。

只要你不帮着刘备袁绍打我就行。

更想不到关羽替曹操,哦,不不不,是替汉家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罗贯中更狠,把乱军所杀的文丑也算在了关羽头上,不知道咋个意思?

颜良,文丑皆河北名将,一战被斩,袁绍军队锐气大挫。

看看刘备这智商,弄得这是些甚哦?

可见刘备立功心切,是多么迫切哦!

你也等等看嘛!

等袁绍把曹操弄得半死不活,差不多的时候再下手哦,急啥子急哦!

还有一点,就是曹操实在撑不下去了,想打退堂鼓。

荀彧一听,吓坏了。

你老曹带着人马撤了,屁颠屁颠的溜了,我们跟小皇帝咋个弄撒!

不行,你给我顶住,坚持就是胜利,顶住就有机会!

曹操说:我靠,说得轻巧,机会在哪里啊?你小子给我说清楚?

荀彧想啊,说啥呢,想个啥忽悠老曹呢?一般理由他不信哦。

就在荀彧犯愁的时候,机会还真来了。

许攸屁颠屁颠地跑来了。

曹操一看开心了,荀彧真神啊!

鞋子都顾不得穿,就来欢迎许攸:来得正是时候啊!

试想一下,许攸不来,咋办呢?

其实,曹操早就想好了,打败了就跑嘛,这事以前又不是没干过。

既然是经典战役,就有其神奇的地方。

现在说官渡之战,荀彧,荀攸,许攸如何如何,曹操如何如何,都是结果已定,胜利者说啥都成。

袁绍郁闷啊,大耳朵贼坑爹啊!许攸坑爹啊!

我不如阿满啊,要早把许攸这小子办了就好啦。

晚了,晚了,悔之晚矣!

开战之前,曹操就说袁绍优柔寡断,的确如此。

袁绍吃亏就吃在心眼太多了,想法太多,想少出力多赚钱。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啊!

袁绍真的是后悔死啦!

02

曹操之不得已而为之

诸侯混战的时候,想守是守不住的,是不能独善其身的。身处四战之地,是不可以保守的,荆州刘表就是一例。

曹操的主动进攻,并不仅仅是胆大。要有所作为,必须主动出击。曹操也是多次惨败,几次几乎身首异处。

我认为,官渡对峙之前,恐怕曹操已经把退路想好了。

中途与荀彧商量退兵,估计也想到了退兵后的打算。

正如李云龙所说,娘的,既然是突围,从哪里跑出去不是一样啊!

袁绍占优,长期对峙下去,如果曹操失利,就必须大撤退,许都老巢是保不住了。既然如此,去哪里不是去啊!

东击刘备,袁绍抄其后路。袁绍赶走曹操,占领许都;曹操干掉刘备,占领徐州。

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果连刘备都干不过(此时),那你曹操还玩个屁啊!

根据地很重要,但有了根据地,也不能放弃游击战哦!宝塔山不是也放弃了吗?

曹操亲自带队,有没有在徐州安家落户的打算呢?

还真不好说。

上边说了,刘备出人意料啊!

让大家都没有思想准备,打乱了计划。

后来,许攸来了。

同样的道理,曹操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能偷袭成功,就只有搬家一条路可走。

曹操能不孤注一掷,能不立马去做吗?

也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哦!

曹操决策没有问题,但的确是胜在侥幸,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曹操几乎身首异处;被陈宫,吕布抄了后路,几乎玩完;赤壁大战,兵力占优,也是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胜败乃兵家常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是天下人的天,它不仅仅保佑你自己。

是说需要运气在里面,而且运气也包括了对手的性格。比如袁绍的优柔寡断,想求得利益最大化,不想因小失大。

官渡之战,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出了奇迹。

也就是出了幺蛾子,不可想象的事,都出现了,促成了这一结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