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简介(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_中牟_袁绍_黄河

本文目录

  • 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
  • 曹操为什么要杀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许攸
  • 官渡之战简介
  •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对三国有什么影响
  • 如果官渡之战,曹操失败了,可以有机会翻身
  • 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郑州还是新乡为什么
  • 官渡之战,听到袁绍大败的消息,田丰为什么知道自己会被杀掉

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

三国三大战役其中之二就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是两场决定三国命运的战争,其中官渡之战决定了谁是北方的霸主,赤壁之战决定了天下的局势是一统还是三分,这两场战争的参与一方都是以曹操为首的势力。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无一不是打成统一才会停止战争,除非敌对双方或多方势均力敌,谁也吃不了谁,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维持华夏大地上战争的规律。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的战争,双方谁也没有退路,谁退谁就会输掉战争,同时失去北方霸权,所以尽管曹操一方的情况很艰难,尽管曹操写信咨询荀彧想退兵,但最终由于大局的原因,双方一定要决出个你死我活。

既然是决定命运的战争,那么官渡之战,曹袁双方肯定是倾巢出动,与其感觉曹操牺牲了哪些战将,不如先看一下双方参战有哪些战将,同时又损失了哪些战将?

官渡之战中袁绍方主要参战力量:

主帅:袁绍

谋士:沮授、许攸、逢纪、郭图、荀谌、田丰

武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淳于琼、刘备

士兵:步兵10万,骑兵1万

官渡之战中曹操方主要参战力量:

主帅:曹操

谋士:荀攸、郭嘉、程昱

武将:关羽、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刘延

士兵:3万人

可以明显的看出,曹操一方的实力是弱于袁绍的,但是神奇的是,曹操一方的主要将领损失是零,没有损失。在真实的战场上,将领可不是带头冲锋或单挑的,虽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比较少见,将领一般是居中指挥作战,战场上的拼杀主要还是双方士兵来完成的。

再看袁绍方的损失,谋士沮授被俘虏,后因为想逃被杀,许攸叛变袁绍投靠曹操,其他谋士基本上跟随袁绍逃回了北方,武将方面,颜良被关羽所杀,文丑死于乱军,淳于琼被乐进所杀,张郃、高览率军投降了曹操,刘备独自逃走。

而且袁绍方的士兵几乎损失殆尽,除了袁绍带了几百人逃回北方,大部分投降曹操或被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不仅没有损失将领,而且还增加了2员大将:张郃和高览,及一员谋士许攸 。


再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其实曹军是兵分两路的,一路是曹操本部率领,从南郡治所江陵城(今湖北荆州)沿长江向东顺江而下,参与赤壁之战的就是这一路。

另一路是由赵俨都督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沿汉水南下,这一路没有参与赤壁之战,在得知曹操本部在赤壁前线大败后,这一路就沿汉水撤退回到襄樊了。

曹操本部参与赤壁之战的将领有:满宠、曹纯,谋士有贾诩,总兵力约八万人。

当时的曹仁镇守南郡,夏侯惇、夏侯渊留守后方,曹操手下的名将基本上没有参与赤壁之战,就更谈不上将领的损失了。

东吴方的参战将领有:周瑜、程普、黄盖、吕蒙、甘宁、凌统等人,刘备方参战将领有:刘备、关羽、张飞。

事实上赤壁之战真正打的时间很短,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周瑜是利用了黄盖的诈降计+火攻计彻底的打败了曹操,黄盖假意投降曹操,约好时间,然后带着船投降,在快要靠近曹营时,黄盖点燃了冲锋船,就这样冲向曹军大营,曹操的战船没有用铁索连在一起,只是靠得很近。

接下来曹军就开始逃走,虽然有不少人被烧死和被杀死,但由于本身参战将领就很少,基本上将领无一损失,只是损失了数万士兵,而且这数万士兵还是投降的荆州水兵。

如果赤壁之战加上后来进行了一年之久的南郡之战,曹操方面也没有损失什么将领,唯一一个李通与绝北道的关羽交战后,不久就病死了,不知道是否与关羽有关,所以你看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大败,但没有伤及元气,而且在随后的南郡之战中,曹仁还抵抗了孙刘联军一年之久。

如果你要问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牺牲了哪些将领?

回答是:除了病死一个李通之外,将领一个也没有牺牲,而且还有大将张郃和高览在官渡之战投降曹操。

曹操为什么要杀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许攸

正史中,许攸确实是由曹操所杀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许攸是许褚所杀,其实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话说回来,像许攸这种成名已久的人物,还为曹操立下过大功的人物,许褚一个护卫怎么敢动手杀人家?不合常理!那么许攸作为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曹操为何要把他给杀了呢?仅仅是因为许攸骄傲放纵吗?事实上,如果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许攸的结局早已注定!荀彧早已通过一句话说出了许攸最大的缺点!

许攸

许攸这个人,聪明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当初许攸前来投靠曹操时,曹操之所以跣足出迎,除了许攸掌握很多袁绍的秘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许攸也是天下间顶级的谋士!谋略并不输于他人,有他相助,曹操就能成功一半。

很多人说起许攸,总是被他的狂傲遮蔽了双眼,认为许攸不过如此,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许攸的履历,会发现,这个人太厉害了!

许攸和袁绍、曹操年少的时候就是朋友,互相之间关系还是不错的。早在公元184年(中平元年)时期,许攸就已经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了,而且干的还是大买卖,废立皇帝!

《三国志》: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当时的天下还没有大乱,汉灵帝虽说生活奢靡,但他还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皇帝,然而此时的许攸就已经在联合众人,阴谋废立汉灵帝了,对比一下当时的曹操和袁绍,就可以看出,许攸这家伙是多么的胆大,年纪轻轻就敢去搅动风云,而且作为主谋者,最终他还能全身而退,并没有改头换面,可想而知他有多么的厉害,这要是换成普通人,估计早就被抄家灭族了,这种谋逆大罪,无论什么朝代,都是不可容忍的,可是许攸偏偏安稳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还不差!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董卓祸乱朝堂,袁绍出走,许攸跟随一同离开,并力劝袁绍,拉拢曹操,一同对抗董卓,于是便有了十八路诸侯共同起兵反抗董卓的故事。之后在袁绍的争霸过程中,许攸屡次建言纳策,立下大功,地位迅速攀升,成为袁绍手下的顶尖谋士。

纵观许攸此人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从中平元年开始,他就一直是搅动风云的人物,可谓是名声在外了,如果他没有自带了一大弱点,他也许是能够成为比肩荀彧荀攸的人物。只是很可惜,许攸的一大弱点害了他,最终将他推入深渊,惨遭杀害。那么许攸的一大弱点是什么呢?其实荀彧曾一语道破!

许攸的弱点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内部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论题就是该不该和袁绍打。孔融认为袁绍地广兵强,又有田丰、许攸这等顶级谋臣,打不过,最好避免冲突。而荀彧针对孔融的看法,则做出了如下辩驳。

《三国志》: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从荀彧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许攸这个人虽然有谋略,但是为人太贪婪了,而这种贪婪会害了他。一旦对手利用他的这个弱点攻击他,那许攸必败,而最终他很可能叛变,所以根本不用怕许攸。要说荀彧的判断也确实是非常准确的,最终许攸也确实是因为对手攻击他贪婪这个弱点,受到袁绍的责备,才怒而投靠曹操的,而最终,其实许攸也是因为太过贪婪,得罪曹操,才被曹操下狱诛杀的!

许攸的弱点是贪婪,那我们接下来看看,他的贪婪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官渡之战,原本袁曹两军打得好好的,袁绍这边占尽优势,只要继续熬下去,那么曹操将会必败无疑。可就在关键时候,袁绍后方传来消息,说是许攸家人犯法,把许攸的妻子儿女给被抓起来了。先不说大战在即,抓捕谋士妻儿是否有问题,但就从审配将他们抓捕,而袁绍也并没说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审配有充足的证据、而袁绍也对此并无异议,可见在此之前,其实许攸家人犯事已经是个常态了。

许攸家人为何会如此嚣张,屡次犯事,不就是因为许攸在背后支持吗?许攸难道不知自己的家人在背后所做的事情,怎么可能?许攸自身本来就是个贪婪之人,他认为他对袁绍作用很大,所以纵容家人贪财贪权,根本就无所顾忌,而之前的袁绍,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许攸确实有能耐。但这一次许攸家人的证据被人家审配给拿到了,袁绍总不可能当没看见吧?这种事情,只能是容后再议,先把面前的官渡之战打完,之后再回去处理。

不过许攸倒是嚣张惯了,他见袁绍对他家人被捕一事并没有表态,于是怒而转投曹操,给曹操带去了袁绍乌巢粮仓的消息,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大胜。可以说,没有许攸给曹操带去的这个重磅消息,估计曹操会被袁绍给玩死。许攸投靠曹操,除了因为家人被收押,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解读,那就是许攸的贪婪在袁绍处得不到满足,所以才去投靠的曹操,他希望帮助曹操打赢大战,之后曹操投桃报李,满足他的贪婪,但是许攸的这份贪婪太过分了,过分到曹操已经满足不了了。

帮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后,许攸又帮曹操打赢了袁谭、袁尚,攻破了邺城,占领冀州,而随着功劳的变大,许攸的贪婪之心也越来越大,胃口越来越大,以至于在多次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

《魏略》: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在此之前,许攸其实并没有如此的恃才傲物,为何在攻破冀州后,许攸大变样了呢?其实这就是因为许攸越来越贪婪了!在袁绍处,许攸还未立下不世之功,所以他的贪婪还没有膨胀,官渡之战时,刚刚击败袁绍,曹操还没有统一整个北方,所以此时的许攸也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分。然而当彻底击败袁家势力后,曹操成为了天下间最强大的势力,许攸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他的心变得越来越大了。

许攸贪婪,原来他的贪的还是小财小权,但是现在,他想要贪大权!他认为曹操之所以能一统北方,他许攸是立下了很大功劳的,很明显他认为曹操给他的权力并不够,曹操必须得多分点权力给他,这也是他为何多次主动当着众人的面说,阿瞒你要是没有我,怎么拿得下冀州?许攸虽狂,但他不傻,他之所以屡次这样说,其实就是为了暗示曹操,分给许攸的东西太少了,不够!

而曹操这边怎么想呢?作为主公,曹操自然是按照功劳来分配战果和权力的,他认为他给许攸给得够了,是许攸太过贪婪,三番五次地当着他的面要权力,这哪能纵容?都像你许攸这样,那不是日后每个将官、谋士都可以这样来邀功?我曹操就这么多权力,都分给你许攸了,其他人咋办?你总不可能让我把主公之位让给你吧?

曹操的忍让并没有换来许攸的收敛,反而是让许攸变本加厉,将自己的贪婪本色显示无疑,最终当许攸再一次表达他得到的待遇不公时,曹操出手了。

《魏略》: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有人说许攸为人不忠心,对袁绍不忠,在关键时刻出卖故主;也有人说许攸恃才傲物,分不清自己的身份,所以最终触怒曹操痛下杀手;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许攸之所以有这些表现,都是因为他为人太过贪婪了!以许攸的才能,在乱世中全身而退、安享荣华,像贾诩一样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他的贪婪之心将他给害了,随着他立下的功劳越来越大,内心也变得也越来越贪婪,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竟然去当着曹操的面说没有我,你不会有现在的地位,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邀功,赤裸裸的要权吗?

事实上,作为老板,是最讨厌属下的这种行为的!在战前,你可以主动向老板申请,这是你的权力,很正常,老板为了激励战心,一般也是会满足你的。但是当战后老板已经划分好利益,你再觉得自己得少了,去问老板要,那你的这种行为就是贪婪了,在老板眼中,你就是贪得无厌!现代社会,老板最多把你辞退,而古代社会,那些老板是有生杀大权的,太过贪得无厌,只能落得和许攸一样的下场。所以说,适度而为,拒绝贪婪,其实也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

结语

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其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许攸,若是没有许攸给他带去乌巢粮仓的重磅消息,曹操怎么也不可能打赢袁绍的。然而作为最大的功臣的许攸,最后却被曹操给杀了,这是为何呢?实际上荀彧的那句“许攸贪而不治”已经说明了一切,预示了许攸的最终结局!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里面的主人公便是袁绍和曹操。两人在官渡(今河南)展开大战,最终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中国北方。可谁能想到,袁绍与曹操小时候就相识,而且是知己,是密友。

袁绍,出身于官宦世家,家族以公正、廉洁、博爱、礼贤下士出名。袁绍是府中奴婢所生,所以是庶出。袁绍有个弟弟袁术,嫡出。在古代,尊卑有别,嫡出的地位远远高于庶出。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品德高尚,能够以德服人。20岁当官,做官廉洁公正,受百姓爱戴处处压袁术一头。

而曹操出身于大宦官家庭,(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养子)早年机智勇敢、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他从小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为《孙子兵法》注释,流传后世。

东汉末年,宦官势力猖獗,袁绍领军平叛。这时,董卓趁虚而入,灭了袁氏一族,袁绍、袁术和曹操逃离。在讨伐董卓时,袁绍被推举为盟主,曹操担任代理奋武将军。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和陶谦诸军。

曹操之父在投靠曹操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开始向东南扩展势力,所到之处鸡犬亦尽,无一活口。在与吕布所领之军交战时,遇到蝗灾,军粮已尽的时候,袁绍给予援助。后来曹操“携安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受到威胁,而袁绍也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障碍。

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但曹操善于听取谋士正确的意见,在战略、战术上远胜袁绍。当时袁绍手机有“河北四庭柱”四大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颜良,为四庭柱之首。诅授曾劝谏袁绍:“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但袁绍并未听取。白马之战中,派颜良进攻。颜良三合斩杀曹操大将宋宪,一合秒杀魏续,又接着打败徐晃。曹操采用荀攸之谋,声东击西。最终颜良被身骑赤兔马的关羽一刀斩杀。二庭柱文丑,(曹操用诱敌之计)追击徐晃时,遇见关羽,怯敌,欲逃。可关羽骑的可是赤兔马,最终文丑死于非命。

最后是张郃和高览,在官渡之战中,收到郭图诬陷。迫使两人叛逃,投向曹操,被曹操重用,屡立奇功,袁绍兵败。张郃最后被诸葛亮用计射杀,高览下落不明。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对三国有什么影响

官渡之战,保证了曹操势力在北方的存活,奠定了分裂的局面,也就是说,变相的促成了后期三国乱世。

赤壁之战,导致了中国被统一的历程,延后了整整一代人。

一,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被列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并不像有些人了解的那样是争夺北方天下的战斗。官渡之战是袁绍消灭北方抵抗势力的战斗。

此战若曹操失败,那么我们也就不会看到三国,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两晋。袁绍会在消灭曹操以后,以摧枯立朽之势消灭刘表,孙策等南方抵抗势力,建立新的王朝。

至于此时的刘备,都没有实力被当做敌人来对待,属于一走一过就能轻松消灭的类型。

在三国初期,袁绍是最有实力和能力统一全国的人。官渡之战阻止了袁绍统一全国的步伐,也使得曹操做大。

正是因为袁绍在官渡的溃败,而使得北方地区除了曹操没有了强力的势力,变相的把整个北方送给了曹操。使得曹操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可以说,曹操因此战而存活。天下人民因此战遭受了更多的战火,中国大一统被往后推迟了上百年。

二,赤壁之战的意义

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官渡之战的意义十分相似,此战使得蜀汉和东吴国祚又延续几十年。也使得天下统一的时间被推迟了几十年。

赤壁之战以后,整个南方地区的格局被改变。导致孙刘两家不断做大,曹操只能做视敌人壮大,无力再次征讨。

此战若曹操胜利,孙,刘主力会被消灭,南方其他小军阀,要么望风而降,要么也被逐一消灭。

就是因为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使得南北之间的战争又持续了几十年,人口减少了数百万。

后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虽然是以少胜多的案例,但我认为这是两场不该来的胜利。

因为这两次战役的胜利,让战火至少多持续了100年。整个中华的人口数量,因百年战火减少了至少上千万。文化科技的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状态。

官渡之战对曹操是有历史意义的胜利,赤壁之战是对孙刘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但这两次胜利,对华夏民族的发展来说是灾难性的。让华夏文明前进的车轮停滞了至少100年。

我是冷眼,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关注我。

如果官渡之战,曹操失败了,可以有机会翻身

会的。历史的进程受太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曹操对袁绍的结局,在很大程度是性格决定命运。以袁绍内忌外宽少断无谋不知人善任的特质,就算这次赢了曹操,也无法辉煌多久,更不可能笑到最后,其团队的谋士各怀鬼胎,相互猜忌内耗太大。从强到弱由盛到衰,对袁绍是必然的。

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郑州还是新乡为什么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一系列战斗组成的大决战。战斗的地点有多处,但最终的决战在官渡,因而史称“官渡之战”。

但这个官渡究竟是在郑州还是新乡,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史料认为是郑州的中牟县境内,而且中牟县的官渡镇有古战场的旅游开发,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官渡是在新乡阳武县。

通过对郑州中牟古城的变迁、黄河故道的迁移以及史料对于官渡之战的记载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豹眼认为,官渡之战发生在新乡阳武县的概率更大。

01

史料记载的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携战胜幽州公孙瓒之余威,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随后,曹操做出对抗袁绍的战略部署:

派臧霸自琅琊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以牵制袁绍,巩固右翼。

曹操率军进占冀州黎阳(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北岸),命于禁率领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驻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以阻滞袁绍大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同时,曹操把主力驻扎在官渡一带构筑营垒,以阻挡袁绍正面进攻。

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曹操防御策略与本题无关,就不多啰嗦啦。但黄河这些渡口却需要说清楚。

每一处重要渡口,起码是重要的集镇,甚至是城池。官方在这里设置管理机构,负责收缴赋税、管理治安,甚至是派兵驻守。许多地方习惯上被称作官渡,其意是官府治理的渡口,以官渡命名的地方也很多。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前很繁华的渡口,可能后世仅仅存在一些遗迹,甚至踪迹全无。这也是后世无法考证真实历史的原因所在,官渡也就是这个情况。

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事件泄露,曹操诛杀了车骑将军、事件始作俑者董承等人,刘备惧怕逃亡徐州,反叛朝廷。曹操为了解除腹背受敌的困境,率领五千精骑东击刘备。刘备败逃袁绍,关羽被俘投降,刘备家眷被俘获。

200年四月,袁绍命陈琳书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并发布后,随之派遣大将颜良、郭图、淳于琼从黎阳渡过黄河,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把守的白马。曹操率领轻骑兵突袭袁军,关羽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然后曹操将百姓迁徙,沿黄河向西撤离。

袁绍派文丑与刘备率军追赶到延津南,在南阪(白马南)追上曹操。曹操不足六百骑,以计斩杀文丑,刘备败走,曹操顺利回到官渡。

这些战斗都是在黄河以南发生,是官渡之战决战的前期战斗。

袁绍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袁军抵达阳武;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

曹操与袁绍在此展开拉锯战,互有攻防,相持不下。

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战役的地点在官渡,一定是在黄河之南。

从今天的地理地图来看,阳武是在黄河以北,而在黄河之南的是中牟县。

以此来看,毫无疑问是在中牟发生的,但从战役过程来看,就存在疑问啦。这就是官渡之战,是在阳武发生的还是在中牟发生的争议由来。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运粮,夜宿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曹操火烧乌巢就不必多说了,这里明确了袁军大营是在离故市、乌巢约20公里的位置。

20公里的距离就证明了官渡只能是在阳武县内,而绝不可能在今天的中牟县。

因为袁绍的粮草应在在大营的后方,也就是在官渡的北、东北方向,不可能跑到官渡南或者东南方向。乌巢、故市在延津境内,离延津20公里到不了中牟,只能是在阳武。

但问题是官渡之战发生在黄河以南,而阳武却在黄河以北。

在豹眼看来,这是因为黄河故道迁徙导致的原因,而且历史上的中牟也不是今天看到的中牟的位置。

02

中牟古城的变迁

据《汉书·地理志》关于河南郡中牟县的记载:

“赵献侯自耿徙此。“

该史书认为:河南中牟就是赵国都城中牟。

《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记》和《舆地广记》等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云:

“此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

他认为赵国的中牟是在黄河以北,而不是黄河以南郑州的中牟。

古中牟县虽然隶属河南郡,却在黄河以北。

中牟(zhōng mù),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首都。历经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国君,赵国于公元前423年由都城山西晋阳迁至河南中牟(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后于公元前386年迁至河北邯郸。

中牟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是由原都城晋阳迁至,后又将都城迁到了邯郸。当时的中牟城在今天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

有史料记载,中牟约始建于春秋初期,是齐桓公所建,后为晋国所占据。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记载:

“晏子适晋,至中牟。“

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在鹤壁发现了一些中牟遗迹。

通过这些史料及考古,说明了一点:中牟县是在黄河以北,而不是今天看到的中牟在黄河以南。而且鹤壁是在延津、滑县北面,不可能跑到今天中牟的位置去。

有资料也介绍了中牟在历史上有古城、新城和今城之说。也就是说,今天的中牟并非是历史上中牟古城和中牟新城。

以此推断,中牟官渡是历史上中牟古城或新城的官渡,并非是今城的官渡。

这样看来,历史上的中牟官渡,大约就在鹤壁之南阳武县的地盘上。

但问题是中牟也在黄河之北,而官渡之战却发生在黄河之南。但黄河南面的官渡隶属于黄河以北的中牟,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那么,除了古代中牟不是今天的中牟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黄河故道的迁徙。

那就再看一下三国时期的黄河,曾经是在今天黄河位置的北面还是南面。

03

黄河故道的迁徙

按《水经注·河水》记载:

大致经今河南滑县、濮阳、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

这就是说,黄河从河南滑县向东如海。滑县就是冀州黎阳,是颜良等人渡过黄河的地方。也就是说,今天的黄河远远南移了,三国时的黄河在今天黄河的北面。

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西汉文帝到东汉初年就相继发生了四次大的改道,其中三次发生在濮阳境内。但通过一些资料来看,黄河改道一般是在濮阳以下地区,曾经几度改道经过淮河入海,这是大开脑洞的事,但在濮阳上游改道较少。

史料记载,洪水在今天的鲁西、豫东地区泛滥了近六十年,东汉明帝才在永平十二年(69年)命王景修渠筑堤,从荥阳到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形成了东汉大河,这在《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都有记载。

从黄河迁徙及治理的历史资料来看,很少见到关于郑州地区的记载,也就是说,很可能黄河并没有到此一游,隶属于郑州的中牟也就不在黄河沿岸。

还有个习惯的说法,黄河以北称之为内,黄河以南称之为外。河内郡就是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南郡一般就是黄河以南的地区。

河内郡,为古代郡名,是汉代设立的郡置,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范围为今河南焦作、济源全境和新乡、安阳西部部分地域。

综合这些史料,豹眼以为,三国时期的黄河,大致流经的路线是:从武陟以南、荥阳以北流出,经过阳武、延津、滑县、濮阳,最终经过山东滨县入海。

由此豹眼认为,官渡一定是在黄河以南,属于阳武的地面上,也属于古中牟县的地盘上,但不是今天中牟县的地面。

特别是故市、乌巢在延津地面,袁绍大营离此仅有20公里,官渡不可能跑到今天中牟县的地方去。今天的延津与中牟之间隔着原阳县,这个原阳就是阳武。

秦置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唐移今原阳。

今天的中牟离延津大约60公里,中间隔着阳武。延津之南20公里,恰恰就在阳武的界面上。

因此,官渡之战应该是在阳武发生的,也就是在新乡,而不是今天的中牟,也就不是郑州。

今天,黄河已经大幅度南移,中牟还不在黄河岸边,三国时期的黄河远在今天之北,中牟的官渡,离得更远,也就不太可能成为当时的官渡。如果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双方也不太可能在此进行决战。这毕竟不是打野战,找个没人的地方下手。官渡一定是一个紧邻黄河、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而且具备基础防御设施。

因此,当时的官渡,不太可能跑到远离黄河的今天官渡的位置。

官渡之战,听到袁绍大败的消息,田丰为什么知道自己会被杀掉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的巅峰对决,这场战役袁绍兵力十一万是曹操军的十倍,而且袁绍相比曹操粮草更加充足,但最后却惨败给了曹操,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不听田丰、沮授等忠臣的劝谏。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谋士们曾经对是否发动官渡之战进行过一番辩论,其中田丰沮授认为袁绍所在北方险固,而且兵粮充足,国力强盛,如果和曹操进行持久战,不断派军队进行骚扰曹操,就可以稳胜曹操;而郭图、逢纪等人则劝袁绍凭借强大的国力与曹操决战,一举打垮曹操。最终袁绍听信决战派意见,亲率大军前去和曹操决战,但田丰极力劝谏不可冒然兴兵,结果被袁绍以扰乱军心为理由关押。

最终官渡之战袁绍惨败,田丰得知消息便料定袁绍不会再容他,理由就是袁绍外宽内忌。外宽内忌大体意思就是:表面宽厚待人,但其实内心却对别人充满了猜忌。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准确无误的评价了袁绍的性格。在袁绍帐下大体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从老家颍川跟随自己创业的逢纪、郭图等人,还有一派就是后来加入的冀州派田丰、沮授等人,正是因为田丰是冀州派,是后来加入,所以袁绍对他们表面厚待但内心却更信任自己的老部下,甚至不管他们如何忠心,袁绍仍然把他们当外人并不信任他们。最终官渡之战袁绍兵败,没脸见田丰,但却不想让自己眼中的外人田丰看笑话,所以他才会对田丰下杀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