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如何评价胡适,他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_胡适_白话文_新文化运动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胡适,他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
  • 有资料显示,胡适当驻美大使的收获之一就是给自己赢得了十几个博士头衔,这是不是真的你是怎么看待胡适的
  • 有人认为胡适得到了很多国人的追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 胡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 关于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如何评价胡适,他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且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至今为止,国际影响力第一人。

在他还未满26岁的时候就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之后还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

陈丹青说他「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唐德刚说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罗尔纲说他「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以上都在述说同一个人:胡适。

可是,胡适是谁?

01.

我的朋友胡适之

世间如果只有一个真君子,他一定是胡适。

胡适交友不论贫富贵贱,当年的民国,很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在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没想到留学期间,经费用尽,生活断炊,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北大胡适。

「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胡适说:「这是工资预支款,君归国后,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哈佛毕业后,林语堂又赴莱比锡大学读博。

他电报胡适:「再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后学成回国,林语堂如约到北大任教,他找到校长蒋梦麟,万分感谢。蒋校长感到意外「哪两千块钱」林语堂这才知道,学校根本没出过这笔资助——那都是胡适个人的钱。

这样慷慨解囊,义薄云天的胡适之,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写照,是民国群像中的「及时雨」。

02.

婚姻中的诚信君子

胡适和江东秀相伴相守一生,是旧式婚姻中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在那个年代,喝过洋墨水的年轻男女们纷纷追求「新式婚姻」、「恋爱自由」的新观念。抛弃包办婚姻与糟糠之妻逐渐成为新潮流,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却是一个例外。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

胡适14岁时在家庭的要求下和15岁的江冬秀定亲。定亲之后,胡适就外出求学,先是去的上海,后经辗转又远赴美国,一直到26岁才学成回国。而江冬秀在家中,整日学习女工,刺绣,大字不识一个,后来俩人成婚之后,胡适对这段婚姻也曾有过想要反悔的意思,但是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从未真正要悔婚。

胡适与江冬秀夫妻相处中,有一点是非常好的,就是凡事都能敞开来谈,保持沟通。纵然是吵架,也比冷漠要好。胡适曾动情的说:

「别人的太太都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做官,自己就可以当个官太太,但是我的老妻却鼓励我回到学术上去,真心觉得敬佩他。」

对于丈夫与红颜知己的关系,江冬秀也处理得比一般女人理智,所谓抓大放小,分轻重缓急。

这对外人眼里及其不般配的夫妻——一个大才子、学者、教授,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小脚老太太,却过得还算幸福,互相陪伴终老。

03.

白话文的先驱

胡适不仅是最早用白话文讲义的教授,更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认识到白话文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倡导白话文的写作。但是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异常激烈的反对。胡适与黄侃对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争辩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黄侃(1886.04.03—1935.10.0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旗手,而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先锋。

一次,黄侃在讲课中举例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这句话长达11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

胡适的回击也令人叫绝。

也在课堂上,胡适对学生们说:

「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做秘书,我拒绝了,同学们如有兴趣,可用文言代我拟一则电文。」

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只有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了。

但胡适却说「我的白话文电文就5个字:干不了,谢谢。」学生们纷纷叹服。

胡适因为提倡白话文,遭受了很多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即便面对人们的讥讽和谩骂,他总是回击的温文尔雅,从不对别人人身攻击。

羽戈曾评价胡适说:

「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容忍和自由」是胡适先生生命的底色。胡适曾说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的一生,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都在不断容忍中成就。他的人格也因此而伟大不朽。

有资料显示,胡适当驻美大使的收获之一就是给自己赢得了十几个博士头衔,这是不是真的你是怎么看待胡适的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篇这报道。北大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去台北看了胡适墓地。

胡适作为北大民国时期的校长是我国民国初期不可多得的。他的好多作品,好多语录都是指导我们很好的生活和学习的。

特别是他在北大学生毕业时的演讲。告诫北大的学生们一定要不断的努力学习。讲了很多朴实实用而且感情真挚地激励学生们继续努力,为国效劳的一些思想理念和先进的一些科学文化。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胡适却去了台湾。 同时也是使我国教育界,文学艺术界,国学等一系列的文化复兴文艺进步受到了损失。关于胡适在做美大使期间获得的十几个博士的称号,这个应该是货真价实的。

北大校长胡适非常有远见卓识。文学功底,政治功底,都相当的雄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你对胡适怎么看?欢迎探讨。

有人认为胡适得到了很多国人的追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胡适是一位大学者,纵贯古今,通达东西,学问渊博,学养渊厚。

第二,胡适倡导新文化,提倡白话文,宣扬西方自由民权,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也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居功至伟。

第三,胡适一生以为民族谋发展为己任,外用西学,内守古志,不谋私权,不蓄私利,以天下为己任,实践天下为公的理念。

第四 ,操守如一,志意高洁,有始有终。

第五,性情温良,始终保持谦退恭让的修养。

第六,学术成果丰硕,如大江长河,涵养数代文化人,至今流传不息。

总之,胡适以创新发展中国文化为己任,孔子之后所罕见,是中国新文化的开创者,奠基者和实践者。

胡适是用自己的事业确立了历史地位的文化巨匠,那些自不量力的小丑是诋毁不了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使用白话文,就应当感谢胡适先生的贡献,话说回来,不使用白话文你们又能用什么文呢?古文?外文?不是藐视你们,真通了古文或一种外文,你就没那么狭隘了。

胡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如果仅是从单纯历史的角度看,胡先生不是政治人物,最高职务仅为驻美大使而已,所以,经世济民之用是谈不上的。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显然没达到“还看今朝”之辈。

但从中国文化史、或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胡先生就是一座巍峨大山,屹立在那处,直叫后来人惊叹不己。

其实,胡先生虽涉猎广泛、但却学无所长。其论作水平与文化界的地位不相适应。但仍然瑕不遮瑜是因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德先生、赛先生的进引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奠基人。

作为那个时代的留洋博士而学贯中西,他在大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化有深彻的了解,去文言文、畅导以白话作为文学的应用,特别是在任职北大期间对人材的引进、学术的自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先生有句名言“想那么收获、就那么栽”。这宣告了胡先生实用哲学的核心,的确,在那个思想纷呈的时代,引进美国的“实用主义”是强国的现实路径。实际上,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大发展,本质上就是“实用主义”的推行。邓公曾讲“白猫黑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从思想上讲与胡先生同出一辙。

系统引进西学,兼收并蓄,主张“实用”的现实主义,批评传统文化,试图温和渐行的方式改进中国文化,而建立现代的法律、民生体系。仅“改文言、推白话”一项就福泽至今,今日之学生快速掌握现代文明,胡先生首功,避免了“文化仅是一部分人的专利”和“穷经皓首”般的苦读经书。这种文明的切割,使中国快速走向了现代型国家,虽然不少人垢病。但从今日看来,其利远大于敝。

关于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蒋介石日记:适在美使,除混了几十个博士头衔,与政府及民众一无是处。

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就是胡适之流的縮影。民国时期出国留学少,知道他们底线的人更少。他们回国在亿万文盲民国时期别说他们顶有赫赫留学的高帽,即使是个初中生都有鹤立鸡群的傲气与底气。由于信息,交通,技术落后你怎能验证他们的真伪。试想在如今如此信息发达,交通便利,技术顶尖的时代都有许多伪造冒牌,后门的博士,硕士。何况民国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