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零分作文被清华录取(每年的高考零分作文都是真实存在的吗)_零分_高考_胡适

本文目录

  • 每年的高考零分作文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 高考零分作文被清华破格入取
  • 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仅得6分却被985破格录取,后来发展如何
  • 高考总分0分的人上北大

每年的高考零分作文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存在零分作文,但并不会是高量转发的那篇。

在高考当中,学子的水平参差不齐,学霸与学渣之间的差距也大,有些抖机灵抖到了有违大众价值观的时候,给零分也算是圆了他的作死梦想。但这样的作文明显极为不良,是不大可能被高量转发的。

在高考后的某段时间里,总会有那么一两篇高流量的“零分”作文出现,并且还十有八九跟某些政策有关,美其名曰:XX原因给了零分。但是这些高流量的“零分作文”,十篇有九篇是跑题的。高考是一场试,那首先就得遵守它的规则,答非所问的零分没什么好叫屈的。

也有部分考生在做着“零分作文”被破格录取的美梦,看着自己其他文化科的成绩不咋滴,于是想给自己整点风波,看哪个大学破格录取,因为正经考没法考上,这样心态并不少见。

每个高考季都有大批量挂着“零分”作文名号的文章出来,但是那并不是真正的高考作文,因为高考作文只有批卷老师有资格看到,就算要公布,也断断不会是高考期间,所以一开始“爆光”的零分作文,90%以上属于炒作,需要多鉴别。

高考零分作文被清华破格入取

  1. 可能性太低了,要知道全国有959万的考生参加高考,你想想,这其中将产生多少篇高考的零分作文。

  2. 其次,清华从来就没有这个方面的先例,你就算能写零分作文,也不是什么特别的能力体现,因此,清华是不会以此作为录取的标准的。

  3. 最后,这样做不仅仅对清华来说很难找到像样人才,还会引起社会舆论的指责,清华会自毁声誉的。而且对广大努力读书的同学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的举动。

  4. 所以,清华,基本上不会做怎么“出格”的事情来招惹是非的。

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仅得6分却被985破格录取,后来发展如何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有这么一条资讯被爆出,一位考生数学只考了15分却被破格录取,而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

当年钱钟书先生数学成绩非常差,经常考不及格。但偏偏他的外语和国文成绩非常优异,就连在高考中都拿到了满分,本来按照规矩,钱钟书先生的成绩是无法进入清华大学的,但是清华校长不忍心埋没他的外语和国文天赋,特批他进入清华大学读书。

当然这样的特例还有很多,如今就有一位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被破格录取入大学,明明前途无量。在风头散去后,他却变成了“小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高考失利走上复读之路

这位考生名为黄蛉,生于四川省。比起同龄人的黄蛉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只是按部就班的长大成人。

在2008年已经高三的黄蛉参加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考试——高考,可惜那时候他的成绩非常不乐观,不言而喻他落榜了。

在得知落榜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也不怎么吃饭。父母为了鼓励他,决定让他孤注一掷复读一年。

复读,大家都知道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复读生的压力比起应届生不知道大了多少,尽管黄蛉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可是他的模拟考成绩还是不理想。

为了能考上大学,他决定利用自己最擅长的甲骨文为自己博一条出路,在临近考试一个月,他在认识几百甲骨文的基础上,又新学了一些甲骨文,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准备。

很快,黄蛉就迎来了万众瞩目的高考,他既紧张又兴奋,在高考语文考场上,他利用自己所学的800甲骨文写了一篇文章。因为黄蛉毕竟不是甲骨文方面专家,他能认识的甲骨文非常有限,他能写出来的文章和高考语文作文的要求背道而驰,注定拿不到高分。

在考试结束后,黄蛉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离开了考场,他无法想象最后的结果是如何,如今只能听天由命了。

用甲骨文谋取机会

黄蛉的卷子一交上去就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力,他书写的文字比起其他人异常的歪歪扭扭。最开始阅卷老师以为这个考生是放弃了,所以才这么胡闹,没想到细看下来,觉得这个文体和书上曾经见过的甲骨文极其相似,当即也不敢马虎叫来了几个一起阅卷的老师,一群人讨论了好一会都没有得出结论。

几个阅卷老师的奇异举动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专家闻讯赶来,对着黄蛉的卷子细细推敲,发现还真的是用甲骨文写的。

可惜的是,按照高考作文的改卷规范,黄蛉的作文只能得到6分,最后黄蛉的总分还是只有428分,没有达到高考线,再一次名落孙山。

在黄蛉失望之际,四川大学却向他伸出了援手。四川大学的校长听说了黄蛉在甲骨文上的天赋,不忍心他被埋没,所以破格将他收入四川大学。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谁会知道黄蛉以后会一事无成,如同年少成名的方仲永一样呢?

年少成名,荒废学业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方仲永是一个不折不扣神童,他家中世代耕田为生。小仲永五岁之前他甚至都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大字也不认识几个。但是五岁之后,他开始向父亲哭诉,索要书写工具。

父亲对儿子奇异行为感到非常惊奇,但是也没有多想就向邻居借来笔墨纸砚给方仲永,没想到方仲永一接过笔墨便写了四句诗,好像这些东西早已胸有成竹了一样。

当时四句诗正好被旁边的秀才瞥见,直言方仲永是个神童,秀才当即要求方仲永又作了几首诗,方仲永都一一答出来了。

方仲永所作的诗文采出众,其实透露出的文学涵养非常人能及。越来越多的人花重金只为了求方仲永所作的一首诗,方仲永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便带领方仲永四处为别人作诗赚钱,甚至让他荒废了学习。

年少成名的喜悦和成就感已经冲昏了方仲永的头脑,他沾沾自喜,没到几年的时间,他就已经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一事无成。多么可惜呀,有如此天赋却不知道珍惜。

黄蛉的经历和选择就是方仲永的翻版,他年少成名,进入四川大学,四川大学的校长把他当做重点培养对象,派出古文的专家一对一对他进行指导,甚至在他身上投入大笔的资金。

但是此时的黄蛉已经不是高考前担惊受怕的那副样子了,他好大喜功将自己当初做的那篇甲骨文作为肆意玩闹的资本。在同学们三点一线忙碌于图书馆,教室、寝室之间的时候,他还在呼呼大睡,他将大学四年宝贵的时间用来娱乐挥霍。

即便是这样,学院还是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本来因为黄蛉的高考成绩太差,四川大学校长是将他安排在川大底下的学院的,并且在两年后就直接将他转移到了四川大学主校区。

要知道这样的破例是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可以看出四川大学对黄蛉多么看重,可是黄蛉不懂得感恩,他还是痴迷于娱乐。

好大喜功,自封小丑

黄蛉的懒散彻底激怒了教授他的讲师,他直接拒绝对黄蛉开小灶,他觉得黄蛉是朽木不可雕也。曾经他对黄蛉也是满怀期待,觉得只要他认真听讲,根据他的天赋以后成就不会在他之下,可是黄蛉依旧不听他苦口婆心的劝阻,坚持我行我素。

校长听到讲师拒绝教授黄蛉还感到惊奇,没想到自己实地考察一番才发现黄蛉彻底荒废了学业,就放弃了对他的培养。

失去光环的黄蛉开始渐渐消失在大众视线,在此之前黄蛉一直在大众面前自夸,在大众印象中是一个天才。讲师的拒绝和校长的撤销培养,让他一下子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小丑,原来一切只不过是他在自导自演罢了。

小结:

从年少成名到如此今彻底消失在大众眼前,黄蛉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他成为了小丑。他在古文的学习方面确实表露出了极高的天赋,是个好苗子,可是他却走了仲永的路,只追求眼前的虚荣,忘了天赋需要99%的努力去维持。

世界上天赋异禀的人很多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天赋用在对的地方上,如果当时黄蛉没有懒散,而是抓住了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现在已经是功成名就,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了。

可惜他不听劝阻,对别人的苦口婆心熟视无睹,这才造就了今天这个局面,是他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也是他自己将自己变成了小丑。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也是如同黄蛉一样被破格录取入学,他们在一些方面也有着特殊的天赋,但他们又和黄蛉不同,他们知道把握机会。

比如后任北大校长的罗家伦,当年高考罗家伦的国文非常出众,但是他的数学却考了零分,按理来说他无缘北大,可是当时负责招生的胡适非常看好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让他入了北大。

果然罗家伦用行动表示胡适的选择没有错,而罗家伦担任校长时又将同样情况的钱钟书招收了进来,钱钟书也没有辜负罗家伦的期望。可能四川大学的校长觉得黄蛉也会成为那样的人吧,可惜黄蛉辜负了校长的期望。

作者/来源:夜色无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高考总分0分的人上北大

绝对不存在高考0分上了北大的情况,只存在个别学科考零分,上北大。
一提到北大的破格招生,人们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罗家伦、朱自清这些名字,他们无一不是怪才、偏才,却被北大大胆录用——

作文题: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
这是1922年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的全部国文试题,和现在高考语文整整4页的试题相比,其题量和难度都令人惊奇。当年,北大从约3万名考生中录取了1000人,如今,随着高校扩招,虽然已不太适合用“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的激烈,但北大每年在各省几十万人中取几十人的录取比例,仍让人瞠目。
最近,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学府,北大又一次“敢为天下先”地打破高考常规:第30任校长周其凤在入职一年后宣布,北大将从2010年起在招生中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参加自主招生的同学,不需参加笔试,直接进行严格的面试,面试通过者即可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然而,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早有不满的国人,对北大的这次尝试,却并未表现得欢欣鼓舞,质疑和反对倒成了几乎压倒性的态度。人们将怀疑的目光投射到首批90个被推荐学生身上——北大要破格录取的是“创造性人才”,还是“关系学生”?
罗家伦,得到蔡元培和胡适力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并“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革新。
这一年夏天,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参加了考试的阅卷工作。在招生会议上,只是一个普通教授的他激动地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名有才华的考生。”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考了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
这样一名考生,若放在今日,就连一所普通大学都很难考上。但在当时,主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却明确表态,支持胡适的意见。在蔡、胡二人的执意要求下,这名除了会写作文几乎毫无特长的考生,最终被北大外国文学专业录取了。他,就是罗家伦。
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罗家伦与同学傅斯年、徐彦之一起创办了新潮社,并出版《新潮》月刊。同年,他被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被沿用至今。
1920年,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毕业。当时,上海纺织业巨子穆藕初资助了5个留美奖学金名额,罗家伦是获奖人之一。同年,罗家伦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和哲学,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并于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
从北大毕业8年后,罗家伦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他的革命思想,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充和,看不懂数学题
同样也是数学考零分,却得以破格跨进北大校门的,还有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
张充和3岁前就学会了背唐诗,七八岁开始学做对子、写诗。
1933年9月,19岁的张充和来到北平,参加姐姐兆和的婚礼。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二年夏天将举行大学入学考试的消息传了出来。亲人和朋友都劝充和参加,她自己也觉得不妨一试。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国文、历史、数学和英语。对于前两门,张充和信心十足,因为自幼基础打得牢。加上她曾在父亲的学校中学过一年英语,又在上海中学里学了一年,所以觉得英语也并不难掌握,但充和之前从未接触过数学,她看不出学证明题和代数方程式的意义何在,也不明白该从何入手。
1934年,数千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北平。考试当天,家人为充和准备了圆规和曲尺。“我没用,”她说,“因为我简直连题目都看不懂。”
张充和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国文、历史、英语成绩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更是拿到了满分,总成绩相加,居然超过录取分数线。
此时,胡适已升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在看到张充和作文的第一时间,他立刻大喊:“这个学生我要了!”但当时的北大规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录取”,胡适便跑去找到数学改卷老师,请对方无论如何在张充和的卷子上找出几分。谁知这位老师也很坚持原则,反驳说“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多给。胡适只好找到校务委员会拍桌子吵架。北大终于答应破格录取张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当年录取的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
当时北京有报纸报道了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充和这样做,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给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方面知道她与兆和是姐妹,从而联想到沈从文。张充和的姐姐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而沈从文与胡适私交甚笃——胡适这种“举贤不避亲”的做法若放在今日,大约舆论会一边倒地批驳他徇私舞弊吧。

叶曼,一边哭一边写作文
在罗家伦和张充和之后,另一位名叫叶曼的女生也因胡适的赏识被北大破格录取。提起叶曼,不少内地人或许会感到陌生,但70多年前她曾是北大法学院政、经、法三系唯一的女生,是胡适相当器重的女才子。她还是南怀瑾盛赞的弟子,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辈,也是当今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
1936年,叶曼参加了北大、北师大和清华三所高校的考试,其中,清华是她心目中最向往的高等学府。可结果是,叶曼并未在清华的录取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至于北大,则以试读生的名义录取了她。
叶曼在多年后这样回忆自己的“高考经过”。那一年,北大国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你生平最感到悲哀的一件事”,或“喜欢的一件事”,或“感动的一件事”。当时,叶曼的父亲刚过世不久,她便选了“最悲哀的一件事”。“我简直是一边哭一边写这篇文章,真的是用真情写的。”
胡适看了这篇文章,大为赏识。但因为其他评委一致认为,这考生的其他科目确实差了点儿,胡适只好让步:“好了,想办法能让她来就行。”而他所想的办法,就是给叶曼安了个试读生的名号。这种做法,最终成就了一代才女。
付贤智,化学考满分
现代高考制度,最终形成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在这种全国或某些地区统一命题、完全依靠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北大仍破格录取过在某些科目上非常优秀的学生。付贤智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付贤智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加尚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从邵武一中高中毕业后,付贤智到原莲塘公社芹田大队插队当知青。1976年11月,他调任大竹中学教师,一边教书一边自学。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付贤智参加了高考,并一举考出物理98分、化学100分的优异成绩。按照当时的高考政策,他本来只能就读师范类院校,但在当时,理、化能考出这样好的成绩,确属凤毛麟角。他最终被北京大学化学系破格录取。
1991年,付贤智获得博士学位并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后,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继续研究工作。1997年,他拒绝绿卡,回到家乡,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光催化研究。如今,付贤智带领的光催化研究所成为国家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本人也成为国际光催化领域响当当的专家,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罗家伦、叶曼、张充和、付贤智这样被“破格录取”的学生,一直被视为北大“不拘一格录人才”的现实体现,也是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佳话。而今年首批90个中学校长推荐学生名单出台后,一些教育界的专家和北大的教授表示:除了成绩拔尖的学习能手、学生干部甚至传闻中的校花等,真正的偏才、怪才几乎没有——北大很难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甚至由于一开始定位不明,其后又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已经骑虎难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