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安徽徐孟南高考故意考“0”分,后进厂打工离婚后再高考_零分_自己的_高考

2008年6月26日,安徽高考放榜。徐孟南看着自己的分数,大失所望。众人安慰他道,没事儿,考差了还能复读。

殊不知对他来说,143这个分数有点高,他本来想考零分的。见零分没考成,他再次计划以“跳河自杀”来博人眼球,但他只是离家出走,跑到了邻县的网吧。

事件曝光后,徐孟南陷入了舆论的沼泽。很多人说他考零分只是为了作秀,而他对这个结论不可置否,因为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三人行”教育理念。

令人意外的是,14年过去,当初反对应试教育的徐孟南,现在却坐在自习室里备战考研。这14年他是怎么过来的?在他身上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觉醒

1989年11月20日,徐孟南出生于安徽亳州的蒙城县。包括自己在内,家里还有五个孩子,为了支撑这一大家子人,父亲除了务农,还会卖一些小糖果养活他们。

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全家挤在几十平米的土瓦房里,只要下雨,房子就会漏水。

徐孟南3岁时,某天半夜里突然发起高烧,父母抱着他跑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说,这是得了脑膜炎。幸亏父母发现得早,他这才侥幸活了下来。

展开全文

这次发烧没有留下后遗症,好像还把脑子磨得更灵光了。在明白知识才能改变生活后,他钻进书堆里,埋头苦干,自此,他的成绩常常名列前茅,那第一名的奖状是信手拈来。

但这一切都在2006年完全改变。

2005年,他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考入县里最好的高:—蒙城一中。在高一上学期时,他还以学业为重,经常考到班级前几名,因为数学成绩不错,他还被同学戏称“华罗庚”。

但在高一下半期,他接触到了韩寒的《通稿2003》,书中一句:“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在洗澡。”深深打动了他。

他非常认同当时的教育制度在给学生增加负担,培养无用的“全才”。但是与韩寒纯粹的批判不同,他开始思考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情况。

他开始阅读大量有关教育的文章,同时混迹在各种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根据自身以及身边的同学的状况,他自创了“三人行教育理念”。

这个叫法取自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关注孩子的兴趣天赋。在这套理论中,他将每个教育阶段分配了不同的任务。

小学阶段要尽量释放孩子的天性,从中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初中要引导学生往兴趣特长或者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等到上高中再进行学科选择。之后采取走班制,只需重点掌握所选科目,其他科目只需要掌握简单的知识就可以。

高考分专业大类进行录取,大学只需要进一步对专业进行能力提升。这样安排可以强调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毕业出来能直接进入就业市场,不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为了宣传这一套理论,他把互联网作为舆论重地。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写信给名人和教育部门。可溅起的水花太小,那些名人到最后也没有给他回信,包括给他极大启发的韩寒。

正苦于宣传时,河南女孩蒋多多走进他的视野。蒋多多是2006年高考的“零分考生”。因为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不满,她在高考时违反作答规范,并写下8000字长文批判中国教育,最后将笔名“碎心飞魔”署在密封线外。

受到蒋多多的启发,他决定用“高考零分”来博取关注。在接下来的两年时光里,他只关心一件事,如何宣传自己的“三人行”教育制度。

2007年时,徐孟南将自己的理念写成书并命名为《三人行》,之后他主动联系出版社进行出版,但都被出版社拒绝了。

最后他只好自己装订图书,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打印了一些宣传单页,除了发给同学,还贴在大街小巷,希望得到人们的关注。

高中三年,他总共写下1500篇、累计30万字的日记。这些日记的标题包含着对继续上学的质疑,对坚持上学的决心,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直到高考前几天,他还在写广告单页,然后提着胶水贴在墙上和电线杆上,他不敢和别人透露自己打算在高考中考0分的想法,唯有靠写日记舒缓情绪。

小镇做题家的出走计划

2008年6月7日,徐孟南骑车来到了八中考点。看着考场外人山人海,他很意外,因为陪考的家长没有想象中的多。平时他在新闻报道里,经常能看见考生全家上阵、拉横幅为孩子呐喊助威的奇观,但到现场一看,不过如此。

进入考场后,他看见周围的同学在做深呼吸,心底非常平静。他的座位被安排到墙角,这个位置不错,非常有利于计划的进行。

高考第一科是语文。虽然考试严禁使用除黑笔之外的彩笔,但他还是用黑色笔加蓝色笔涂了几个选择题。

做中文翻译时,他在正常译文中,隔四字、九字、十六字填上自己的名字。他说:“按顺序一读就知道我是谁,我是来宣传教育体制的。”

接着,他在作文空白格里写上了自创的“三人行”理念内容和发展历程。本来他还想写上《现行教育王国十大罪状》,但在考试前半程,他一直躲着监考老师,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苦于时间紧迫,他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部分。

考试结束后,徐孟南心中非常舒畅,觉得计划势在必行。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都跟第一天一样,用双色笔乱填乱涂,在答题处抒发心中的愤懑,宣传自己的《三人行》教育理念。

考理综时,他洋洋洒洒在试卷上写了一大篇,中间夹杂着符号公式。见他写得如此认真,监考老师还以为他考得很好。写完后,他趴在桌上休息,直到监考老师将他拍醒,他才意识到,自己在那么重要的考试中睡着了。

高考结束后,徐孟南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开心。相反,他在心中翻腾着各种复杂情绪:对贫穷的父母抱有歉疚,对接下来的人生感到迷茫,对平静的生活感到烦躁。

迫不及待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事迹后,有人指责他太过幼稚。和网友一番辩论下来,他对自己考零分的行动有些动摇,他问自己:“我真的做错了吗?”

等出成绩的期间,他迟迟未收到高考违纪通知单。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次高考零分的行动失败了。于是他计划用流血扩大自己高考零分行动的影响力。

他打算写一封绝笔信,信上请朋友帮忙打电话向媒体爆料他的零分和自杀事件。而他要在写完绝笔信后藏起来,好让人们认为他真的自杀了。等到事件发酵,引起轩然大波时,他再忽然出现,告诉大家自己的目的。

隔了十多天,徐孟南估摸着高考放榜的日子快到了,于是他把写好的绝笔信放在家里,背着一个书包出门了。他来到河边,把提前准备好的衣裤鞋子放在草地上,码得整整齐齐,想要伪装成一个投河的现场。

布置好“自杀现场”后,他在外游荡了一天。到晚上,他赶紧来到网吧查成绩。果然,每科成绩都有分数。

看见自己143分的成绩单,徐孟南非常愤怒。他想“难道这阅卷老师是傻子,有违纪了也给打分?!要不这肯定是领导做的手脚。你们都有考零分,就不给你们零分。”

把自己的成绩和其他零分生分享过后,有人说他的自杀是在作秀,如果被爆出来,他的形象就会被构陷成“坏孩子”。为了自己的名声,他暂时放弃自杀计划,想要伪装成第三方给媒体爆料。

显然,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接线员听到爆料后很快变得不耐烦,对方说:“0分反教育不会成功的。现行教育都实行这么多年了。我们报社对此不感兴趣。”

徐孟南见此计不通,只好重新启动自杀计划。他重写了一篇绝笔信,将其扔在床上,希望在他走后,父母能及时看见他的信。就这样,他趁着夜色,离家出走,身上只揣着一百来块。

可是计划进展得并不顺利。连他自己也知道,在外流浪的日子太苦,自己实在是不想感受。在外流浪了几天后,他打了个电话回家。收到徐孟南消息的亲戚们终于放下心来,父亲骑着摩托车把他载回家。

自此,徐孟南的流浪计划彻底落空。看着父亲一头白发,他觉得自己非常可恨。

零分之后的人生

得知孩子考了一百来分,父亲非常失望,他对徐孟南说,他本来以为他会考到四百来分,这样就算再复读一年也没有关系,至少可以考上一个好大学。但现在孩子不仅分数奇低,还四处宣扬教育制度有问题,这可把他吓坏了,以为徐孟南犯了法。

此时的徐孟南还在四处联系媒体,希望得到帮助。电话打出去最后都没有下文,这让他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面对这个执拗的孩子,父亲和班主任一直告诉他,不要接受采访,不要被有心之人利用。为了让孩子不再说话,父亲甚至阻止他和外界继续联系,连笔都不能动。

此时的徐孟冬虽然不能复读,但还想学习一门技术,但父母并不同意,想让他去上海打工,他只好无奈妥协。

幸好有一位《新安晚报》的记者,与他取得联系后,一直跟进他的情况。在他抵达上海之后,将这篇报道发了出来。这家在当地发行量客观的报纸很快就让他出了名。

和姐姐一起来到上海的徐孟南收到同学们的电话,对方说:“你小子火了!”

他急忙赶往网吧,在电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果然,他的名字在首页飘着,很多新闻都在转载有关他的高考零分故事。有老同学发消息给他:“‘反对三人行教育’的许猛男(徐孟南)出名了。”

努力那么久,自己的故事终于引起关注,这让他很慰藉。但现在身在上海,他必须先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他说,此次出行也是一种体验,他不想做一些文字工作,坐在办公室里。于是他找到一家制作广告灯箱的工厂,虽然疲惫,但他说:“我得干活了。我想先吃着饭然后重新写小说。这是我的计划。”

但总想着教育改革的他,心思始终不在工作上,在频繁换了几家工厂之后,他决定回家,继续从事自己的宣传研究。2个月后,他从上海坐汽车回到合肥,重新联系媒体,讲起自己的“三人行”教育理念。

但是他也觉得当时自己的行为有些冲动,回到家乡后,他说:“我打算在适应这个社会的同时去努力改变它的弊端。”

2010年年尾,他通过家人介绍,认识了自己的妻子。两人感情浓厚,逐渐走到谈婚论嫁的程度。就在这时,他收到许多2011年应届高考生的消息,他们都非常认同他的观点,纷纷想效仿他考零分。

但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考零分对教育制度的改革没有作用,反而会耽误接下来的人生。所以他拉起横幅,站在各个考点前向大家发传单,不过这次,他不再宣扬高考零分,而是呼吁学生把握好这次机会。

“0分注定是错误是伤害,请勿效仿我们!”这次全国劝学行动再次把他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他说,考零分的考生已经够多了,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考上一个好大学。

2012年,他自学编程,建立网站“高考0分声”。并把几位知名高考0分生的故事整理成《高考零分声》,其中就有蒋多多。

虽然很多人说,是韩寒和蒋多多害了他,但他说,他们影响了他,但却是积极的影响。如果没有看到韩寒的作品,他的苦学就还是瞎学,思想不会有任何转变。

而如果不是看见蒋多多,那他就不知道怎么宣传自己的理念,这对当时内向的他来说,如果没有她,他不知道那么内向的自己会不会走上绝路。

2014年,他和妻子分了手,回归单身生活。之后他做了一段时间的淘宝运营,但因为收益下降,他在2016年来到汽车配件工厂当工人。

可是流水线的工作非常枯燥重复,他觉得自己总不能一辈子做这种重复性工作,既没有意义,工资也不高。于是他动了再次参加高考的念头,决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一些新东西来提升自己。

2017年10月23日,已经27岁的他回到老家蒙城报考了第二年的高考,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选择自选科目报考。2018年3月,他参加了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招生考试,并被安徽一所全日制大专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录取。

2021年,徐孟南在专升本考试中成功被安徽艺术学院录取。

正在上大学的徐孟南已经三十多岁,但他和其他同学相处的非常好,看起来也非常年轻。他说他目前正在备战今年12月份的研究生考试,这是他入校以来就有的梦想。

进入大学后,他从不参加社团,也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一头扎进图书馆,没日没夜地学习,因此,他经常在班级获得第一名。

虽然如此努力,评奖有时也看不见他的名字,因为参加活动可以提高学分,但他对这个不屑一顾,只想把学习搞好。在未来,他希望获得教育学硕士的身份,真正从事教育研究。

回顾当年,总是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只是回答,没有后不后悔的,都是经历,而且自己很感激。

不过前几年的教改方向,跟他当年提出的“三人行教育制度”有很相似之处,这让他非常自豪,同时他也从中明白了“你人在卑微时提出的建议方案再好,也无人问津;你身份高,提出的不靠谱的东西,大家都会研究一番。”

其实徐孟南并没有倡导读书无用论,他明白高考仍然是最公平的考试,只是为了高考完全摒弃了个人兴趣,强迫学生学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最后也只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些都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他一直想要改变的问题。

徐孟南从当年高考零分中获得了教训,虽然来得有点晚,但总归不迟。对于我们来说,把握当下,把握每一次能够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才能在将来说话更掷地有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