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为何称赞目不识丁的杜月笙?怎样看待那些父母目不识丁而儿女却考上清华北大的家庭_章太炎_胡适_杜月笙

本文目录

  • 章太炎为何称赞目不识丁的杜月笙
  • 怎样看待那些父母目不识丁而儿女却考上清华北大的家庭
  • 从乞丐到和尚再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真的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吗
  • 目不识丁和鼠目寸光是近义词吗
  • 目不识丁是成语不
  • 胡适与目不识丁的江冬秀为何能白头偕老

章太炎为何称赞目不识丁的杜月笙

说起民国的大佬,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人,此人便是称霸上海滩的杜月笙,杜月笙自幼家境贫苦,父母在他小时候去世了,小小年纪的杜月笙,多亏舅舅抚养长大,而杜月笙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他目不识丁,却可以得到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称赞,杜月笙身上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杜月笙一开始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为了能在上海活下去,只能在一家店铺内做小伙计,经过努力奋斗,幸得机缘,杜月笙进入上海黄金荣的公馆工作,杜月笙做事十分细心,为人处事很牢靠,渐渐地就取得黄金荣的信任,而黄金荣有心将其培养成为心腹,有往上爬的机会,杜月笙肯定牢牢抓住,在黄金荣的授意之下,开始负责管理赌场生意。

后来杜月笙越做越大,已经在法租界做起了生意,在当时的上海,几乎垄断了某个领域,挣了一大笔钱,杜月笙属于黑道,坏事自然也做了不少,曾经还帮过蒋介石镇压工人运动。杜月笙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路子,在我们的印象中,黑帮大佬的形象,应该是像影视剧中纹身大金链子的黑社会大哥形象,但杜月笙不是,他不是常见武夫式大佬,身上带有一些儒生气,处事长袖善舞,黑道白道都吃的开。杜月笙从小没什么文化,被人说目不识丁也不过分,但他这个人能力大,势力范围覆盖全上海,不夸张的说,是上海名副其实的地下皇帝,他不仅和晚年遗老、军界、政治家等关系密切,和文化圈的人,来往也十分密切,尤其是被人称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也是他的座上客之一,两人还是朋友。

有关章太炎的成就,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胡适曾经如此评价他,说章太炎的古文学,是近五十年来第一作家。了解民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胡适的话有多么权威。按理来说,章太炎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和杜月笙这样的黑道大佬处不到一块去,可他们就是成了朋友,不仅如此,章太炎还为杜月笙取了几个文雅的名字,给杜家祠堂写了几千字的文章,对杜月笙可以说非常好了。自古有文人孤傲的说法,中国的读书人对骨气、气节之类的东西看的特别重,有时宁愿饿死,都不肯吃嗟来之食。那么杜月笙与章太炎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其实这就要说到杜月笙的为人处事了,混迹上海滩的人都知道,黄金荣贪财,杜月笙则会做人。原本两人是没什么交往的,杜月笙有自己的生意圈子,章太炎也常年混进文学圈,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件事情开始往来。

当时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犯事,章太炎有心去解救,奈何自己只是个文人,没什么政治资源,他听说杜月笙人脉广,也善结缘,乐意帮助人,于是章太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结果得到杜月笙的回应,他不仅帮章太炎的侄子解决了问题,甚至还跑去苏州亲自上门拜访章太炎,从这可以看出,杜月笙是多么会做人,原本是章太炎求他办事,就算要上门,也应该是章太炎才对,杜月笙不仅帮人办事还上门拜访,几乎给足了章太炎面子。两人在章家相谈甚欢,杜月笙看见章太炎生活拮据,临走时还在茶杯下放了两千块钱,一方面帮助章太炎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落文人的自尊,也是这个行为,让章太炎对杜月笙好感大增,也愿意结交这么个朋友,杜月笙对章太炎如此厚待,他肯定也要投桃报李。

于是就有了上面所说的改名字,写家谱的事情,杜月笙原名杜月生,虽读音相同,但从字面上来看,自然是前者为佳,章太炎通古博今,于是建议他把生改为笙,笙字出自于“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就加了一个竹字头,杜月笙的名字立即变得高雅起来,除此之外,章太炎还为他做了件重要的事,就是写杜家家谱。当年杜月笙从高桥出来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过,自己混不出头坚决不回去。如今杜月笙衣锦还乡,成为上海滩叱咤风云的大佬,他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请人修缮杜家祠堂。1931年6月,杜家祠堂落成典礼在上海引起轰动,几万人的仪仗队风光万丈,社会各界名流高层齐聚一堂,章太炎本人亲自撰写《高桥杜氏祠堂记》,就连蒋介石也送了东西,家谱中写杜氏应追溯到尧舜时期,后来周天子分封杜氏……

杜月笙不仅和章太炎的关系好,其实和民国文学圈的人都不错,比如杨度曾经为他当过幕僚,与章士钊关系匪浅,在一众文人好友之中,杜月笙也不似五大三粗的大佬,穿着长衫时,宛若一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在杜月笙的苦练之下,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如果你不了解的话,根本想不出来,这是一个从来没读过书的人,可以写出来的字。杜月笙有句名言,说刀切豆腐两面光,大体意思是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大家的利益都要照顾到,不可以独占。杜月笙接触的人大多是三教九流,这些人最注重个人利益,然而拼起来也是最卖命的,很多人其实跟杜月笙没关系,但经过接触之后,基本都和他成为朋友。例如说王亚樵,王亚樵身份不简单,他是斧头帮的帮助,经常帮人暗杀政治家,他的武器是一把斧头,斧头帮的名号就是从这起来的,现代周星驰有部电影还借用这个梗。

王亚樵是典型的拿钱办事的人,曾经帮人暗杀过汪精卫、蒋介石、以及诸多日本高层,王亚樵的地盘在上海,自然与杜月笙产生交集,开始时两人关系不睦,因为上海轮船招商事件。身边人一直劝说杜月笙干掉王亚樵,可杜月笙却认为不妥,王亚樵身后有一大帮亡命徒,若是杀死王亚樵,等于跟这些人结仇,那么今后所面临的,是无穷无尽的追杀,即使杜月笙势力大,防得了一时,可防不了一世。杜月笙本人的意思,是与王亚樵结交,让出部分利益,以此来结交王亚樵这个朋友。于是杜月笙派人将王亚樵约出来,他来的时候带了一大帮人,而杜月笙只带了黄金荣和张啸林,一方面让王亚樵占据主动,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绝没有武力威胁的意思,就这样两人握手言和。

除了章太炎、王亚樵,还有许多人和杜月笙成为朋友,个人感觉杜月笙把中国人的精髓理念贯彻的非常好,万事以和为贵,有利益大家一起分享,不必要自己享受。以至于任何有名气的人到了上海,多多少少少都会跟杜月笙扯上关系,杜月笙十分讲义气,身边朋友有经济紧张的,大多都会接济一些,并且他与戴笠、张学良等人关系都很好,杜月笙的面子非常大。其实与章太炎相交,也来源于政治需要,杜月笙虽然有权势,但苦于小混混出身,加上没什么文化,无法挤入社会名流,这时章太炎有求于他,等于两个人做了交易,他帮章太炎摆平麻烦,章太炎帮他扬名,这是双赢。

《章太炎传》许寿裳

《杜月笙大传》杨帆

怎样看待那些父母目不识丁而儿女却考上清华北大的家庭

现在父母目不识丁的极少,但是“底层”父母培养出优秀孩子的不算多,但确实存在。

我一同事父母都是农民,家中贫穷,后父亲又遭遇车祸,亲戚邻居担心他们借钱,见了都绕道走,同事告诉我她家那段时间极少做米饭,都是三顿米粥撑饱肚子去上学。当时许多人劝她父母让孩子辍学回家,但他们依然苦撑坚持让孩子读书。后儿子考入复旦,三个孩子全部脱离农村。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只要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父母成为村子中最让人羡慕的老人。

我们县城有一个修锁匠,三个孩子两个公费出国深造。这位老人具体不了解,但是听说一直默默资助一些孩子上学。

我弟弟邻居家的孩子考入中科大,母亲经常麻将,我挺奇怪,总感觉如果真的如此孩子应该很难优秀。后来才知道是她儿子担心母亲无聊寂寞想他才劝母亲打麻将的。她打麻将纯粹是为了儿子安心。

为何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如此优秀?说到底还是他们的父母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没有见过多少世面,但是他们有着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优良的家风。

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未必是父母高深的学识,而是父母的人格魅力和良好家风。

从乞丐到和尚再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真的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吗

朱元璋虽然出身卑微,但并不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大粗,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那么,他的文化来源于哪里呢?细细揣摩,他的文化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经书。朱元璋少年时候当过和尚,而和尚是要读经书的。教经书的老师大都是一些有学问的人,有的是主持和尚,别看和尚没文化,有的和尚是饱学之士呢,如贾岛、齐己他们就是诗僧;当然,也有从寺院外请去当老师的。如我地有个迴龙山白云寺,清朝末年教经书的就是一个进士出身的老师,叫张萼林,他考中进士后候补官员一直没补上,便去教经书了。有好的老师,便有好的学生。朱元璋在寺院呆过多年,所以,他读过很多经书,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二是来源于刘伯温。朱元璋虽然读过经书,但学问仍然有限,好在他起事后,有个刘伯温一直追随他,刘伯温在协助他作战的同时,也教给了他很多学问。刘伯温系元末进士出身,教书是能手,并且朱元璋也爱学习,所以,他的学问与日俱增。

事实上,朱元璋是有文化的,称帝前他要批阅文件,称帝后他要批阅奏章,没有文化是干不了这些事的。朱元璋写过一些诗,首首都有气魄,下面举个《咏雄鸡》的例子吧。

鸡叫一声蹶一蹶,

鸡叫两声蹶两蹶。

三声唤出东边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算有气魄吧?

目不识丁和鼠目寸光是近义词吗

不是近义词。

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指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其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构成主谓结构。历史上曾有关于目不识丁的争议,认为丁字应为“个”字,“丁”不过是古人的讹传;同时,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目不识丁的故事和典故,甚至出现过目不识丁的皇帝。

鼠目寸光 :比喻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目不识丁是成语不

目不识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ù bù shí dīng。

意思是指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胡适与目不识丁的江冬秀为何能白头偕老

23岁冯顺弟守寡,又目不识丁,但是她对自己的儿子悉心教育,从不在别人面前批评儿子,以免伤了他的自尊心。但是每天早晨对儿子要晨训,儿子做错了,说错了全都要与儿子说清楚,并告知儿子错在那儿,家里再穷也要为儿子卖书,这个儿子就是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头衔,31个在美国获得。

胡适(1891-1962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和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其间在1948年4月3日,蒋介石曾想让无党籍的胡适竞选宪后第一任总统,等胡适当上总统再任命蒋介石为行政院长,胡适同意,但是遭到国民党中执会反对,最后蒋介石当选为总统。)1949年去美,1957年返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抗战时期,胡适出任民国政府驻美大使,他时常与昔日同窗共议时事,奔波各地演讲争取美国的民意。东京的“日本时报”在1940年发表评论,说胡适刻意激起美国民众对日本的仇恨,想将美国引入与日本的战争中来。于是日本派出特使到美国,与美国政府秘密谈判中国与西南太平洋的局势,并准备牺牲中国签订秘密“临时妥协草案”,使日本更快的灭亡中国。胡适知道直接劝说美国行不通,就打电话给丘吉尔,丘吉尔出声,秘密变公开,美国将秘密“妥协协议”给撕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不知道是否与这份秘密协议有关。

胡适在他老人家的“四十自述”坦白了他嫖娼得经历。1904年,胡适告别了他母亲,随着三哥到上海求学,其间结识一个德国人,名叫何德梅(Ottomeir),开始与何德梅一起吃喝嫖赌。1911年胡适赴美留学,到了美国又诳窑子嫖洋妞。回国后,又将徐志摩和郁达夫一起拉去嫖娼。1923年,胡适与曹诚英同居,曹怀孕时,胡适旁敲侧击地向妻子江冬秀提出离婚,不料江氏拿出菜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吓得胡适抱头跪地,不再提离婚,曹无奈堕胎。

尽管胡适后来也有与许多女人有纠葛不清的奸情,但是他始终没有与江冬秀离婚,并且作了一首打油诗:“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着;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