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生平简介(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_胡适_新文化运动_思想

本文目录

  •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 如何看待胡适的一生
  •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简介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尧舜禅让,是被史学家和儒家笔下,描述成人类历史最美好的景象。

事实上是尧让位以后,舜将他流放〈史书记载是出巡〉,死于途中。〈竹书纪年〉等史书则确定地指出,尧不是死于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

因此<韩非子,说疑>篇发出了感叹称,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圣明君王,都不过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求谋求个人私利罢了。

如何看待胡适的一生

提起胡适,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他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者,称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称得上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书法家、哲学家、考古家、活动家和红学家,很早前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不过,由于胡适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的过分崇洋,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不鲜明,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都对他充满争议和诟病之处。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还原胡适这个历史人物,还原他毁誉参半的复杂人生。

胡适(1891年12月——1962年2月),原名胡洪骍,曾用名胡嗣穈,字希彊,安徽省徽州绩溪人。留美期间,他才更名为“胡适”,改字为“适之”,笔名起了很多,比如天风、藏晖、铁儿等。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一户没落的书香世家。父亲胡传长年饱读诗书,曾在清廷入仕为官多年,先后在广东、河南、江苏和台湾等地辗转任职。

1895年,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于是,原本在台湾任职的胡传只好携全家返回了绩溪老家,不久就因病过世了。临终前,他特意留下遗训:

糜儿天资聪慧,应读书上进。

三岁时,胡适进入家塾读书,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而且跳过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等开蒙读物,直接学习由其父胡传自编的《学为人诗》。五岁时,他就能背诵《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经典著作,为日后研究新学和旧学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胡适四十自述:半生回忆录》记载:

古代儒学和哲学的著作,以及宋明诸儒的论著,我在幼年时就差不多都读过了。

1905年,清廷为了顺应新形势的要求,更为了继续维护封建君权,慈禧太后准许了袁世凯和张之洞等重臣的奏请,下旨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受此影响,胡适开始接受新式文化的教育,进入澄衷学堂读书。

在此期间,胡适还通过儿童特有的角度去探索新鲜事物。他在熟读《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经典小说后,还用白话文的方式讲给家中的长辈和晚辈们听,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白话文能力。

这些珍贵的童年经历,为胡适日后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推崇“白话文革命”,提供了最真实和最直接的体验。难怪,他在晚年时期还这样回忆:

《尚书》和《周易》等著作,全都不能帮我理顺文字。但是,白话小说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1907年,为了进一步扩张中国市场和提升国际影响,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同意退还“庚子赔款”,次年得到了国会的通过。

从1909年开始,美国先后退还了1250万美元。这笔费用的很大一部分被拨给清华大学,其余部分则当作奖学金,鼓励和吸引中国青年赴美学习。

1910年,胡适有幸考取了公派留学的名额,利用这部分奖学金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期间,他除了学习相关专业以外,还尤其注重中西文化和古今文化的兼汇贯通,成为了这批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在学习完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胡适的内心世界触动很大,直接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可以说,西方世界的“人类进化论”和“思想存疑论”成就了他整体的思想核心和理论基础。在《胡适文选》中,他曾经这样表示:

我的思想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最大。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而杜威则教我怎样思想。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胡适越来越信奉自由主义思潮,甚至到了过度盲目的地步。不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他先是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提出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口号,直接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而且,这种口号还被他应用到了政治领域,可惜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深恶痛绝。

辛亥革命尽管很不彻底,但还是使得“民主”和“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要思潮。在此背景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率先发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文化革新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而胡适,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这样评价:

对新文化运动,胡适是有功劳的。

毫无疑问,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更在思想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被人称为“十项全能文坛巨匠”。

不过,由于过度崇尚西方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使得胡适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同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都能及时调整方向以顺应潮流,支持“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但胡适却没有迎头赶上。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地区,之后还对华北地区虎视眈眈,引得举国一片哗然。值此民族存亡之际,胡适却公开呼吁广大青年学生要以学业为重并且理智爱国,相当于是变相纵容了日本侵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蒋介石任命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希望利用他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为抗战进行积极的宣传,同时巩固中美两国的关系。

结果,胡适在美国任职期间却没有真正履行驻美大使的职责,除了出席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活动外,基本没有为抗战做出多少贡献。相反,他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却一心只惦记着个人荣誉,先后获得了多达36个荣誉博士头衔。失望至极的蒋介石曾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徒有个人,而无国家;只有私情,而无道义。

1942年7月2日,重庆《大公报》转载了一则《华盛顿邮报》的消息:

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最近六个月来遍游美国各地,行程多达三万五千里,创造了外国使节在美旅行之最高纪录。而且,胡大使接受名誉学位之多已经超过了罗斯福总统。

1942年9月,胡适被解职驻美大使后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留在纽约做起了寓公,专门研究自己的学问和理论。不过,由于积蓄不多,加上其子当时还在美国读书,迫使他不得不开始重新谋生。

1946年7月,胡适返回国内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他对北大新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希望大家把学堂当作学堂,做成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在学术思想人格上作最大努力。

随着解放战争的明朗化,胡适既担心大陆不能接纳他,也担心台湾不会容纳他,只得辗转赴美国流亡并担任了《自由中国》的主编。期间,他不断鼓吹所谓的“自由民主”,既反对大陆,又反对台湾,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1955年,中国大陆开始针对胡适的一系列观点进行驳斥,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不过,毛主席还是托人给自己曾经的老师胡适:

批判主要针对他的思想,不针对个人。如果胡先生能回来,我们还是非常欢迎的,并且来去自由。

最终,胡适还是在大陆和台湾之间选择了后者,于1958年抵达台湾担任了中央研究院院长。台当局欢迎他的阵势虽然十分壮观,但蒋介石却并没有对他予以重任,好比一尊泥菩萨似的供了起来。

结果,不知收敛而又缺乏政治眼光的胡适还是卷入了蒋介石的连任问题。或许久居国外的原因,他竟然会天真地以为蒋介石应该带头维护民主和宪法,甚至当面劝说他不要修宪,更不要谋求“三连任”。

胡适一连串的违逆行为,无疑遭到了蒋氏父子的强烈不满。为了缓和自己与蒋家的关系,他怀着无比的尴尬和无奈出席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就职典礼,近距离见证了“三连任”的实现。

之后,胡适索性不顾蒋氏父子的仇视,继续在公开的演讲中老调重弹,继续颂扬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这些行为,自然引起了台湾政界和学界的不满和抵触,各种攻击之声都甚嚣尘上。

1962年2月,胡适最后一次主持了“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会议。面对会场公开的抨击质疑,他已经无力进行辩解,只得略带尴尬地草草收场,之后竟然突发心脏病过世。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言,乃除了障碍也。

像胡适这样的标志型人物,生前不被台湾当局重视,死后却被充分利用。蒋介石不仅为他修建了极其豪华庄重的墓园,而且要求政府高官和社会名流都要悉数送殡,可谓是哀荣无限。

回顾胡适的一生,他在思想领域、学术领域和文化领域都有过巨大的贡献,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他在政治领域却显得非常幼稚,每次面对重大抉择都会犯浑,令人痛心不已。@文史不假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简介

徐志摩生平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液》。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林微因作为接受过外国优秀文化的新新女性,在国内文化格局变化之时,经常参加由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新月文学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经演绎《齐德拉》这部泰戈尔的歌剧的主角齐德拉公主,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征服了观众,在当时的文艺界给众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林微因曾和丈夫梁思成一起走过了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对中国的一些古建筑物进行了考察和测绘,更是让世界对古建筑物的得到了更多的认识。 林微因在文学这一领域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她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在文学界得到了广大的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认同。被当时30年代的人们称为“一代才女”。 她的爱情之路是历经坎坷的,她的一生中有三个爱她的男人,一个是伴她一生的梁思成,一个是等她一生的金岳霖,一个是为她终生不娶的徐志摩。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让后人都对这位女子议论纷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