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来看看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章太炎,是如何当老师的_学生们_学生_胡适

民国时期,教育远不如今天发达,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标准化的教案。教学水平,全看老师个人。

当时的很多国学大师,因为没有各种限制,在课堂上可谓精彩绝伦,或者说让人瞠目结舌。

▲京师大学堂老照片

一、课前

沈从文上课,可为克服重重困难。

他第一次登台讲课时,抬眼望去,下面是黑压压的学生,竟完全不知道要讲什么。无奈之下,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后来上课的第一句话经常是:我的课讲的不够精彩,所以你们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

这么一说,反而学生们很吃这一套。

展开全文

▲金岳霖

金岳霖的眼睛有点小毛病,怕光。于是就配了一副眼镜,镜片一只白,一只黑。

每年一开学,给新生的第一堂课,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闻一多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讲楚辞时,每堂课开场白是固定的一句话: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

▲黄侃

黄侃非常反感胡适对白话文的推广,不过黄侃最得意的学生傅斯年,后来也学习胡适,倡导白话文。因此,黄侃每次上课前,都要先骂一通胡适,才能过瘾。

▲辜鸿铭

二、课中

辜鸿铭是语言怪才,上课时学生们用中文问他,他用英文答复。学生用英文问他,他偏偏要用中文答复,时时刻刻考你的语言水平。

▲章太炎画像

章太炎的烟瘾极大,在讲课时经常犯烟瘾。

于是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烟。不过,有时候写板书,将烟当作粉笔,直接戳在黑板上;有时又把粉笔当成烟,直接放到嘴里。

▲沈从文

沈从文因为有浓重的湘西口音,在讲课时学生经常听不懂,再加上其本人又不太善言辞。

所以,他在课堂上讲的不多,经常让学生写作文,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然后他逐一认真阅读学生们的作文,并在后面附上大段的读后感,经常读后感的字数,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

▲刘文典

课堂上,有学生问刘文典,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

刘文典答道:遵守"观世音菩萨"的原则就可以了。学生不解。

他进一步解释道:

"观"就是要多观察生活;

"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

"音"就是文章要讲究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菩萨"就是要有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

这样的文章,即使不是顶级佳作,也肯定是好作品。

▲马寅初

北大校长马寅初,讲课时很少看讲义,经常是随心所欲。讲到激动时刻,还走下讲台,言辞密集,口如阵雨。

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必须得撑雨伞……

▲林纾(右一)全家福

林纾在北大任教时,看见学生们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道: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学生一听,精神为之一振,林纾开始讲道:以前有一个风流和尚,经过一座桥时,看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

学生们聚精会神,等接下来的情节,但林纾却不讲了。学生们忍不住问他,和尚和那美女后来怎么样了。

林纾说:也没什么,一个向西,一个向东,走了。

这时,学生们已经睡意全无。

三、课后

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考试很特殊,是让学生出题考他。学生的题目一出口,他就知道这个学生的学习程度。

考试的场所也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的茶铺里,边喝茶边考试,风雅。

▲蒙文通

黄侃在讲授《说文解字》时,学生们学得非常吃力。所以,每次考试都有人挂科。

后来,为了提高及格率,学生们便凑钱办了一桌酒席,请黄侃赴宴。等到期末考试时,果然有效,学生们全体及格。

校长蔡元培知道后非常生气,问黄侃为何要违反校规。黄侃回答道,这帮学生懂得尊重老师,就凭这一点,不至于不及格。

▲李宗吾的著作

写出《厚黑学》的大师李宗吾,在四川任职时,有一年学生毕业考试,他被任命为主事委员。

他的考场纪律极为严格,所以学生们非常讨厌他。一天晚上,多名学生手持木棒哑铃,把李宗吾暴打一顿,并威胁到:你再敢严格考试有你好瞧!

结果李宗吾大声回答:只要打不死,依然要这么考!

后来,考场纪律依然严格如初,但学生们却不敢再反抗了。

▲邓之诚日记

北大史学系教授邓之诚,祖父是曾任云贵和两广总督的邓廷桢。

邓之诚非常不喜欢白话文,学生试卷中凡是用"的"字的地方,他都一律改成"之"。

而且,他还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听那个叫胡适的人,天天胡说八道。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